领地行为研究综述:组织行为学的新兴领域,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领地论文,行为学论文,领域论文,组织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引言
20世纪早期,领地行为最早在动物行为研究中被观察并得到深入研究。20世纪70年代后,研究者逐渐认识到领地行为也是人类的一种行为(Edney,1974),从而开始考察人类对物理空间的领地行为。2005年,领地行为概念由Brown,Lawrence & Robinson(2005)正式引入组织行为领域中,并将研究范围从物理空间的领地行为延伸到组织背景下社会性对象的领地行为。
领地行为在组织中非常普遍。我们经常可以观察到组织成员表现出的各类领地行为,如个性化地装饰办公环境,将某些电子文档加密上锁,不愿意他人插手自己掌管的项目,努力控制自己的信息,甚至不愿意分享自己的人际关系网络等。研究也发现,领地行为对个人和组织有着非常复杂的影响。一方面,领地行为具有正面作用,如个性化装饰办公环境可提高个体工作满意度,进而提高员工幸福感(Wells,2000);但另一方面,领地行为也具有负面作用,如迷恋自我领地的营造而与周围环境和同事疏离(Brown,Lawrence & Robinson,2005),抵制有可能损害其领地的变革,甚至可能在组织中引发领地争夺大战等(西蒙斯,1999)。领地行为能解释很多组织现象,日益得到研究者的关注。
领地行为是组织行为中非常前沿的研究领域。本文将对组织中领地行为的概念进行澄清,并在此基础上对领地行为结构、影响因素以及结果变量等进行评述,并就未来如何开展领地行为研究进行分析,期待能促进我国在此领域的深入研究。
二、领地行为及与其他构念的关系
1、领地行为定义
大多数研究者将领地的概念局限于物理空间。Ardrey(1966)认为,领地就是一个空间区域——水、土地或者空气——动物或者群体会保护其免受它们的同种成员侵入;Brower(1965)认为,领地性就是一种倾向,有机体通过它来建立它们周围的物理边界,声称对这些边界之内的空间或者领地具有权力,并保护它免受外来者的入侵;Pastalan(1970)认为,领地就是一个有限的空间,个体或者群体将其作为一个排他性的空间来利用以及保护。它涉及对地点的心理认同,占有态度的符号化,以及对区域内物体的安排等;Altman(1970)认为,人类领地性包括暂时的、持久的防御和反应型行为,包括对地点、人、物体以及思想的感知、使用和防御。领地性主要是满足个体或者群体的某种主要和次要动机状态;Sack(1986)认为,领地性就是个体或者群体通过划定或者宣称对某个地理疆域具有控制权而去影响或者控制人们、现象以及关系的企图;Taylor(1988)则认为,人类领地性是指情绪、信念以及行为相互缠绕的系统,它受具体地点、社会以及文化要素的影响,也与人和地点之间的交换(主要包括场景的管理、维系和表达)有关。
在组织背景下,个体领地不局限于物理空间,更重要的领地应该是非物理对象物。Brown等人(2005)拓展了领地性界定的边界,将领地性界定为个体对某个对象感受到心理占有感时的行为表达。这个对象物可能是物理空间,也可能是某个非物理的、社会性的甚至是看不见的对象物。Brown等人的定义具有重要的开拓性。但是,将领地性局限于“行为表达”的处理方法则将领地性内涵狭窄化了。正如Altman(1970)、Taylor(1988)等人所强调的那样,除了保护领地等行为表达之外,领地性还包括了个体对领地的认知以及相关的情绪状态等。因此,Brown等人(2005)将领地性等同于领地行为是不妥当的,领地性与领地行为属于不同的概念。为此,笔者给出如下定义:
(1)领地是指个体或者群体感觉到具有一定控制权的对象物。领地可以是物理空间,也可以是社会性的对象物;可以是可见的,也可以是不可见的对象物。工作空间、角色、任务、关系、想法、产品、团队、项目等都可以成为领地。
(2)领地性是指个体或者群体的一种保护领地免受侵犯的心理倾向,包括了领地认知、领地情感以及领地行为意向等三方面要素。领地认知是指个体或者群体对谁应该进入这个领地、谁应该看管这个领地以及哪些活动在这个领地是被允许的等知觉或信念。领地情感则是指个体或群体与领地以及领地相关人物之间的情感联结,既包括了与领地维系有关的积极情绪,也包括了当领地遭受侵犯后可能引发的负性情绪。领地行为意向则是个体或者群体努力保护领地免受侵犯的行为意图。
(3)领地行为是指个体或者群体从事的与领地相关的各种行动,其目的是为了主张、宣示、维系、巩固、保护以及大其对领地的控制权。领地行为的主要功能是调节个体与他人的边界。个体通过领地行为传递该对象物归其“所有”的信息,进而确立自己与他人的领地划界,维系对领地的占有感。组织中领地行为具有几个基本特征:一是社会性。领地行为不仅只是表达个体或者群体对对象物的依附感(“我喜欢”),更是通过其显示自己和其他人与对象物的关系不同(“是我的,而不是你的”“是我们的,而不是你们的”);二是排他性。领地行为会排斥他人对领地的控制;三是广泛性。个体或群体对组织工作中的许多方面都能体现到领地感并表现出领地行为,包括与其相关的工作空间、角色、任务、关系、想法、产品等等;四是多样性。领地行为包括了各式各类的具体行为,如小到把照片放在办公桌上的标记行为,大到在办公室中争权夺利行为。
2、与其他构念的关系
(1)领地行为与行使职权。在Fayol(1949)看来,职权是指“个体发布命令的权利和要求服从的权力”。职权是“一种存在于个人之间的关系”。当个体在权衡利弊后并最终决定接受来自某个人的指令时,职权就产生了(Duffy,1959)。行使职权与领地行为存在三个主要的区别:首先,职权是一种存在于个人之间的关系,而领地行为不一定局限于个人之间的关系。尽管领地防护行为(如“设法让自己的工作不受他人干涉”)更多涉及个人之间的关系,但领地标记行为(如“设法让自己的工作更具有独特性”)更侧重的是个人与其领地之间的关系;其次,行使职权严重依赖下属的接受度,但领地行为并不要求下级的接受;第三,行使职权通常带有强制成分,而领地行为更多是个体的自发行为,对他人不具有强制特征。
(2)领地行为与印象管理和保护面子。印象管理被定义为人们尽力影响他人对自己形象认知的过程(Rosenfeld,Giacalone & Riordan,1995)。保护面子是指为避免公开蒙羞而牺牲有形回报(Brown,1970)。印象管理与保护面子这两个构念的核心都涉及营造良好的自我形象,以满足自我认同的基本需求。领地行为也可满足个体的自我认同需求,因而,领地行为与印象管理、保护面子有一定的交叉性。但是,领地行为与这两个构念截然不同。首先,个体不仅是因为自我认同的需求而表现出领地行为,而且会因为效能的需求、依托的需求而表现出领地行为。相当一部分领地行为(如设法防止他人干涉工作)并非为了保护面子和营造良好形象,而是为满足自己的效能感和依托感。这些领地行为就不具备保护面子和印象管理的属性;其次,领地行为主要涉及的是个体与他人的边界划分。很多纯粹为营造良好形象却并没有涉及自我—他人边界的印象管理策略(如讨好、示弱等)和保护面子行为并不具备领地行为属性。
(3)领地行为与组织政治行为。组织政治行为是指那些不是组织角色内,但会影响或者尝试影响组织内部利害分配的行动,如溜须拍马、传播谣言、拉帮结派等(Farrell & Petersen,1982)。领地行为与组织政治行为之间存在一定重叠性,但两者属于不同构念。首先,两者具有重叠性,部分领地行为属于组织政治行为。根据资源依赖理论,组织中的权力与政治源于对稀缺资源的控制。领地就是组织中有价值的对象物,领地行为则是为保护、主张领地而采取的行动。个体从事领地行为的重要动因之一也是获得对某些关键资源的控制;其次,两者回答的问题不同。组织政治行为回答“如何通过影响他人去获取利益”;而领地行为回答“如何建立、保护并有效扩大自己的领地”。政治行为的核心是利益满足(Pfeffer,1981),但领地行为的诱发动因除涉及资源、利益的追逐之外,还有可能为满足个体的自我效能、自我空间需求(Pierce等,2003)。同样,如果个体在以理性说服、结盟等手段去影响他人,而并不涉及领地建构、标记和保护时,这些政治行为也不具有领地行为属性;第三,组织政治行为的发生主要是个体理性计算的结果,而领地行为的发生则有更多情感性要素的作用,个体对领地的情感依附在领地行为中起重要作用;第四,组织政治行为包括影响策略、印象管理等都属于人际指向的行为,而领地行为除部分(主要是反应型防卫行为)涉及人际指向外,还有大量指向对象物本身(即领地)的行为(如标记行为)。
(4)领地行为与反生产行为。反生产行为主要指个体从事对组织或者组织利益相关者具有负面作用的行为(Spector等,2006)。反生产行为是从行为结果来界定的,而领地行为则是从行为目的角度界定的(即建构、维持、保护以及扩大领地)。领地行为中既有可能促进组织或其他组织成员的利益(如标记行为就会减少组织内的冲突),也有可能损害组织或者其他组织成员的利益(如为强化个人领地而进行争夺大战)。因此,部分领地行为可以视为是反生产行为。
三、领地行为的结构
1、组织中领地的分类
与动物领地性不同,人类可以对组织中诸多对象物(包括有形或者无形)具有控制感和心理占有感,因而同时具有多个领地。对于不同属性的领地,个体的领地行为会存在差异。
研究者对于生活场景中人类领地分类已有研究。Goffman(1972)将人类领地分为固定的、情境化的以及自我中心式的三类;Lyman & Scott(1967)将人类领地分为公共领地、家庭领地、互动领地、身体领地等四类;Brower(1965)将领地分为个人、社团、社会以及自由领地等四类;Altman(1975)将领地分为首要、次要和公共领地。但对组织中领地的分类尚未有研究。在笔者看来,物理性领地与社会性领地可以是一种比较有效的分类方式。但这样的分类仍然显得粗糙,有必要深入探讨组织中领地的分类体系,从而可以有效对各类领地展开深入研究。
2、组织中领地行为的分类及测量
领地行为分类主要是探讨不同领地对象下个体表现出领地行为的基本模式。Brown等人(2005)经过理论分析,认为领地行为主要包括标记行为和防卫行为两类。标记行为是指组织成员表现出的建构、宣示其对某个对象依附感的行为。包括两种类型的标记:身份导向标记行为、控制导向标记行为。身份导向标记行为是指个体有意地装饰、修正周围的环境,以反映其身份的行为。控制导向标记行为的作用是个体可以用于与他人沟通,告知他人,这个领地已经被主张,从而阻止他人进入、使用以及破坏;防卫行为的主要作用是维持和重铸领地。包括预期性防卫和反应性防卫。预期性防卫发生在领地受到侵犯之前,而反应性防卫发生在领地受到侵犯之后。预期性防卫主要依赖建立一些不容渗透的、富有弹性的边界,而反应性防卫可提供个体发泄情绪的窗口,可再次主张领地,也可防止未来侵犯。这四种基本领地行为的分类如表1所示。Law等人(1998)曾识别了多维构念与总体构念之间的三种关系:加总模型、潜变量模型以及剖面图模型。在笔者看来,剖面图模型用来描绘领地行为与其下辖的四个子维度之间的关系最为恰当。为推进领地行为的研究,最关键的就是能对其进行有效测量。然而,除Brown(2009)基于上述四类行为的分类框架发展出一个专门针对工作场所的领地行为测量量表外,目前尚未有针对其他非物理场所领地行为的测量量表开发研究。在笔者看来,测量工具的匮乏极大地限制了非物理空间领地行为的研究。
四、领地行为的影响因素
在领地行为影响因素方面,研究者目前主要关注心理所有权这一重要变量。根据Pierce等人(2003)的定义,心理所有权是个体感觉到对象物就是“他(们)自己的”一种心理状态。具有三个基本特征:一是这个构念的核心是对对象物的占有感,它回答的问题是“我感觉什么是我的?”伴随一种强烈的“我的”、“我们的”情绪状态;二是心理所有权反映了个体与对象物之间的一种紧密关系(依附感),即对象物被体验为“延伸了的自我”、“我的东西成为‘我’的一部分”;三是心理所有权构念是复杂的,包括了认知成分和情感成分。个体要通过对对象物的知觉才能体验到心理所有权,并且体验到心理所有权会令人愉快,能满足个体的自我效能感。
Brown等人(2005)认为,心理所有权是领地行为的重要前置变量,并通过理论推演,得出一系列有关心理所有权与四类领地行为之间关系的命题:个体对某个对象的心理所有权越强,越有可能从事针对这个对象的领地行为;当个体越是相信其无法表达与他人的差异时,心理所有权与身份导向的标记行为的关系越强;心理所有权与控制导向标记行为的关系受到所有权模糊度的调节作用,即所有权属性越模糊,心理所有权与控制导向标记行为的关系越强;心理所有权与预期防卫行为的关系取决于个体对受到侵犯可能性的知觉,即个体越是感觉到可能受侵犯,心理所有权与预期防卫行为的关系越强;心理所有权与反应型防卫行为的关系受个体归因方式的影响,个体如果把侵犯责任归因为组织成员,则心理所有权与反应型防卫行为之间的关系越强。然而,除Brown(2009)简单验证了心理所有权与四种领地行为之间具有正相关之外,目前尚无其他实证研究数据验证上述命题。Brown等人(2005)将心理所有权界定为领地行为原因这一命题也有可能简化了心理所有权与领地行为之间的复杂关系。比如,在最近的研究中,Salari,Brown & Eaton(2006)发现,如果人们缺乏对周围环境的控制的话,就更可能表现出领地行为。人们完全可能通过领地行为,增加对领地对象物的熟悉度、卷入度以及控制度,进而强化心理所有权感。可见,需要进一步探查领地行为与心理所有权的关系。
除心理所有权外,其他变量也会影响领地行为。比如,有实证研究显示(Wells,2000),在办公室个性化上就存在性别差异,女性比男性的个性化程度更高,且男性和女性是基于不同的原因进行个性化的。
总体说来,尽管研究者已经开始关注领地行为影响因素,但研究者对组织变量、个体变量和个体领地行为之间的关系尚未进行深入研究。关于个体为何采取领地行为,目前仍然没有很好的理论加以描述。Dyson-Hudson & Smith(1978)曾将人类领地性视为个体进行资源保护的一种策略子集,从而以聚焦经济防御力的成本收益模型来探讨人类领地性的发生机制。按照这个模型,一旦从领地的资源利用模式中所获得的收益超过排他性使用以及保护该区域所需要的成本时,个体就会表现出领地行为。领地策略的成本收益比例主要取决于资源分配的模式。其中,最为重要的参数就是资源的可预测性和富余程度。资源越可预测,密度越高,经济防御力越强。因此,当资源越可预测、资源密度又很高时,个体就越会采取领地行为策略来保护资源。可见,这样的一种观点主要是从资源、经济收益角度来展开的。我们前面有关心理所有权的论述中已经阐明,个体从事领地行为并不完全由资源驱动,还有可能是自我效能感、自我空间感的需求。因此,未来除应该加强对领地行为资源动因的研究外,还需要考察个体其他需要与领地行为之间的关联。除此之外,还需要对个体变量(如个性要素、人口统计特征)以及组织变量(如组织文化等)与领地行为之间的关系进行深入考察,以完整勾勒出领地行为的发生机制。
五、领地行为对结果变量的影响
领地行为对个人、团队和组织均会影响。从个人层面来看,领地行为可能增加个体对组织的满意度和组织承诺感(Brown等,2005),但也可能对分享、合作以及朝组织目标的共同努力提出挑战(Brown & Robinson,2007),会阻碍知识分享(Webster等,2008),分散注意力而降低绩效,疏远同事(Brown等,2005)。实证研究表明(Wells,2000),对办公场所的个性化调整或者装饰,通过工作满意度对员工幸福感起间接作用;公司有关办公室个性化的政策与组织幸福感有显著相关性。这说明,给予员工一定表现领地行为的机会,会提高员工的工作满意度,进而提高其幸福感。近期一项实证研究也表明,员工领地性与其知识保守显著正相关(Peng,2011)。
从团队层面来看,领地行为可能会强化组织内部凝聚力,却造成团队间隔阂和冲突。从组织层面来看,高层管理团队表现出的领地行为可能会给组织带来各自为政的后果,并促发组织内政治氛围的产生,从而给组织绩效带来破坏性影响。但是,各高层人员维持一定领地行为也可能会有效维系各方之间权力边界,从而可有效减少组织内部冲突。但目前关于这些影响效果的描述大多数仍是理论推导,亟需实证数据的验证。
从以上分析可见,领地行为对个体、团队和组织的影响同时存在正面和负面效应。这给研究者的一个重要启示是,组织对待领地行为的策略可能既不是彻底消除,也不是放任。可能的策略之一是鼓励某些有利的领地行为,而抑制某些不利的领地行为。
总之,对领地行为结果的探索是领地行为研究中最有意义和价值的部分。但总体来看,目前对领地行为结果效应的实证研究仍然相当匮乏。在未来的研究中,有必要从各个层面(个体行为与绩效、团队行为与绩效、部门行为与绩效、企业行为与绩效)探索领地行为的影响,从而为组织加强对领地行为的有效管理提供理论基础。
六、领地侵犯研究
领地研究的一个重要主题就是领地侵犯问题。侵犯会损害个体的财产依附感、控制感,从而产生一系列后果,如挫折感、恐惧、悲伤、愤怒等。Brown & Robinson(2011)采用开放式问卷收集领地受侵犯的故事,然后进行变量编码,发现侵犯威胁个体目标的程度越高、越是被归因为他人的责任,越是不公平,那么侵犯导致的愤怒越大;愤怒越大,会导致更大的反应型防卫行为。愤怒在目标障碍、不公正与反应性防卫行为之间起部分中介作用。目前,有关领地侵犯的研究存在三方面不足:一是没有研究者从理论上阐明,领地侵犯与心理契约遭受侵犯之间的关系如何;二是研究尚未考虑到侵犯类型的影响。Lyman & Scott(1967)曾识别了三种类型的空间领地侵犯:无正当理由使用领地、未经邀请跨越领地、使领地变脏乱。在组织情境中,领地侵犯也有不同类型,比如侮辱个体的领地、干涉领地、甚至抢夺领地。不同类型侵犯可能会导致截然不同的行为反应;三是当个体知觉到有可能出现领地侵犯时,个体在侵犯行为发生之前会发生预期性防卫行为,但这些预期性防卫行为包括了那些具体行动,其中受到什么变量影响,现有研究也未能进一步阐明。
七、未来研究展望
领地行为是重要的、普遍的、却又是被忽视的工作场所中的行为(Brown & Robinson,2007)。领地行为这一概念刚刚被提出,未来关于领地行为的研究应注重以下几点:
1、进一步完善、拓展领地行为构念
(1)领地行为本身的分类需要进一步探讨。目前,将领地行为分为身份导向的标记行为、控制导向的标记行为、预防性防护行为、反应型防卫行为四类,分别满足主张、宣示、维系、重塑领地的功能。但领地行为是否仅包括这四类,尚需要进一步的理论分析以及实证研究来验证。
(2)未来应加强对非工作空间等其他领地的研究。组织背景下领地行为的重要特征之一就是领地行为可以针对组织背景中的很多对象,不仅包括有形工作空间,而且包括无形的角色、创意等。目前研究仍主要停留在工作空间领地行为上,尚未对职责、角色、关系等非物理性领地展开深入研究。工作、角色、关系等社会性领地在工作场景中更为重要。相比物理工作空间的领地行为而言,个体对这些对象物所表现的领地行为对组织绩效、团队氛围等产生更显著的影响。未来,需要加强对除工作空间外的其他非物理性领地研究。
(3)应进一步探索不同层面的领地行为。领地行为不仅在个体层面发生,而且可能在团队、组织层面均存在类似现象。减少个体领地行为的办法之一就是强化群体领地性。如果组织成员将领地视为由集体分享的领地,领地行为可能就会大幅减少(Brown & Robinson,2007)。目前,绝大多数研究是从个人层面展开。未来,有必要探索群体领地行为这一构念的内涵、外延以及其相关影响。
(4)领地行为与一些已经在组织行为中得到比较充分研究的构念如政治行为具有一定的重叠性,需要从理论和经验证据上进一步澄清领地行为构念与这些相关构念之间的重叠性和差异性。尽管从理论上来看,这两者是不同构念,但我们尚需要实证数据的检验。对这些构念差异性的检验可以通过相关系数和验证性因素分析来实现。比如,当采集数据表明领地行为与政治行为的相关系数在中等大小时,就能证明这两个构念具有类似性但属于不同构念;但当两者的相关系数非常高(大于0.7时),则说明这两个构念具有过多的重叠性。
2、对领地行为的前因、后果进行全面的实证研究
目前,大多数有关领地行为的研究还停留在理论分析层面,实证研究成果很少(Brown,2009; Brown & Robinson,2011)。制约实证研究的重要瓶颈在于测量工具。除Brown(2009)开发出针对工作空间领地行为的研究量表外,目前尚无针对非物理空间领地行为的研究量表。因此,测量工具的开发是未来领地行为研究的关键。
从领地行为前置变量来看,主要关注心理所有权与领地行为的关系问题。但仅关注心理所有权并不能有效解释领地行为发生机制。未来,有必要探索个体行为动因(包括理性动因与情感动因)与领地行为之间的关系,以及某些个体变量(包括个性心理与人口统计变量等)和组织变量(如组织文化等)对领地行为的影响机制。此外,有必要深入探讨领地认知、领地情感与领地行为之间的关联。
从领地行为结果变量来看,未来,有必要探索个体领地行为与其工作绩效、主观幸福感、满意度、组织冲突、团队氛围等之间的关系。由于领地性同时兼具积极结果和消极结果,因此,尤其应该研究在何种情况下领地行为会产生积极结果,在何种情况下又会产生消极结果,并研究如何才能获取其积极结果而又不招致负面结果。
3、将领地视角扩展至其他研究领域
领地理论提供了一个洞察人类行为的有价值视角。未来,可基于该视角研究组织行为中一些传统课题。比如,Gardner等人(2008)曾将领地概念运用于专业服务公司(PSFs)的多元化经营分析中。基于领地理论的视角研究某些传统课题,可能取得一些富有意义的研究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