三维时代中国电影内容产业可持续发展的思考_阿凡达论文

3D时代中国电影内容产业持续发展的思考,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中国电影论文,持续发展论文,产业论文,时代论文,内容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部《阿凡达》带动了世界电影行业投资3D电影的热潮,而且对我国电影界的冲击也是无比巨大,有人喊出了投降论,也有人提出要迎头赶上。两种论调的出现是很正常的事情,是中国电影行业习惯性的表现。然而,从可预见的层面上看,在政府明确提出发展文化产业、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这一战略目标的前提条件下,特别是在近年来电影票房一路飙升的刺激下,中国的电影界肯定会在3D电影上投入巨大的财力和精力。从院线的角度讲,投资建设3D影院是正常的行为,属于硬件投资,而且因为3D电影的片源会越来越多,即使国内的制片业拍不出好的3D电影,也不会影响院线从放映好莱坞的3D电影中获利。而国内的制片方投资3D电影则是要深思熟虑的事情了,因为电影产业在本质上就是软件(内容创意)产业。而在这个领域,我国一向不具备竞争优势。所以,在3D电影的热潮面前,我国的电影产业该不该投资3D电影?如果要投资,那么拍什么、怎么拍,如何保障市场竞争力?这些都是要冷静思考的问题。

和中国的经济结构转型一样,中国的电影行业如想获得健康和可持续发展,也必须要经历深刻的转型。我国的电影行业要清醒地意识到电影产业发展的关键是软件的质量,而不是硬件和软件的数量。

一、国际电影内容产业的发展趋势及借鉴意义

1.3D电影出现及其契机

首先是好莱坞电影生命周期的问题。在经历了这么多年的发展之后,传统的电影内容及叙事结构对于电影受众而言,已经没有能令人新鲜的感觉了。而且以电视为代表的各种新兴影视媒体的出现,直接加剧了和电影产业的竞争。从普遍的发展规律上讲,电影行业在经历过兴盛之后,必然会有一个整体发展的疲软时期,走向下降通道。这不仅是电影产业,任何产业都会是如此。而如果要想重新获得竞争优势,电影内容产业就需要新的刺激点,将生命周期的下降趋势重新抬升起来。而从电影内容题材方面看,该拍的内容题材都已经涉及了,所以寻找突破点相对就很困难,因此要从技术层面考量,把技术变为电影欣赏的内容,甚至是变成竞争媒体所不具备的战略工具。从这个意义上讲,3D技术在本质上是一种商业噱头,和电影技术最初出现时带给人的感觉是一样的。而从个例上看,《阿凡达》也是一次典型的商业宣传上的成功,它把电影的场景(技术展现)充分融入到剧情当中,这实质上也就意味着电影技术已经成为了电影欣赏的内容,何况其也把3D技术和电影内容叙事做到了和谐统一。

产业是在不停地发展的,3D电影是今日好莱坞在面对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中而采取的一种攻城掠地的手段。虽然这个技术手段早就开始使用,但在今天终于作为产业发展的主战略发挥出巨大的功用。

2.3D电影符合体验经济发展的潮流

在某种意义上讲,人类社会已经步入了体验经济的时代。人们早已经不满足于做旁观者,被动地进行消费,而是积极主动地进行各种体验活动,获得最佳的消费满足。同样,对于电影这种内容创意商品,电影消费者也已经不满足于“看电影”的过程,而是需要去亲身“体验”或者“经历”电影所描写的内容世界。虽然在影院中,2D电影也能用剧情营造出体验的环境,并带来相应的感动。但是3D电影更能够打造出高境界的内容体验感受,带来身临其境的“参与感觉”的观影效果,增强剧情对消费者心灵的冲击力,其所带来的消费满足效果不可同日而语。

内容产业的体验效果一旦给消费者带来了全新的感觉,其记忆感觉就会主导消费者的后续消费。这就意味着如今成为消费热潮的3D电影的体验感觉很容易会成为日后电影内容消费的新标准。电影消费者会相应地减少体验低感觉的电影产品的频次,所以我们可以断言,随着技术的不断成熟、成本的逐渐下降,消费者体验标准的越来越高,3D电影肯定会逐渐取代2D电影。

虽然在未来,电影内容产业会进入3D时代,但同样3D电影也会存在内容产业体验标准竞争(票房市场争夺)的问题。所以从这个意义上说,《阿凡达》树立的是3D电影的欣赏标准,消费者会在有意无意之中以《阿凡达》带来的体验感觉作为衡量的基准,评价其他的3D电影并做出是否消费的取舍。在中国,《阿凡达》的一票难求已经足以说明问题。

从产业发展的一般规律上看,我们有理由相信,未来的电影技术,例如全景电影等,能带给人们更高的体验效果,也必将带来更高的体验标准,也意味着会带来更高的内容产业进入门槛。但是,就如文章后面要论述的那样,3D乃至今后可预见的全景电影等不单纯是技术的概念,而是技术和内容叙事完美融合的内容创意产品。

3.3D电影内容产业的问题点与发展前景

在3D乃至更高的影像技术日益来临的今天,电影内容产业仍然需要在“融合性”方面进一步深化。

首先,从技术与内容叙事制作融合的角度上看,现在一些好莱坞的电影创作者也存在纯粹是为了赶3D潮流的倾向,很多电影在拍摄期间并未使用3D设备,而是后期强制转成3D上映,这样的电影在整体的观影效果上,只给予观众一种“即使摘了眼镜也能看”的感觉。这就是3D技术没有真正服务于内容叙事,没有从技术与内容叙事的深度结合的角度出发。《阿凡达》之所以能够获得票房上的成功,并且带动了3D电影的新趋势,更深的层次在于其技术与内容叙事的深度融合,其3D视角给予人们全新的视觉体验,“震撼”、“真实”是更多观众在看了此片后的感言。

毫不夸张地说,3D技术会给电影内容创作及产业带来一场全新的革命。以往导演在拍摄时只专注于剧情表现,而没有考虑过这些剧情在3D世界中以什么样的呈现方式才能赋予观众以体验感,比如在拍摄过程中是否需要增加纵向的场面调度以增强空间表现等问题,这些对于电影内容创意的从业者们提出了新的技艺要求。

其次,从与观众融合的角度上看,3D电影的观影体验中仍然存在不少观众眩晕、呕吐等症状,沉重的3D眼镜也给观众的观影造成了不便,技术层面仍然需要解决。其实,不少科技研发部门早已尝试开发裸眼3D技术,可距离技术成熟仍需假以时日,但我们有理由相信,未来的3D电影将给予观众更舒适的视觉体验感受。

另外,从内容题材方面来看,科幻、战争、恐怖、纪录片等内容题材都适合做成3D电影。而在电影内容创意领域,无论从产业积累的角度还是从先天性资源占有的角度来看,好莱坞永远不缺乏优秀的内容创意人才,他们可以从全世界获取自己需要的内容资源,经过创意(艺术、技术和商业)加工后变成电影产品,从而占领全世界的电影市场,这就是好莱坞的国际竞争力。

总而言之,在近期内,从一部《阿凡达》的火爆,我们可以看到的是,3D电影带动的不仅仅只是狭义的电影内容行业,并且伴随着技术的成熟,更能带动游戏、运动、电视等广义内容产业的发展。也就是说,电影内容产业会在形态和渠道上发生重大的变化。例如可以在电影院观看体育赛事、音乐会的3D实况转播。近几十年来,电视已经成为电影内容产业的播出平台,而近期的网络媒体也成为电影内容产业版权收入的新领域。随着电视和电脑显示技术3D化的推进,也会强化家庭影院等播控渠道的进展。而渠道的多样化,反过来也会刺激电影内容产业的发展。

与此同时,我们也应该清醒地认识到,《阿凡达》带来的是好莱坞新一轮的技术和体验标准的侵略。不管我们愿意不愿意,好莱坞再次为全球电影产业建立了行业新标准,而我们的电影内容产业也不得不遵循这个标准。

二、国内3D电影内容产业的发展与困境

毋庸讳言,在电影领域,我们一直落后于电影产业大国,这其中既有历史发展的原因,也有意识思维和产业政策等多方面的原因。这次以《阿凡达》为代表的国际电影产业的发展水平,使我国电影产业和世界先进电影水平的差距进一步被拉大,国产电影内容产业也因此面临着更为严峻的挑战,但同时也给我国的电影界带来了震撼和反思。希望这个震撼和反思,给中国的电影界带来全新的战略性调整的机遇,只要我们能清醒地看明白差距和根本的原因。

中国的电影业界和学界,既没有必要盲目地蔓延悲观情绪,也没有必要不切实际地提出赶超的空洞口号。我们必须要认清中国的电影产业已经到了发展的十字路口这一关键问题,切实增强电影产业结构调整的紧迫感和自觉性,加快推进电影产业化的进程,按照产业规律发展我们的电影产业,才能促进国产电影在3D等未来技术发展的大背景下实现有序而合理的发展。

1.国产3D电影内容产业的喜与忧

中国电影产业发展的障碍或者说矛盾是多层次的,甚至我们的电影产业往往把摄影、剪辑等技术层面的内容看做是艺术层面的东西。现在业界跟着国际潮流大量投拍3D电影具有相当的盲目性。

从电影产业整体的发展来看,我们首先是担心3D电影软硬件的发展不相匹配的问题,这是一种令人喜忧结合的矛盾结构。

近几年来,电影产业的硬件设施(院线和设备)有了大幅度的发展,面对着未来好莱坞3D电影的蓬勃发展,国内的院线机构都已经做好了准备,3D放映厅如雨后春笋般地建设起来,因为有很好的投资回报,所以3D硬件的投资从来就不差钱。这对于院线和电影消费者而言,的确是一件好事。因为在前述的体验经济的浪潮下,中国的电影消费者的内容体验标准也已经完全实现和世界同步,所以对于高水平的3D电影内容有着强大的消费需求,院线部门完全可以凭借强大的硬件优势,从电影消费者的手中获得高额的票房回报。而电影消费者也能因为硬件设施的增加,欣赏到越来越多的3D电影内容,收获体验经济带来的快乐和满足。这是电影内容产业中能令人欣喜的一面。

然而这种高消费需求和满足能力,也许能让未来的中国电影票房继续创出新高,但并不见得能为国内的3D电影内容产业带来任何益处。

而现在面对3D电影的潮流,国内电影制作行业虽然也有了较多的尝试,并且我们也可以预见,国产3D电影产量必将越来越多,但从目前的国产3D电影内容所获得的票房情况来看,前景并不容乐观。

首先,国内的电影内容的制作部门大都属于小作坊式的产业结构,所以电影的拍摄资金普遍不足,因此现阶段的国产3D电影并不能获得充足的资金。而电影制作人员又想依靠3D效果作为宣传手段吸引消费者,所以就只能勉强在片中实现部分的3D效果。但是在电影消费者非常讲究体验效果的今日,在好莱坞树立的3D电影新标准面前,只在电影中实现部分3D效果反而会降低消费者的体验感觉,缺乏相应的市场竞争力,反而从一开始就已经造成了一种以弱碰强的战略败局,白白地浪费投资。

如果国产的3D内容制作部门在获得了充足的资金,就如今年即将投拍那些3D电影一样,实现电影内容整体的3D效果后,会不会取得很好的市场效果呢?从内容产业的竞争力来看,前景恐怕也不容乐观。正如前面所述,电影在本质上是一种叙事、技术、艺术和商业的全面融合,单纯的技术效果永远是为电影内容叙事所服务的。

近些年来,国内的电影内容产业虽然在2D电影创作的数量上有了极大的发展,但国产电影在叙事、技术和艺术的融合质量上普遍缺乏竞争力,这是国产电影内容产业最为根源性的问题,并一直未能得到根本解决。何况在国内电影观众的欣赏标准已经被好莱坞3D电影抬得更高的今天,国产3D电影内容产业又如何拥有竞争力呢?这一点从国产电影的票房结构上便可窥一斑。虽然连年的电影票房数值一直在攀升,但依然是由国外大片和少数国内影片所包办的,特别是一部《阿凡达》,其吸金能力竟然高达13.2亿元人民币,几乎占据了2010年第一季度中国电影总票房(29.3亿元)的半壁江山。而实际上,为数不多的进口电影所取得的电影票房成绩也远远超出了国内电影票房的总和。①

2.动画是3D电影的前车之鉴

今天3D电影的热潮,和当年动画电影带来的热潮极为相似。动画和3D一样,都是电影内容产业的技术支撑手段。当初,鉴于《功夫熊猫》等国外动画电影进入中国并获得了巨大的成功,所以国内电影内容产业也跟着动画潮流投拍动画电影,并经过业界和学界的互动,上升到了文化产业和经济发展的层面,国家给予了大量的政策和资金的支持。但是发展到了今天,在耗费了大量的资金和人力以及诸多的相关资源并建立了大量的制作基地等硬件设施后,国内的动画电影内容产业在整体水平上并没有获得什么值得骄傲的进步。同样,如今的3D电影再次喧嚣尘上,这种氛围也给人一种似曾相识的感觉。

从中国经济大环境来看,国内并不缺少资金,资本是追逐利益的,所以缺少资金只是一种表面的幻象。国内真正缺少的是高层次的电影创意和营销等方面(能把叙事、电影技术和艺术乃至相应的商业活动进行深度融合)的人员,是这种关键资源的欠缺制约了中国电影的发展。我国的领导人和政府机构也认识到了这一点,多次出台相应文件,强调人才建设的重要性,提出了:“创造条件,完善措施,积极发展电影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加强在职人员的学习培训和实践锻炼,努力造就遵纪守法、爱国敬业、德艺双馨、技艺精湛、具有广泛社会影响力的优秀人才,重点加强创作、技术、经营、管理等各类专业人才队伍建设。高度重视青年人才的培养和使用,不断优化人才队伍结构。高度重视既懂艺术又懂现代信息技术的复合型人才,既懂经营管理又有外语交流能力、熟悉国际运作的外向型人才的培养。积极深化人事制度改革,建立和完善优秀电影人才脱颖而出的体制机制。”②

实际上,发展3D电影内容产业有一个简单的思路,即把关键资源实现国际融合。也就是说,中国电影界提供资金资源(或者资金也是由国际共同投入),在好莱坞乃至全球范围内搜罗内容创意人员(叙事、艺术、技术和商业)资源,并且在整合了这些资源后打造出具有中国制造属性的3D电影,从而占领国内和国际票房市场。实质上,这种资源国际整合的思路是所有的产业界都在普遍使用的战略方式,即使是美国的电影界也常常这样做。

我国的动画电影界也曾经进行过这样的战略尝试,但并没有获得预期的成功。例如,当初的某部影片就是采用了这种战略合作方式。该动画电影从国内筹集了资金,并整合了好莱坞等国际顶尖的动画技术和艺术创作人才,但最终拍摄出来的动画电影并没有取得预期的效果。其后,在动画电影业界,这种国际合作模式也似乎没有得到继续的应用。实际上有两个原因,一个是因为一次的失败,丧失了持续努力的动力,而另一个原因是我们的电影内容产业缺乏整合国际资源的能力。所以,在急功近利和资源整合能力欠缺的前提状态下,这个国际资源整合战略在短时间内也不见得能为中国电影内容产业的发展提供多大的帮助。

3.众所周知但根深蒂固的原因

电影产业的内容生产与实际消费需求不相匹配,这是最为深层次的矛盾。制片方很少顾及消费者的真实需求,一味拍摄满足自我欲望的作品,浪费了大量的社会资源。这个矛盾来源于国内电影行业根深蒂固的理念,也有电影教育领域的问题。我们的电影行业过于看重技术层面的东西,甚至把技术当做艺术看待,而往往忽视其艺术商品的属性。虽然国家提出大力发展电影产业的政策已经很久,虽然电影行业关于电影是艺术商品的概念形成共识也已经很久,虽然很多电影界人士开始谈论电影产业化、市场化的概念更为久远,但在执行过程中却很容易忘记电影技术和艺术是为消费者服务的这一根本宗旨。

在此还有一些别的问题,例如各个电影奖项初衷是为了奖励优秀的电影作品,鼓励电影行业多出优秀的作品,但客观上并不能真正起到提高电影质量的效果,只实现了刺激电影生产数量的结果。制片方在考虑政府获奖和鼓励资金投入的前提下拍摄电影,实际上是把政府事先和事后的资金投入也当做票房的一部分来看待,并没有真正考虑到市场的效果,而这并不是电影内容产业应有的发展模式。

三、中国的3D电影产业何去何从

近年来电影票房虽然节节攀升,但是高票房的背后也许存在着电影内容产业发展的陷阱。这是因为电影票房的节节攀升会带来大量资金盲目进入电影内容产业。2D电影产出数量的逐年增加,和国内票房收入的增加有直接的关系。据不完全统计,2010年,国内电影界在受到《阿凡达》的刺激后,纷纷上马的3D电影项目便有几十个之多。但是,这种盲目跟风的做法,只是带来3D电影数量的增加而已。而资本是追逐利润的,当电影投资者发现难以获得市场回报后,就会用脚投票,远离这个行业。这不但会毁了3D电影的未来,中国的电影内容产业整体也将面临长期缺乏资金投入的困境。

1.技术创新要依靠理念创新

如在前文中多次阐述的那样,3D电影是一种技术上的创新,但是这种技术创新要深度地和叙事内容、艺术表现以及观众需求相融合,才会有实际上的产业意义。否则在电影消费者欣赏水平越来越高的今天,为了单纯地展现3D技术而拍摄出来的3D电影,最终不会获得消费者的认可。这一点,国内外的事实都已经做出了证明(见表一)。

表一罗列了北美自1980年以来的所有3D电影的票房情况,但考虑到通胀的因素,因此本文仅将《阿凡达》之后上映的3D电影票房进行对比。可以看出,虽然本年度上映了多部3D电影,但仍未有一部电影的票房能与《阿凡达》相媲美,《阿凡达》是真人电影与3D技术融合的典范,尽管紧随《阿凡达》热潮之后上映的《爱丽丝梦游仙境2010》,上映首周票房超过《阿凡达》所创造的首周票房纪录,但因口碑不佳,整体票房仍然与《阿凡达》相去甚远。而另一部真人伪3D电影《诸神之战》虽以超过《阿凡达》的总银幕规模上映,但也仅获得1.6亿美元的票房。可见,如何将3D技术与叙事内容、艺术表现完美融合,尤其是与真人电影的结合,仍将是一个需要不断探索和深化的命题。

电影技术和艺术只是电影创作的手段,是为电影所要展现的内容(或思想等)服务的。国内的电影界要摆脱以往那种盲目追随技术或艺术潮流的电影制作方式,不能因为动画片有市场就拍摄动画片,也不能因为今天的3D电影受追捧就大量拍摄3D电影,这样做只会造成国家和产业资源的严重浪费,也不符合当今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理念。

电影是世界性的产品。而好莱坞的电影根本就不是美国人的电影,它从骨子里就是要拍给全世界人看,要向全世界的人推广,而为了完成这个目标,好莱坞就必须要调集全球的资源,包括创意元素资源,资金和技术人才资源等。在3D电影的内容创作上也没有任何特殊性。换句话说,好莱坞整合了全世界的资源,创作全世界都看得懂的电影,这就是好莱坞电影之所以强大的根本原因。而我们总在强调我们要做中国电影,从一开始我们就已经把视野缩小了,再加上我们市场意识淡薄,资源整合能力欠缺,这也就决定了我们很难做出拥有国际视野和市场的电影。

2.可行的国产3D电影发展路径

虽然中国的电影内容产业在整体上不具备国际竞争力,但不意味着我们就要完全放弃这个领域的发展,因为这个市场规模之大,决不能完全拱手相让。当然那种盲目空洞地喊发展口号的习惯更要摒弃,重要的是要实现科学有效地发展。

一般而言,科幻、恐怖以及战争等题材类的电影比较适合3D的效果体验。但这些题材的3D电影往往更需要极佳的创意配合,而这恰恰不是中国的电影内容产业界的优势所在。

中国电影界最重要的发展目标是赶超世界先进水平,不是单纯的技术,也不是单纯的艺术,而是电影产业整体的发展,但这应该是一个长期的发展战略目标。而与此同时,电影界更应该有相对短期和可行的发展战略路径规划。

从国际电影产业竞争的宏观大环境上看,中国的电影界不具备产业竞争的优势。但是从微观产业竞争的本质上看,决定竞争优势的不是绝对优势,而是比较优势。换句话说,也许我们在电影的各种题材,如科幻、恐怖、战争以及纪录片等领域,和发达国家相比都不具备绝对优势,但如果在某一特定领域具备比较优势,那就应该在这个领域集中资源进行发展。所以,从这个意义上讲,相对于剧情类题材的电影而言,我国的电影界相对适合拍摄写实类的纪录片电影,也就是在产业内竞争的角度上,中国电影界在纪录片领域具有相对的比较优势。

而3D技术恰恰非常适合展现山川风景类、动植物类、世界自然遗产等题材类型的纪录片电影的拍摄。中国本身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很容易转化为3D电影的内容资源。因此,从这个意义上说,3D电影的热潮,也为我国电影界带来一种以往所不能展现出来的比较优势的可行性,我们可以在纪录片领域发挥出资源比较优势的效果,专注于这类题材纪录片领域的3D电影拍摄,不但能在影院中给电影消费者营造出非凡的体验效果,而且这类的纪录片也具有相应的国际市场,更有可能进一步带动国际社会对中国自然、地理和文化消费的实际旅游需求。其实,在这个方面我国的电影前辈已经做出了榜样,早在上世纪50年代,当立体电影刚刚出现时,八一电影制片厂就拍摄制作了展现桂林漓江山水优美风景的彩色立体纪录电影《漓江风光》,在当时观众中引起了很大轰动。

如果中国电影界把资源集中到3D纪录片电影的制作中,那就意味着中国电影界利用产业内比较优势的理论,率先实施了电影产业内的分工,并可以以此为契机逐步实现产业技能的积累效果,从而逐渐扩展内容领域,这就是中国电影在3D电影领域中可行的战略发展路径。

小结

在本文中,我们讨论了世界电影的未来技术发展格局,并探讨了中国电影的内容产业在3D乃至未来更高技术背景下的可行性发展战略。欧洲和美国的电影都各自发展了很长的时间,才得以形成了各自独特的风格。这也意味着中国电影界要赶超这些电影发达国家必须要经历长期的探索和实践。这是中国电影界应具备的长期发展目标和战略思考。

3D电影是当今电影产业发展的一个主流方向,也形成了未来一段时期内电影产业格局的一个技术标准。而面对这个世界电影的发展格局,中国的电影产业界应该以自己的比较优势作为战略竞争手段,从3D纪录片电影入手,参与到世界电影产业发展的分工合作当中,形成自己产业内的竞争比较优势的格局。这是相对短期的发展战略路径。

中国的电影界只有在长期和短期的战略发展目标的相互配合下,才能最终成长为电影产业有力的竞争者,最终实现电影产业的发展。

注释:

① 来源于国家广电总局2010年4月9日在官方网站上公布的数据,http://www.chinasarft.gov.cn/articles/2010/04/09/20100408053522200866.html。

② 来源于中央政府门户网站,《国务院办公厅关于促进电影产业繁荣发展的指导意见》,http://www.gov.cn/zwgk/2010-01/25/content_1518665.htm。

③ 数据来源于http://boxofficemojo.com/。

标签:;  ;  ;  ;  ;  

三维时代中国电影内容产业可持续发展的思考_阿凡达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