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科技三项费用投入运行效益分析,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安徽省论文,三项论文,效益分析论文,费用论文,科技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1.引言
科技三项费用是指国家为支持科技发展而设立的新产品试制费,中间试验费和重大科研项目补助费,是国家财政和地方财政科技拨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施国家和地方各级各类重点科技计划项目的重要来源。它对于提高我国的科技实力,赶超世界科技水平具有重大作用。
同样地,地方各级财政对科技三项费用的投入是我国地方科技事业发展的重要动力之一,是科技进步的必要条件,是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基本保证。“八五”以来,安徽省各级政府认真贯彻“科教兴省”、“科教兴市”、“科教兴区”的战略方针,克服困难,采取措施增加科技投入,推出“科教兴皖”战略,制定《安徽省科学技术进步条例》,在科技三项费用投入方面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使各地区的科技和经济有了一定的发展。
2.安徽省科技三项费用投入现状
2.1“八五”期间安徽省科技三项费用投入情况
“八五”期间安徽省科技三项费用投入总量为21142万元,年平均增长速度为34.85%,占地方财政支出的比重为0.464%,其中1991年到1995年投入的科技三项费用分别为3103万元、3115万元、3123万元、4716万元、7085万元,占同期地方财政支出总额的比重分别为0.39%、0.42%、0.43%、0.50%、0.52%。前3年科技三项费用增长速度虽然很缓慢,但由于地方财政支出处于下降趋势,因此,科技三项费用投入占地方财政支出的比重呈稳定增长趋势;1994年是科技三项费用投入增长的转折点,比1993年净增加1593万元,年增长速度达51%,且科技三项费用投入占地方财政支出的比重达到了16%;1995年科技三项费用投入比上年增加的绝对值为2369万元,是5年中增长最快的一年,但由于当年地方财政支出增长也很大,因而科技三项费用投入占地方财政支出的比重增加不大。
2.2“八五”末年安徽全省、地市、县科技三项费用投入现状
1995年全省共安排科技三项费用7085万元,1994年为4716万元,1995年比1994年增长50.23%。省级科技三项费用投入达4248万元,比1994年增加47.09%,占省级财政支出的比重为1.28%;地市级投入的科技三项费用为1801万元,比1994年增长53.67%,占地市级财政支出的比重为0.55%;县市区安排的科技三项经费为1001万元,比上年增长58.89%,占同级财政支出的比重为0.28%。
2.31995-1996年安徽省科技三项费用投入现状分析
根据统计,1996年全省共安排科技三项费用10256万元,比1995年增长44.76%。全省88%的县市区都有不同程度的增长,其中有84%的县市区增幅达到二位数以上,35%的县市区增幅达到三位数以上,最高(绩溪县)2236.67%。从科技三项费用占同级财政总支出的比例看,全省达到0.57%,省级达到1.14%,有64%的县市区有不同程度的增长,其中桐城市、贵池市、含山县、旌德县、宣州市、和县的科技三项费用投入占财政总支出的比例达到省定1%的要求。
3.科技三项费用运行效益分析
随着科技三项费用投入的增加,安徽省科技三项费用支持的各类科技计划取得了许多成果,解决了大量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急需的关键技术,有效地推动了企业技术进步,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优化了产品结构,提高了企业产品的技术含量和更新换代速度,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同时为安徽省经济建设和科技进步事业,培养和造就了大批人才。主要表现在:
3.1科技三项费用投入增加,重点领域的科技攻关获得支持
根据有关文件规定,结合我省科技事业发展实际需要,我省管理的科技三项费用主要用于列入省级科技计划的项目、科技工程和筹建科技基金。“八五”期间承担省级科技计划项目的单位以高校和科研院所为主,企业约占10%。近年来企业的比例有较大幅度的提高。目前省科委组织实施的各类计划有:
科技研究与发展类计划,有重大科技攻关计划,重点科研计划,软科学研究计划,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主要为解决全省国民经济建设与社会发展中亟待解决的热点、难点问题提供技术支撑,跟踪国内外先进科技技术,为科技和经济长远发展打基础。
产业化开发类计划,有火炬计划、星火计划、成果推广计划和新产品试制鉴定计划以及为实施省政府“三个百亿元工程”而新设立的高新技术产业化计划,还有中试基地建设项目。其宗旨是促进科技成果商品化、工程化、产业化,加速科技与经济的结合,培育新的经济生长点。产业化项目投资额大,主要利用金融部门的信贷资金,由省科委和金融部门共同推动。科技三项费用在其中主要用于匹配、垫息、启动等。
科技工程类计划有"121"和"125"等科技示范工程项目,科技进步统计监测,新设立的“三个百亿元工程”、“八项科技工程”等。
省级地方重大科技计划类,主要为支持各地市的科技工作,安排一批牵动性、示范性项目,由地方财政配套资金、增强和调动地方的积极性,增大科技投入。
3.2企业技术开发能力得到提高
1996年底全省大中型工业企业共663家,其中336家开展了技术开发活动,占50.67%。在40个工业大类中,开展技术开发活动的行业占36个,覆盖面达到90%。1996年全省大中型工业企业共投入技术开发人员3.91万人;投入技术开发经费7.95万元。全部大中型工业企业新产品实现销售收入57.81亿元,新产品创利税5.55亿元,分别占全部产品销售收入和实现利税的6.67%和5.42%。
3.2.1科技投入增加,科技开发活跃
(1)技术开发人员增加,素质提高。1996年,我省大中型工业企业技术开发人员比上年增加0.89万人,增长29.3%,每万名职工中从事技术开发活动的达318人,比上年增加74人。
企业技术开发人员不仅数量增加,素质也进一步提高,结构有所改善。在全部技术开发人员中,具有高中级技术职称中大学本科以上学历人员占技术人员的比重由1995年的33.5%上升为1996年的34.6%。
(2)技术开发经费投入大幅度增加,结构发生新的变化。1996年,全省大中型工业投入技术开发经费比上年增长23.6% ,占全部大中型工业企业产品销售收入的比重由1995年的0.8%上升到1996年的0.92%。
技术开发经费投入结构发生新的变化,新产品开发费用所占比重有明显提高,全年共投入新产品开发经费4.85亿元,占全部技术开发经费支出总额的比重由1995年47.4%上升到1996年的60.9%。同时,研究与发展经费投入力度也明显加大,共投入3.06亿元,占技术开发经费总支出的比重由1995年23.94%上升到1996年的38.49%。
(3)企业技术开发自觉性和主动性增强。1996年,全省大中型工业企业共实施技术开发项目1537项,其中,经费的投入在万元以上的项目达1226个,在全部万元以上项目中,企业根据市场需要自选的项目有921个,占75.12%,而上级下达和外单位委托的项目又有305个,仅占24.87%。企业技术开发自觉性和主动性增强还表现在技术开发经费筹集结构的变化上,1996年全省大中型工业企业共筹集技术开发经费10.04亿元,其中,企业自筹经费达6.07亿元,比重达60.45%,占主导地位,而政府拨款0.42亿元,比重仅占4.17%。
(4)项目完成进度较好。1996年,全省大中型工业企业共完成技术开发项目1047项,占当年实施项目的68.1%,当年投产的新产品项目619项,占新产品开发项目的57.1%。从项目结构看,在全部万元以上技术开发项目中,以实现产品更新换代为目的的520个,占42.41%,以提高产品质量为目的的111个,占9.05%,两项合计占51.46%,由此可见,当前我省大中型工业企业技术开发追求的主要目标是实现产品更新换代和提高产品质量,以此不断增强产品的市场竞争力,提高产品的市场占有率。
3.2.2科技产出水平提高
(1)获奖成果增加。1996年,全省大中型工业企业共有416项科技成果获奖,比上年增加102项,占当年项目的27.07%,其中,获国家级奖励的43个,比上年增加24项,占获奖项目的10.34%,获省部级奖励的133项,比上年减少35项,占获奖项目的31.97%。
(2)技术性收入大幅度增长。1996年全省大中型工业企业开发的成果转让收入5540万元,比1995年增长462倍;对外技术服务收入905万元,比1995年增长45.5%,虽然绝对数不大,但却标志着大中型工业企业在技术输出上已迈出可喜的步伐。
(3)企业微电子技术装备水平进一步提高。1996年,全省大中型工业企业微电子生产设备原值达76.64亿元,占全部生产设备原值的比重由1995年的10.9%上升为13.83%,提高了2.93个百分点。
3.3科研基础设施建设得到加强
在优先发展的学科和工程技术领域,建设了若干个重点实验基地。以中科院合肥分院、中国科大、合肥工业大学、安徽大学等一批院、所为依托的各大研究基础建设取得很大进展,此外还建立了大型企业技术研究中心。这些基础设施的建设,为我省科研现代化奠定了必要的物质基础,促进了科技成果水平的提高。这些实验基地具有良好的科学研究综合优势,具有承担和完成基础研究和高技术研究项目的能力,成为我省基础研究的重要基地。
3.4加快了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
为了促进科技与经济的结合,“七五”、“八五”期间,在我省国民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相关重点领域,如:农业、轻工、能源、机电、原材料、医药、环保等领域建设了相关的研究机构,并结合国家重点科技攻关项目、"863"项目等的实施,集中攻克了一批省重点行业、高技术重点发展领域的关键性、共性技术和重大科研成果的产业化、工程化问题,促进了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建设了一批中间试验基地和中试线,在产品升级、产品结构调整中发挥了示范性作用。
1988年以来,火炬计划重点支持的新材料、生物技术、信息电子、机电一体化、新能源、节能与环保等五大高新技术领域中,一批新兴高技术支柱产业正在崛起。
星火计划实施十年以来,已在全省县级以上经济层次上形成了多个利税在数十万元以上的星火区域支柱产业。开辟了新产业,创造了千百万个就业机会,产生了显著的经济效益和良好的社会效益。比较突出的例子有:
(1)皖油9号杂交油菜新组合,大面积试验结果较当家品种秦油2号增产7-9%,成熟较秦油2号早3-5天,是我省替代秦油2号的理想品种。目前已推广60万亩,计划“九五”末推广3000万亩,可新增产值13.5亿元。
(2)大果型早熟优质水蜜桃品种“安农水蜜”,平均单果重达到245克,最大单果重558克,品质上乘,在皖中地区约6月16-18日成熟,综合性超过国内外早熟品种。正在推广中。
(3)《依爱牌》9J系列孵化机,采用温、湿度传感器和集成电路、单片微机数显、控制技术,出雏率90%以上,健雏率98%。综合性能国内领先,国际80年代水平。4年累计销售收入1.4亿元,利税3565万元。
(4)“人α—干扰素单克隆抗体的研制及应用”和有关成果,使我国能够自行生产干扰素纯化的关键装置——单克隆抗体亲和层抵柱,填补了我国生物技术领域的一项空白。其主要性质指标均达到或超过同类进口产品指标,而售价只相当于进口产品的五分之一,彻底替代了进口产品。
(5)“柴油机高效节能技术及装置”,采用超微粒子等离子体CVD技术,改善金属零件的表面硬度、耐磨、耐腐蚀性能,提高节能效果。该项技术在内燃机车、汽车、刀具行业有广阔的应用前期,被国家科委列为“国家科技成果推广项目”。
4.结束语
科学技术作为第一生产力已越来越显示其巨大的作用。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来临,安徽省各级政府正着眼调整优化投资结构,加强科技投入,加强科技三项费用管理,提高其投资效益,加速全省科技经济一体化,促进“科教兴皖”战略的实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