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国解决“幼小断层”问题的措施述评,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述评论文,断层论文,法国论文,幼小论文,措施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幼小断层”问题的表现
德国的哈克教授认为,从幼儿园到小学,不仅是学习环境的转换,也包括教师、朋友、行为规范和角色期望等因素的变化。他根据观察和研究指出,处于幼儿园和小学衔接阶段的儿童,通常存在着下列六个方面的断层问题:关系人的断层,学习方式的断层,行为规范的断层,社会结构的断层,期望水平的断层,学习环境的断层。因此解决好这六个断层的连接问题,是做好幼小衔接的关键。哈克教授的研究全面地指出了幼小衔接中易出现的断层问题,有利于我们对症下药。
二、法国解决“幼小断层”问题的措施
在法国,母育学校是幼儿教育的主要机构。法国历来重视幼儿教育和小学教育的衔接,对幼儿教育与小学教育的一体化方面也做出厂充分的重视并采取了一系列有效的措施。
(一)幼儿园附设于小学中
法国的母育学校是附设于小学中的,而且在法语中,母育学校和小学并称为écoleprimaire,他们是浑然一体的。法国的母育学校不同于我国的托儿所和幼儿园,它跟小学一样有具体的教学计划和时间安排(但不是强制性的);其次它才是幼儿园,因为它的主要教学手段还是以游戏为主,儿童以“玩”为主。这在形式和内容上都有利于幼儿教育和小学教育的衔接。
(二)科学划分母育学校和小学的学习阶段
法国1989年的教育指导法打破了传统的以年级为单位组织教学的形式,把学前儿童和小学儿童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为启蒙教育阶段,包括母育学校的小班和中班;第二阶段为基础学习阶段,包括母育学校大班和小学前两年级的儿童;第三阶段为深入教育阶段,包括小学最后三个年级的儿童。母育学校的大班既是启蒙教育的最后阶段也是进入基础学习阶段的第一年,大班中已经达到第一阶段学习要求的儿童便可以开始第二阶段即基础学习阶段的课程,和小学前两年级的儿童一样主要学习法语和数学并初步养成独立学习的习惯。这样,学前教育和幼儿教育就实现了一体化。
(三)统一母育学校与小学的监督视导工作
1990年法国政府规定把母育学校与小学的监督视导工作合并起来,法国国民教育督学的主要职责为:第一,在一个省的范围内负责对小学、初中段的职业技术教育和学前教育机构的督察;第二,小学督学技术教育督学、学徒教育督学和信息方向督学,督察初等教育、幼儿教育机构的教学、教育工作负责管理和评价教师及有关人员。因此,初等教育的视导员以及教育顾问都需要具有两个阶段的教育理论和实际经验,以利进一步做好母育学校与小学的衔接。
(四)母育学校教师与初等教育教师接受同样的培训
以法国国民教育部制订的小学教师职业能力参照表为例,它确定的小学教师的工作性质和范围为“小学教师是一门综合性的职业,教师应该有能力教授各个学科,并承担从幼儿园小班到小学中级二班(即小学的第五年)的教学工作,并认识到自己的职业在不断的发展之中”。
同时,国民教育部对幼儿教师和初等教育教师的聘用考试的考试科目也是一样的,初试考法语和数学两项,录用考试四项,即关于教育科学知识的口试(涉及教育哲学、儿童和青少年心理和生理发展、学习心理学和社会心理学等)、关于常识的笔试、关于语言或音乐或造型艺术的口试以及体育测试等。
因为受过同样的专业训练,有利于实现母育学校教师与小学教师的互换,是实现幼小衔接的另一个幼小措施。
(五)增加男性教师比重
心理学家和教育学家的研究表明,幼儿园教师单一由女性担任,对幼儿园的心理健康发展不利,因此应提倡男性担任幼儿园教师。另外,由于法国小学男性教师所占的比例比母育学校高许多,所以鼓励男性进入幼教机构担任教师,加大母育学校中的男性教师比重。
三、对法国解决“幼小断层”措施的评价
(一)从关系人的断层方面来看
儿童入学后,必须离开“第二个母亲”角色的关系人——幼儿园教师,而去接受严格要求、学习期望高的小学教师,这使儿童感到压力和负担。
法国将母育学校的大班跟小学一、二年级化为一个阶段,在原来的教师仍然跟原班的儿童保持联系的同时,推举出一名负责教师,所有这个阶段的教师在一起探讨教学、探讨如何观察儿童和进行个别辅导等,这既提高了教师的能力,有利于把教师培养成为多面手,适合母育学校和小学教师的互换。同时有利于母育学校的儿童更早地接触小学阶段的教师,加强相互了解,有助于儿童克服对新教师的陌生感。而母育学校的教师和小学教师接受同样的培训、督导和考核,为这种措施的实施提供了必不可少的前提。
(二)从学习方式的断层来看
小学中正规的科目学习方式与幼儿园的自由游戏、探索学习和发现学习方式有较大区别,儿童必须有适当的时间加以适应。
法国母育学校的课程分为五个大的活动领域,但没有硬性的时间表,大班(既是启蒙教育的最后阶段也是进入基础学习阶段的第一年)中已经达到第一阶段学习要求的儿童便可以开始第二阶段即基础学习阶段的课程,和小学前两年级的儿童一样主要学习法语和数学、注重公民意识的培养并初步养成自觉和独立学习的习惯。
(三)从行为规范的断层和社会结构的断层来看
通常在幼儿园被认为是理所当然的个人要求,在小学不再被重视,儿童入小学后,必须学会正确地认识自己,融入集体,他们以往的感性将渐渐被理性和规则所控制。儿童入小学后与幼儿园的友伴分离,重新建立新的人际关系,结交新朋友,寻找自己在团体中的位置并为班级所认同。
法国的母育学校附设于小学中,让母育学校大班的儿童跟小学一年级的儿童一起上课的目的并不是纯粹为了让他们像小学生那样去学东西,更主要的是给他们创造一些学习跟别人打交道的机会。因为小学作为最初获得社会经验和知识以及培养合作精神的场所,可以让儿童能够在一种比家庭更为复杂的学校体制中找到自己的位置并学会独立自主。法国社会力求尽早地帮助儿童“走上社会”,而母育学校和小学的衔接正好为国家提供了这样的一个“实验”场所。儿童在这个阶段已经蹒跚地迈出了走向社会的第一步,因为他们在这里面对的是一个数量相当可观的群体,他们看到的是一些新的不同情况,他们遇到的是与自己年龄相异的儿童。在这一个相对更加成熟的“小社会”中和比自己年龄相长的“校友”打交道的过程中,他们较早地接受和学会适应了小学的管理规则以及与大孩子交往的经验,减少了过渡阶段可能会遇到的心理冲突和压力。
(四)从期望水平的断层和学习环境的断层来看
家长和教师都会对上了学的儿童给予新的期望和压力,为了学业而减少了儿童游戏、看电视的时间等。幼儿期的自由、活泼、自发的学习环境转换成为分科学习、有作业、受教师支配的学习环境,儿童容易陷入不注意状态或学习障碍。
然而,如上所说,法国母育学校的大班中已经达到第一阶段学习要求的儿童可以学习第二阶段即基础学习阶段的课程,和小学一、二年级的儿童一样学习法语和数学,重视公民意识的培养,逐步培养儿童自觉和独立学习的习惯。这样,既有利于家长和教师“提前”向儿童提出的对于基础知识学习的高要求,而儿童较早地接受了这种“正规”而严格的学习并较早注意了独立自主学习习惯的培养,有利于他们对小学学习的适应同时会更好地面对和适应教师和家长提出的较高要求和期望。
综上所述,法国幼小衔接的措施针对性地解决了学生关系到人、学习方式、行为规范、社会结构等方面的断层问题,为儿童顺利度过幼小过渡阶段提供了有力的支持,使小学和幼儿园之间的坡度平缓化和圆润化,使幼小衔接问题得到了真正意义上的缓解,对我们开展幼小衔接工作提供了很好的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