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小平社会控制思想在学校管理中的应用_学校管理论文

邓小平社会控制思想在学校管理中的应用_学校管理论文

邓小平的社会调控思想在学校管理中的运用,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思想论文,在学校论文,社会论文,邓小平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社会调控是人们依靠社会力量对社会群体的社会活动或个体的社会行为施加影响,使之符合某种规范和发展目标的方式系统。邓小平作为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史上最重要的领袖人物和决策者之一,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从实践上成功地带领中国人民开创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使中国社会由封闭走向开放,由“革命”走向建设,并在长期的历史实践中形成了他的饱含非凡智慧的社会调控思想体系,成为指导我们开展学校管理实践的一笔宝贵财富。

一、邓小平的社会调控思想

邓小平的社会调控思想体系主要由“两个思想,一个标准”构成,两个思想指的是社会调控目标思想和社会调控体制思想,一个标准指的是生产力根本标准。邓小平在对稳定与发展的关系作了清晰的梳理之后,指出社会调控的最高目标是实现社会发展,社会稳定只是社会调控的子目标,是社会发展的条件,为社会发展服务。为了实现社会调控的目标,达到对社会的有效调控,邓小平从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实际出发,摸索出一条独特的、行之有效的社会调控体系,即政治社会与市场社会二元并存的总体调控范式以及在此基础上形成的各种具体的调控方式。这些具体的调控方式包括:

1.理想信仰引导方式 主要指运用共同的理想、信仰对整个社会的行为进行规范和引导。邓小平指出:“社会主义的经济是以公有制为基础的,生产是为了最大限度地满足人民的物质、文化需要,而不是为了剥削。由于社会主义制度的这些特点,我国人民能有共同的政治经济社会理想,共同的道德标准。”邓小平还注意引导人们不要空谈理想,而应把崇高理想逐步变为脚踏实地的作风,争取四个现代化的早日实现。

2.物质利益激励方式 主要指尊重他人的物质利益,利用物质利益对人的社会行为进行激励与引导。邓小平说,“每个人都应该有他一定的物质利益”,而社会调控又是通过对社会个体行为的调控实现的。因此,要对社会个体的行为进行调控就必须以物质利益激励个体,提高他们参与社会主义建设的积极性,从而达到对整个社会系统调控的目的。

3.纪律法律约束方式 主要指依靠纪律和法律对破坏社会秩序的行为进行约束,维护社会稳定。仅仅依靠理想信仰的引导及物质利益的激励还不足以把整个社会团结起来,还必须依靠纪律和法律的约束。邓小平一贯重视法制建设,他不赞成像“文革”那样对人们的观念进行严格的强制性控制,而是主张通过法律制度的逐步完善,通过纪律、法律等制度性的规范来约束人们的社会行为。

4.舆论信息调节方式 主要指利用社会舆论对人们的行为进行调节与引导。我国的舆论在社会调控中所起的作用主要是将政府与人民群众更多地联结起来,沟通二者之间的行为,在宣传和解释政府社会调控的决策以及所实施行为的同时,认真听取和反映人民群众对决策和行为实施的意见,从而形成人民政府与人民群众之间顺畅的沟通机制。

邓小平认为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因此在他的社会调控思想中,生产力是评价社会调控活动的根本标准,生产力水平的提高将大大推动社会系统的整体发展。在邓小平的视野中,中国当前的社会结构中社会发展的最大障碍是生产力的基础薄弱,中国过去所构建的生产关系是被人为拔高了的。这种“先进”的生产关系非但不能推动中国社会的发展,而且还阻碍了生产力水平的提高。

社会调控目标思想,社会调控体制思想及调控的评价标准构成了邓小平社会调控思想的整体。通过目标指明了社会调控的方向,通过体制对社会调控的动力、秩序进行规范、引领和约束,通过评价标准对社会调控实施评价,实现对当前社会的有效调控。作为一种宏观的指导思想,邓小平社会调控思想在促使中国社会由封闭走向改革开放起了巨大作用,并在实践中渗透到各个社会子系统的管理活动中。学校作为一个社会组织和社会子系统,要实现有效的运作和管理,必须遵循邓小平的社会调控思想,明确学校管理的目标、动力和标准,并努力实现三者间的良性互动。邓小平对此也曾作过许多深刻的论述,并形成其在社会调控思想指导下的学校管理理论,包括学校管理目标论、学校管理动力论和学校管理评价论。

二、学校管理目标论

学校管理的目标,是指学校组织系统为完成现代学校的教育任务,从本校实际出发所确定的一定时期的办学目的和组织活动的质量规格与标准,具体可分为两部分:主体性目标和客体性目标。主体性目标是指管理系统自身建设的目标,如组织机构、管理队伍、设备条件及组织活动等方面所要达到的标准和要求;客体性目标指管理工作所产生的效益和结果,如为社会提供合格人才等。

邓小平在其社会调控思想中,强调要有一个明确的发展目标,并以这个发展目标来引导、约束共同体的行为。因此,邓小平也十分重视学校管理目标。他对学校管理的主体性目标,特别是学校管理的队伍问题,包括学校领导班子的构成、学校管理队伍的建设都曾作过具体的论述。邓小平指出:“我提出一个单位有三个人要选得好。党委统一领导,书记很重要,一定要选好,这是第一个人。第二个是领导科研或教学的人,要内行,至少是接近内行或比较接近内行的外行。有一个管后勤的,应当是勤勤恳恳、扎扎实实、甘当无名英雄的人。有了这样的三把手,事情就比较好办了。”他还指出:“我们需要大量的、合格的学校管理人员。比如学校党委的领导同志,应不应该是个专业人员呢?应该是。他可以不是教学人员,但至少应该是懂得教育的有管理学校专长的专业人员,会管理某一类学校。”对于学校管理的客体性目标,邓小平1978年指出:“我们要大力在青少年中提倡勤奋学习、遵守纪律、热爱劳动、助人为乐、艰苦奋斗、英勇对敌的革命风尚,把青少年培养成为忠于社会主义祖国,忠于无产阶级革命事业,忠于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的优秀人才,将来走上工作岗位,成为有很高的政治责任心和集体主义精神,有坚定的革命思想和实事求是、群众路线的工作作风,严守纪律,专心致志地为人民积极工作的劳动者。”1985年邓小平又将其概括为“四有”人才标准,即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

邓小平的学校管理目标论中饱含着战略管理的思想。学校的战略管理是指将学校日常管理决策与长期计划决策相结合,确立学校使命,根据学校内外部管理要素设定学校组织目标,保证目标的正确落实,最终完成学校使命的一个动态过程。战略目标是管理者在外界环境条件基础上设计的,是学校组织在一定时期内必须遵守的全局性的总方针。邓小平的学校管理目标论是从我国新时期的实际出发,针对需要解决的新问题,结合我国精神文明建设和物质文明建设对人才素质的综合要求提出的,因此既是现实的,又是战略性的,决定着学校组织在这一时期的活动方向,是学校管理者作出决策、制定政策的准绳。

邓小平的学校管理目标论提出后,尤其是“四有”人才标准的提出,促进了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轨,也促进了学校整个管理模式的改革。当前学校管理面临着许多新的问题,遵循邓小平的学校管理目标理论,即战略理论,学校管理者应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思考:

1.学校所处的环境 面对民办学校与公立学校的竞争、生源的有限、学习途径的增多等情况,学校管理者应当思考学生、家长、同类学校及政府会有哪些要求,本校特色定在哪里等问题,并切实推进改革。

2.学校的资源 包括教学设施、教师人力资源和学生资源等。学校管理者须作出分析:哪些资源是至关重要的,如何利用这些资源来满足(变化的)教育市场的需求。

3.学校的价值观 学校管理者应当思考,提高教学质量需要适应和变革什么样的价值观和行为,以及教师的自我价值观如何与社会价值观保持一致等问题。

三、学校管理动力论

关于学校管理的动力,我们能在邓小平的社会调控思想中找到来源和依据。理想信仰引导方式落实在学校管理中,便形成了德育管理论;物质利益激励方式落实在学校管理中,便形成了激励管理论。

(一)德育管理论

德育管理指的是学校管理人员、管理部门按照中小学德育工作的指导思想,青少年的年龄和心理发展规律,以及中小学生现阶段的思想实际,组织协调各方面的力量,实施有目的、有计划、有系统的德育工作,以保证学校德育目标和任务实现的管理活动。

邓小平的德育管理论主张加强理论教育,用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来武装学生的头脑,解决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和理想前途问题,使学生理解把握科学理论的精髓,自觉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

邓小平历来坚持德育第一的原则。他指出:“毫无疑问,学校应该把坚定的政治方向放在第一位,但并不是说要把大量的课时用于思想政治教育。学校把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放在第一位,这不仅不排斥学习科学文化,相反,政治觉悟越是高,为革命学习科学文化就越自觉,越加刻苦。”在这段论述中,邓小平阐明了德育在学校的地位和作用,以及德育与智育的关系,为我们加强和改进德育管理指明了方向。

邓小平还强调德育内容的丰富多彩,认为必须用多方面的理论知识和事实来教育青少年学生,主要包括:理想教育和纪律教育,坚持四项基本原则教育,爱国主义和历史教育以及民主和法制教育等。

(二)激励管理论

激励具有激发、鼓励、使人振作的语言学含义,不仅表现为个体追求某种既定目标的意愿程度,以及人自身内部产生的动机,而且表现为外界所施加的吸引力或推动力。也可以看作是根据社会需要调动和激发人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的行为导向。

激励的类型有多种,如物质激励、目标激励、信仰激励、政策激励、荣誉激励等等。物质激励,指通过满足个人、群体或组织的物质利益的需求来激发对象积极性的一种激励方式。邓小平同志非常重视物质激励,他说:“要调动科学和教育工作者的积极性,光空讲不行,还要给他们创造条件,切切实实地帮助他们解决一些具体问题。”邓小平多次提出,要改善教师的物质待遇。针对我国教师的工资情况,多次指示有关部门要研究教师问题,特别是要提高中小学教师的工资待遇。在邓小平的高度重视和倡导下,通过多次工资调整,教师的工资待遇有了一定的提高,还增加了教龄津贴和退休金,使教师的物质生活有了一定的改善。另外,在邓小平的关注下,国家还积极改善教师的住房条件,恢复职称评定制度,这些举措极大地调动了教师的工作积极性。

除了物质激励之外,邓小平还利用政策激励、荣誉激励来激发教师的积极性。政策激励的作用在于它能够在更大的时空范围里使个体、群体和组织获得利益并满足需要,最大限度地调动和发挥个体、群众和组织的整体积极性和潜在力量。邓小平指出:“一定要在党内造成一种空气:尊重知识,尊重人才。要反对不尊重知识分子的错误思想,不论脑力劳动,体力劳动,都是劳动……要重视知识,重视从事脑力劳动的人,要承认这些人是劳动者。”荣誉激励,是激励人们积极进取、努力向上的一种精神力量,它具有巨大的社会感召力和影响力。邓小平说:“人民教师是培养革命后代的园丁,要确实保证教师教学活动时间,要关心他们的政治生活、工作条件和业务学习。对于在教学工作中作出贡献的教师,应该给以表扬和奖励。”

四、学校管理评价论

邓小平社会凋控的评价标准是生产力,而学校管理的评价标准是学校办学质量。

邓小平非常重视学校教学质量的提高。他说:“现在已建立的各类学校,都不能降低教学质量……学校应挖掘潜力,多招学生,但是不要因此降低教学质量。学生人数多,又能保证质量的,才能是好学校。”邓小平还针对学校工作的实际,对提高教学质量,提出了许多指导性的建议。

提高教育质量必须改革教育内容。邓小平针对“文化大革命”中教材混乱不堪、我国中小学教学质量下降的状况指出,提高教育质量的关键是教材。他要求教材内容要具有先进性,要符合我国的实际情况,要符合中小学生的接受情况。他说:“我们要在科学技术上赶超世界先进水平,不但要提高高等教育的程度,也要用先进的科学知识来充实中小学的教育内容。”在关于教材内容建设思想的指导下,我国不断地进行教材的改革,有力地促进了教育质量的提高。

提高教学质量必须改革考试制度。邓小平说:“考试是检查学习情况和教学效果的一种重要方法,如同检验产品质量保证工厂生产水平的必要制度一样。当然也不能迷信考试,把它当成检查学习效果的惟一方法,并且要认真研究、试验,改进考试的内容和形式,使它的作用完善起来。对没有考好的学生,要帮助他们继续努力,不要因此造成不必要的精神负担。”在邓小平改革考试制度思想的指导下,近年来对考试的内容和方式,教育理论工作者和实际工作者进行了不少研究和实验,如用等级制代替百分制,取消初中入学统考,实行就近入学等改革,使学生从分数的高压下解放出来,解除了应试教育的羁绊。

邓小平的学校管理理论是邓小平社会调控思想在学校管理中的具体运用,也是邓小平教育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邓小平在总结历史经验和我国社会主义教育实践基础上的理论提升和概括。我们应在邓小平社会调控思想的指导下,结合本地区、本部门、本单位的实际,学习和运用邓小平的学校管理理论,创造性地完成学校的各项管理工作,全面推进学校的教育教学改革。

标签:;  ;  ;  ;  ;  ;  ;  

邓小平社会控制思想在学校管理中的应用_学校管理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