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历史问答题的新特点和审题要略,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要略论文,问答题论文,历史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命题研究
问答题从来都是历史高考试题的重要题型之一。恢复高考以来的十几年中,这种题型也经历了重大的变迁。其基本趋势是:1986年以前,基本上是传统的叙述式的问答;1986年至1989年,逐渐发展成穿线索、列史实的综合归类式的问答;进入90年代以后,加强了能力考查力度,以考查历史思维能力为主的论述式和论证式的问答,逐渐占据主流。
只要我们将近几年的新老高考历史问答题同80年代前期的高考历史问答题比较就可以发现近几年的高考历史问答题具有几个明显的新特点:
第一,纯知识性的单一内容的叙述题已被淘汰,取而代之的是历史知识的系统归类、比较分析的综合型试题。如1991年新高考第62题、老高考第50题、1992年老高考第50题、1993年老高考第43题等。这一变化,反映了高考历史问答题对知识考查的要求向深层次和系统性发展,考生必须致力于掌握历史知识的完整结构。
第二,侧重考查高层次的学科能力,强调以史为据的论证和分析。如1991年老高考第49题、1992年新高考第52题、老高考第48题、1993年新高考第51题等。这种论证和分析,反映了对历史学科能力考查力度的加强。考生不仅要善于综合分析、归纳概括历史知识,而且必须具备透过历史现象认识历史的本质、揭示历史发展的规律、总结历史的经验和教训的诸多能力。
第三,在命题改革的探索中所开创的“大跨度,高概括”和“小切口,深分析”两种新形式,已经基本稳定。前者如1990年的第50题、1991年和92年的老高考第50题、1993年老高考第44题、1994年新高考第42、43题;后者如1992年老高考第48题、1993年新高考第51题、老高考第42题、1994年新高考第41题等。
第四,逐渐突出了历史学科基本理论的考查,要求较多地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解析历史现象。这一点,在1994年新高考试题中特别突出,其全部问答题都渗透了历史学科基本理论的考查。这一命题趋势,要求考生必须高度重视历史学科基本理论的学习和运用,真正把马克思主义理论变为学科性的思维。
第五,试题文字表述篇幅显著增加。或将历史材料引入问答题,或一题多问,且限制性的词语较多。这种情况同80年代前期的高考历史问答题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以1980-1983年的正副试卷中的8道中国古代史问答题为例,一般每题约20字,最多2至3问;而1991-1994年的新老高考历史问答题共24题(实为22题),一般每题约50字,多的达100余字甚至200余字(94年新高考第43题),一题中的求答项目多的达到6项。这是高考历史问答题情境和设计不断创新的一种结果。它提高了试题的难度,自然也增加了考生审题的困难。
这些特点对考生的审题和答题构思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使问答题的审题变得比以往更重要了。以94年新高考第43题的第一问为例,那个“结合19世纪50、60年代欧洲大陆发生的重大事件的基本原因和性质,阐述对恩格斯这一结论的理解”的长句,不仅要求学生阐述清楚当时欧洲大陆所要解决的主要课题是要为资本主义的继续发展扫清障碍,而不是铲除资本主义本身,而且要求这种阐述必须“结合19世纪……重大事件的基本原因和性质”去进行,换句话说,就是要以限定时间、限定地区的重大事件的基本原因和性质作为论据来证明恩格斯1895年的结论。考生如果不认真审查这个长句,弄不懂试题的要求,分不清什么是论点,什么是论据,那是回答不好这个问题的。
下面,我们专门谈谈历史问答题的审题问题。
一般而言,一道典型、完整的历史问答题,包含有四种构题成分:①提示回答问题的方式的成分,即常说的“提示语”;②求答的内容,即常说的“求答项目”或“答项语”;③指明答项内容的对象的成分,即常说的“中心语”或“主干语”;④限定解答内容或解答对象的时间、空间、数量、角度、频率、程度等等的成分,即常说的“限定条件”或“限定语”。例如:
简要评述甲午战争对中、日双方政治和经济的影响。
此题中,“评述”就是提示语,它规定了答题的方式必须有述有评;“影响”是此题的求答内容;而“甲午中日战争”是“影响”的属体,即此题评述的对象。此题中的限定语较多,“政治”、“经济”是对影响内容的限定,“对中、日双方”是对影响空间范围的限定,“简要”是对评述程度的限定。
根据历史问答题的构成要素和近几年历史问答题的新特点,在历史问答题的审题训练中,应该注意下列六个方面。
第一,审定题目类型。就是找出试题中的提示语,明确试题对答题的表达方式的要求。综观历史问答题解答的表达方式,基本上是以下六种:
1.叙述题。它是对历史事件、历史现象产生、发展或消亡的过程以及教材表述的现成结论的阐述,其提示语有“试述”、“简述”、“概述”、“如何”、“怎样”、“是什么”、“有哪些”之类。
2.论证题。它要求运用已有的历史知识和历史学科的基本理论去证明(肯定或否定)某一观点或结论,其提示语有“说明”、“证明”、“试论”、“谈谈”、“为什么”、“为什么说”之类。
3.分析题。它要求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某一些基本观点,对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现象的某些方面进行辨析并得出正确的结论,其提示语有“试析”、“简析”、“分析”、“指出”之类。
4.比较题。它要求通过类比或对比,归纳出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比较对象的异同点及其本质特征,其提示语有“比较”、“对比”、“与……相比”之类。
5.评价题。它要求依据自己所学的历史和其他学科知识,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对历史人物、历史事件或历史现象给予中肯的评判和估价,其提示语有“试评”、“评价”、“你的看法如何”之类。评价题与论证题不同,评价题答案中的观点,是考生自己分析综合、概括提炼出来的结论,属考生本人的见解。这种见解,只要观点正确,论据确凿,言之成理,就应予以肯定,因而它可以较好地发挥考生的创造性。评价题一般与叙述题结合形成“评述”题,与论证题结合形成“评论”题,与分析题结合则形成“评析”题。在高考历史问题答题中,单纯的评价题是很难见到的。
6.综合题。这里讲的“综合”,不是就解答内容而言,而是就解答的表达方式而言,即一道题中要求运用多种表达方式进行回答的那种试题。随着高考历史问答题情境设计的不断创新,综合题已经逐渐占据历史问答题的主要位置。
第二,审定求答项目。一道问答题,究竟要求回答哪些内容?这是审题中必须确定的主要目标。一般地说,这个主要目标是不难找到的,但在比较复杂的表述中,缺乏训练的考生也容易将这个主要目标扩大或缩小。例如1991年新高考第61题,实际上就有六个求答项目:①北宋东京的城市特色,②明朝中后期苏州的城市特色,③东京特色形成的原因,④苏州特色形成的原因,⑤东京特色反映的时代特征,⑥苏州特色反映的时代特征。当年有的考生忽视了试题中“分别指出”这个限制条件,结果将求答项缩小为三个,将两个城市特色形成的原因和反映的时代特征都揉在一起回答,失分严重。又如1991年老高考第49题,虽然全题文字表述多达99个字,但其求答项目却只有一个,就是证明英国的对法政策是只顾英国利益的政策。试题中的“联系法兰西第一帝国建立到20世纪20年代英法关系的演变及其原因”并不是求答项目,而是对证明论点的论据的限制性要求。考生若将这一限制性的要求也当作求答的项目,势必出现论证逻辑的混乱。
第三,审定解答对象。求答项目指的是问答题的解答内容,“解答对象”指的是这个内容所属的对象(属体)。这个对象,一般在答项语的前面,大多是作答项语的定语,审题时比较容易找到。但在一些设问较多、解答对象有一定变化的试题中,要准确地确定出每个求答项目的属体,也还是需要下功夫的。请看下面这道试题:
19世纪中期到19世纪末期,中国思想界的热点问题是什么?甲午中日战争前后有什么变化?分析这一思想热点兴起和发展的社会原因及对社会变革的进步作用。
这道综合试题的求答项目有四个:①“热点问题”,②“变化”,③“社会原因”,④“进步作用”。而这四项内容所属的对象是不同的:热点问题的属体是“中国思想界”;变化的属体是“中国思想界的热点问题”,它在试题的表述中承前省略了;社会原因和进步作用的属体则都是“这一思想热点”的“兴起和发展”。审题中,只有既定准了解答的内容又定准了解答的对象,才算把握了试题的骨架。正因为如此,人们才将这个解答对象称之为“中心语”或“主干语”。
第四,审定限制条件。近几年高考历史问答题的限制条件即“限定语”都比较多,有时间限定语、空间限定语、角度限定语、频率限定语等等。这是加强能力考查力度的表现之一。这些限制条件,虽然不是试题的主干,但对于答案重点的确定、内容要点的取舍却有至关重要的意义;在考生的答题思路中,它们起着路标的作用。
这里只着重谈谈角度限制的问题。近几年的高考历史问答题里,有角度限制语的较多。例如1991年新高考第61题,一开始就限定了“从社会经济发展的角度”回答问题,这个角度也就是整道试题六个求答项目必须都遵循的共同角度。又如1993年老高考第42题的第3问,也限定了对刘迎的诗所反映的社会现象的分析,必须“从民族关系的角度”去进行;离开了这个角度的任何分析,都不符合题意要求。以上两题是在试题的文字表述中标明了“角度”的。其实,在更多的试题中,虽未标明“角度”二字,实际上仍然有角度的限制,例如1994年新高考第42题的第2问:“19世纪末中国维新变法思想”“与18世纪法国启蒙思想相比,两者在促进社会变革的作用上有何不同?”这里的“促进社会变革”就是此问的角度限定语。考生回答两者的不同作用,就必须从“促进社会变革”这个角度上去比较;离开这个角度谈两者的作用,就属答非所问了。
从历史的高考答卷情况看,考生在回答问答题中比较普遍的毛病就是忽视试题的限制条件,或在多项限制条件中顾此失彼。因此,全面审定试题的限制条件是构思答案内容之前必须完成的一道程序。
第五,审定材料观点。由于历史材料向回答题延伸,高考历史问答题中,出现了通称“材料式问答题”。这就给考生增加了一项审定材料观点的内容。材料问答题所引历史材料的观点,有的非常明显,一看便知,有的则需要经过认真的辨析比较材料,才能找准。遇到后面这种情况,考生务必十分慎重。特别是在材料式问答类的论证题中,历史材料的观点或结论,往往就是这道试题要求论证的论点,如果将其理解错了或理解片面了,造成的失误是可想而知的。
第六,审准代词含义。历史问答题中的指示代词,其含义和地位往往十分重要,若不慎将其弄错,必然造成张冠李戴的严重后果。试举几例如下:
例1:日本两次大规模侵华战争的结局怎样?其原因是什么?又分别在中国历史上造成了什么样的影响?
此题第2问中的“其”,指代的是第1问的“结局”,而不是第一句中的“两次大规模侵华战争”。对此“其”字的含义如果理解错了,不仅第2问的“原因”会答错,连第3问的“影响”也会答偏。
例2:1993年老高考第44题。
题中“并据此指出……三股进步的历史潮流”中的“此”,指代的就是第1问的“工业革命的后果”。明确了“此”的指代含义,指出三股进步的历史潮流就有了正确的依据,试题的“据此”二字才得到了真正的落实。当年许多考生此问答得错误百出,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没有认真审定这个“此”字的含义。
例3:1994年的新高考第43题、老高考第44题。
题中的“阐述对恩格斯这一结论的理解”中的“这”,指代的是试题所引用的1895年恩格斯的结论,而不是1848年欧洲革命失败后马、恩的预言。考生在此问中失分的很多,也是没有审准代词“这”所指为何。
综上所述,根据高考历史问答题的新特点和构题成分,认真审查试题,全面地准确地掌握试题的要求,确实是十分必要的,它是完整准确地回答试题的前提。因此,考生必须在平时加强审题训练。但审题的目的在于完整准确地答题,而要达到这一目的,则必须依靠考生有系统而扎实的历史知识、较高的理论分析水平以及较强的阅读、理解、思维和表达能力。这一点,才是水之源,树之根。显然,这已不是本文的论述范围了。
标签:高考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