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资源适度开发及其度量指标,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旅游资源论文,度量论文,指标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旅游产业与许多产业不同,因它提供的产品的需求不是随经济发展、生产力提高而相对或绝对减少,而是经济越发展,人们的生活条件越好,对旅游产品的需求越旺盛,这已为历史所证明,并且旅游业对各国经济的发展的贡献也越来越为人们关注。因此,旅游产业成为经济发展中优先扶持的对象也就不奇怪了。但在其发展过程中应做好开发规划也已成为人们的共识。旅游规划的重要性已被专家广泛讨论,但从资源与可持续发展角度探讨其基础的研究却不多见。我们认为旅游规划应建立在旅游资源适度开发的基点上,九寨沟实施的日接待游客最高限额制也表明旅游资源适度开发已成为摆在旅游业面前的现实要求。为此旅游资源适度开发的含义及其判别指标的确立就成为本文讨论的主要对象。
1 从属于旅游产品开发的旅游资源开发
旅游业作为产业存在的基本依据是提供旅游产品,旅游资源又是构造旅游产品的物质基础,因此,旅游开发便包含两方面的开发:旅游产品和旅游资源开发。因为在现实生活中人们直接需要的是产品,由此才引起对资源的需要,所以,旅游产品开发是主导开发,制约、规定着旅游资源开发。并且,旅游产品接纳游客量作为旅游资源承载力的度量指标,又成为测度旅游资源开发强度是否适当的标准。
旅游产品开发指出于商业性考虑,以盈利为目的的一系列创新活动,其结果是产生可供游客消费的旅游产品。其开发过程大致如图1所示。
图1 旅游产品开发过程
Fig.1 The processes of tour products exploitation
旅游资源开发则是在旅游产品开发方案的约束下,将旅游资源从其原始存在形态转变为可进入旅游产品生产过程的形式的一系列活动,结果是为旅游产品开发提供现实生产要素。因而旅游资源开发是旅游开发中的基础开发。
旅游产品开发和旅游资源开发的关系就象房屋建筑中上层建筑建设与基础建设的关系,虽然基础是建房中必不可少的,但如何构筑基础却完全取决于其上建筑的需要。两种开发中,通常旅游产品开发是基本开发,即人们进行旅游开发时的基本意图是创造可供消费的旅游产品,为达此目的,又必须进行旅游资源开发。因而旅游产品是主导开发,而旅游资源开发是依附于旅游产品开发的从属开发,即人们不是为了消费旅游资源而去开发旅游资源,是为了拥有旅游产品才开发旅游资源,并且正是在旅游产品开发中实现了对旅游资源的配置,所以,旅游产品的开发过程就是旅游资源的配置过程。
然而,旅游资源开发又不同于一般资源开发。根据目标是否确定,一般资源开发可分作两类:并不只为特定产品开发服务的资源开发,其产物可服务于很多产品的生产,如石油、煤炭、森林资源开发就属这类;作为某一特定产品开发组成部分的资源开发,即根据产品开发的要求,受其统领而有针对性进行的资源开发,旅游资源开发即为此类,它一般服从、服务于特定旅游产品的开发。
2 旅游资源的适度开发
发展旅游业的基本条件之一,便是开发旅游产品和旅游资源,为满足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必须适度开发旅游产品和旅游资源,为此要注意如下几方面的关系。
2.1 旅游资源适度开发要达到的目的——开发与自然环境形成良性循环
旅游产品和旅游资源开发会对自然环境造成较大压力,甚至会以损害环境质量作为代价,尤其在暴富心理驱使下进行的急功近利地掠夺式开发,对环境的破坏更为严重,也使旅游业的发展缺乏后劲。旅游产品的消费也会影响环境,只是不同消费形式对环境的影响各不相同,观赏比参与对环境的影响要小些,如观赏石灰岩溶洞中的钟乳石与用手触摸相比,后者对资源的影响要更大些。对这种破坏效应,人们已给予相当关注。但也应看到,自然环境是有弹性的,即只要不破坏它的自我调节能力,就可以避免环境恶化。而且,开发对改善自然环境也是可以发挥作用的。
环境恶化的深层原因之一是贫困。发展旅游业不失为消除贫困的一种有效手段[1,2],而且,随经济水平的提高,就有条件和可能使人们退出不利于自然环境的经济活动,并加大环保投入,比如,不再从事粗放型生产,退耕还林、还草、还水,停止捕猎,转而加入保护管理行列;改变不良生活方式,变分散居住为集中并村生活,为改善环境和过更文明的生活创造条件;自然环境的改善又成为旅游业进一步发展的动力和保障,使经济发展与环境改善可以形成良性循环。因此,应认识开发旅游产品和旅游资源具有的“双刃剑”效果,最大限度地利用其有利的一面,避免和缩小不利的一面。旅游资源的适度开发就是要促使“旅游业发展?经济水平提高?自然环境好转?旅游业、经济进一步发展?环境更加改善?旅游业进一步发展”这种良性互动局面的形成。2.2旅游资源适度开发的含义
利用有限的旅游资源开发的旅游产品也是有限的,因此,能满足的消费者也就有限。如果只追求增加游客数量,或对现有旅游资源生产的旅游产品超负荷利用;或者对已知旅游资源掠夺式开发,都是不适当的。前者会降低消费者的消费质量,并损害旅游产品,后者则可能使资源失去恢复更新的能力,从而使开发活动难以为继。因此,旅游资源的适度开发具有三方面的含义:
(1)不要超负荷利用已有旅游产品,尽量减少对已开发旅游资源的消耗;
(2)不要超越已有旅游资源的恢复更新能力随意扩大旅游产品的生产,以免耗竭已有旅游资源;
(3)尽量挖掘无形旅游资源的潜力,使无形资源与有形资源良好匹配,充分发挥出各自的潜力,这样既可以避免有形资源的消耗过大,又能提高旅游资源的承载能力。
虽应以有限旅游资源生产尽可能多的旅游产品,但能生产的旅游产品毕竟还是有限。现有旅游产品能满足的最多消费者人数,即为当前旅游资源承载力的上限,这就成为旅游资源开发在现有条件下能达到的最大“度”。即便如此,还要看辅助和进入资源中是否存在“瓶颈”,若有,受其限制,整体资源的实际承载力还会减小,也就是旅游资源开发的“度”多半小于最大“度”。但是,旅游资源开发的“度”并不固定。如果能在旅游产品开发中实行系列化开发,就可能不增加或少增加旅游资源的开发,却能生产更多旅游产品,满足更多消费者的需要;对已有旅游产品的利用方式加以改变,也可能增加承载力,也就因此提高了旅游资源开发的“度”。然而,虽从动态发展来看,度是可变的,但对一定时段来说,度又是固定的。只有在一定度的范围内从事开发,才可能使旅游资源开发具有可持续性,才有长期、甚至永续利用的可能。
2.3 旅游资源适度开发指标的确定
科学地确定旅游资源的开发强度,既可保护旅游地的整体生态环境质量,以使旅游资源可持续开发利用,又能创造出和谐的景观气氛,确保游客安全、舒适、满意地观赏与参与,使旅游资源得到充分利用。
在旅游资源开发中,可以借用“旅游资源承载力”[3]来衡量旅游资源的开发强度。而在实际测量旅游资源承载力时,又必须依赖于旅游产品的容客量(也就是旅游产品接纳的旅客量,即在一定时间里可供多少消费者消费)作为度量指标,因此,旅游产品的容客量就是旅游资源承载力的基本含义。
通过实地统计可以找出特定旅游资源的实际承载力;而依靠一些指标因子和理论值的分析,又可发现该特定旅游资源的最适宜允许承载力,它就成为旅游资源适度开发的衡量标准,也成为寻找适度开发的“度”的基础。
总体来说,限制旅游资源开发强度有两方面的因素,一是自然因素,用于标示自然环境的自我修复能力,它规定了旅游资源开发活动的强度;二是社会公众的心理因素
,即开发利用旅游资源和产品,应使游客在游玩时感到满意,从中获得轻松、愉悦感。而心理因素也体现了对旅游资源和产品的价值衡量。
在这两方面因素中,又各有次级因素,构成了衡量旅游资源适度开发的指标体系。图2便是一个粗略的指标示意图,之所以是“粗略的”,是因为各个具体的旅游资源对载客量的限制因素不完全一样。所以涉及特定旅游开发强度分析时,应具体找出这些相关因素。
图2 旅游资源适度开发指标示意图
Fig.2 The sketch map of the guideline on tour resources moderate exploitation
2.4 强化旅游景点的管理措施
为具体落实旅游资源的适度开发目标,需有一系列配套的管理措施作保障。虽然这些措施会因具体目标而异,但一些共性的措施还是有的,主要是:
(1)适当控制接待游客量,以避免过分利用而加速损耗。
(2)努力增加旅游产品数量,既为游客提供更多选择,又可通过分流来减轻特定旅游资源的压力。
(3)各景点应严格按具体旅游资源的客容量制定开发规划,并依此实施,经免配套设施的建设超过实际旅游资源的客容量造成成浪费,从而提高开发的经济效益。最好按严格控制区、一般控制区、不加控制区对特定旅游资源及其周围地域分别进行规划与管制,减少游客在目标控制区的停留时间,而将其向非控制区疏散,以便既保护旅游资源,又增加旅游区的收入。
(4)以文明、严明的管理机制来约束少数游客对旅游资源的破坏等。
3 确定旅游资源适度开发标准举例
3.1 由自然阈值决定的适度开发指标Ei——以溶洞开发为例
一般来说,旅游资源在自然力的作用下,多处于一种动态平衡状态,一旦旅游资源被开发利用,人类活动的干扰常使之偏离原平衡状态,如果没有负反馈机制来遏制对旅游资源的扰动,将导致旅游资源和生态环境产生局部或整体的不可逆破坏,但这种遏制又只能在一定限度内存在,即旅游资源的扰动存在一个“阈值”,它标志着旅游资源的最大恢复能力,当人类开发利用活动对资源与环境产生的压力大于资源的最大恢复能力时,自然平衡将被打破,可能形成连锁反应,引起旅游资源的数量减少和品质退化。这样的自然阈值便决定了对旅游资源适度开发的标准。
例如,喀斯特溶洞的发育速度在不同自然区是不同的,但对某一特定区域,喀斯特溶蚀与沉积速度是一定的,如瑶琳地区,平均溶蚀速度为53mm/ka[4]。当将溶洞作为一旅游景点对待时,就是要开发溶洞为一件旅游产品以供游人观赏,此时也就产生了开发溶洞资源的需求。而具体开发溶洞旅游资源时,常开凿人工洞口,变单洞口为多洞口溶洞,由于溶洞内外温差的存在,以及洞口高度的落差,将引起空气流动速度的加快,随着洞内外空气循环运动的加剧,洞内恒温环境被破坏,气温梯度加大,加上灯光设施及人体放热的增温作用,使洞穴温度升高,如瑶琳洞在短时间内可产生0.5℃增温幅度[4];人造光源的引入,改变了洞内的辐射条件,自然和人为营养元素的引入,使洞内原有生境改变,原动植物区系组成将发生演替,地衣、苔藓、藻类等植物大量繁殖,造成生物污染,导致严重的生物喀斯特侵蚀与沉积,产生破坏作用,使洞内原本晶莹洁白、珠光宝气的钟乳石,随时间推移、黯然失色。可见,开发溶洞旅游资源,将打破原封闭系统的环境,改变水热条件,加速洞体的发育和扩张,朝石钟乳充填与洞穴崩塌的衰亡方向发展,尤其在洞体结构薄弱的地方,强烈的喀斯特剥蚀,将导致超荷崩塌,使旅游资源遭受破坏,而溶洞的气候和空气化学成分的变化,又使美丽的石钟乳失去光泽,旅游资源质量下降。
(1)由于开发利用溶洞资源大都加速了溶蚀或沉积速率,如果以保护溶洞长期发育过程中所形成的平稳状态为适度开发溶洞旅游资源的标准,那么,由资源开发利用所导致的溶蚀或沉积速率应不大于自然溶蚀或沉积速率。可根据溶洞中最薄弱的部分,算出在自然条件下,由于溶蚀或沉积使之消亡的年限,然后确定一个适当的旅游资源使用寿命,依此计算出允许溶蚀或沉积速率,即可以此指标值(阈值)作为适度开发的标准。本文推荐的计算公式为:
式中,一允许溶蚀或沉积速率,
—自然溶蚀或沉积速率,K—比例系数,T—自然消亡时间,t—使用年限,
·T—自然消亡期内的总溶蚀或沉积量,El·t—预计使用期内的总溶蚀或沉积量。
当资源实际利用中引起的溶蚀或沉积速率>,即为过度开发,会引起资源的使用寿命缩短,质量衰退。
(2)还可用溶洞的环境质量容量决定适度开发的标准。溶洞是相对封闭的环境,物质循环与能量的流动较缓慢,因而开发溶洞旅游资源便要考虑其中的环境质量问题,防止由于超负荷开发引起对游客生理的损坏。游客的呼吸和有机废物的带入,将使洞内产生过量,
浓度增加,洞内环境质量降低。这时可根据溶洞的结构、容积、通风条件(由于气流流动可加大换气量,降低洞内的
浓度)、季节变化以及游客释放的
数量,分析
的时空分布特征,依据
对人体健康的影响程度(如参照国外制定的洞穴环境质量标准),确定出溶洞的可供开发的最大承载量,即最多可接纳的游客量。对于类似此类的旅游产品的适度开发容量建议按下式计算。
式中,—由环境质量决定的在T时间内溶洞最适宜接纳的游客总量(人),V—溶洞体积
,
—溶洞中允许的不伤害人体健康的
浓度
,β—换气因子,r—周转率,C—人均释放的
量(g/人),μ—洞口风速(m/分),S—洞口断面面积
,t—游客在洞内平均停留时间(分),μ·S·t—t时间内溶洞的总换气流量,相当于由于通风增加了溶洞的净空间,T—溶洞的开放总时间(以日或年计)。
再以此环境容量为标准确定其它旅游服务设施的开发量。当旅游资源开发大于旅游资源容量则为过度开发,后果是对旅游主产品的过度利用,造成资源的衰竭与游客满意程度下降。
为确保溶洞中含量对人体无害,运用上式对宜兴善卷洞旅游产品的环境容量进行了分析,其结果与包浩生先生等对宜兴善卷洞中
含量及旅游人数的监测,善卷洞的日接待游客容量应控制在10000人次以内的实际监测结果基本相符[5]。那么,善卷洞浏览区的游览班车、船只的开通,道路的修建标准,餐饮等公共服务设施的建设就应以此为标准进行投资建设,以实现对旅游资源的适度开发与匹配。
应该指出,旅游资源开发中一般有诸多限制因素,例如资金、政策、管理水平等,自然阈值也就不止一个,确定适度开发的标准时,应找出在一定时间和空间范围内对旅游资源质量退化或数量下降最敏感的因素,以其自然阈值作为确定适度开发的标准,即:
3.2 公众心理因素决定的适度开发指标Di——以海滨旅游资源开发为例
游客通过观赏与参与,寻求休闲、娱乐、刺激等生理和心理感觉,达到旅游的目的。过度开发利用旅游资源,不仅会对环境、旅游基础设施等产生冲击,还将破坏幽雅的环境气氛,使游客感到过分拥挤、不安,无法从容地游玩,心理压力加大,满意程度降低。因此,适度开发旅游资源,不仅要考虑自然环境的容纳能力,还要根据旅游资源的性质,及由此决定的旅游产品消费等对游客的心理感受产生的作用。
例如,通过调查问卷或实地观察,找出游人消费某种旅游产品时的适宜活动面积或某典型旅游资源的人均需求量,来确定适度开发旅游资源的标准。此时,可用下述指标作为心理因素的度量:
式中,—特定旅游资源构成的旅游产品在时间T内最适宜接纳的游客总量,
—特定旅游资源的总量,
—特定旅游资源的适宜人均需求量,
—特定旅游资源的周转率,T—特定旅游资源的开放时间(以日或年计),t—游客对该旅游资源平均利用时间。
例如,海滨浴场的海浴、阳光浴和垂钓就是它提供的主要产品,各产品的承客容量又是有一定限度的,通过调查,海滨浴场的游客适宜面积为:海浴海面为/人,沙滩日光浴为
/人,海滨垂钓
/人[6]。若知海滨可开发的旅游资源的总量及游客在海滨逗留的平均时间,便可确定海滨旅游资源的适宜承载能力,并根据承载能力确定诸如更衣室、遮阳亭、垂钓泊位以及其它服务设施的建设规模,减少过度拥挤,使游客能充分享受怡人的大自然美景,这样的开发就是适度的。
还可以由确定旅游辅助与进入资源的开发量,如市政、道路、通讯、服务等设施的投资开发规模,使各类资源得到充分合理的利用。
当然,由自然阈值和由公众心理因素决定的对同一旅游资源的适度开发标准可能并不一致,为了满足游人的心理要求和实现环境保护的目标,应以两者之中的“瓶颈”开发容量作为适度开发的最终标准,即适度开发的标准取两者之中的小者,也就是:
,
最终达到使旅游资源功能发挥最佳,经济收益较理想,且又不会导致资源衰退的目标。
4 结语
(1)之所以要对旅游资源适度开发,是因为发展旅游业应做好旅游规划,旅游资源适度开发则是旅游规划的基本依据。
(2)判别旅游资源是否适度开发又有其客观与主观标准,我们的观点是以旅游产品的消费作为参照,确定旅游资源的承载力,再以此为基础确定旅游资源适度开发的标准,这也是制定旅游规划的前提。
(3)诸多因素都会影响旅游资源承载力,它们大致可分为两类,一类是自然因素,一类是心理因素,可从中选择反映最大制约的最小值作为旅游资源开发的最终标准。这也是“系统整体功能受质量最低要素制约”的系统思想的具体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