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哲学研究的热点问题分析_马克思主义哲学论文

近年来哲学研究的热点问题分析_马克思主义哲学论文

近年来哲学研究热点问题论析,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热点问题论文,哲学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近年来,哲学界在学术探讨方面取得了许多新进展,在笔者看来,其中的热点问题主 要有以下八个方面。

一、实践唯物主义

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实践唯物主义问题一直是哲学研究的热门话题,广大哲学工作 者发表了大量论著与文章,主要有以下三种代表性的意见。

一是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与物质本体论。这种观点坚持马克思主义哲学是辩 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马克思主义的哲学本体论只能是物质本体论,物质本体论 居于核心地位。他们认为,实践唯物主义基本上是等同于历史观的,如果以历史观来包 括世界观,并进而取消世界观,那就是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进化趋势背道而驰的。

二是实践唯物主义与实践本体论。首先应当说明,虽然主张实践本体论者都赞成实践 唯物主义,但是赞同实践唯物主义者却并不一定都主张实践本体论。虽然都强调实践在 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地位和作用,但是在具体表述上却有所不同。主张实践唯物主义的 论者认为,实践是马克思主义哲学首要的基本的观点,是整个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石, 马克思主义哲学就是实践唯物主义。主张实践本体论的论者则进一步认为,存在只是实 践的存在,本体只是实践的本体,人类是通过实践存在来理解和把握世界的。实践本体 论是当代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本体论,是人类对本体问题认识的新的历史阶段。

三是实践哲学与无本体论。这种意见认为本体论在今天已是一个过时的哲学问题,马 克思主义哲学应当抛弃旧有的本体论概念。马克思主义哲学不是用一种本体论代替另一 种本体论,而是从根本上克服了旧哲学的本体论,马克思主义哲学是本体论哲学的终结 。实践超越了唯物与唯心的两极对立,也超越了旧哲学的本体论。

以上三种见解可谓三足鼎立,反映了我国理论界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解与建构的基 本格局。笔者以为,上述分歧归根结底是如何理解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与实践 唯物主义的关系,如何把握本体论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地位。我认为,马克思主义哲 学既是辩证的、历史的,也是实践的,但是实践唯物主义的提法更有利于突出马克思主 义哲学的本质特征与社会功能。

二、主体性

关于主体性的研究,主要是围绕着主体与客体,主体性与客体性,主体性原则与客体 性原则,历史主体与历史客体等方面展开的,现就主体性与客体性的问题进行简要的探 讨。

主体性是主体的本质规定,它主要表现为:(1)自主性。自主性是自由自觉的前提,人 类总是从人的尺度来把握世界的,离开了自主性,主体性就无从谈起。(2)创造性。创 造性是主体性的最高体现,主体作为社会历史活动的创造者,总是要冲破既定客体的限 定,创造新的客体,推动社会发展和进步。(3)预见性。预见本质上是面向未来的前瞻 性思维,是在激烈的生存竞争和复杂的社会实践中立于不败之地的必然要求。

客体性则主要表现为:(1)对象性。客体是人的认识活动和实践活动的对象,客体作为 对象不仅是客观存在的,而且是优先存在的。(2)外在性。每一代人都生活在一个特定 的自然和社会环境之中,这种“外在”环境既是上一代人活动的结果,又是下一代人活 动的基础。(3)制约性。马克思说,从事物质生产实践活动的现实的个人是在一定物质 的不受他们任意支配的界限、前提和条件下能动地表现自己的。这种一定物质的不受他 们任意支配的界限、前提和条件制约着人的实践活动,是主体实践活动及其结果的客观 基础。

三、历史决定论与历史选择论

历史是如何发展的,是决定论,是选择论,抑或两者的统一,是哲学家思考的重大问 题。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历史决定论和历史选择论的统一,具体体现为人的能动性与受动 性的统一,在社会活动中人作为剧中人和剧作者的统一,人的活动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 的统一。

说到底,历史决定论与历史选择论的关系,就是人的活动与社会规律的关系,而这里 的一个关键就是要把握社会规律的作用和特点。我们知道,规律包括自然规律和社会规 律,它们是有明显区别的。第一,两者所属的物质运动形式不同。自然规律是自然客体 之间运动的表现,社会规律是社会主体与客体相互作用的表现。第二,两者与人的关系 不同。自然规律没有参与人的意志与活动。社会规律则是内在于人的社会活动的规律, 如果离开人和人的活动,就没有什么社会规律可言。第三,两者必然性的实现方式不同 。自然规律的实现表现为自然现象的自发运动,是一种外在的必然性。社会规律的实现 体现为人们由自发走向自觉,由必然走向自由的历史进程,是内在的必然性。第四,两 者必然性的表现形式不同。自然规律体现出一种盲目的单一的决定性,社会规律则十分 复杂,它是通过许多随机过程实现的,社会规律的客观性绝不等于线性的单一的因果制 约性,这样才能使社会生活和社会管理中的调节度和应变性成为可能。

四、利益矛盾与利益分析法

利益是历史唯物主义的一个重要范畴,利益矛盾是现阶段人民内部矛盾的突出表现, 利益分析法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基本方法。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利益矛盾和利益分析法越来越引起理论界的关注。

应当说,毛泽东的两类矛盾理论今天仍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但是两类矛盾理论也 有一些缺陷,其缺陷之一,就是对物质利益这一产生人民内部矛盾的最根本的原因,缺 乏深入的分析。改革的实质是对人们利益关系的调整,涉及到经济、政治、文化各个方 面。随着社会结构的变化,原有的利益集团之间的矛盾日益明显,呈现出利益群体多元 化,利益结构复杂化,利益差别敏感化,利益冲突公开化的局面。分析与研究这种状况 ,就不能机械地搬用两类矛盾理论的只言片语。面对利益矛盾的新格局,人民内部矛盾 理论研究的重心和视角应当来个转换,即转移到考察人们之间的物质利益关系,尤其是 不同利益集团之间的相互关系上来。这既是现阶段社会矛盾的突出表现,也是社会主义 市场经济条件下人民内部矛盾理论研究的新视角和新课题。

利益分析法具有重要意义。从理论上看,利益分析法是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方法。需 要、利益是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范畴。对物质利益的关注,是马克思实现世界观的转变 ,走向历史唯物主义的关键一步。从现实来看,利益分析法对于缓解矛盾,调动一切积 极因素,具有重要意义。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群众利益无小事,切切实实 为群众谋利益,是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必然要求。

五、人学问题

从20世纪80年代前期的人道主义讨论到90年代中期开始并延续至今的人学研究,其中 有两个重要的过渡环节:一是理论层面的关于人的主体性的探索,一是实践层面的关于 人的现代化的思考。涉及到了诸如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的需要、人的价值、人的本 质、人的自由、人的平等、人的解放、人的发展等问题。正是在这种理论积淀的基础上 ,作为一门学科的人学应运而生了。

对人的问题集中加以研究,并创立一门人学,我是赞成的。人学能否成立,主要取决 于两个方面。一是人学与哲学的关系,二是人学的理论体系。前者是人学是不是可能的 问题,后者是人学如何成为可能的问题。关于人学与哲学的关系,有的论者认为哲学就 是人学。有的论者认为哲学的当代形态是人学。人学在当代哲学中占有重要地位,这是 没有疑义的。但是无论如何,哲学研究的内容都不只是人的问题,哲学与人学是不能完 全等同的。因此,上述提法还需要进一步斟酌。关于人学的理论体系,有的论者认为应 包括三个方面,即本质论,解决人应当是什么;存在论,解决人现实上是怎样;发展论 ,解决人怎样成其为人。还有的论者认为应包含人的本质,人的生存智慧,人的活动方 式,人的发展趋向,当代人学等内容。虽然已经提出了一些有价值的见解,但是总的看 人学理论体系的建构还处于草创和起步阶段。要真正建立一门比较系统比较完善的人学 ,还有很多工作要做。

当今的人学研究,可以说是20世纪80年代人道主义研究的继续和深化,同时又结合了2 1世纪社会发展的实践,包含了许多新的生长点,其理论价值和发展前景不可低估。

六、社会发展理论

近年来,发展问题已成为举世瞩目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我国哲学界从整个世界历 史的广阔视野出发,进行了发展理论和发展哲学的研究。

学术界关于发展理论的界说主要有广义与狭义两种。广义的发展理论泛指全球范围内 经济与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狭义的发展理论主要研究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的历史进 程。在中国这样一个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国家如何发展,如何实现现代化,以及当代中 国社会发展的道路、目标、方向、任务、动力、步骤和条件等一系列重大问题,都是社 会发展理论研究的内容。尤其是十六大提出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发展的重要 性更加突出。

第一,发展是社会全面进步和协调发展。发展不是单打一,而是集科技、经济、社会 、政治和文化于一体的完整现象,是一个多维的综合的系统工程,是社会主义物质文明 、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的协调发展。党的十六大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 即我们要在本世纪头二十年,集中力量,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 会,使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 人民生活更加殷实。总之,要努力实现经济、政治、文化等社会生活各方面的全面进步 和协调发展,建设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第二,发展是可持续的发展。发展中国家为参与国际竞争,实现赶超战略,在现代化 进程中往往以资源的过度消耗,环境的严重恶化为代价,这实在是令人痛心。传统的单 纯追求经济增长的发展观,在实现经济指数增长的同时,带来了人口爆炸,土壤沙化, 粮食短缺,生态破坏,环境污染等一系列严重问题,使发展面临着新的严峻形势。这样 ,实现可持续发展就不可避免地提上了议事日程。在中国的现代化建设中,必须把可持 续发展作为一个重要原则,决不能走浪费资源和先污染后治理的路子,而应当推动整个 社会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

第三,发展包括人的全面发展。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同推动经济、政治、文化的发展 和改善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是互为前提和基础的。人越全面发展,社会的物质文化财富 就会创造的越多,人民的生活就越能得到改善,而物质文化条件越充分,又越能推动人 的全面发展。社会生产力和经济文化的发展水平是逐步提高、永无止境的历史过程,人 的全面发展也是逐步提高、永无止境的历史过程,两者是相互结合、相互促进的。

七、全球化与文化选择

当今世界,文化与经济和政治相互交融,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突出 。文化的力量,深深熔铸在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中。当今世界激烈的综合国 力竞争,不仅包括经济实力、科技实力、国防实力等方面的竞争,也包括文化方面的竞 争。面对世界各种思想文化的相互激荡,以下几个方面对于当代中国的文化选择尤为重 要。

一是以全球化为背景。经济全球化是对全球化的狭义理解,主要指世界经济的一体化 ,世界市场的一体化,国际金融的一体化等等。广义的全球化的理解则是指人类社会经 济、政治、文化在全球范围内的一体化,指人类克服自然地理因素的限制,在世界范围 内全方位的联系、沟通、交流和互动。经济全球化不是孤立的,必然对政治、特别是文 化发生重要的影响,其后果必然反映在政治和文化领域。全球化是机遇,也是挑战,它 向我们提出了许多必须正视和需要解决的新课题。应当认真研究,积极应对。

二是以文化自觉为前提。1997年以来,费孝通先生多次论述了“文化自觉”,以及由 此创建一个和而不同的全球社会的问题。费先生关于文化自觉的理念得到了许多人的重 视与认同,并成为当前文化研究中使用频率极高的词汇之一。坚持文化自觉,才能既反 对文化帝国主义和文化霸权主义,又反对文化部落主义和文化割据主义。

三是以文明对话为途径。对话是一种修养,是一种境界,是交往的准则。进行文明对 话,从态度上看对其他文明既不能“俯视”,也无需“仰视”,而应“平视”,平等交 流。既不能“自大”,也无需“自卑”,而应“自信”,自知之明。从趋向上看对话的 目的是缓解冲突点,缩小分歧点,扩大共同点。21世纪既不是西方文化的世纪,也不是 东方文化的世纪,而是东西方文化取长补短,互补共生,不断扩大共同点的世纪。

四是以文化创新为核心。在现代社会中,我们深切地感受到,文化的内涵越来越丰富 ,文化的作用越来越大。如何在激烈的文化竞争中生存与发展,核心是文化创新。创新 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也是一种文化生生不息的源 头活水。因此,一定要立足于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践,着眼于世界科学文 化发展前沿,进行文化创新,创造既富有民族优良传统又有鲜明时代精神,既立足中国 大地又面向世界,既正视国情现实又放眼未来的新文化。

八、现代新儒学

现代新儒学作为一个文化哲学流派出现和形成于“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期,面临的是 西学东渐,中国传统文化及其价值认同陷入严重危机的形势,其主旨就是维护传统文化 。因此,在这个意义上说,“五四”既引发了文化激进主义思潮,同时也造就了它的对 应面文化保守主义思潮,现代新儒学就是对“五四”激进反传统和普遍流行的科学主义 思潮的回应。对于现代新儒学来说,具有定位意义的奠基之作是1921年梁漱溟的《东西 文化及其哲学》,梁在该书的序言中称,“今天的中国,西学有人提倡,佛学有人提倡 ,只有谈到孔子羞涩不能出口……若非我出头提倡,可有哪个出头?”于是,阐明儒学 的地位与价值,就成了他的主要著作《东西文化及其哲学》的基本内容和根本宗旨。牟 宗三就称赞梁漱溟的《东西文化及其哲学》“开启了宋明儒学复兴之门,使吾人能够接 上宋明儒者的生命与智慧。”

20世纪30年代至40年代,现代新儒学得到长足的发展,形成了熊十力的新唯识论、冯 友兰的新理学、贺麟的新心学等哲学体系。其中1941年贺麟发表的《儒家思想的新开展 》一文颇有影响,被称为现代新儒家的宣言。20世纪50年代后,现代新儒学运动转向港 台,其中1958年1月由唐君毅起草,经张君劢、徐复观、牟宗三修改,由四人联名发表 的《为中国文化敬告世界人士宣言》,在现代新儒学的发展中亦具有重要意义。经过不 懈的努力,20世纪80年代以后,现代新儒学的发展进入了新的时期。现代新儒学不仅在 世界文化的交流和对话中占有一席之地,而且得到国际学术界比较广泛的回应,逐渐成 为“显学”。

如何使儒学与现代化连接,实现儒学的现代转化,是现代新儒家共同关注的根本问题 。作为现代新儒家的奠基人,梁漱溟的“老根新芽”说很有代表性。在他看来,现代化 不应当是外在添加的,而是内在生成的,是从中国传统儒学中自然生长出来的。除了梁 漱溟的“老根新芽说”,还有冯友兰的“阐旧邦以辅新命说”,贺麟的“儒家思想新开 展说”,其宗旨都在于面对西方文化的冲击,重新倡导儒学的价值,并使之现代转化。 为此,唐君毅提出返本开新,即返儒学之本,开现代化之新。牟宗三提出内圣外王,即 在儒家内圣的基础上开出民主与科学的新外王。杜维明则提出区分儒教中国与儒家传统 ,把握可以“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的儒学“真精神”,并实现创造性的转化。上述见 解提供了儒学传统现代转化的总体思路,不无可取之处。但总的看,儒学强以继往,弱 以开新。对于现代新儒家来说,真正的困难不在于返本,也不在于内圣,而在于返本何 以开新,内圣何以开出新外王。如何从固有的血脉中开出民主与科学,从亘古不变的“ 常道”中开出现代化,是现代新儒学面临的世纪性难题。

关于儒学的发展前景及其在现代化进程中的作用的总体判断无外乎三种。第一,儒学 是中国封建文化的代表,是中国现代化的障碍,应当坚决拒斥。第二,儒学是现代化的 主要动因,并进而认为“21世纪是儒学的世纪”,“21世纪儒学将在全世界复兴”。第 三,21世纪是多元文化的世纪,儒学是多元中的一元。笔者赞同第三种意见。作为多元 文化中的一元,在多元文化的背景下,儒学可以成为一个对于未来人类面临的挑战有发 言权的学说,并以其特有的人文价值和尚和精神,在缓解人类面临的三大紧张,即人与 自然关系的紧张,人际关系的紧张,人的心灵的焦虑与紧张方面扮演重要角色,并且在 遏制工具理性压倒一切,唯科学主义、物质主义泛滥方面做出其他文明所不可替代的贡 献。但是,关于未来世纪是儒学的世纪的提法,则是令人难以置信的。在当代中国,批 孔与尊孔的时代都已一去不复返了。就像要在多元文化中消灭儒学这一元,是不可能、 不现实的一样,试图用儒学这一元去取代其他的多元文化,也是不可能、不现实的。

以上我们探讨了近年来哲学研究的八个热点问题,另外像认识的本质、社会交往、社 会公平与正义、西方马克思主义、后现代主义等问题也颇为令人关注,限于篇幅,这里 就不展开论述了。

标签:;  ;  ;  ;  ;  ;  ;  ;  ;  ;  ;  

近年来哲学研究的热点问题分析_马克思主义哲学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