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华 重庆市云阳江口中学校
【摘要】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是改变传统教学结构、实施创新人才培养的一条有效途径。信息科技可以是一个工具、一位助手,却不能取代教师的地位而成为教学的全部。只要教师能抓住课程内容的重点,以最适当最有效的方式传达出来。戏法人人会变,各有巧妙不同。同样的教材,不同背景和特质的教师与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切入与互动,就可以赋予教学与学习不同的生命力,产生不同的学习效果。
【关键词】信息技术;课程整合;教学模式;合作探究
中图分类号:G652.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ISSN1001-2982 (2020)03-033-01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是我国21世纪基础教育教学改革的一个新途径,与学科教学有着密切的联系和继承性,同时又是具有相对独立性特点的新型教学结构类型。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不是把信息技术仅仅作为辅助教或辅助学的工具,而是强调要把信息技术作为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认知工具和情感激励工具,利用信息技术所提供的自主探索、多重交互、合作学习、资源共享等学习环境,把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充分调动起来,使学生的创新思维与实践能力在整合过程中得到有效的锻炼,这正是创新人才培养所需要的。由此可见,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是改变传统教学结构、实施创新人才培养的一条有效途径,也是目前国际上基础教育改革的趋势与潮流。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和政府、学校的投入。许多学校也配制了多媒体教室,这为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提供了有利条件,很多学校的公开课开展得如火如荼。但在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过程中老师们不但出现了整合认识上的误区,而且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新课改的步伐。
一、主要问题
(一)、教师对学生主体地位的理解存在偏差。
在课程整合的教学模式中,强调学生的主体性,凸现了新课程标准 “以人为本”的价值观,要求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学生被看作知识建构过程的积极参与者,学习的许多目标和任务都要学生主动、有目的地获取材料来实现。但是在教学过程中,由于理解上的失误,有些教师对学生的主体定位失误,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无限夸大学生的主体作用,出现绝对化倾向。
大家知道,教学过程是由教师和学生双方共同活动所形成的过程。教师和学生是教学过程即教学这对矛盾中的两个侧面,彼此对立而又统一。只有教师没有学生,或者只有学生而没有老师都不能形成教学过程,即不可能构成教学这对矛盾。教学总是师生之间既对立又统一的双边活动过程。传统的灌溉式教学以教师的“教”为主,在现代教学模式中强调的是以学生的“学”为主。
2、合作探究流于形式。
新课程标准突出学习方式的变革:自主、探究与合作。合作探究是指学生在小组或团队中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有明确的责任分工的互助性学习。团队协作在当今社会已经成为成功的必要条件之一。然而在目前的合作探究学习过程中,教师作为协作的组织者和观察者缺乏对学生合作探究的有效指导,学生缺少对既定目标任务的分析、分配与交流,使合作探究变成小组中基础比较好的学生之间的合作,甚至于变成小组长的一人行为,成果展示并不是全体组员合作的结果,仅仅是个别学生的意见而已。
(二)、教师对自身在课堂中的主导地位存在误解。
现代教学模式强调以学生的“学”为主,并不是就让学生在计算机上瞎碰瞎撞,不是每一个概念都要学生自己去建构。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教师的演讲、解释、传授知识还是必不可少的。教师是教学过程的组织者、指导者和咨询者,教师的主导作用可以使教学过程更加优化,是教学活动中重要的一环。
1、教学情境的创建偏离教学目的。教师要精心营造教学情境,精心进行教学设计,吸引住所有的孩子,仿佛他们就是情境中的人物,让他们在一个温馨的、舒适的情境中学习,在玩中学、在学中练,使课堂真正成为学生创造的舞台。
2、重活动形式,轻活动效果。现在的一些课,特别是一些公开课,非常注重学生的活动,教师往往设计了多种多样的活动让学生“活”起来,“动”起来。有时就会出现这种情况:课堂上热热闹闹,学生活动量比较大,但课后一查,学生并没能从这节课中真正地学到些什么,课堂教学效果比较差。
(三)、对于学习资源的误解。
1、对单一资源过分依赖,忽视其他教学资源。目前教学对于资源的利用显得日益重视,特别是网络的普及应用,教学资源似乎可以唾手可得,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往往过份依赖网络。要上课了,就上网找课件,找素材,找不到就觉得课没法上了。教师忽略了网络并不是唯一的,教学资源在我们身边到处都是,如实物、幻灯、挂图等,甚至各种生活话题只要符合我们的教学目标要求,它同样是一个好的资源。
2、资源低水平重复建设,优秀资源不能共享。谈到这个问题应该说大家的感想都比较深刻,以课件为例:目前主要存在三大不足:①、课件没有共享。②、缺乏优秀课件、积件。很大一部分课件缺乏通用性、操作的合理性,水平比较低。③缺乏共享平台,目前各地也已经相当重视这个问题。
二、对策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是将信息技术有机地融合在各学科教学过程中。但整合不等于混合,在利用信息技术之前,教师要清楚信息技术的优势和不足,并了解学科教学的需求。首先就要提高教师全面素质。对在职教师,当然最适当的方法是接受培训,或者说是继续教育。对于师范教育,要加强各学科学生的信息技术素质培养。对于师范院校的计算机或教育技术专业学生来说,他们本身也有课程整合的问题。同时,他们迫切需要在其他学科方面拓宽知识面,以适应将来在中小学的课程整合。否则,在未来信息技术与各课程进一步整合并且信息技术日益变得易用的环境中,他们中的很多人甚至可能在信息技术教育的领域中竞争不过主修其他学科的学生。除此外还应该注意以下问题:
1.运用教育理论指导课程整合的实践。现代学习理论为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在教与学的层面上,每一种理论都具有其正确性的一面。但是,在教学实践中,没有一种理论具有普适性,无论哪一个理论都不能替代其它理论而成为惟一的指导理论。
2.根据学科特点构建整合的教学模式。每个学科都有其固有的知识结构和学科特点,它们对学生的要求也是不同的。语言教学是培养学生应用语言的能力。主要训练学生在不同的场合,正确、流利地表达自己的思想,较好的与别人交流的能力。数学属于逻辑经验学科,主要由概念、公式、定理、法则以及应用问题组成,教学的重点应该放在开发学生的认知潜能上。物理和化学,则是与人们的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学科。在教学中,应注意学生的观察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做实验的能力的培养。如果需要培养学生的操作能力,那么用计算机的模拟实验全部代替学生的亲手实验,将会违背学科的特点,背离教学目标中对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是一项庞大的工程,不可能一蹴而就。另一方面,我们强调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不是一种固定的模式,而应该倡导一种观念。信息科技可以是一个工具、一位助手,却不能取代教师的地位而成为教学的全部。只要教师能抓住课程内容的重点,以最适当最有效的方式传达出来,其实最简单常见的Word和Powerpoint,就可以做出很有效的教材,达到所需的学习效果。戏法人人会变,各有巧妙不同。同样的教材,不同背景和特质的教师与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切入与互动,就可以赋予教学与学习不同的生命力,产生不同的学习效果。这也是教育可称为一门创造性艺术的迷人之处。
论文作者:张华
论文发表刊物:《中小学教育》2020年3月2期
论文发表时间:2020/4/16
标签:信息技术论文; 学生论文; 教师论文; 课程论文; 学科论文; 过程中论文; 是一个论文; 《中小学教育》2020年3月2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