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环境教育的3个取向,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取向论文,环境论文,学校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学校环境教育从上世纪70年代开始兴起,至今已有30余年的历史,是一个不断深入和逐步发展的历程。如今环境教育已经转型为可持续发展教育,并且有三个不同层次的教育取向,即:人与自然关系的情感教育取向;注重开发人力资源的智能教育取向;把环境教育纳入学校管理体系的行为教育取向。本文试图从这三个层面来整体认识学校环境教育的功能、理念和方法。
一、人与自然关系的情感教育取向,即环境教育的绿色取向
学校环境教育最初是通过引导学生接近自然,重新认识自然,培养对大自然和周围环境的认同和热爱的情感。人类需要重新认识“荒野”的价值,认识自然是道德顾客的地位,使人类从“战天斗地”转而尊敬地球,关爱生命,保护自然。我们知道,绿色——象征大自然和生命,象征和平与和谐,所以这种敬畏生命,尊重自然的情感教育,叫做绿色教育。
美国自然教育家约瑟夫·克奈尔长期进行的自然教育就是环境教育绿色取向的一个代表。他的著作《与孩子共享自然》,是他多年进行自然观教育的经验总结。他认为,如果人们对大自然有着强烈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就会产生保护自然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他说,教育的最高目标正是培养对生命的同情……他发明了50多种体验环境,感受自然的游戏和活动。这些游戏已经被许多国家的教师所采用。
大自然是最好的老师,它总是以特有的方式来感动人们,如果人们去主动观察和探寻,就会产生全新的认识。例如“生命金字塔”游戏,使孩子们在兴趣盎然的游戏当中不知不觉地理解了生态系统内部复杂的结构和深邃的规律性。角色扮演可以在教室里再现自然,通过扮演一棵树,一只藏羚羊,一条大海里的小鱼,让学生与自然联系在一起,对自然产生同情。
一些教师刻意让“自然”走进校园。在德国,有人改变了传统操场的概念,由千方百计让操场100%的硬覆盖,到开始去掉部分的硬覆盖,在那里开辟绿地和花园。有的学校还在校园建起水塘,以便让孩子们观察到沼泽中的生物多样性。
我国北方城市的绿色学校,用种植盆花、盆景来装饰教学楼的楼道、大厅和教室,有的绿色学校还在教室里开辟出动物角和植物角,让儿童更多地接触自然。
总之,绿色的环境教育主要是通过校内外多种途径,让学生走进自然,观察自然,感受自然,体味自然,触摸自然,倾听自然,闻嗅自然,描绘自然,模仿自然,拍摄自然,讲述自然,赞美自然,发现自然,学习自然……从而使人与自然建立正确的关系。
二、注重开发人力资源的智能教育取向,即环境教育的蓝色取向
可持续发展由理想变为现实,需要一代人甚至是几代人的探索和实践。可持续发展以人为本的理念,要求环境教育必须关心人的需求,以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以开发人的潜能为宗旨,培养负责任的未来公民。要实现生态环境,经济与社会相互协调的发展,必然要求充分依靠人的智力资源,通过科学的管理,高新技术和人们行为的改变来实现。因此环境教育一个重要的任务是培养适应可持续发展需要的高智能的人才,发展人的创新精神和创造力。我们知道,蓝色——象征着海洋和天空,表达深远、渊博、开放和智慧等涵义。所以环境教育的这一层面叫环境教育的蓝色取向。
环境教育蓝色取向的理念是:环境教育是一种面向可持续发展的素质教育,要培养学生具有以下素质和能力:在价值观上要培养可持续发展价值观,理解和尊重环境价值,使自己的行为建立在环境伦理道德基础上;关心人的需求,以人为本,以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培养对未来负责任的公民,实现社会、经济和生态的协调发展。
学校环境教育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合作性:不同角色参与解决环境问题,能团结一致完成共同任务。环境教育必须培养学生系统思维的能力:特别是面向未来的预见性思维能力、想象力和创造力、研究能力以及恰当的方法及终身学习意识。培养人们自我组织能力:自己组织学习过程,独立制定目标和任务。培养学生的评估能力:对自己、同学和教师的学习与工作都能做出比较准确的阶段性评价和最终结果评价。培养学生具有全面性:对各种问题和现象都能多角度地接受,创造性地对待多样性,解决问题总是运用不同的方法和手段。培养人们具有全球性观念:能够将当地经验与全球发展结合起来。
为在环境教育中开发学生的智力潜能和各种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各国教育者研究了多种途径与方法。例如把思维训练引进环境教育,小组互动合作式教学、参与式、主持式及可视化教学方法、探究式学习等等,都体现了全新的环境教育理念。转变教师职能,充分发挥教学民主。体现以学生为主体,使学生成为课堂主人,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变苦学苦读为愉快学习。
环境教育的蓝色取向是环境教育进一步深化的结果,是对人力资源和自然资源关系认识的一种升华。
三、把环境教育纳入学校管理体系的行为教育取向,即环境教育的红色取向
把环境教育纳入学校整体的管理系统之中,与学校的办学指导思想,办学理念以及所有的管理行为协调一致,促使学校的环境状况,经济状况和教育教学都处在持续改进之中,体现环境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协调一致。学校的环境管理不局限于校内,还要对本社区的环境负责任,做出实际的贡献。这就要求师生必须把环境意识变成实际的环境行为。我们知道,红色——代表生机,代表革命性的变革,象征着社会进步的方向。今天可持续发展已成为全世界的共识,是人类社会永续发展的唯一出路,所以在学校里实施环境管理是环境教育的一个红色取向。
学校环境管理是从生态规律出发,根据管理科学的基本原理方法,运用行政、经济、法律、技术和教育等手段,通过全面系统地规划和实施,对学校师生的行为进行调整与控制,使学校教育与环境协调发展,培养人们自觉地实施环境友好行为。
创建绿色学校是进行环境管理的一个重要载体。在创建绿色学校过程中特别强调以下各方面的建设:学校园地的建设;建设雨水收集的设施;节能节水的具体措施和量化管理;学校必须应用对环境友好的建筑材料;实施生物垃圾堆肥和其他垃圾的分类再利用;对教师环境教育能力进行培训;开展太阳能、风能及其他新能源利用的研究;调整消费行为,树立可持续消费观;绿化校园与墙壁;进行食品质量和饮食安全教育;带领学生开展校外环保实践与环境治理;参与本地21世纪议程;等等。上述各项活动的参与主体是学生和教师,参与本身就蕴含着环境教育。
目前国际环境管理体系ISO14000系列标准已经进入学校。德国、比利时、日本等国家是先行者。学校建立国际标准化环境管理体系,大大深化和提升了环境教育,使学校的整体管理系统化、文件化、程序化。有利于培养学生具有严谨的逻辑思维及对全球的经济、政治和生态相互依赖关系的明确意识。为师生员工提供获得保护和改善环境所需要的知识、价值观、态度、技能和行动机会。
ISO14000环境管理标准认为,环境管理实际上就是对环境因素的管理,也就是对环境影响的管理。环境因素是环境管理的直接对象,要尽可能减少负面环境影响和增加正面环境影响。脱离了环境因素就不存在环境管理。在学校建立ISO14000环境管理体系,必须探讨建立中小学环境管理体系的技术方法、工作程序,明确约束机制,为全体师生员工解决一个如何去做的问题。用结构化和系统化的方法去强化学校的管理,提高识别和控制环境因素的能力。真正遵守国家的环境法律法规,改善环境,增加环境绩效,谋求可持续性的实效。
建立环境管理体系,要求对学校的师生员工进行环境基础知识,法律法规及ISO14000标准的系统培训,还要求组织有相应的制度来跟踪国家法律法规的变化,保证组织能有效遵守各项法律法规的要求。要实现以下环境管理程式:组织机构、环境目标、环境政策、员工培训、环境审计、实际实施、定期检查、持续改进。环境管理的文化目标是树立可持续发展理念、新的消费观、全员参与、优化组织、法制化、制度化、程序化。环境管理的物化目标是物资、垃圾、水和废水、能源、健康与安全。
环境教育的红色取向是环境教育发展的最高境界。学校环境管理涵盖了环境教育,强化了环境教育,为环境教育提供了实践的场所和机会。实施学校环境管理,使环境教育有了系统化和制度化的保证。
当学校环境教育成为可持续发展教育以后,环境教育不再是单纯的绿色教育,而是具有多种取向的“彩色教育”,必将为提高未来接班人的环境意识,环境综合素养和保护环境的能力发挥更大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