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我国教育改革内容纷呈,感触最深的是,国家提出了打造“核心素养体系”的概念,并将此作为人才培养的重要目标。北京十一中学校长李希贵认为:核心素养被定义为“能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是关于学生知识、技能、情感、态度、价值观等多方面要求的综合表现。
十八大提出,要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2014年3月30日,教育部印发《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首提核心素养,并作为深化课程改革的着力点和新航标。我们要培养什么样的人,这是教育必须回答的问题,而“立德树人”恰恰做出了最为诚恳的回答。立人先立德,我们的品德课程更名为《道德与法治》,并且道德在先。《道德与法治》学科为我们落实立德树人目标打开了一扇窗,就核心素养视域下的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笔者谈以下认识和理解:
一、核心素养与《道德与法治》教学的关系
教育要以儿童为中心,把他们培养成“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接班人是我们每个教师应树立的教育理念,“有道德”更是品德教育的核心素养。在《道德与法治》教学中,一方面,核心素养指导、引领、辐射《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彰显学科教学的育人价值,使之自觉为人的终身发展服务,“教学”升华为“教育”;另一方面,核心素养的达成也依赖《道德与法治》独特育人功能的发挥、学科本质魅力的发掘,只有乘上富有活力的学科教学之筏,才能顺利抵达核心素养的彼岸。
核心素养还是学科壁垒的“溶化剂”。以核心素养体系为基,《道德与法治》教学将实现统筹统整。比如“语言素养”,它并非专属语文一家,道德与法治课也有——有可能是一个生动的案例表演就发动了。对于教师而言,这是个巨大挑战。首先是观念转型——教师要从“学科教学”转向“学科教育”。学科教师要明白自己首先是教师,其次才是教《道德与法治》的教师;首先要清楚作为“人”的“核心素养”有哪些、学科本质是什么,才会明白教学究竟要把学生带向何方。
二、在《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
在学校里面,学生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主要还是要通过教与学的过程来习得。具体而言,就是要通过《道德与法治》学科教学活动的开展和特色化的实践活动来实现。
1.加强学习指导,深刻领会核心素养内涵。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道德与法治》任课教师要认真研读《道德与法制课程标准》,了解其编排意图,学习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关于建立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和在中小学建设法治课程的更改背景、精神实质,弄清新课程编排体列、结构;深刻领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深刻内涵,细化核心价值观内容,利用对小学生通俗易懂的语言和贴近生活、贴近实际、贴近学生的方法,使核心价值观融入走入小学生心灵,入心入脑,以此指导学生言行。
2.认真钻研教材,精准把握核心素养目标。认真落实核心素养,培养学生终身发展所需要的能力,首先就要打造有效课堂,把握好每一课的核心素养目标。那么应该怎样确定《道德与法治》每一课的核心素养目标呢?首先要依据教材内容和课标要求确定一课的教学目标,即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知识和能力、行为和习惯、过程和方法等;再依据核心素养要求,确定一课的核心素养目标,即核心目标(核心知识、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
3.创设真实情境,精心设计课中体验活动。《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规定:“引导儿童热爱生活、学会关心、积极探究是课程的核心。”可见,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核心是“做人”。 学会做人,就能以积极的生活态度参与社会,就能拥有参与社会所需要的部分技能。建构主义理论认为学习是一个主动而积极的过程,学习者知识的获得需要在一定的情境下,通过教师的指导、同学间的交流来实现。在这个过程中,教师扮演的角色是为学生提供一个范式,引导学生解决生活中遇到的实际问题,由此判断学生的行为动机、观察学生的思维养成,最终引领学生实现学科所要达到的核心素养。教育家顾明远认为,让学生真正梳理做人的品德,关键是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怎么做人。要鼓励学生多交往,让他们在遇到矛盾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发展人际关系和体验如何做人。因此课中要给学生创设情境,指导学生在活动中感知感悟、践行道德、践行法律、提高能力、体验“做人”。
4.回归教学本真,积极拓展素养培育途径。道德与法治课具有很强的实践性,注重学生的实践体验。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积极融入到社会中,感受社会道德法律规范的力量,形成客观理性的价值体系,回归课堂本真。核心素养的培养应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活动。只有让课堂教学回归生活本真,用学生身边的人和事感染、影响学生,才能吸引学生积极参与到学习活动中,也是学生自身知识增长、能力提高、情感升华、全面发展的主体。只有通过自身在学习和活动中的观察、思考、参与、运用,才能把抽象的知识变成自己的东西。积极引导学生参与实践活动,培养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的意识和习惯,切实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已成为核心素养培养的共识。道德与法治教学必须引导学生将触角伸向广阔的社会大课堂,进一步拓展生活,从中汲取生活的养料,从正在发生的、活生生的实际中检验和丰富所学知识,引导学生构建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学生的综合能力得到了锻炼,核心素养也随之进一步深化。
《道德与法制》课程改革是一个新生事物,培养学生核心素养是一项长期的过程,还有待于我们去实践和研究。我们只有坚持用改革创新的精神来研究新课标、研究新课程、研究新教法,才能实现道德与法治教育从娃娃抓起的目标,才能真正提升孩子们的核心素养。
论文作者:张波
论文发表刊物:《中小学教育》2018年第322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7/25
标签:素养论文; 核心论文; 道德论文; 法治论文; 学生论文; 学科论文; 教师论文; 《中小学教育》2018年第322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