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与发展中的华北电网_能源论文

改革与发展中的华北电网_能源论文

改革发展中的华北电网,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华北论文,电网论文,改革发展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华北电力工业开始进入健康发展的轨道。1980年1月,在原北京电业管理局的基础上,组建成立了华北电业管理局,下辖天津市、河北省、山西省电力工业局,并对内蒙古自治区电业管理局实行行业管理;同时,行使对北京电力工业的政府管理职能。

华北电业管理局成立时,全华北有四个地区性电网,即京津唐电网、冀南电网、山西电网和蒙西电网。华北电业管理局组建后,随着一批大容量、高参数发电机组的建设,输变电工程建设也得到同步发展,把分散孤立的小电网联结成华北大电网已是当务之急。1980年3月, 华北电业管理局开始抓联网工程,经过七年多的努力,华北三省(区)两市电网以220千伏线路相联,形成华北电网的主网架, 成为全国五大电网之一。

1985年以后,随着山西大同—北京房山500 千伏双回超高压输电线路及500千伏房山变电站的建成投产, 华北电网进入了新的超高压电网发展时期。

1993年1月,经国务院批准,中国华北电力集团成立。同年4月,华北电力集团在电力工业部的支持下,促成了北京市政府到内蒙古自治区投资办电,由电力工业部、北京市政府和内蒙古自治区政府签署了三方联合办电协议。

华北地域辽阔,各地经济发展差异较大。为有效地发挥大电网优势互补的功能,1993年5月,华北电力集团制定了以“1995年11 月初步缓解华北地区严重缺电局面,努力实现首都基本不拉闸,使华北电网整体工作上一个新台阶”为目标的“9511工程”计划。这个计划得到了国家综合部门、电力工业部和华北各省、市、自治区政府领导的赞同和支持,由此开始了国家各有关部门,华北各省、市、自治区政府和华北电力集团通力协作,共同发展华北电力工业的新局面。

1993年6月,华北电力集团管理委员会成立并召开了第一次会议。会上确定了使东部的资金技术优势和西部的资源优势相结合,提高由西向东送电的价格,用经济手段鼓励跨省供电、带动边缘地区经济发展。不久,电网领导小组研究确定了华北电网2000年发展规划, 决定把“9511工程”计划作为电网近期发展目标,全力支持其实现;研究确定了电网今后发展的基本思路,即:在西部能源基地建设坑口电站与在东部负荷中心建设支撑电站并举;国内集资办电与引进外资办电并举;新建电厂和老厂改造并举;把华北电网建成大容量、高参数、高电压的现代化电网。

为增强企业生存发展的激励机制和约束机制,华北电力集团加大了对劳动、人事、工资三项制度改革的力度。到1995年底,全部完成了“三改”阶段性任务。电网直属直管单位机构精简率达33.3%;主业人员减少20%以上,为实现近期发展目标做了思想上和组织上的准备。

电力工业是资金和技术密集的工业,加快电力建设需要大量资金。为拓宽资金筹措渠道,发展集资和利用外资办电,华北电力集团经过多方努力,成立了具备集资和融资功能的华北电力集团财务有限责任公司。国家计委、国家经贸委和国家开发银行等部门,及时帮助解决了内蒙古电力东送、北京城区电网改造和盘山电厂建设的巨额资金困难。北京市政府积极参与投资了内蒙古达拉特发电厂、张家口发电厂、十三陵抽水蓄能电站工程和北京第三热电厂扩建机组工程建设,独资兴建了石景山热电厂四号机组。华北各省、市、自治区领导纷纷深入基层慰问电业职工,视察项目、筹措资金。电力基建战线四万职工,克服重重困难、忘我劳动,建成了一大批骨干发电机组。

在狠抓基本建设的同时,加强对新机组投产的质量管理。90年代新投产的20万千瓦及以上发电机组投产周年运行小时逐年稳步提高, 由1991年投产机组年平均运行4865小时,到1994年投产机组年平均运行达7680小时。以一台20万千瓦机组为例,年平均运行增加1000小时,即多发电2亿千瓦时。

挖掘现役发电机组的潜力,缩短机组检修工期,加强机组运行管理,是缓解缺电的重要途径。1991年20 万千瓦发电机组大修平均工期为85天,到1993年,华北电网6台20万千瓦机组大修,平均工期为41天,比1991年缩短44天,相当于挤出大修工期249天,为电网抢回发电量6亿多千瓦时。经过三年的不懈努力,标志发电机组运行水平的10万千瓦及以上机组等效可用系数,1997年达到了87.80%,比1990年提高了7个百分点,相当于增加了80万千瓦的设备出力。电网频率质量也有了明显改善,1997年频率达到100%,居全国五大电网的领先水平。 华北地区能源战略发展规划——“西电东送”取得了显著成效,网间联络线东送电力达到了250万千瓦,其数量已占京津唐电网总用电量的1/4。1995 年12月,北京地区电力负荷达到了417万千瓦,这是前所未有的高峰, 首都电网主网架和各配电网都经受住了考验。

1995年12月20日,李鹏总理在十三陵抽水蓄能电站亲手按下首台发电机组启动键,标志着“9511工程”计划圆满实现。华北地区的严重缺电局面得到缓解,首都北京基本实现用电不拉闸。实施“9511工程”计划三年来,华北电网先后建成投产发电机组38台, 增加发电装机容量639.2万千瓦;建成投产220千伏及以上高压、超高压输电线路80条,总长度为4326.3公里。

实践证明,改革是成功实现“9511工程”计划的巨大动力。为了华北电力工业持续、健康、稳定的发展,在由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轨过程中,华北电网内部的改革始终与国家经济体制改革同步进行,充分利用国家赋予试点企业的各项政策,发挥集团的整体功能,认真贯彻“政企分开、省为实体、联合电网、统一调度、集资办电”和“因地、因网制宜”的方针。按照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强化了集团与省、市、自治区电力公司、地方投资公司和各企业之间的产权关系。新组建了大唐发电股份有限公司和秦皇岛、衡丰、邯峰、阳城、蒙达、托克托等15家发电股份有限责任公司。这些独立经营的新型电力企业,保证了国有资产占据控股地位和保值增值,也为构筑集团核心企业与紧密层企业间的母子公司关系,建立同步发展的产权纽带打下了基础。

电力基建管理体制有了新的突破,以增强市场竞争力为目标,积极推行项目法人责任制、招标投标制和工程监理制。为实现两个根本性转变和培育电力建设市场创造了条件。人才开发是企业发展的根本。精神文明建设在华北电网的改革中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改革推动华北电网的高速发展,到1997年底,华北电网已有控股和管理的发电厂66座,发电装机容量为2756.55万千瓦; 建设了抽水蓄能大型水电站2座,安装水轮水泵机组8台,发电容量达107万千瓦;220千伏输电线路264条,总长15140公里;500千伏输电线路14条,总长2143公里;220千伏变电站168座,主变容量3314万千伏安;500千伏变电站9座,主变容量887.4万千伏安。1997年,华北电网发电量达1439.63亿千瓦时,售电量达1407.99亿千瓦时,实现销售收入、实现利税分别为472亿元、56.1亿元(不含内蒙古电力公司)。

从1980年华北电业管理局组建以来的18年,正是我国改革开放加快发展的历史时期,华北电力集团抓住机遇,埋头苦干,发展自己,取得了突出的成就,促进了华北地区国民经济的全面发展,保证了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华北电力集团与华北各省、市、自治区政府的关系更加融洽,集团内部关系更加紧密,进一步树立了华北电网的社会形象。

“九五”时期,是我国建立比较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关键时期, 华北电力集团将根据《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纲要》的要求,充分利用华北地区的资源、交通、人才、技术及首都的特殊重要地位等优势,加快电网的改革与发展,到2000年,电网发电装机容量可望超过3900万千瓦,500千伏超高压输电线路将达到4500公里以上,从而形成更合理、更可靠的电源布局和网络结构。和1980年相比,将超额完成翻两番的战略任务。

标签:;  ;  ;  ;  ;  

改革与发展中的华北电网_能源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