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运机遇与中国志愿服务的发展_志愿服务论文

奥运机遇与中国志愿服务的发展_志愿服务论文

奥运契机与中国志愿服务的发展,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契机论文,中国论文,志愿服务论文,奥运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C91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7621(2007)02-0085-03

北京申奥成功后,奥运志愿服务问题开始引起人们的关注。从为数不多的文献资料看,当前讨论的议题主要集中在:奥运志愿服务的意义与价值、奥运志愿者的特征、奥运志愿者的组织与管理等。这些讨论无疑拓宽了志愿者研究的范畴,丰富了奥运志愿服务领域的知识。但是,客观地说,目前的讨论更多是从微观层面,就2008年奥运志愿服务探讨志愿者问题,还缺乏从宏观层面,如利用奥运志愿服务这一契机来推动中国整个志愿服务发展的讨论。诚然,解决现实问题固然很急迫、很重要,但是,我们更应该有构建和谐社会的远大理想和战略。

一、中国发展志愿服务的迫切性与奥运契机

市场经济的优势在于有效配置资源,同时也通过激烈的竞争推动人们创造财富。而市场经济的局限恰恰在于残酷的竞争必然会导致社会的分化和金钱拜物教的出现。因此,只要选择走市场经济的道路,就必然会伴随着这些社会问题的产生,即市场失灵。而国家的角色就在于实行市场经济的同时,采取积极的公共政策发挥另外一只手的作用,即志愿部门的作用,通过志愿服务来促进社会的公平与公正,通过志愿精神来维系社会的道德价值体系。

中国实行市场经济以来,经济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但是,市场失灵也日益显现。为此,中央提出了构建和谐社会的目标。而构建和谐社会的主要途径之一就是通过倡导志愿精神,树立新的社会价值体系;通过国民普遍参与的志愿行动,促进社会的公平与公正。可以说,志愿者精神与志愿服务在构建和谐社会过程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中国从20世纪80年代后期以来开始推动社区志愿者、青年志愿者建设。根据官方的统计,目前全国社区服务志愿者组织已达到6600多个,青年志愿服务站达到8.9万个,包括中老年人在内的经过规范注册的志愿者人数超过1379万。不过,从我们的一些调查情况看,少数东部沿海城市的志愿服务确实开展得有声有色,但总体来说,目前中国志愿者组织流于形式的多、真正能够发挥作用的少,志愿服务行政动员的多、自愿参与的少,全社会对志愿者的认知和参与还非常有限。中国志愿服务对社会经济发展的贡献与西方国家还有很大的差距。仅以志愿服务所提供的非正式就业机会为例,根据美国霍普金斯大学非营利比较项目的研究结果,1995年,美国非营利组织提供的就业数量占非农业就业总数的比例为7.8%,如果算上志愿者的贡献,这一比例上升为11.9%,也就是说美国志愿服务相当于提供了4.1%的非农业全职就业机会;西欧国家志愿服务相当于提供了3.3%的非农业全职就业机会;即使是志愿事业不太发达的中欧、拉美国家,其志愿服务也提供了相当于0.6%、0.8%的非农业全职就业机会(见下表)。[1] 而根据清华大学NGO研究所的一项调查显示,2002年,中国社会团体提供的就业数占非农业就业总数的比例仅为0.19%,如果算上社团志愿者的贡献,这一比例为0.21%。[2] 也就是说中国社团志愿者的贡献仅相当于提供了0.02%的非农业全职就业机会。中国志愿服务在解决就业方面的贡献不仅远远比不上欧美等西方发达国家,甚至也比不上中欧、拉美的国家。

2002年中国社团与1995年其他国家志愿服务对就业的贡献

非营利部门提供

非营利部门提供

志愿服

的就业数占非农

的就业数占非农

务对就

国家或地区 业就业总数的比

业就业总数的比

业的贡

例(不包括志愿者 例(包括志愿者,

献%

和宗教)% 不包括宗教)%

西欧平均 710.3 3.3

中欧平均1.11.7 0.6

拉美平均2.23.0 0.8

22国平均4.86.9 2.1

美国 7.8

11.9 4.1

日本 3.54.6 1.1

中国社团

0.19

0.21 0.02

可以说,目前中国的志愿服务还非常落后,与国家对志愿服务的需求还有很大差距。而造成中国志愿事业严重滞后于经济发展的原因之一就在于公众对志愿者的认知不足、参与不足,志愿服务的人力资源不足、相关法律法规不尽完善。而2008年奥运会在中国的举办恰恰可以为中国志愿事业的发展提供一个千载难逢的机会。

二、以奥运为契机发展志愿服务的行动方案

应该说,中国政府的行政网络非常健全,行政动员能力很强,政府应对非典的挑战就是明证。而且,中国在2001年世界大学生运动会期间就已经成功地动员了近4万名志愿者。我们有理由相信,奥组委要动员、组织与管理10万名左右的志愿者、顺利完成2008年奥运会的志愿服务工作,应该不是一件太难的事情。难的是国家如何借助奥运契机,推动志愿服务与和谐社会的构建。这是奥运志愿服务真正的挑战所在,同时也是中华民族更为长期、持久的利益。

1.借助奥运契机,推动全民对志愿服务的认知

中国从20世纪80年代末开始推广志愿服务,虽然近年来媒体加大了对志愿服务方面的报道,但由于媒体报道不广泛、不深入、不连续,迄今为止,国民对志愿者、志愿者组织与志愿服务的认知还非常有限。而奥运会是世界规模最大、最负盛名的体育赛事,也是在一段时期内连续吸引媒体报道时间最长的大型活动。特别是举办国,从奥运的前期准备工作到赛事结束,持续的时间更长、吸引公众眼球的时间也最多。因此,我们完全可以充分借助奥运的品牌,借船出海,更广泛、更深入、更持久地推动全民对志愿服务的认知。

鉴于北京奥组委的主要工作将集中于奥运志愿服务中核心的、专业性志愿者的组织与管理方面,因此,从推动全民志愿参与的角度出发,国家层面应该有一个综合协调部门负责围绕2008年奥运会,推动中国志愿服务的发展。另一方面,中国的志愿者组织也应该积极参与进来,配合奥运会加大志愿服务的培训与宣传工作。

除了组织体系的保证外,媒体也应该加大对志愿服务的宣传。特别是在前期招募选拔志愿者、培训志愿者和比赛期间,媒体需要密切配合奥运志愿者品牌、口号与标识,加大对奥运志愿者的宣传,一方面给予那些默默无闻、在背后进行辛勤工作的奥运志愿者们更多的激励,另一方面也可以增进人们对奥运志愿服务的了解以及对志愿服务事业的认知。

2.通过奥运服务,推动公民的志愿行动

近年来,中国政府加大了志愿服务的宣传与倡导工作,民政部门、共青团系统更是在全国范围内积极推动社区志愿者、青年志愿者行动。虽然一些地方取得了较好的成效,但大多数公民对于志愿服务的理解还只是停留在印象中、口头上,还缺乏全民的行动与参与。而志愿服务不仅仅只是理念的问题,更是行动的问题,只有通过志愿行动才能够使志愿精神沉淀下来,才能使一次性的志愿活动或运动逐渐变成人们的习惯,形成志愿文化。而当前的难题在于,无论是政府部门,还是一些志愿者组织,除了传统的扶贫帮困等活动,还缺乏更丰富的形式来吸引更广泛的潜在志愿者参与到志愿服务的行动中来。而奥运会对于广大群众来说,具有天然的吸引力与凝聚力,这可能是绝大多数志愿活动项目所无法比拟的。更为难得的是,据估计,2008年的北京奥运会将容纳10万左右的核心志愿者,这对于推动公民的志愿行动无疑具有很大的作用。

据估计,悉尼奥运会期间,悉尼市有1/3的居民参与了奥运志愿服务。悉尼奥运会实际动员的志愿者人数远远超过了核心的专业志愿者人数。中国也可以借鉴悉尼奥运会的经验,除动员核心的专业服务志愿人员外,各地的民政部门、共青团系统,特别是一些志愿者组织可以借助奥运契机,设计和创新一批具有奥运特色的志愿服务项目和活动,带动本地志愿服务事业的发展。例如,一些民间自发的志愿者组织设计的奥运环保项目、社区志愿服务项目等。如此,除了奥运会直接提供的10万个志愿服务的机会,全国范围内还可以提供更多的、更丰富多彩的、间接的志愿活动的机会,让更多的人,特别是青年人参与到志愿行动中来。如果各地都能够积极、充分利用好奥运品牌,那么,2008年奥运会提供的志愿服务机会将不仅仅是10万,而可能是数十万,甚至上百万。

3.通过奥运志愿服务,培养志愿服务的种子与领导人才

从各国志愿服务发展的经验看,志愿服务事业的发展,其关键是志愿者组织的发展,而志愿者组织发展的核心又在于具有奉献精神、有组织管理能力的领导人。可以说,中国要真正推动志愿服务事业的发展,就需要培养一大批优秀的志愿服务的领导人才。而奥运志愿服务的组织运作与管理过程也正是发现和培养志愿服务领导人才的过程。奥运志愿服务的经历不仅可以丰富这些学生的社会阅历,也可以增进其社会资本。

在奥运志愿者的招募与选拔阶段,组委会采取的是高校推荐与自愿报名相结合的方式,但鉴于志愿者管理的复杂性、相对非强制性等特点,高校团委推荐仍将居于主导。而团系统在推荐奥运志愿者过程中,除注重其专业技能与能力外,还应重点选拔一批有志于公益事业和志愿活动、有培养前途的学生,特别是具有学生社团工作经验的优秀学生。

在奥运志愿者的培训阶段,组委会除进行奥运专业服务技能方面的培训外,还应适当开展一些志愿服务理念、志愿者组织与管理等方面的知识培训,并组织志愿者们参观考察一些运作成功的志愿者组织,为将来志愿服务在中国的发展培养种子、储备志愿者资源。否则,奥运会的结束,就意味着奥运志愿者们志愿行为的结束。这对于整个国家来说,不能不说是一种巨大的损失。

事实上我们已经有过很多这样的教训。很多部门曾经开展过一次又一次的志愿服务活动,但是,大多数情况下,活动结束后,人们的志愿精神并没有延续下去,志愿行为也就没有持续。问题的关键就在于,在开展活动之前要进行教育,进一步培养他们志愿服务的理念;在开展活动之中要帮助他们组成志愿者学习小组或学习网络;在开展活动之后要加强宣传,给予一定的精神激励,并从制度层面完善志愿者组织。这样,奥运会结束后,奥运志愿者才能够更好地延续志愿精神,坚持志愿服务,传播志愿精神。

4.通过奥运服务,促进志愿服务法律法规的完善

1988年韩国汉城奥运会因为出色的志愿服务而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奥运会之后,韩国掀起了一股志愿服务的高潮。政府因势利导,适时出台政策,完善志愿服务的法律法规。汉城市教育厅规定,从1995年起,初中学生的志愿服务活动要义务化,1998年以后,将志愿服务的内容和时间作为升学考核和选拔的参考,规定学生一年要参加志愿服务40小时以上。国立大学以此为选拔依据,私立大学参照执行。大学更是将志愿服务活动作为教学科目。[3] 借助奥运东风,韩国的志愿事业由此上了一个新的台阶。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中国也可以借鉴他国的成功经验,借助奥运会的契机,进一步完善志愿服务相关的法律法规,激励与推动中国志愿服务的发展。例如,建立志愿者的登记注册制度和志愿服务时间的记录制度;在大学开设志愿服务方面的课程,将志愿活动作为学生寒暑假社会实践的重要组成部分;将学生参与志愿服务的活动作为升学的参考条件之一;鼓励用人单位注重应聘者的志愿服务经历;鼓励员工参与志愿服务等。

标签:;  ;  

奥运机遇与中国志愿服务的发展_志愿服务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