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在兵 湖北省枣阳市第四实验小学 湖北 枣阳 441200
中图分类号:G688.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ISSN1001-2982(2020)02-143-01
“有结构的材料”是指根据一堂课的教学目标,精心选择,精心设计,为学生的探究活动所提供的教学材料的有机组合。使用有结构的材料进行探究活动,有利于集中学生注意力,激发兴趣,激励主动探索;有利于帮助学生在科学实践和探究活动过程中建构知识,形成科学概念,掌握科学方法。但实验材料的自身不足会直接影响探究活动的效果。材料本身有问题,会误导学生,产生错误的认识;呈现的材料过多,导致学生操作时不能集中注意力;呈现的材料过于单一,观察材料结构性不强,探究不能深入;材料零散,目的不明确,导致学生无从下手。因此,有结构的材料是有效探究活动的基础和保证。在多年的科学教学实践活动中,总结了选择有结构的材料的五条原则,简述如下。
一、能够揭示科学概念,体现材料的科学性
兰本达教授认为材料就意味着科学概念。有结构材料就是对自然现象或运动变化规律暗自“呈现”的材料,必须组成启发揭示科学概念的结构,学生通过操作材料收集事实、整理事实,在这个基础上探究科学规律、形成科学概念。因此,材料的选择要以能够体现事物的科学概念为基础,揭示事物正确的科学规律,具有科学性。同时,材料的选取、组合、次序也要符合科学性,避免引起错误的认识。
如在教学《导体和绝缘体》一课中,教师提供给学生的材料有铜、铁、铝、木头、玻璃、石头、塑料等。在这些有结构的材料中,既有学生容易分辨的常见的导体和绝缘体,又有学生不易分辨的,如卷笔刀等是由导体、绝缘体共同组成的东西,同时,所提供的导体并不都是金属制品,以避免学生认为导体就是金属。因此,教师还提供了铅笔芯、水之类的材料来丰富探究的材料,使学生获得完整的认识。
因此,实验探究能否成功、探究效果是否有效,不仅仅取决于实验材料是否充足,还取决于实验材料选择是否科学,组合是否合理。实验材料选择科学、组合合理,学生操作起来得心应手,观察方便,现象明显,探究效果好。
二、能够启发学生思维,体现材料的思维性
提供学生探究的材料要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知识经验,暗示和引导学生探究活动向“最近发展区”发展,从而获得思维的发展。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如我在教学《物体的沉与浮》一课时,准备了三组教学材料,第一组提供了木块、石块、泡沫、橡皮、铁钉、瓶盖、牙签等形状、大小、轻重都不同的材料。学生实验后,发现有些物体浮,有些物体沉,有些物体既能浮也能沉,得出物体的沉浮与大小轻重无关的结论,与原有的认知(学生认为重的沉,轻的浮,小的沉,大的浮)发生矛盾,学生一脸的不解。第二组提供了重量相等、大小不同的五个瓶子,实验后学生发现在重量相等的情况下,大的浮,小的沉。第三组提供了重量不同、大小相同的五个瓶子,实验后,学生发现在大小相同的情况下,重的沉,轻的浮。以上三组实验材料,在教学上有很大的启发性,使学生在探究中不断地否定自己,学生的思维活动由矛盾开始步步推进,经历发现——否定——再否定——再发现的思维过程,到最后形成非常清晰的关于“沉浮与大小的关系”、“沉浮与轻重的关系”的概念。
本案例利用学生已有的认知水平,不断提供能揭示科学概念的步步深入、层层激起的材料,不仅能有效地保持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能启发思考,发现科学规律。
三、能够引起学生经历,体现材料的引导性
“材料引起经历”。学生在使用和改造材料的过程中探究、发现,改变自己的原有认知,建构新概念,体验科学探究的快乐。教师为学生提供的材料蕴涵着多种相互作用,能引起学生自主探索的经历,引导学生通过操作材料的实践活动,发现材料相互关联的事实,促成学生思考的习惯,帮助学生从相互关联的事实中发现意义,认识事物及现象。
在《毛细现象》一课中,教师为每组学生提供了一份固定在支架上的餐巾纸,浸入红水中后,学生观察到了水沿纸上升的现象,“水往低处流”的已有经验与“水沿纸上升”的现实事实发生了冲突。接着,教师为学生提供以下材料:粉笔、铁棒、玻璃片、棉布条、水彩笔芯、硬纸片等材料,并提出了探究的目标:水还能沿着哪些物体上升呢?有了这些材料,学生目标明确,活动指向性强。学生通过探究,验证了猜想,得出了结论:水能沿着粉笔、棉布条、水彩笔芯、硬纸片等物体上升,却不能沿着铁棒、玻璃片等这些物体上升。
同时,由这些有结构的材料而生成了新的探究问题:“水能沿着怎样的物体向上升呢?”把学生的探究引向深入。学生仔细观察,并进一步开展探究,发现棉布条、硬纸片等物体都有比较明显的孔隙,而铁棒、玻璃片等物体表面都比较光滑,物质结构比较细密。通过对这些探究材料进行比较,学生明白了“水能沿着有孔隙的物体向上爬升”,从而对毛细现象有了更准确和更深刻的认识。
总之,小学科学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教学的内容来设计、选取蕴含科学性、思维性、引导性、趣味性、典型性的有结构的材料,发挥有结构材料最大的探究效益,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论文作者:张在兵
论文发表刊物:《中小学教育》2020年2月2期
论文发表时间:2020/3/19
标签:材料论文; 学生论文; 科学论文; 物体论文; 结构论文; 概念论文; 组合论文; 《中小学教育》2020年2月2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