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林雪
(乌鲁木齐市第一中学 830000)
摘要:交际是人与人在交往过程中的编码和解码过程,而跨文化交际是拥有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交际的过程。
作为一个英语教师,现在的我们教学对象是初中阶段的中国学生,学习跨文化交际的知识,了解不同文化与中华文化的差异,分析产生差异的原因,在跨文化交际的过程中知道自己该做什么,怎样做,尽量减少或避免交际冲突;如果在跨文化交际中遇到文化冲突,也要学会如何化解并避免再产生类似的问题。从而使学生更容易理解西方文化,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有利于形成良好的课堂学习氛围。如果将来有幸出国学习,了解跨文化交际知识对在国外的生活也大有裨益。
本文拟从几个有关跨文化交际的案例入手,分析他们在跨文化交际的过程中的问题或现象,分析原因,并探究其在英语教学中可能发挥的作用。
关键词:英语教学;跨文化交际
引言:
跨文化交际是指一种文化背景的人或群体与另一文化背景的人或群体进行的交际,跨文化交际的核心行为和目标是交际。
除了交际双方的年龄、性别等物理性特征的差异外,还有一点就是不同范围、层次的文化渗透于各个元素和环节之中,无所不在。而在跨文化交际的过程中由于陌生文化的介人,信息发送者和接收者的信息编码相差悬殊,也就是文化信息重叠量很低,不重叠的部分就会节外生枝,滋生出很多的误解、解释、纠正、争论甚至争执。因此,充分意识到这些文化差异的存在并加深理解,将大大有利于跨文化交际模式的顺利推进,提高交际的速度和效率。
案例一
中国姑娘蔡语婧今年在波士顿大学的毕业演讲
我非常荣幸,能在此分享我在Questrom学院六年的感悟。
等待上课时,我最喜欢做的事情之一就是,看着我们商学院的大厅挂着不同的国旗,有时我还会和我的朋友们傻傻地比赛,看谁认得出更多的国旗,而我时常惊讶,我们的学生群体里竟然有这么多不同文化和民族的代表。在这样一个多元化的群体里,相互理解并不容易,所以我从一开始就努力地让自己适应。
很快,我满足于自己的进步,于是逐渐建立了一个充满了我的文化背景、年龄相仿的人的舒适的“窝”。她们的所思所想都与我相似,我有何必再和其他人交流呢?学校的学业和找工作的过程已经让人疲惫不堪,跨出我自己的圈子,去和其他人交往,看起来是那么的没必要,甚至可怕。
有一天这一切突然改变了,那是一个正常的上课日,我一如既往的在大厅里看着不同的国旗,我看到中国的国旗被加拿大、哥伦比亚和刚果民主共和国的国旗很友好地包围着,突然间,我意识到我并不认识任何这些国籍的人,我意识到,忽略了Questrom样多元化群体提供给我的多样的经验和观点是多大的浪费!所以我决心要改变,但这并不容易,我经历了,不得不解释一个没有人理解的笑话;对于别的文化提出问题但你担心问题过于明显和愚蠢的紧张感;以及,捍卫我自己的信念却只得到怀疑和厌恶时的愤怒。
但幸运的是,这些不舒适的感受很快就被别的事情替代了,比如,当教会我的同学们我姓氏的发音“蔡”,他们使用到了自己以前都没注意到的小舌头的时候的快乐;还有,当我向Questrom研究生学生会宣传我们金融数学项目的文化活动时的兴奋;以及,当我知道波士顿周围所有最正宗最地道的餐馆时的满足;还有当我以自己从未想过的视角去看这个世界,和自己的世界时的惊奇。在过去两年的研究生院,和在四年的本科生活中,我很自豪地看到我们的学院从管理学院成长为Questrom商学院,而且我们的学生群体,每一年都越来越强大,愈发具有活力。而这样的进步,如果没有这里的每个人,努力地去分享、去鼓励、去接纳彼此,是不可能发生的。
现在我们思考未来,20年后,我们将会面临什么样的挑战,作为家庭成员,作为企业总裁,作为人类,没有人知道,所以为了应对如此大的不确定性,我们需要储备多样化的技能和知识。而更重要的是,要有一颗开放的大脑去学习,这就是为什么我们这么幸运,能成为Questrom群体的一部分,因为它发展了开放思想的自由。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所以恭喜在场的2017届毕业生,因为当你们今天走出那扇门时,你已经全副武装,具备了未来成功的关键竞争技能,即拥抱文化多样性的能力,非常感谢!
案例分析(一)
曾几何时,美国华盛顿名校马里兰大学被大陆微博和朋友圈刷了个底朝天,该校一位中国留学生杨舒平在毕业典礼涉及大陆雾霾空气(例如她认为:美国的空气“多么香甜,有种奇异的奢华”,还表示自己在中国每天戴口罩出门。)人权及言论自由的发言引发争议。与之截然相反的是,在波士顿大学毕业典礼上演讲的中国姑娘蔡语婧,用实际行动为广大海外学子做了一个正面的好榜样,一定程度上为中国和广大中国留学生正了名。她的演讲中涉及了很多与跨文化交际相关的现象。
首先她经历了跨文化交际中的“蜜月阶段”,刚进入第二文化的环境,对看到、听到的一切都感到新奇、惊讶、有趣,处于兴奋、激动、满足的状态,感觉到一切都很美好,具体表现在“我们的学生群体里竟然有这么多不同文化和民族的代表。接下来她经历了“挫折阶段”和“调整阶段”,试着走出自己更习惯的小团体,想要学习到更多不同以往的知识,却发现“但这并不容易,我经历了,不得不解释一个没有人理解的笑话;对于别的文化提出问题但你担心问题过于明显和愚蠢的紧张感;以及,捍卫我自己的信念却只得到怀疑和厌恶时的愤怒。”这时候文化冲突出现了,新鲜感早已消失,取而代之的是迷惑、沮丧失落和烦恼,但是蔡语婧并有产生“文化震荡症”的后续症状,没有采取消极回避的态度,而是直面跨文化交际中的文化差异与冲突,从日常生活的趣事中找到了快乐,从获得的学习成果中找到了成就感,顺利度过挫折期,完成了到“调整阶段”的华丽转身。
最后她经历了“适应阶段”,能够采取客观的态度面对生活,并用自己的勤奋与努力在多元的文化中找到了适合自己的发展方式,培养了自己的核心竞争力,并成为了一个优秀的研究生毕业生。
从蔡语婧的案例中我们可以看出,在跨文化交际中遇到文化冲突是不可避免的,关键在于如何正确应对冲突带来的不适和不便,保持积极、包容的心态,不断学习和反思,是变挫折为适应的重要方法。
在英语学习的过程也是如此,学生步入初中阶段,虽已在英语学习方面有了一定的基础,但是仍然对初中阶段的英语学习充满了好奇。在日常学习的过程中,会遇到不同于母语的语言现象和思维方式,学生难免困惑甚至有挫败感,会影响英语学习的兴趣。初中阶段的孩子年龄小,自我调节能力有限,需要教师适时引导,帮助他们克服由于文化差异带来的语言问题对英语学习造成的影响,帮助他们尽快适应初中的学习节奏,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跳出舒适区,追求更大的进步。
案例二
英语教师Jane在在路上碰见学生李某,她看见李某穿着一件很漂亮的毛衣,请看Jane和李某之间的对话:
Jane: Hello, what a beautiful sweater you have!
Li:Oh, no. It is just an old one I have had for ages.
Jane: It’s really very nice. I like it very much.
Li: No, it’ s really very ordinary.
案例分析(二)
从这一例子中我们可以看出中西方习俗文化在交际过程中所产生的文化冲突现象。从这一对话中,我们可以看出教师Jane对李某的回答感到有些迷惑不解。从教师的角度出发,学生李某应该按照英语的表达习惯对她的赞美未表现出应有的感谢。
我们知道,中国人由于受“天人合一”的宇宙观和儒家思想的影响,形成了群体取向的价值观。群体取向的价值观对人们的交际行为和交际风格影响很大。中国人在与人交际时,讲求“卑己尊人”,把谦虚看作一种美德。谦虚不但是一个人有涵养、有水平的表示,而且能够给对方留下亲切、随和、易于接近与交往的良好印象。中国人在听到别人的赞美、夸奖或赞扬时,往往倾向于不接受或不正面接受,有时还使用“自贬”的方式,如用“哪里,哪里”“差得远”“不敢当,不敢当”“过奖了,过奖了”等词来回答别人的恭维,表示自己受之有愧。这样的谦虚回答在中国被认为是合适的,是一种美德。而接受别人的赞扬意味着有骄傲自满情绪或缺乏教养。但随着改革开放和国际间的交往日益频繁,中国人在恭维语的回答方面也发生了变化,多数人现在都用“谢谢”来回答别人的恭维。而西方社会由于受“天人相分”的宇宙观的影响,形成了个体取向的价值观。个体取向的价值观尊重个人权力,看重个人的主观判断和交往中的“平等性”或“一致性”。在与人交际时,他们尽量做到与对方“一致”避免发生冲突。面对别人的恭维或赞扬,他们会大大方方地接受,习惯用“Thank you” 或“Thanks”来表示接受对方的赞扬,并表明对方对你的赞扬是诚心诚意的,所赞扬的事是值得赞扬的。因此,在与外国人进行交往时,我们要做到不卑不亢,因为过分的客气或谦虚,在西方人的眼里不是彬彬有礼,而是虚伪,面对别人的恭维或赞扬,说一声“ Thankyou” 或“Thanks” 就行了。
在英语“情景交际”类的题目中,学生会遇到类似的问题,由于文化差异导致的地位差异使学生产生交际方面的困惑,教师如果不能及时发现并向学生解释文化差异方面的深层原因,就不利于学生今后英语交际的正常进行。作为一名初中英语教师,应对此类问题引起足够的重视。
结语:
作为一个成长期的初中英语教师,我们在教学的过程中应该多观察,多反思,多总结,将之前学过的知识努力与教学实践相结合。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出现的任何问题都有可能成为我们研究灵感的不竭来源,我们要学会做一个教学的有心人。
论文作者:王林雪
论文发表刊物:《论证与研究》2019年11期
论文发表时间:2020/2/23
标签:自己的论文; 跨文化论文; 文化论文; 的人论文; 群体论文; 学生论文; 过程中论文; 《论证与研究》2019年11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