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贸企业经济效益下降的原因及对策_关税论文

外贸企业经济效益下降的原因及对策_关税论文

外贸企业经济效益下降的原因及对策,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对策论文,外贸论文,原因论文,企业经济效益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根据统计资料,1997年1~6月,全国外贸进出口额为1438.7亿美元,比1996年同期增长了13.1%,其中出口额为808.2亿美元,比1996 年同期增长了26.2%,进口额为630.5亿美元,与1996 年同期基本持平。虽然从资料上看,外贸的增长势头良好,但是其中很大一部分是来自三资企业。1996年,由国有企业进行的一般贸易继续下降,其中,出口额与1995年相比下降了12%,进口额下降了9%,1997 年的情况并未有什么本质性的变化。而且,大部分外贸企业的经营效益不佳,甚至亏损。为什么产生这种现象?这其中有国内外经济形势的影响,也有企业自身的原因。归纳起来有以下几点:

一、国际形势的影响

虽然1997年世界经济继续保持平稳的发展态势,世界贸易的增长无论从数量和额度上都超过了世界生产量的增长,而且我国商品的主要出口市场和周边国家市场的状况良好,所以出口会有所增长。同时石油等初级产品价格的稳中有降也有利于我国能源和原材料的进口。但对我国的外贸而言仍然存在许多不利之处。

首先,全球区域一体化的倾向加强。区域一体化组织成员国之间相互联合,在区域内贸易上互相给予关税减让等形式的优惠,同时一致对外以共同提高关税等形式加大了非成员国与其进行贸易的难度。我国商品进入这些经济区域的国家时被看作区外产品,受到不平等待遇。其次,虽然经过关贸总协定及继其之后的世界贸易组织的努力,各国关税都有大幅下降,但贸易保护主义的压力却有增无减,各种非关税壁垒更是日益增多。与关税相比较,非关税壁垒的隐蔽性、针对性更强,极易在实际中造成歧视性待遇。例如,近年来我国外贸被诉倾销案件急剧增加。从1979年第一起反倾销诉讼案到现在,我国出口商品在国外涉及反倾销案件已超过200起,其中60%以上的案件发生在90年代。再次, 世界经贸关系中的政治化倾向加强。人权问题、民主问题等已屡次成为某些贸易大国指责我国的话题。当然,他们这样做的目的最终还是为了维护本国已有的国际市场份额和对外贸易利益,要求我国开放更多的国内市场。出于这一原因,有的国家甚至阻挠我国加入世贸组织。如不能加入世贸组织,我国既无法享受世贸组织内部成员之间关税的优惠待遇,也不能有效地利用世贸组织的多边争端解决机制来解决我国的国际贸易纠纷,这对我国的对外贸易是一种不小的损失。

二、我国在世界贸易中地位转变的影响

1990~1995年,我国初级产品的出口额增长了35.4%,工业制成品的出口额增长了1.75倍,出口总额的年均增长速度达19.2%,远高于全球同期7.9%的增长速度,这使我国的贸易额稳居全球第11位。1995 年,我国的贸易额达2808亿美元,相当于第一贸易大国美国进出口总额的20%,第三贸易大国日本的36%和第五贸易大国英国的55%。这些统计资料表明我国已经成为一个贸易大国。这一方面说明了中国经济发展的成就,另一方面也为我国的对外贸易带来了新的压力和挑战。

首先,出口增长的难度加大。由于出口贸易额的基数已经很大,如果要继续保持近20%的高速增长率,每年增长的绝对数就相当于一个中等贸易国的年出口额。这在全球未来10年贸易额年增长率预期为5~8%的背景下显然不太可能。其次,作为一个贸易大国有一个重要特征,即它的贸易量足以影响其贸易条件。1990~1995年我国大宗出口商品中,出口总额的增长不及数量增长的幅度大,如水产品的出口数量增长了69%,出口总额只增长了58%。这种数量扩张型的增长关系导致了我国贸易条件的恶化,形成出口越多、亏损越多的恶性循环。

从国际形势的影响和我国贸易地位的转变来看,原有贸易大国与我国的贸易摩擦势必增加。目前,我国出口的多数产品还是这些国家中所谓的夕阳产业的产品,不会对其产业结构构成威胁。随着我国产业结构的升级,我国出口的产品必然会和这些贸易大国具有比较优势的产品发生碰撞,所以这种摩擦只会越来越激烈。在这方面日本是个极好的先例。美日贸易摩擦开始于日本作为贸易大国初露头角的70年代初,发展于日本贸易继续增长的80年代,90年代以来趋于激烈化。摩擦涉及的商品最初是对方生产的我方不具比较的产品,最后是双方均具比较优势的产品。

三、国家适度从紧的经济政策的影响

我国政府从1993年下半年开始进行宏观调控,综合运用经济、行政法、律等手段,重在抑制通货膨胀,防止经济大起大落,终于实现了“软着陆”。宏观调控的成功避免了经济过热,防止了泡沫经济。日本泡沫经济的教训仍然使人记忆犹新,最近发生的以泰国为先导、波及东南亚诸国的金融风波虽然不能肯定完全是由泡沫经济引发,但其中又何尝没有这个现代经济怪兽的阴影。这次我国没有受到金融风波的影响。很大程度上得利于适度从紧的财政、货币政策。但是,适度从紧的财政、货币政策使人民币汇率升值,继续保持坚挺。经济发展有所降温,国内部分进口商品的需求下降,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目前外贸出现出口亏损、进口需求不足等情况,使不少外贸企业感到生意难做。

四、关税调整的影响

关税大幅下调,从表面上看促进了外贸的发展。但是我国长期以来名义关税和实际关税的偏差很大。在有些商品的关税高达100%以上、 整体名义关税率达到30%~40%的同时,我国又存在大量的减免税政策以及走私和偷税漏税的现象,这使实际关税率不及15%。在关税下调的同时,国家停止了大量的减免税待遇,加大了海关的监管能力,严厉打击走私行为,努力做到使关税名副其实。所以,事实上实际关税反而有一定程度的上升。这对那些一直靠减免税获取大量利润的企业是一个沉重的打击。而且,关税调整有引导我国产业结构升级的倾向,所以调整范围及对不同商品的调整程度是大不相同的。在关税调整中,占主要比重的是工业原材料,消费类商品所占比重及下降幅度都不大,而中小外贸企业没有资金也没有能力长期从事大笔的原材料交易。它们交易的多数商品是消费性机电产品、纺织品和轻工产品,因此从关税下调中获利甚微,相反,取消大量的减免税待遇给这些企业造成的负面影响更大。

五、激烈的市场竞争

目前外贸企业面临着来自国内、国际市场两方面激烈竞争的挑战。首先,是面对国内数以万计的拥有外贸自主经营权的竞争对手,特别是二三十万家经营机制比较灵活的外商投资企业。由于外商投资企业出口的加工贸易产品有90%左右的原材料来自于进口,不受人民币汇率的影响,而且受国际市场价格的影响大于受国内市场价格的影响。随着国际市场原材料价格的稳中有降,这些企业的生产成本也有所下降。所以,外商投资企业的出口将继续保持快速增长的势头,在我国对外贸易中的地位也会进一步上升。其次,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近几年来出现了各类资金雄厚、经营范围广泛的企业集团,它们拥有的规模经济效益是一般外贸企业, 特别是一些中小型外贸企业无法比拟的。 1992年最大的十家外贸公司的进出口额就占了全国进出口总额的19.73%。第三,国外的大公司、综合商社大量进入我国,有的甚至把总部搬到了上海等地。它们不但输入资金、商品,甚至输入品牌。目前在国内市场上,来自发达国家的国际名牌充斥着市场的每一个角落。例如,食品、医药行业,国外品牌的市场占有率已达30~40%,而传真机、摄像机等国外品牌的市场占有率已达98~99%。与此同时,一些我国自己在数年前享誉国内外的驰名品牌却已销声匿迹。最后,国内同行外贸企业之间常有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之类的恶性竞争发生。如以前我国占绝对优势的丝绸行业,就是由于国内企业的过度竞争,造成了世界范围内的价格滑坡,从而导致整个国内丝绸行业的衰退。

六、外贸企业自身的问题

首先是体制上的缺陷。经济结构的调整进行了这么多年,收效不大的原因之一就是只看重产业结构、产品结构的调整,而对企业组织结构和资产结构调整的重视不够。政企不分,产权不明晰,企业资产凝固、呆滞、不能流动,这些都使部分国有外贸企业的竞争能力被削弱,不能很好地适应市场经济,不但造成了资源的浪费,而且成为国家经济的一个沉重负担。其次是企业管理上的不足。有的企业虽然进行了改制,但由于内部的配套改革没有跟上,管理不力,以致运行仍然十分艰难。目前,虽然国家大力采取了抑制通货膨胀的政策,但国内物价的涨幅仍将维持在6%左右,明显高于国际平均水平,加上人民币汇率上升, 劳动力成本的提高,这就使国内的生产成本上升,影响出口产品在世界市场价格中的竞争优势。在这样的大形势下,如果管理跟不上,企业的生产、经营成本降不下来,仍然是无利可图的。同时,由于“三角债”和投资的失误,使很多企业资金周转困难,无法开展正常的经营业务。比如,前几年房地产盛行时,就有不少外贸企业不顾经济发展的大势和自身的经济能力,盲目跟进,以致大量的营运资金被套在房地产上,而企业由于日常营运资金不足,明明有良好的商贸机会却无法把握。

这些因素的共同作用,造成了目前我国部分外贸企业经营效益不佳,但只要继续深化改革,前景还是光明的。其对策是:

1.继续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努力创造良好的国内、国际外经贸环境

目前企业存在的困难和矛盾,有些是企业自身的问题,有些则是国民经济中深层次矛盾的反映,只有靠深化经济体制改革才能解决。改革从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现在进入了一种半市场半计划的阶段,新旧两种体制的冲突必然会产生一定的负面效应。比如,现在政企并未完全分开,政府官员手中的权力不仅是为人民服务的,同时也有它的市场价值;社会也不完全是法治的,还有人治的因素。这就使一些企业可以和腐化的政府官员相勾结,进行权钱交易,产生不公平竞争,扰乱市场秩序。这个问题不是单个企业靠自身的改进所能解决的,必须依赖于改革的深化。可以说,改革的深化是外贸企业最终走出困境的大前提。而现阶段,政府应运用各种方法,为外贸企业努力创造良好的经贸环境。比如,研究各国的经贸政策,尤其是各种非关税壁垒,做到知己知彼,减少因不了解情况而带来的不必要损失。加强处理各类外贸争端的能力,用法律的手段保护各种合法利益。例如,有些国家针对我国的许多歧视性的反倾销措施之所以能够成功,原因之一就是我们没有积极应诉。1993年,美国对我国9 家企业生产的弹簧垫圈征收128.63%的反倾销税,杭州的企业积极应诉,结果取得了重大进展,改为征收69.88%的税率,几乎下降了一倍。 加强和世界各国的经贸谈判,争取尽早加入世贸组织,改善外部经贸环境。完善退税机制,做到既能防范骗退税行为,又能保证退税及时、足额到位。建立出口创汇与信贷规模同步的增长机制,为外贸发展提供必要的资金保证。加强海关监管能力,严厉打击走私,维护市场的公平竞争。

2.改变外贸增长方式的战略思路

外贸应在宏观层次上进行战略思路的转变。在改革开放的前几年,由于我国的经济规模小,发展层次低,技术落后,许多产业无法与外来产业竞争,所以产业发展战略强调保护国内产业,与此相适应,贸易政策就向出口倾斜。同时,由于受到传统经济体制的影响,以前外贸的规模相对较小,外贸在国家总体经济发展战略中被定位于弥补外汇缺口,创汇指标成为指导外贸行业运作的头等指标。进入90年代以后,我国的经济情况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一方面,综合竞争能力提高,许多行业需要国际竞争的压力来促使它们提高效率和竞争力,而要求开放国内市场的外来压力也不断增加,继续片面强调出口已不再可行,而应进口、出口同时并重。另一方面,外贸对国民经济的推动作用已不容忽视,它能通过解决资金、技术、 能源等短缺的问题来推动国民经济的发展; 到1995年,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的需求因素中的净出口因素已占17.4%,所以它在宏观经济中应有更高的定位。

在中观层次上,外贸战略思路的转变对于各部门、各地区更为迫切。以前,出口是为了创汇,所以多头出口、降价出口、亏损出口屡禁不止。各部门、各地区为了完成计划的创汇指标更是不惜自相残杀。于是某些商品大量出口,造成世界市场上的过剩,引起价格下降,导致贸易条件恶化。所以,必须建立一种全局的战略思路,使各地区的出口依据地区比较优势各有分工,坚持“在提高经济效益的前提下努力扩大出口”的经营指导思想。

3.外贸企业自身的改革

首先,外贸企业要改变自身体制,明晰产权,改变经营管理机制,把自己建设成现代企业,以适应市场竞争。其次,现代外贸企业经营的发展方向是代理制。外贸企业拥有大量世界市场的贸易信息和贸易人才以及营销渠道,但缺乏实业基础,自有资金不足,而生产企业则恰恰相反。因此,两者之间有极大的互补性,建立长期的代理关系是一种客观需要。必须改变以前单把外贸企业和进出口商品相联系的情况而应把它和生产企业相结合,尤其是在一种新产品要打入国际市场的情况下,工贸结合显得更为重要。如有外贸企业参与新产品的国际营销,就可以利用外贸企业在这方面的信息、信誉和人才优势,既为生产企业节省寻找和开发国际销售渠道的费用,又为外贸企业带来了丰厚的利润。最后,建立长期的代理关系要求外贸公司必须有一定的资金规模和信誉度。由此也可以看出,现在众多的小型甚至微型外贸公司并非都具有生命力,它们中的一部分必将走上联合发展的集团化道路。因为近几年来全球企业的发展趋势是跨国企业逐渐成为商贸活动的主要载体。以破产、兼并、收购等各种形式出现的资源优化和重组屡见不鲜。例如,沃尔特·迪斯尼购并美国广播公司的大都会集团,波音公司购并麦道公司,微软公司购并苹果公司。所以无论是出于国内企业转变经营机制的需要,还是适应世界市场竞争的需要,都有必要建立集科、工、贸于一体的大型企业集团,这样才能在世界市场的激烈竞争中取得胜利。

标签:;  ;  ;  ;  

外贸企业经济效益下降的原因及对策_关税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