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省牡丹江市康安医院 原传染病医院 157000
摘要:目的:探讨肝性脑病的临床有效治疗方法。方法:对50例肝性脑病患者积极消除诱因、监察病情变化、保肝、醒肝用药。结果:50例肝性脑病患者治愈43例,好转6例,死亡1例。结论:积极消除诱因、及时用药、严密监护病情是成功救治肝性脑病的重要保证。
关键词:肝性脑病;治疗
肝性脑病(HE)是严重肝功能障碍和(或)门体静脉分流引起的以机体代谢紊乱为基础的中枢神经系统功能紊乱综合征[1]。目前大多数学者认为,肝功能的减退可能是脑病发生的主要因素,而循环分流居于次要地位,但两者互为影响[2]。多数肝性脑病发生都有明显的诱因:如大量放腹水,便秘,大量排钾利尿,高蛋白饮食,上消化道出血,服用安眠药、麻醉药,尿毒症,感染等。肝硬化是一种肝组织弥漫性纤维化、再生结节和假小叶形成为特点的慢性肝病。失代偿期肝硬化属于肝病的晚期,可导致进行性肝衰竭和肝细胞癌的发生[3],也是肝性脑病的主要原因,近年来,HE临床治疗进展不大,为提高临床诊治效果,2013年2月至2015年2月我们对50例肝性脑病患者采取综合治疗的方法,结果如下。
1 一般资料及方法
1.1一般资料 本组50例肝性脑病患者,男23例,女27例;年龄40~74岁,平均52.1岁;临床表现为性格、行为改变,,肝功能严重受损,如明显黄疸、出血倾向、肝臭和扑翼样震颤等。其中重症肝炎18例,肝炎后肝硬化22例,酒精性肝硬化5例,肝癌晚期4例,胆汁淤积性肝硬化1例;所有患者均符合第10版《实用内科学》HE的诊断标准。
1.2方法
1.2.1积极消除诱因:严格控制蛋白质的摄入量,以30~40mg/日为宜,进食易消化的流质或半流质饮食,少量多餐,以减低血氨升高,减少诱发早期肝性脑病的机率;依据《中国肝性脑病诊治共识意见(2013年,重庆)》,引起肝性脑病的主要病因是各型肝硬化(以病毒性肝炎导致的肝硬化最多见)及改善门脉高压的门体分流手术。其次为重症病毒性肝炎、中毒性肝炎、药物性肝病和原发性肝癌。祛除肝性脑病的诱因,避免疾病发生,从而预防肝性脑病的发生。较少见的病因有妊娠期急性脂肪肝、严重胆道感染等。制止出血、控制感染、改善肝肾综合症、纠正离子紊乱,控制蛋白质摄入等。
1.2.2严密监护:肝性脑病分为前驱期、昏迷前期、昏睡期、昏迷期四期。轻微型肝性脑病的诊断目前主要依靠心理智能检测,对于血氨测定的诊断价值目前仍有争议,急性肝性脑病血氨多正常,慢性肝性脑病尤其是门体分流性脑病患者多有血氨增高,动态观察血氨对诊断意义更大。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监测病人生命体征、肝功、尿便情况,随时掌握意识改变和病情变化,一般根据意识障碍程度、神经系统表现和脑电图改变。1.2.3醒肝、保肝用药:注意纠正水、电解质和酸碱失衡,防止低钾、低钠、低氯血症;上消化道出血者给予有效的止血措施,保持呼吸道通畅,开放静脉通道,可用弱酸性溶液灌肠(如稀释白醋)灌肠或导泻,以清除肠道内积食、积血或其他含氮物质;腹穿、放腹水时注意严格无菌技术操作,及时正确留取标本作细菌培养加药敏,以准确提供治疗方案,注意血象变化;发现感染要及时选用有效的抗生素控制感染;精氨酸、六和氨基酸、乳果糖、保肝降酶、抗生素等药物有助于肝性脑病的治疗;门冬氨酸-鸟氨酸通过刺激谷氨酰胺合成而降氨,对肝性脑病具有治疗作用;益生菌可降低肝性脑病患者血氨水平,减少肝性脑病的复发,并对轻微型肝性脑病患者有改善作用。
2结果
50例肝性脑病患者治愈43例,好转6例,死亡1例。
3讨论
我国肝性脑病的发生率较高,在住院的肝硬化患者中,约40%存在轻微型肝性脑病。主要临床表现为意识障碍、行为失常和昏迷[4],是终末期肝病常见并发症之一,常常危机患者的生命,是肝硬化最常见的死亡原因,也是肝癌主要的死亡原因,本组1例患者即死于肝癌晚期肝性脑病。氨中毒学说仍然是肝性脑病的主要机制,多种因素共同促进了肝性脑病的发生和发展。祛除诱因、避免肝性脑病的发生和发展是治疗最基本的策略。随着对肝性脑病的发病机制的进一步研究,目前治疗肝性脑病的方法包括:门体分流栓塞术(TIPS),最有效的是经皮经肝门静脉途径栓塞,但有一过性胸腔积液、腹水、发热和轻微的食管静脉曲张等并发症;肝细胞移植的成功为肝性脑病的治疗提供了新的解决思路,但供体不足仍然是目前的主要困难之一;人工肝支持系统可降低血氨、炎性反应因子、胆红素等毒素,有助于改善肝功能衰竭患者肝性脑病的临床症状,但应注意防治相关并发症。
急性肝性脑病尤其是暴发性肝炎病人往往血氨尚未明显升高即已深度昏迷,故血氨升高不明显,其发病可能与神经介质的失常以及糖、电解质代谢紊乱有密切关系[5]。由于其发病机制不确切、不同研究的结论各异、甚至相互矛盾,许多问题尚无明确答案,本组研究显示,抢救肝性脑病病人必须做到及早发现肝昏迷征兆、及早控制病情发展、及时去除诱因、及早治疗,做好上述四点才能有效地预防和治疗肝性脑病,提高患者生存率和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
[1]王宇明.肝性脑病的定义、命名和诊断[J].中华肝脏病杂志,2004,12(5):305-306.
[2]余宏宇,周伟平,李淑德,等.临床肝病诊断与治疗[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194-195.
[3]唐中权,海兰.失代偿期乙肝肝硬化的抗病毒应答时间与临床疗效关系[J].内蒙古医学杂志,2009,41(3):312-313.
[4]叶任高,陆在英,内科学.第7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社.2008:458.
[5]顾长海,王宇明.肝功能衰竭[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277-282.
论文作者:张云松
论文发表刊物:《健康世界》2015年10期供稿
论文发表时间:2016/1/18
标签:脑病论文; 肝硬化论文; 患者论文; 诱因论文; 肝功能论文; 发生论文; 肝病论文; 《健康世界》2015年10期供稿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