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兴隆第二初级中学 宋飞
一、调查设计与调查过程
(一)调查目的
为了能够客观掌握笔者所在地区学生对思想品德课程考试的认识,采用问卷调查和访谈方法。本次调查旨在通过调查结果的整理分析,了解学校的思想品德课程终结性评价现状,为思想品德课程终结性评价的完善提供依据。
(二)调查对象
本调查对象主要抽取三所中学九年级毕业生共300名,每所学校100名。访谈三所学校政治教师9名。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三)调查方法
1、问卷调查法:制定关于思想品德课程终结性评价调查问卷,通过有效的发放问卷,有效回收,进行分析和汇总。
2、访谈法:访谈三所学校的9名学年思想品德课程的备课组长,就思想品德课程评价进行访谈。
(四)研究原则
可操作性原则:根据论文写作及研究需要,通过学情分析,制定切实可行的问卷,问卷可以实际操作。
科学性原则;对调查问卷进行回收后,通过SPSS软件,进行数据统计,使得得出的结论具有科学依据。
二、调查分析
据调查显示,在统计学生对试卷哪些方面有困难的作答中,65.7%的学生对书本上需要死记硬背的知识点没有困难,但对开放性试题及拓展思维能力的问题,只有33.3%的同学困难较小。针对思想品德课程的考试方式,72.6%的学生赞同考试试题应该身边发生的事情与书本知识相结合,支持学习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在学校重视思想品德课程中考的表现中,70.3%的同学对学校组成培优班持赞同态度,76.7%的同学对学校组成补差班持赞同态度。69%的考生认为中考思想品德课程的试题中时政是十分重要的,应该给予重视。
三、调查结论
(一)师生重视思想品德课程中考
在调查学校中关于学校重视思想品德课程中考的表现中,70%左右的同学认为学校对思想品德课程是十分重视的,并且69.7%的学生赞成思想品德课程成为中考的一部分,可见,在经济社会迅速发展的时代,思想品德教育即对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得到了学校、老师和学生的认可。
(二)学生对中考中时政热点十分关注
在走访调查学校九年级思想品德课程基本进入复习状态,关于学生对中考中时政热点问题的看法,69%的考生认为中考思想品德课程的试题中时政十分重要。在课程改革带动的终结性评价(中考)中,重视学生关于国情的了解,学生也非常认同,在思想品德课程教学中对学生爱国主义等教育达到了效果,并将这部分知识与学生的情感结合起来。
(三)学生需要对答题技巧的有效指导
在整理问卷中关于在考试中,你对哪方面的试题有困难时, 65.7%的学生对书本上需要死记硬背的知识点没有困难,但对开放性试题及拓展思维能力的问题,只有33.3%感到困难较小。由此可见,学生对在思维拓展和创新领域能力不强,因为思维的障碍、思维定向错误等方面存在一些问题,学生对开放性类试题存在着欠缺,在今后的学习和练习中,应该注重对学生这一方面的训练,学生答题技巧的欠缺关系到学生在考试中的成绩,因而培养和训练学生在答题中注重对开放性试题的答题技巧,是为落实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目标的一项重要内容。
四、完善策略
(一)正视思想品德课程中考,消除恐惧心理
依据调查问卷第九题,在实收的300份问卷中,181人认为思想品德课程中考成为了一种负担,并且对此有一定的恐惧和排斥。造成排斥的原因主要是学生对应用类的试题不知如何作答。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条件下,课程改革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创新能力的形成,学生应该正视思想品德课程中考,在平时学习中,应该改正“临时抱佛脚,考试前突击知识点”的心态,在课堂及平时测试中,善于发问,并且在解决问题中思考,提升自我信心,培养自己的思维能力和探究精神。思想品德课程中考在问题的设置等方面只是要求学生能够初步运用所学的知识去分析生活中的一些问题并去解决,难度系数很小,学生应该树立信心,消除恐惧,夯实基础,促进自身发展。
(二)熟练掌握考点知识,重视夯实基础知识
对每个知识点要掌握的透彻,由点到线,由线到面,对所学知识加以整理,形成知识体系,整体地把握每一个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基本观点,能够从大脑的信息数据库中有效的抽取有效信息,将这些信息以恰当的方式呈现出来。要对每个知识点进行全方位、多层次理解,在此基础上多研读教材,对教材内容的重新加工、提炼,对每章节的知识进行系统的归纳。把知识学活、用活,通过围绕社会和地区的热点,选择合适的切入点,扎实基础知识的运用。
(三)学习答题技巧,形成发散性思维能力
考生在平时应勤于总结答题方法,加强有针对性的训练。通过专题进行练习,在训练时要强调阅读材料,锻炼学生提取关键词和有效信息的能力,找准答题角度。清晰解题思路,对于同一材料、同一知识点要进行多层次、多角度地进行思考,并且要对重点题和典型题进行练后评析,分析失误之处,进行纠错,完善答案,便于学生改正错误,降低错误的重复率。
论文作者:宋飞
论文发表刊物:《中国科技教育(理论版)》2017年11月
论文发表时间:2018/5/31
标签:思想品德论文; 学生论文; 课程论文; 中考论文; 学校论文; 知识点论文; 试题论文; 《中国科技教育(理论版)》2017年11月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