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民族大学东南亚学院亚非语言文学专业 云南 昆明 650500
摘要:《聊斋志异》是中国近代文言小说的巅峰之作。它以其离奇跌宕的故事情节,光怪陆离的魑魅魍魉世界、神仙府第,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曲折的反应现实,征服了历代中外读者。本文选取《聊斋志异》中的典型人物形象席方平作为对象进行分析探讨,分析了席方平的性格特质及人物刻画的手法,探讨了故事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席方平 聊斋志异 典型文学形象
《聊斋志异》曾被认为是文言小说的集大成者,它的出现上距干宝的《搜神记》千年以上,下距唐传奇的兴盛也近千年,堪称“文起千年之衰”其功不在“文起八代之衰以下”。《聊斋志异》塑造了众多个性鲜明的形象,其中的席方平以其不屈不挠的抗争精神和与贪官污吏斗智斗勇的智慧让人难忘,席方平所经历的冤屈和所遭遇官僚制度的黑暗腐败令人震惊,权钱交易,草菅人命让人触目惊心。
一、作者生活的社会环境及所塑造形象的性格特质
(一)作者生活的社会环境
作者将人物形象设置在封建社会中,在封建社会中,忠厚老实的底层劳动人民,经常受到不公不平的待遇。在当时的社会中,封建等级制度森严贪官污吏相互勾结,只手遮天,劳动人民无法与官虎吏狼,官商勾结的统治集团相抗衡。
蒲松龄少年时才华横溢,年纪轻轻就考中秀才,可惜后来的科举仕途却没有起初那么一帆风顺,科举的坏运气一直纠缠着他,直到老来还屡试不第,愤懑的情绪及艰难的生活处境让蒲松龄对封建社会的科举制度和官吏制度有了常人难以感触的理解和深思,因此我们在《聊斋志异》中经常能看到飘渺荒诞的却又极其与现实生活相似的人物形象和故事情节,这是作者对社会现实冷眼旁观的感触,并通过魑魅魍魉进行曲折的表达。
(二)席方平的性格特质分析
《席方平》,席方平的父亲是老实人,他跟豪绅羊某有矛盾,羊某死后,向阴司行贿,用酷刑折磨席方平的父亲,害得他浑身赤肿而死。席方平深知父亲为人老实,会在阴世受害,就到阴司帮父亲对付羊某,他到阴司后发现,监狱小吏受贿,日夜拷打父亲。席方平写了状子向城隍告状,城隍受贿,置之不理;席方平跑了一百里路,到郡司告状,郡司又受贿,对席方平用刑;席方平再告到阎王那儿,阎王升堂,不问三七二十一,先打席方平二十大板;席方平厉声问阎王自己何罪之有?并表示将一告到底!阎王下令把席方平锯成两半儿,两个小鬼把席方平夹到夹板上,锯声隆隆锯开了脑袋,席方平觉得脑袋裂成两半儿,但他忍住痛,一声不吭。阎王用尽酷刑对付席方平,席方平始终不屈服,阎王又软化他,利诱他,答应让他重新托生为人,在生死簿上注明,你下一辈子有千金之产,百岁之寿,但他仍是不服不受。
席方平变成了呱呱而啼的婴儿,愤不吃乳,又返回阴间,继续告状,终于告到二郎神跟前,二郎神判决冤狱,把阴司的贪官一网打尽。
二、人物形象刻画手法分析
(一)尖锐的矛盾斗争
文章在一开篇就提出了席方平的父亲因为富豪羊某贿赂阴司而被折磨致死,席含冤莫白,与羊某及其所贿赂的阴司,矛盾冲突尖锐难以调和,矛盾的存在即发展让故事情节引人入胜。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随着席方平正义斗争的升入,矛盾升级更加激烈,他在强大敌人的重重压迫之下,没有悲观,没有失望,没有畏缩,没有退让。相反,他从狱吏到城隍,从城隍到郡司,从郡司到冥王,压迫愈烈,反抗精神愈强! 。
(二)细节描写
细节是文学作品刻画人物形象的重要方法,《聊斋志异》中席方平的刻画过程中细节描写用的非常精彩。蒲松龄利用描写冥世生活不受束缚的方便条件,让席方平经受了一次更比一次残酷的刑罚极力渲染了他所处的艰苦恶劣的环境,令人信服地刻划了他刚毅顽强的性格特征。席方平受到的刑罚考验有三:①遭受扑责、桂桔和鞭答。对于象席方平这样的刚强铁汉来说,这些刑罚都不在话下,所以作者采取“点而不染”的笔法,一一轻笔带过。②火床烤炙。这是常人无法忍受的酷刑。这般刑罚,任凭你铁打筋骨,铜铸皮肉,又何能忍受之?然而,席方平竟然忍受过来了!③锯解躯体。由于这一刑罚更惨更烈,所以作者不惜笔墨,予以精心描绘。小说先对刑具作具体介绍,且以“凝血模糊”浓抹一笔,暗示已有许多人在这毒刑中受尽苦难,为席方平英勇无畏地接受这一毒刑作烘托;然后,便按照行刑过程,以写受刑人席方平的感受为主笔,以写行刑人二小鬼的言语动作为从笔,将受刑之苦与用刑之毒揉合起来,交错描述。其间,既有锯声“隆隆然”的重彩,也有“锯锋曲折而下”的工笔;既有受刑过程的鲸波奔涌,也有受刑之后“痛欲复裂”的余波回应,淋漓尽致地描绘了席方平在这一酷刑中忍受了非少世所堪的巨大痛苦!
(三)个性化的语言描写
语言是人物思想的重要表现形式,精彩的语言描写有时能为人物性格特征的表现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大冤未伸,寸心不死……必讼!”是席方平反抗道路中遭受到的巨大痛苦之后仍然不屈的斗争精神,更是席方平不屈不挠铮铮铁骨的表现。“壮哉此汉!”是阴司小鬼发出的由衷敬佩的赞叹!俗话说“阎王好见,小鬼难缠”“难缠”的小鬼都发出如此感慨,从另一个侧面说明当时席方平所遭遇的酷刑之残酷,从另一个侧面表现出了席方平不屈不挠的英雄形象。
三、故事的现实意义—封建司法制诉讼制度的失败
如前文所述,《聊斋志异》的创作背景是明末清初,《席方平》中所曲折表现的就是明末清初的官吏制度及诉讼制度。《大清律例》 有: “强盗、命案, 证据以明, 被告不吐实情, 准用夹讯” 的条文。在 《席方平》 故事中, 我们可以发现,席方平在屡次上诉均被驳回, 在上诉路上遇到九王子纯属巧合, 起作用的是运气而非制度的逻辑发展。令人扼腕的是, 本不应受刑讯的席方平受到了刑讯, 本不应适用的酷刑被适用, 而作为另一方的羊某却丝毫无损, 这恰恰说明,明末清初司法制度的黑暗与腐朽。
四、结语
从席方平的形象塑造去看, 席方平是一个不死的浪漫主义英雄, 小说中曲折的情节人物形象肌肤丰满, 栩栩如生, 真正达到了 “理想性和现实性的统一”, “完满性和现实性的统一” 此外,还借助于“异史氏”的身份发表议论,简约精要,抒发了作者对席方平的敬佩之情。由此可见,《席方平》以其深刻的思想内容以及较高的艺术成就,成为《聊斋志异》中的名篇是当之无愧的。
参考文献:
[1]陈西洁. 从《席方平》看《聊斋志异》人物形象塑造的特点.渭南师范学院学报[J].2009(24).03:52-54.
[2]谈《聊斋志异》中《席方平》的判语. 辽宁师专学报(社会科学版)[J].2009.6:29.
论文作者:张海莲 陈凌
论文发表刊物:《文化研究》2016年1月
论文发表时间:2016/6/17
标签:聊斋志异论文; 阴司论文; 城隍论文; 阎王论文; 人物形象论文; 制度论文; 酷刑论文; 《文化研究》2016年1月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