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思想政治课“教学辩证法”实施策略初探,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政治课论文,辩证法论文,策略论文,思想论文,中学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近些年来,在实施素质教育的过程中,在政治课教学改革的园地里,各种教学流派、教学主张、教学模式应运而生,这一切都给课堂教学注入了活力,促进了思想政治课教学的蓬勃发展。然而,政治课教学如不善于运用教学的辩证法,仍不可能取得最佳的教学效果。当前的教学改革实践告诉我们:无论是这法那法,都离不开教学的辩证法。
1.教法相宜
(1)传统教法与现代方法优势互补。随着课堂教改的兴起,各种教学模式、套路“八仙过海,各显神通”。但是面对如此态势,又不由得让我们思考:是否现代的就一定有生命力?是否传统的就一定要弃之东海?在这个简单问题面前,往往就有不少人偏执一端,要么急于去构建一个庞大的教学新体系,要么固步自封、恪守祖训、抱住古董不改。原因就是忘了一个极其明显而又简朴的辩证哲理:继承与创新是辩证统一的,继承的目的在于创新,创新是对传统的超越。二者紧密联系,不可分割。譬如讲授问题,古人是很善讲的,孔子杏坛讲学,大传一代讲学之风。捷克大教育家夸美纽斯发明“班级授课法”后的一段相当长时期,在世界范围的课堂教学中,“讲功”备受推崇。在当今知识经济社会,摒弃传统的“满堂灌”已是时代所需,但问题的核心不在于“要不要讲”,而在于“讲什么”“怎样讲”“在什么情况下讲”完全一味否定“讲”的作用既不明智,也不科学(更何况马列主义还要靠灌输)。我们主张精讲点拨,但不能机械规定课堂教学中的讲授时间,更不能给教师下硬性指标,甚至明确规定每堂课必须在15分钟之内讲完。传统也好,现代也好,做法只有一条,那就是:继承传统教法优势,并在继承的基础上大胆创新,做到“教法相宜”。
(2)一法为主和多法并用,百花齐放。据心理学分析,注意对象愈是具有不同的特征,愈是新奇,就愈容易引起学生的注意,而刻板的刺激难以引起学生的兴趣。因此任何一种教法,即使是最具特色的教法,都不是万能的、孤立的和一成不变的。教师应综合多种教学方法,做到一法为主,多法并用。作为思想政治课教师,一方面要运用具有自己特色的习惯教法,另一方面,要学会使用“十八般武艺”,形成鲜明活泼的教学风格。正如赞可夫所言:“教学法一旦触及学生的情绪和意志领域,触及学生的精神需要,这种教学方法就能发挥高度有效的作用。”
(3)以我为主与借鉴他人,扬长避短。以我为主与借鉴他人,就是在保持自己教学风格的同时,综合他人多种风格之精华,集各种风格于一身。它要求教师在学习借鉴他人风格时,做到有所选择,为我所用(而不是“捡到篮里都是菜”“多多益善”)。借鉴的标准应是他人之长,而非兼收并蓄;借鉴的目的应是为我所用,提升自我。借鉴的态度应是“拿来主义”。凡不属于他人风格之长或虽属于他人风格之长但还不适合自己特点的,都不应在借鉴之列。借鉴的限度应是从实际出发,不超越教师自己的驾驭能力。借鉴的策略应是以我为主,扬长避短,重组建构,形成自己新的主导特色。只有这样,才真正体现了“以我为主与借鉴他人相结合”的辩证法。
2.有无相生
“有”和“无”是一对矛盾。在政治课堂教学中,老师提出一个问题后,有人积极思考、有人不积极思考甚至无人思考等,这些矛盾共存于一个统一体中。一般说来,问题提得过浅,则满堂有回答之声;提得过深,则可能暂时无回答之声。前者不足喜,后者足以忧,这一喜一忧之中,教师不是可以悟到怎样掌握把问题提得深浅适度或浅中有深的艺术吗?在某些情况下,学生回答问题之声“似无实有”胜似“似有实无”。有一堂公开课,由于老师提的问题比较简单,无须费神思考,虽回答之声不绝于耳,但该课并不很成功。课后点评时,专家忠告:想办法把学生的认知纳入自己思维框架之中,学生可能很活跃,举手的人会很多,但所提的问题不一定都有思考价值;而有价值的问题可能暂时出现冷场,这不足为怪。这是对有无相生的很好说明。
3.师生相容
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建议》一书中说:“教给学生能借助已有的知识去获取新知识,这是最高的教育技巧所在。”因此,政治教师则应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通过指导学生的学,将知识、思想内化于学生的头脑中,并转化为他们的自觉行动。按照新课程的理念,政治课教学应满足学生的主体需要,把学生看成是教育教学活动的主人和课堂生命的主人。具体讲就要做到:学生是主,教师是宾,教师要做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和促进者,而不能喧宾夺主,这才是对学生主体地位的真正落实;大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每堂课都成为师生不可重复的体验;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积极性,让学生学会用自己的眼光辩证地看世界;正确评价学生的主体作用,鼓励学生张扬自己的个性,并给予恰当的引导。
4.快慢相谐
政治课教学课时少,但讲授的内容却不少,稍不抓紧,就有来不及上的顾虑。所以,有的教师上课一课接一课,既不复习,也不检查,要等到总复习时才来个算总账。其结果是学生囫囵吞枣,根本不消化。特别是文科班,有的教师盲目求快,在高二时就早早把高三的内容上完了,高三期间就全用于复习,表面看来,复习时间充实,预想效果好。其实不然,片面求快的结果使学生吃“夹生饭”,复习时你想把饭再煮透、煮熟就困难了,难以弥补当时因上课太快而导致学生掌握理解不深不透的损失。政治课教学如何做到快慢相谐呢?具体来说:课程内容难懂的地方宜慢,好懂的地方宜快;教学内容可以大胆重组,与现实生活联系密切的专题可以多讲,联系较少的专题可以少讲;重点、热点处宜慢,冷僻、非重点处宜快。至于何处难懂,何处是重点,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平时认真研究教材、课标,吃透学生,大胆地进行“教学设计”。
5.左右相协
生理学告诉我们:人的左、右半脑是严格分工的。左半脑是抽象思维的中枢;右半脑是形象思维的中枢。左半脑侧重语言逻辑推理、数字、符号等;右半脑侧重事物形象、音乐、空间位置等。政治课中右脑的开发是薄弱环节,这对于提高教学质量极为不利,因为政治教学以抽象思维为主,形象思维运用得很少且无系统。据此,教师在对学生进行抽象思维训练时,应注意激发学生同时运用形象思维与之配合,使左右两半脑协同运作。为了纠正重左脑作用、轻右脑开发的状况,我们在教学实践中进行了一些探索,以强化学生的形象思维训练。如充分利用挂图、漫画、图表,引入声响、音乐,表演小品,参与社会实践等,其中多媒体辅助教学使学生左、右脑同时得到开发,其教学效果是显而易见的。
6.得失相权
辩证法告诉我们,有所得必有所失,有所失才能有所得。要权衡得失,如果得大于失,则失其所宜;如果失大于得,则得不偿失。政治课课堂教学中,采用什么样的教学方法也要权衡得失。如果讨论法,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比较充分,但缺陷也是显而易见。用了讲授法,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又可能受到定的限制……用什么样的教学方法,要视教材的内容、重点、难点来定,这实际上也是一个权衡得失的过程。
7.动静相合
教学中,既要重视教师的讲解示范、板书与学生的讨论、回答、练习等动态教学,也要重视教师放手让学生自己去阅读、观察、思考等静态教学。通过“动”的途径可以锻炼学生的表达能力与动手能力,通过“静”的途径,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可以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动静结合,可以调控课堂教学节奏,给学生更多的时空联系实际和发展思维。理想的课堂教学态势,既要有动,又要有静。“动”并不意味着热热闹闹,乱争一气,而是动中有静,能让学生有深思熟虑、冷静思考的时间;“静”也不是松松垮垮,死气沉沉,而是静中有动,让学生在不出声的状态下积极思考。
8.相反相成
没有一个教师不希望自己的学生答错问题。一般地说,答对了当然比答错了好,但从训练思维的角度看,有时答错了不一定是坏事,因为辩证法告诉我们:错误常常是正确的先导。善于利用学生认知上的错误,有时甚至故意制造“烟幕弹”,其益处可能比不经过错误而直接获得对问题的正确认识还要大。
在十多年的政治课教学实践中,我们大胆尝试探索政治课的“教学辩证法”,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了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也促进了教师素质的提升,增强了教学的主动性、针对性和实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