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莞市中堂镇测绘队
摘要:本文主要分析了地籍测量当中界址点精度的标准,并对于地籍测量当中界址点精度问题进行了探讨,以及采取有效控制策略解决,从而使地籍测量中界址点精度提升。
关键词:地籍测量,界址点精度,因素,对策
为了使土地得以有效利用以及加强管理,那么就需要科学开展地籍测绘工作,其指的是通过专业测绘技术测量宗地权属界址线的形状及位置等。各界址点坐标测量是较为重要的工作之一,它与最终测量成果有非常紧密的联系,那么就需要使界址点观测精度得到保证。界址点测量一般有三种方式:部分解析法、图解法以及解析法。当前光电测距仪已经被广泛的使用,通常采取解析法测定界址点,具有较高的精度,便于通过计算机管理资料。
1 地籍测量中测量与处理界址点数据
当前一般采用解析法来获取界址点的数据,应用专业的采集软件,数据采集流程为:界址点校对、地形点和界址点进行观测、编制草图、编辑及输入数据、绘制地籍图、数据入库。具体观测过程中要做好下面几个方面:其一,对地籍元素进行校对,再进行测绘,从而确保权属调查的准确性。其二,在操作过程中,还需要将草图绘制好以及对编码进行记录和连接信息。其三,连续测算未知点的情况下,要引入已知点检核。其四,进行坐标检核或是长度检核界址线和界址点,测定地物点和界址点的过程中,由于其中会有人为或是别的因素干扰,那么会导致采集特征产生偏差,在偏差大的情况下,如果没有剔除和定位,那么会对特征点原有的几何条件造成破坏。为了使测绘的可靠性和精度提升,那么就需要平差处理测绘成果。工作过程中,不仅要将平行线、单个直角和直线进行处理,常见的是处理成片房屋,由于各种条件的关联,各房屋之间存在一定联系,那么此时就不适合处理单个直角,可采取分级控制的形式,采取逐级平差的形式处理房屋的分级平差。联系实测位置的复杂程度,通常分为一至三级。从简单图形来说,考虑条件不多的情况下,可将复杂图形分为两个等级,更加复杂的可分为三级。
2 地籍测量中界址点精度标准
2.1第一精度标准
分析之前的地籍测量工作,显示采取解析法测定各个权属界址点的坐标时能够获取非常高的精度,采取该方法能够更加方便计算机的管理与储存,所以广泛应用于地籍测量工作当中,一般来说,通过解析法对界址点坐标测定的误差通常小于5cm,即便是在建筑物较为紧密的城镇区域,考虑到通视条件不佳的情况,误差也要保证在7.5cm的范围中,所以可参考该标准建立第一层次界址点精度标准,城镇一般区域及隐蔽区域的界址点精度分别是相对临近图根点实地误差5cm及7.5cm。
2.2第二精度标准
通过航测法测量的过程中,利用航内电算加密的形式对界址点的坐标进行测量,精确度相对比较高。按照航内作业的标准,航内电算加密点相对附近野外控制点平面误差应在0.35mm。若地籍图的绘制使用1:500的比例尺,那么等同于实地当中18cm误差。界址点的此层标准叫做第二层标准,也就是业内加密界址点相对附近野外控制点图中误差于丘陵或是平坦位置是0.35mm,高山以及山地等地形是0.5mm。
2.3第三精度标准
在经济不佳的区域,可采取编绘法成图于大比例地形图中,该方法是通过测量地区有的大比例尺地形图将工作底图绘制出来,调绘和补测界址点与界址线,通过地籍图标准把它改变为地籍图,之后在完成的地籍图上对界址点坐标进行测量。通过该形式测出的界址点精确度十分差,一般来说最后获得的界址点误差大概为图中的0.56mm,该精度标准称之为第三层次界址点精度标准。
3 界址点测量精度的影响要素
3.1棱镜偏心影响界址点精度
观测界址点坐标的过程中,若是仅根据棱镜作为依据,就会造成测量的界址点精度无法满足规范要求。但是测距仪光斑有对应大小,那么在观测站和棱镜间距离适当的情况下,瞄准界址点可以回光。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3.2界址点离测站距离较远
若是界址点离测站距离非常远,大于30m,由于测距光斑有一定大小,这时瞄准界址点能够出现回光,棱镜左右偏移的偏差几乎不会影响到界址点的精度,只用对棱镜前后偏心误差进行计算,也就是ms=±1cm,若是界址点精度在5cm内,两千米范围中的界址点都能够通过全站仪来测量。
3.3界址点离测站距离合适
在界址点离测站距离为9m到30m的范围情况下,不可通过直接瞄准界址点的形式来测量,可通过棱镜方向稍微位移,使之可回光,位移量多少和距离是线性关系,一般来说最大值需要保证在3.9cm,若是考虑到前后偏心差,界址点的精度需要在4.1cm,那么在界址点离测站9m到30m时,为了使测量精度要求得以满足,应在能够回光的情况下尽量瞄准。
3.4界址点离测站较近
界址点和测站距离不超过9m的情况下,通过全站仪不能满足5cm的精度要求,那么就需要采取针对性的手段:在界址点和测站距离不超过9m的情况下,可更换和界址点距离比较远的测站来观测,通过下列公式改正棱镜偏心坐标:
x=x0+(x-x0)cosα|(y-y0)sinα
y=y0+(y-y0)cos±(x-x0)sinα
3.5分析墙角界址点测量精度
墙角界址点测量过程中,可采取特殊的棱镜设备。其能够在墙角自主转动,且能够准确对中,进而使棱镜中心、测距视线和墙角界址点能够处于一条水平线中。另外,把对中误差当作为常数,该常数测量十分容易,在之后的测量距离中添加该常数,能够更加便于计算。
4 界址点精度提升措施
为了使测量的界址点坐标精度提升,那么可通过以下手段:其一,采取对中铅锤对中,如天线和避雷针等,通过交会的形式对平面位置进行测量,且将该位置当作测图的后视方向点。其三,定向测站的过程中,应在本测站相互通视的情况下的后视点尽量瞄准底部,不能瞄准时需要尽快练级立靶员且立正目标。其四,完成定向以后,要瞄准其它相对明显的目标对方向值进行测定,且进行记录,在完成三十个目标测定以后还要再一次进行之前的工作,从而保证之前的测量结果准确。其五,在开始观测以前,需要复查大于两个已测的界址点或是图根点。在差值不大于5cm的条件下才能够进行测定工作。需要注意采用的复查点要满足以下条件:复查点尽量在此线的垂直线中,不可在定向边的方向线周围,复查点许尽量为隔站点或图根点,一般来说,测站与监测点间距离要超过20。其六,测点视线长度要小于定向边长度,对于界址点与重要地物点明显的视线长度需要把控在定向边长度1/2下。其七,尽量将视线方向反光物体消除,例如车辆反光镜等因素,视线与地面及别的障碍物距离要大于0.5m。其八。光靶镜面尽量垂直于视线,测量点与光靶中心间连线尽量和视线垂直或是重合。
5 结语
地籍测量工作过程中对于界址点精度有着非常高的要求,不但需要严格进行操作,同时还需要分析影响界址点测量精度的种种因素,并通过有效的手段进行控制,运用合理且科学的观测技术以及计算方式,尽可能地使误差控制在最小的区间中。地籍测量的过程中,由于城市当中地籍有非常大的密度,不管是管理城市还是城镇以外的工矿企业用地,在界址点精度测量上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在地籍管理的过程当中界址点是非常关键的数据,会对宗地位置以及权属造成直接的影响,还会给土地使用者的利益造成不同程度的影响,那么在界址点测定的过程中就需要保障精度,那么就需要有关人员不断探讨行之有效的方法进一步提升界址点的精确度。
参考文献:
[1]郭颂清.地籍测量界址点测量浅析[J].环境科学.2014,43(2):7-8,13.
[2]郭秋云,惠以珩,张昕冉.数字化测图技术在地籍测量中的应用[J].硅谷.2011(17):126-76.
[3]朱犇,胡成南,陈良户.地籍测量中几种控制测量方法应用探析[J].城市建设.2013(22):1-5.
[4]张志军.地籍测量中界址点精度分析及改善[J].城市勘测.2009,03(10):116-
117.
[5]李文荣,郑奇志.GPS技术在地籍测量中的应用[J].测绘与空间地理信息.2012,35(3):103-105,108.
论文作者:丁浩荣
论文发表刊物:《防护工程》2018年第24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12/18
标签:界址论文; 测量论文; 精度论文; 棱镜论文; 误差论文; 标准论文; 地籍图论文; 《防护工程》2018年第24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