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大学附属医院疼痛科,江苏 镇江 212001)
摘要 目的:研究临床利用体外冲击波方法治疗早期肩峰下撞击综合征的疗效。方法:选取于本院确诊的门诊36例早期肩峰下撞击综合征患者,自2016年3月至2019年3月收治期间作为研究对象,均进行每周1次,共计4次的体外冲击波治疗,通过VAS评估治疗前后疼痛改善情况。结果:所选取36例病人均顺利完成体外冲击波治疗疗程,其中32例病人开始治疗后次日即出现疼痛症状缓解,随访发现治疗后第1周、第1、2、3月病人疼痛出现持续改善,改善率80%。治疗前后VAS评分比较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 利用体外冲击波治疗早期肩峰下撞击综合征临床作用良好。
关键词:体外冲击波;早期肩峰下撞击综合征
肩峰下撞击综合征是临床比较常见的肩关节疾患,有统计显示其约占临床肩痛患者44% -65%的比例。其在诸如从事游泳、排球、手球及与需长时、频繁肩关节活动的工程师、电工、理发师等人群中发病率特别高。其症状主要表现为肩关节行外展、抬举等过程中,因为损伤、炎症等原因导致的肩峰下组织粘连、关节腔狭窄、骨质增生等解剖、病理学改变,从而使肩关节组织,主要指肩峰下组织产生摩擦、撞击等引起的一系列肩关节疼痛与功能障碍[1]。其病情可根据病程、症状、功能障碍、影像学依据可分为三期,一、二期属于早期,病理学一般表现为肩袖水肿出血、肌腱炎等,三期一般肩袖出现撕裂、断裂等改变[2]。对于后者,临床多属关节外科手术适应症,可采用手术治疗方案。而针对早期肩峰下撞击综合征患者,疼痛科目前临床治疗可以通过康复锻炼、口服NSAIDs药物、红外线理疗、针灸按摩、体外冲击波等方式来比较有效地解决疼痛问题。体外冲击波治疗是应用仪器产生冲击波对肌肉、软组织、肌腱等组织进行物理治疗,促进炎症部位血管再生、改善痛敏、刺激结缔组织、加速损伤愈合等,从而缓解疼痛。
目前,疼痛科门诊针对一些肩峰下撞击综合征患者群体,多采用体外冲击波治疗,现阶段尚缺少对早期肩峰下撞击综合征疼痛患者的治疗统计,在本次随机对照研究中,研究对象为自2016年3月至2019年3月期间我科收治的,临床确诊的36例早期肩峰下撞击综合征患者。均采用体外冲击波治疗,结果显示治疗效果良好,笔者整理后作以下报告。
1 研究资料
1.1研究资料
患者年龄在25-65岁范围,平均年龄(46±0.8)岁;男性患者29例、女性患者7例;选自于2016年3月至2019年3月期间就诊于我院疼痛科并经过临床确诊。
1.2选取标准
肩关节前方慢性钝痛,上举或(和)外展活动时症状加剧;病程小于3月;出现疼痛弧,患臂上举60-120°出现;Neer征阳性;MRI影像检查排除肩袖撕裂、断裂等重度病变;同意并签定知情同意书;治疗均经过江苏大学附属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排除严重血液系统疾病、皮肤感染性疾病等疾病及不能配合后续治疗及随访患者。
2 治疗方法
2.1 治疗设备
气动弹道式冲击波治疗仪;生产商:瑞士STORZ公司;产品型号:MP100;治疗参数:治疗频率5-8Hz,压力2-3.5bar。
2.2操作方法
患者均坐位,早期肩峰下撞击综合征患者患者的主诉为肩关节前部疼痛及患侧上肢上举、外展位症状加剧。冲击波治疗区域主要为喙突、臀三角肌、肩峰下、冈上肌及冈下肌为中心。疼痛部位标定好激痛点或治疗区域,皮肤表面使用耦合剂,治疗压力2-3.5bar范围,治疗频率5-8Hz,治疗周期每7天一次,一次治疗冲击次数共计3000次,治疗总次数共计4次。
2.3评估指标
在患者联合治疗前、联合治疗后第1周、第1、2、3个月根据疼痛视觉模拟量表(VAS)进行评分,测量评估患者疼痛恢复程度。VAS:0分表示无疼痛感受,10分为主观感受的最高疼痛,评分越高表示测试者疼痛程度越明显。
2.4 数据统计
本研究数据均用SPSS 19.0统计软件处理, 计量资料采用 “x±s” 表示, 前后比较采用 t 检验。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3结果
将早期肩峰下撞击综合征患者治疗前后的VAS评分进行比较,提示治疗后患者疼痛评分自第1周即出现下降,术后第1、2、3个月维持低水平,无明显复发,效果稳定,治疗随访期间患者均未有皮肤软组织感染、皮下出血、关节功能障碍加剧等并发症状出现。数据统计详见下表。
4讨论
肩关节在人体属于灵活度最高的关节,其由肱骨、肩胛骨、锁骨、喙锁韧带、肩锁韧带、三角肌、肩袖等重要组织一起参与关节的活动。肩峰下撞击综合征被发现是临床很常见的一种肩关节病理学损伤,疼痛科门诊慢性疼痛患者群体中临床占比也较大。其发病机制目前并不完全清晰, 属于一个有着多种因素参与导致的慢性损伤,受多种参与肌腱、韧带、滑囊等损伤因子调控。在一些肩关节频繁活动的工作或环境中,当肩关节被要求频繁过度外展、上举时,往往超过日常负荷导致肩关节损伤。肩关节及周缘组织因为反复、高频的损伤,病理条件下出现充血、水肿及炎性渗出。最近也有研究把重点从最初的“撞击”症状表现关注到对于疼痛来源的探讨,即患肢关节周围神经末梢与肌腱损伤的程度的相关研究。目前大量的荟萃分析研究报道,长期有效的康复性恢复锻炼和物理治疗被认为对肩关节周围疼痛具有积极的治疗效果[3]。
冲击波是一种需要水、空气、组织等介质介导传播的机械波、声波,其传播特点是几纳秒内压力急剧上升至峰值。在临床上的物理学镇痛原理表现在具有直接效应如声学边界的能量释放,间接效应如空化作用,利用设备产生的冲击波,通过耦合方式进入体内,直达疼痛病灶。病理生理学改变包括应力作用、代谢激活、成骨效应,改善血管与淋巴微循环,激活产生p物质,持续作用一段时间后,疼痛阈值提高,且p物质产生减少,促进血管生长因子的产生等镇痛效应。
本次临床研究,在体外冲击波治疗并评价36例患者联合治疗后其第1周、第1、2、3个月VAS评分。结果显示,治疗的过程中未出现明显或严重的治疗冲突及副作用。联合治疗后相较于治疗前,疼痛评分明显下降(p<0.05)。我们可以得知,体外冲击波治疗技术能够有效减轻肩关节肩峰下撞击症状产生的区域性疼痛症状。冲击波在修复肩关节内部紊乱、肌腱充血水肿、骨质增生等病理改变的同时能够抑制痛觉过敏、减少伤害性神经电传导,每周的持续性治疗避免了单次治疗疼痛症状易反复,在延续性治疗的同时,又增加了治疗时间与深度。
综上研究,体外冲击波治疗对早期肩峰下撞击综合征具有确切的疼痛减轻作用,其治疗副作用小、便于门诊基层医院开展、操作易学且治疗费用低廉。本次研究提示体外冲击波在涉及肩峰下关节功能紊乱、改善疼痛方面值得推广。同时由于本次研究缺乏对肩关节功能改善情况的进一步随访及记录,且随访时间较短、治疗样本偏少等,其他如远期治疗效果、症状复发率等相关问题缺少进一步探讨,有待深入研究。
参考文献:
[1] 姜从玉,吴毅.肩关节撞击综合征的临床诊断和康复治疗[J].上海医药,2017,38(13):13-16.
[2] 江凯,叶如卿,王蓼,等.MSCT 与 MRI在肩峰下撞击综合症诊断中的应用价值 [J].中华全科医学.2015,13(5):800-803.
[3] 侯成志,赵勇,陈彦飞,等.体外冲击波治疗肩周炎临床疗效的Meta分析[J]. 中国中医骨伤科杂志.2019,27(6):34-39.
论文作者:王华通讯作者 谢荣
论文发表刊物:《健康世界》2019年第09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9/26
标签:肩关节论文; 冲击波论文; 疼痛论文; 综合征论文; 体外论文; 患者论文; 峰下论文; 《健康世界》2019年第09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