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行跨国并购的风险分析_银行论文

银行跨国并购的风险分析_银行论文

银行跨国并购的风险分析,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风险论文,银行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F83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0- 176X(1999)07-0003-04

银行国际化的一个简洁的途径是进行跨国兼并、收购与重组,经由资产的集中、经营地域的扩张,实现全方位的规模经济效益和范围经济效益,减少竞争风险,提高利润率水平。90年代以来,银行兼并和跨国兼并如火如荼,一浪高过一浪。特别是98岁末的德意志银行与信孚银行的合并,将国际银行业的跨国兼并活动推向了高潮。1999年3月, 法国巴黎国民银行欲出资370亿美元收购兴业银行和巴黎银行, 成为有史以来最大的并购案,并购后资产1万亿美元,市值540亿美元。(注:《金融时报》,1999年3月12日。)银行的并购将很快超越国界, 银行业的跨国并购的21世纪头20年将成为全球企业并购的主流。

对于银行跨国并购,各方面的认识还不一致。目前国内对这方面的研究比较少,大多数都倾向于对这种趋势持赞赏态度,认为规模的扩大可以提高收益和抗风险能力,而对于为什么规模扩大自然就能产生收益率提高和抗风险能力的增强缺乏细致入微的理论认证;国外学者(Benston,1965; Glibert,1984; Le Compte,1985; Karlyn Mitchell,1996等)则利用计量分析的方法进行了兼并前后的银行运营效率的对比,得到的结论不尽相同。

黄金老(1999)对银行跨国兼并的收益和成本进行了分析,认为银行并购成本收益并存,难以得到一致的结论。本文将在此分析的基础上,对银行国际化的风险进行系统分析。

一、银行跨国兼并的阶段划分

银行通过跨国并购实现了超常规的国际化,扩大了银行家战略运筹的空间,这无疑对改善银行经营管理,提高银行的竞争能力具有重大的意义。但是,银行的跨国并购也存在着巨大的风险。这种风险贯穿于并购活动的各个阶段。

一次并购活动大致由三个阶段组成:准备与设计、谈判与实施、整合。每个阶段的核心任务可概述如下:

第一阶段:准备与设计阶段。该阶段主要内容:(1 )收购战略制定、价值创造逻辑分析和收购标准的制定;(2)目标银行搜寻、 筛选和确定;(3)对目标银行进行战略评估。

第二阶段:谈判与实施阶段。该阶段的主要任务有:(1 )收购要约策略的制定和发展;(2)目标银行的财务评估和定价;(3)谈判、融资和结束交易。

第三阶段:整合阶段。该阶段主要任务是:(1 )组织适应性和文化融合性的评估;(2)整合方法的确定;(3)收购者和被收购者之间的战略、组织和文化协调。

二、不同阶段的风险分析

(一)准备与设计阶段的风险

银行跨国并购活动是路径依赖的。路径依赖理论认为,沿一个路径走得越远,所进行的投入越多,转换到其它路径的成本越高。因此,银行并购的初始阶段的整体准备和设计至关重要。一般而言,银行跨国并购活动是一个有很开阔的面逐渐收敛于一个点的过程。当然,并购活动也可以是从一个特定的点起步,直至终点的过程,即由偶然的机会确定一个并购目标,不经比较和筛选,直至完成并购。但毫无疑问,这种作法是非理性的,其风险往往很高。

银行跨国并购的准备与设计阶段是银行跨国并购活动的起点,这一阶段的工作成效如何,对并购活动的成功与否影响甚大。这一阶段的风险主要源于以下几个方面:

1.对自身国际化的条件缺乏客观正确的认识,或者说国际化银行未能正确识别自身的优势资源,虚拟出一些客观上并不存在的转移价值,致使整合后产生的收益低于预期收益,难以弥补并购成本,甚至产生负效应。

2.未能制定正确的收购标准,因而未能正确地选择收购对象,并购后未能产生预期效应。

3.过高估计协同效应,或者过低估计整合难度及整合后由于规模过大导致的“X非效率”,致使并购失败。

4.未能正确预见并购后从事的金融服务范围的未来发展方向或趋势,在没有生命力的银行业务领域寻求规模的扩展,随着该业务生命力的衰退,国际化的价值或者说国际并购的效益将迅速下降。

(二)并购谈判与实施阶段的风险

谈判与实施阶段的风险主要来源于三个方面:信息不对称风险、融资风险、体制风险。

1.信息不对称风险

在银行的跨国并购活动中,找到国际化银行与并购对象都可接受的价位,是银行通过跨国并购顺利实现国际化的科学与艺术的精华之所在,也是并购活动成败的关键所在。在银行从事的跨国并购过程中,国际化银行与目标银行处于信息不对称地位,国际化银行对目标银行的资产价值和盈利能力的判断往往难于做得非常准确,从而使其难以找到合适的价位,或者难以以合理的交易成本得到目标银行。

2.融资风险

一般而言,并购行为需要大量资金的支持,即便是承债并购,也不过是把资金支出后移一定时期而已。虽然在短期内并购者在选择金融支付工具时,既可选用现金或股票去并购,也可选用债务支付工具如卖方融资等形式,通过举债来完成并购。但无论哪种融资途径,均存在一定的融资风险。

(1)并购活动会占用大量的流动资源, 从而降低银行对外部环境变化的快速反应能力和适应能力,增加银行运营的风险。其一,现金支付工具的使用,是一项巨大的即时现金负担,受到银行自身现金头寸的制约,正常情况下国际化银行能否在较短的时期内调剂到那么多的现金是很成问题的,交易规模常会受到获现能力的限制。其二,退一步说,即使能调剂出足够的现金头寸,银行资产结构的调整也必然付出很大的成本。

(2)如果银行采用举债收购的方式,则会冒更大的风险。 这是因为,如果国际化银行在收购中所付代价过高,举债过于沉重,可能会导致其收购成功后,资本结构恶化,负债比例过高,影响其他负债的偿付而破产倒闭。

(3)在承债并购活动中,银行资产负债结构调整而导致的风险。在强弱结合的并购或重组过程中,如果国际化银行为并购付出的代价过高,虽直接付出的流动资源不多,但目标银行的资产负债结构恶化,使并购后的银行流动资源减少,会降低企业适应未来环境变化的能力,这样必然是事与愿违,国际化银行在与竞争对手的竞争过程中处于不利地位。

3.体制风险

由于历史和制度方面的原因,在我国国有银行的重大问题的决策,包括通过何种形式进行国际化,与国外的哪家银行合作等等,不是按照市场经济原则来进行,而是由有关领导指示,或者政府部门授意或直接撮合下实现的。国际化银行本身对目标银行没有进行系统完善的评估,对并购活动缺乏全面设计和整体规划,对并购活动能否产生相应的竞争优势缺乏应有的理解,对整合后银行的经营管理和发展战略更是心中无数。银行并购完成后的整合过程中关注的核心问题不是如何创造竞争优势,而是银行国际化后规模扩张产生的满足与职位的分配等利益问题。这种现象使得许多跨国并购活动难以达到预期的通过并购实现国际化的目标,甚至产生许多负面效应。

银行的跨国并购是银行参与国际金融服务市场的竞争活动,完全是一种市场行为,必须按照市场规律办事。国有银行的投资主体是国家,国家可以通过适当的方式参与重大问题的决策,但是对银行的具体问题,不应该过多干预。银行的跨国并购活动毕竟是实现竞争战略的一种手段,服从于银行竞争战略的目标。如果没有国际化银行对并购战略的整体设计,完全由政府通过行政手段完成并购过程,必然削弱银行员工参与并购重组的积极性,不利于发挥他们的创造精神。这不仅背离了市场经济的基本原则,而且也难以达到预期的目标,甚至给国际化银行带来风险。转轨时期,政府、国有银行的改革还没有到位,由于二者任意一方定位不当,角色不清,都会给银行跨国并购带来一定的风险。

(三)并购整合阶段的风险分析

银行国际化通过跨国兼并的形式进行,成功与否关键是其能否实现其对目标银行的整合。整合实际上是对目标银行的物质资源、人力资源、银行的企业文化进行重新调整。也就是说,银行跨国并购后的重组不仅包括生产要素即资本、劳动、技术等的重新组合,还包括银行运作机制,国家间文化和银行本身的企业文化的融合,同时还涉及银行与外部环境的关系,如银行与东道国政府的关系,整合后的银行与东道国的竞争对手的关系的重新调整和定位。这些方面如果处理不好,就会使并购后的银行难以产生规模经济效应或范围经济效应。该阶段的风险有以下几个方面:

1.在强强结合的并购中,银行的企业文化难以相容、管理机制产生冲突等因素导致的风险

银行跨国并购的实质是企业文化、管理机制的扩张和融合的过程。每个银行都有一定的文化传统。这些文化传统体现在他的分配制度、激励制度、对内部与外部变化的反应机制、资源配置、管理理念、技术特性等因素中。而企业文化一旦形成,都有一定的稳定性和惯性,对外来的文化冲击,会很自然地作出抵御的反应。如果两个势均力敌的跨国银行为了寻求规模经济优势或者范围经济优势实现了合并,但是其文化未能有效整合,就必然会导致许多矛盾和冲突,致使合并后的运行低效。客观地讲,大多数实力雄厚的银行都有一种很强的文化优越感,对外来文化的排斥感较强,所以,两家不同国家势均力敌的银行的重组或并购,能否进行有效的企业文化整合,就成为影响重组或并购成功率的一项非常重要的因素。

2.强弱结合的银行跨国并购,优势银行文化不能有效同化弱势银行的文化而导致的风险

如果国际化银行是一家大银行,其要与另一个国家的一家较小的银行合并。该小银行的基本“材料”都是资源、是财富,若企业无能力加以运用,或未能加以有效利用,则可能是负担,甚至是破坏力量、离心力量。而国际化银行能否利用这些材料的关键,就在于这些银行是否具有一批非常优秀的管理人员,用其优势企业文化同化被购银行的文化,使被购银行的员工产生文化认同感。所以,弱势银行对优势银行文化认同感的培育是强弱结合的并购能否成功的关键因素。而优势的国际化银行文化同化弱势银行的文化的过程,绝非一帆风顺,一蹴而就的过程,如果整合过程处理不当,就会带来极大的风险。另外,我国银行通过兼并国外的某家较小规模的银行实现对国外某个市场的参与,不仅有中国文化整合外国文化的问题,还需要我们从国外银行成功的管理经验和管理方法中学到一些东西为自己服务。如果自视强大而高高在上,则对我们来讲可能也是一个重大的损失。

3.两家银行的整合过程中未能有效地处理相关各方的利益,由于利益冲突导致的风险

银行跨国兼并后的整合牵扯的利益主体比较多,包括两家银行的投资人,两家银行的债权人和债务人,两个国家的金融管理部门等等。整合后各个方面的利益能否有效协调,可能影响银行的运行效率。另外,如果跨国并购或重组未能合理协调被购银行的经理人员和员工利益,引起被购银行的混乱与动荡,进而影响银行的经营绩效,也会使并购或重组目标难以实现。

三、结论

随着金融一体化发展,银行跨国并购作为银行国际化的形式将是未来国际银行业的重要内容。银行跨国兼并的大趋势有其合理性的一面。因为:其一,随着信息革命的发展,银行作为一个组织,其信息接受和处理能力已经超越了历史上任何一个时代,信息处理能力的提高使得银行在总部(信息中心)能够在瞬间接受到全球各地的信息,同时,计算机运算速度的加快提高了银行总部的信息处理能力;其二,银行的管理水平也得到了提高,系统论等应用到现代企业管理中,大的组织将企业分成多个信息单元,每个单元首先对一定地域、一定种类的信息进行处理,然后再汇总到信息中心进行集中处理,这进一步提高了银行管理的广度。

然而,对跨国并购的担心也不是没有必要的,因为跨国并购引起银行规模的扩大常常会引发很多问题:其一,回顾国际银行业发展的历史,从12世纪麦迪西银行在欧洲的兴衰到后西班牙、英国等银行业的更替,到本世纪60—70年代美国银行业在世界的独具鳌头,到80年代末日本银行业兴衰成败的历史,我们可以看到很多银行因为规模的非理性扩大而导致国际化失败;其二,尽管银行总部信息处理能力和管理水平逐步提高,但是,银行的信息处理能力并不是无限的。而且,现代信息处理技术提高的同时,信息时代已经早于她而来,80年代世界就称为知识爆炸,现在,知识的发展远远并不比信息处理技术的发展慢。因此,人们不可能掌握全部的信息。组织的非理性扩大如果超越了信息有效处理的边界,必然会面临极大的风险。

通过前面的分析我们看到,银行跨国并购是银行国际化的重要手段,为银行创造全球竞争优势,但同时也存在着巨大的风险。目前中国经济正在进行改革开放,金融服务业的对外开放是大势所趋。在一个动态的开放的环境中,如果银行还是闭关自守,抱残守缺,一成不变,则意味着更大的风险,因此银行特别是国有银行和规模较大的股份制商业银行如招行、交行和中信、光大等必须积极寻求参与国际金融服务市场竞争的途径,不失时机地通过国际资本运营的方式提高自己的国际化水平。同时,企业在参与国际资本运营的过程中,必须谨慎从事,努力防范各种风险。前期阶段注意整个并购的策划,并购进程中注意谈判技巧,整合阶段注意跨国文化资源的整合。这样,它就能够抓住外部成长的每一个机遇,不断壮大自身的竞争实力,有效地规避各个阶段的风险,成功实施跨国并购。

收稿日期:1999-04-22

标签:;  ;  ;  ;  

银行跨国并购的风险分析_银行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