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命运_资本主义制度论文

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命运_资本主义制度论文

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命运,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马克思主义论文,命运论文,历史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马克思主义自从诞生以来,它的历史命运一直是人们关注和争论的重点问题。早在19世纪四十年代它刚刚诞生的时候,资产阶级就预言它要灭亡。然而,这一学说以排山倒海之势,改变了世界的面貌,令旧世界的维护者们震惊和苦恼。但从20世纪下半叶开始,马克思主义遇到了严峻的挑战:新技术革命的浪潮猛烈地冲击和改变着传统社会;西方资本主义渡过了经济危机而走向“复苏”,马克思预言的资本主义丧钟仍未敲响,相反,苏联和东欧地区风云突变……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命运又一次成为全世界普遍关注的热点。

1848年,一篇《共产党宣言》震撼了欧洲,它以磅礴的气势向全世界宣告了如下的思想:每一历史时代的经济生产以及由此产生的社会结构,是该时代政治和精神赖以存在的基础。因此,从原始社会公有制解体以来,人类社会的全部历史都是阶级斗争的历史。这个历史经历了一系列发展阶段,现在已经达到这样一个阶段:整个社会分裂为两大相互直接对立的阶级——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随着大工业的发展,资产阶级赖以生存和占有产品的基础本身从它的脚下被挖掉了,而它却培育出自己的掘墓人无产阶级。无产阶级已经历史地肩负起解放全人类的神圣使命。资产阶级的灭亡和无产阶级的胜利是同样不可避免的。

这是使整个旧世界颤栗的思想,它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

马克思、恩格斯把关于社会的科学同唯物主义的基础协调起来,并在这个基础上加以改造,创立了科学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唯物史观。他们在资产阶级学者只看到人的动机的地方,看到了隐藏在动机之后的历史动因。他们科学地揭示: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过程,社会生产力是历史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从而第一次把对人类历史的研究奠定在科学的基础之上。

马克思、恩格斯以唯物史观为武器,解剖资本主义社会,发现资本家剥削工人的秘密,原来隐藏在剩余价值的创造中。劳动力作为一种特殊商品,除了创造出自身的价值外,还会创造出超出自身价值的余额,这种价值的增殖就是剩余价值。剩余价值的发现是政治经济学的一次革命,它使古典政治经济学家们长期在黑暗中摸索的领域得到了阳光的照射。资产阶级与工人阶级不可调和的对立一下子暴露在人们面前。

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使社会主义由空想变成科学,社会主义不再是“理性”的要求,而是历史发展的必然归宿。既然资产阶级与工人阶级是根本利益相互冲突的阶级,而这种冲突的根源在于资本主义私有制及其雇佣劳动制度,既然这种经济制度已经成为束缚生产力的桎梏,为新的社会革命准备了必要的物质前提和阶级力量,那么,“剥夺剥夺者”,建立新的社会制度,就是理所当然的、不可避免的。这样,马克思主义就成为包括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在内的完备而严整的科学体系。

马克思主义一经产生,就迅速地传播开来,成为从西伯利亚起到加利福尼亚止的世界各国千百万工人共同的纲领。全世界无产阶级从马克思主义中看到了光明前景,看到了道路,也看到了自己的力量。在马克思主义的旗帜下,各国工人运动风起云涌,向资本主义制度展开了有力的冲击;在马克思主义的旗帜下,各国工人政党纷纷建立,从1848年仅有的一个共产主义同盟,400多个成员,发展到本世纪70年代100多个政党、9千多万党员,遍布世界各地;在马克思主义的旗帜下, 科学社会主义由理论变为实践,由一国实践变为多国实践,到本世纪中期,全世界三分之一的人经过艰苦卓绝的斗争走上了社会主义道路。

可以说,在我们这个地球上,马克思主义的影响无所不在。一些国家的报纸、刊物、广播和电视,几乎无日不谈马克思、恩格斯以及他们的学说;有的电视台还成套播映“马克思述评”;有的大学的课程表上列有马克思主义课程。自有人类历史以来,哪一种学说能够如此广泛掌握群众、深刻变革社会、迅速推动历史?唯有马克思主义!

马克思主义是埋葬旧世界的理论,因此它的发展道路绝不会是平坦的。而近一个半世纪的历史进程中,马克思主义历经波折,从19世纪40年代诞生到现在,大致可以划分为四个阶段,经历了四次大的斗争。

第一阶段,从1848年《共产党宣言》问世到1871年巴黎公社建立。在这一阶段,马克思主义战胜了五花八门的冒牌社会主义派别,如:蒲鲁东主义、拉萨尔主义、英国工联主义、巴枯宁主义、布朗基主义、魏特林主义和格律恩的“真正社会主义”、路易·勃朗的改良主义等等,使马克思主义赢得了广大无产阶级的竭诚拥护,成为国际工人运动占统治地位的指导思想。

第二阶段,从1871年巴黎公社失败到1904年俄国革命爆发前夕。列宁称之为“带有‘和平’性质而没有发生革命”的时期。这一时期马克思主义得到了进一步的传播。但是,由于资本主义几十年的“和平发展”,在工人运动内部滋生了以伯恩斯坦为代表的修正主义,向马克思主义发起了猖狂的进攻,马克思主义面临着严峻的考验。

第三阶段,从1905年俄国革命到本世纪50年代中期,这是更大的风暴和革命时期。在这半个世纪中,马克思主义学说传遍了全世界,获得了空前未有的新证明和新胜利,科学社会主义在很多国家由理论变成了实践。

第四阶段,从本世纪50年代中期开始到现在,目前仍处在这个阶段中。由于人类历史的发展出现了许多新变化,在国际范围内关于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命运问题出现了更为激烈的争论。争论的焦点,就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马克思主义是不是已经陈旧了过时了,以及由此而派生出种种对马克思主义的非议。尤其是80年代末苏联东欧地区的风云突变,更令旧秩序的维护者们欣喜若狂。一些资产阶级学派和个人用错误的观点分析历史的变化,对马克思主义作出了严重的歪曲和否定。

有人对马克思主义的哲学世界观提出了非难,甚至公开否定历史唯物主义。他们以抽象的人作为历史的主体,以主体和由主体构成的客体之间的相互作用作为历史的根本动力,公开宣称: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内容就是这种从黑格尔哲学继承过来的“主体——客体辩证法”,“而不是经济动因在解释历史时占首位的原则”。

有人把矛头指向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核心——劳动价值论和剩余价值论。他们认为,由于科技革命的发展,马克思主义的剩余价值论已经过时了,自动化“从性质上改变了死劳动和活劳动之间的关系,朝着生产率由机器而不是由个别产品决定的方向发展”,这样一来就“取消了马克思主义关于资本有机构成的观念和剩余价值创造的理论。”

有人否定马克思关于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他们认为,在当代资本主义社会里,由于国家的计划控制,国有化的措施和福利政策,各种对立倾向不断得到控制。工人已被溶合到统治制度中去,作为它的受益人和作为商品的一个积极消费者,不再有革命的要求,而变成社会的保守民族的组成部分。他们得出结论,今后要进行的革命,是所谓“心理革命”、“本能结构的革命”。

总之,这股思潮在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三个方面,提出了一系列与马克思主义相悖的观点。这些观点涉及的不是个别原理、个别结论,而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基本结论;不是枝节性的问题,而是根本性的问题。归结起来,就是马克思主义已经“过时了”,马克思主义已经“终结了”。

怀疑和否定马克思主义的思潮,对马克思主义意味着什么?是意味着马克思主义已经“过时”,这是意味着马克思主义在接受一次新的考验?是意味着马克思主义已经“终结”,还是意味着对马克思主义将有新的突破、新的发展?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究竟应当怎样对待马克思主义?对于马克思主义面临的种种挑战,我们应当作出什么样的回答?

马克思主义没有终结,马克思主义将获得新的发展!

马克思主义没有终结,这绝不是无根据的空言呐喊。只要世界上存在资本主义,只要资本主义依然是资本主义,马克思主义就有存在的根据和最牢靠的基础。因为马克思主义是为消除资本主义的弊端而产生的。19世纪40年代,马克思恩格斯之所以创立马克思主义,之所以能创立马克思主义,就是因为当时资产阶级、小资产阶级的社会主义和批判的空想的社会主义不符合无产阶级的利益,也缺乏科学性。如今近一个半世纪过去了,资本主义比起它的早期,尽管发生了变化,出现了许多新的特点,但最基本的一条是:资本主义依然是资本主义,它的社会基本矛盾、基本阶级关系并没有改变。彻底批判资本主义、对资本主义生活方式的本质、运行机制和前景作了透彻分析的马克思主义,至今依然有效。

只要存在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作为一种制度和理想也不会消失。前苏联和东欧地区的变化,是社会主义在某些国家遭到的挫折,而不是作为社会形态的社会主义的消失。匈牙利前总理福克·耶诺在一次谈话中说:“马克思主义、马克思的思想并没有失败,失败的是我们的实践”。的确,社会主义在前苏联和东欧的失败,不是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失败,而是实践的失败。失败的原因不是马克思主义失灵,恰好是违反马克思主义的结果。

马克思主义没有终结,但它必须发展,必须使之符合当代的实际需要,成为当代的马克思主义。近几十年来,世界发生了巨大变化,人类实践的各个方面比之马克思、恩格斯的时代都有了很大的发展,因此,要求马克思主义必须适应这种变化,总结新经验、提出新观点,进入新境界,更好地发挥其指导实践的作用。

新技术革命是当前人类进行的伟大实践之一,是马克思主义面临的一个重大课题。这场新技术革命无论广度和深度,都是以前任何一项技术革命所无法比拟的。它对人类社会的各个方面都发生了深刻的影响,不仅促进了生产力的迅速发展,而且引起了生产关系、阶级结构、产业结构、生活方式、经营方式乃至思维方式的一系列深刻变化。它向我们提出了许多需要回答的理论问题:这场新技术革命是怎样发生的?它为什么会以空前的速度和规模席卷全球?它对当今世界产生了哪些影响?会不会象某些人所认为的那样,最终消除不同制度的对立和不同阶级的分野?所谓“后工业社会”、“后资本主义社会”究竟能不能成立?如此等等。

当代资本主义的变化及其引起的争论,是马克思主义面临的又一个重大课题。从马克思、恩格斯、列宁逝世之后,资本主义有了很大的发展,虽然它并没有改变生产资料私有制和人剥削人的制度,但在许多方面都显现出新特点。如:资本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表现方式——经济危机,与过去有了较大的区别;资本的国际化有了更快的发展;产业结构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变化;资本主义国家干预经济的职能比过去加强;资产阶级的经济方式作了新的调整;社会改良主义成为一股长期有影响的势力;“福利政策”、“工人参与”成为调节阶级矛盾的新的手段等等。这些新情况要求马克思主义作出新的概括。只有站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运用马克思主义的观点和方法,回答人们关于当代资本主义的种种疑问,才能使人们从西方思潮的种种蛊惑性宣传中解放出来。

当代社会主义发展进程中遇到了种种困难,是马克思主义面临的第三个重大课题。众所周知,社会主义有过壮丽的历史,它使世界三分之一的人口和土地摆脱了剥削制度,十几亿人破天荒成为自己命运的主宰,这是人类历史迄今为止最伟大最深刻的变革。但是社会主义在发展进程中也遇到了种种困难,走了许多曲折的路。多年来,一些社会主义国家在总结经验教训的基础上,对经济政治体制进行全面改革,以便从僵化的模式框框中解放出来。这种改革使社会主义的实践进入一个崭新的阶段。但是,改革的道路也是曲折的,部分社会主义国家出现了大的政治风波,发生了历史性的变化,尤其是那些原来号称马克思主义实践是教条主义者的人,在重新审思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的相互关系及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教训时,发生了对马克思主义的怀疑、动摇和背弃。我国改革的实践也提出了许多新的问题,这些问题在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中是找不到现成答案的,要求我们依据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在实践中进行探索,作出新的理论概括。

马克思、恩格斯是人而不是神,是科学家而不是预言家。时代的发展会越来越出现马克思、恩格斯未曾见过未曾预料到的现象,这毫不奇怪。认识新现象、解决新问题是马克思主义后继者们的任务。邓小平关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就是科学社会主义在当代的发展,它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焕发了马克思主义的生命力,也证明了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真理性和科学价值。

标签:;  ;  ;  ;  ;  ;  ;  ;  

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命运_资本主义制度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