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戏曲在乡村文化发展中的路径研究论文

民间戏曲在乡村文化发展中的路径研究论文

民间戏曲在乡村文化发展中的路径研究

葛 芳

(安徽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安徽合肥 230011)

摘要: 民间戏曲曾经是民众的生活的精神食粮,在社会化发展进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乡村文化经济振兴给予了民间戏曲新的发展机遇,本文就如何在乡村文化建设的发展重拾民间戏曲的角度进行了路径的探讨,重新焕发民间戏曲的功能与价值具有一定的中所发挥的作用是其他文艺形式无法替代的。

关键词: 民间戏曲;乡村文化;发展路径

新时代发展的背景下,国家通过各类扶贫手段,从政策、资金及人力等方面着手,结合区域发展优势与资源,振兴乡村经济。乡村文化的发展是乡村经济发展的指引,是人们精神区位的提升与导向,代表着中华传统文化的发展主脉。生态文化是美丽乡村建设的价值引领,而民间戏曲具有其原生的民俗文化价值,是乡村精神文明的凝聚表现,蕴含着传统文化的文明思想,是社会生态文化的具体表现之一,其表达出乡土文化和生活风貌,是乡村生态文明建设的着力点,倡导了人与自然、人与人及人的信仰的共生关系。

1 民间戏曲发展的现状

近些年来,随着国家对传统文化在政策、措施等方面的力度加持,使得民间戏曲获得了重生与发展的机遇。例如,2018年的昆山举办的百戏盛典,将全国的120个剧种,156个剧目,推向观众,绽放舞台,使得戏曲文脉在交流和融合中相互促进与发展。2019年的春节期间,福建泉州府文庙,艺人表演提线木偶戏,观众满堂并赢得喝彩。这些民俗戏曲的文化在新时代文化自觉的背景下有着一定的文化市场,也反映了其文化精神和情感乡愁,然而其可持续的发展路径并未予以展现。

钻场φ325 mm总抽采管安设DN300 mm孔板、自动计量装置,并在钻场内1#~10#孔单孔安设DN150mm自动计量装置,对钻场所有定向钻孔总抽采量进行考察。

民间戏曲具有地域特点,受众面较窄,受经济、文化和社会市场各类因素的制约,其表现的文化、艺术形态与当代文化发展严重脱节。在城市化规模发展的进程中,代表乡村文化和农民价值观的民间戏曲逐步丧失了其文化培育的独立性和文化自信,在传承上缺乏理论指导,在内容上缺乏时代的创新,在人才的培养与发展上缺乏高效、实质而具体的机制与措施;例如:安徽潜山、岳西的黄梅木偶戏,历经百年沧桑岁月,流传至今,虽然被列入了省级非遗,但仍然面临着其他地方戏曲类趋同的窘境。新时代优秀传统文化的再次发展赐予了民间戏曲文化的重生,将焕发出乡村文化面貌的改变,为美丽乡村建设与发展提供新的文化动能与精神活力。

2 艺术与社会形态的分析

民间文化是广大农民所创造传承的乡村文化,其在诞生与发展的过程中,完整地保存了农耕社会衍生出来的传统文化以及风情民俗。作为民间产物的戏曲文化,依托于各类民俗活动,具有综合门类的艺术、社会及经济功能,调剂着人与自然、社会的和谐发展。

2.1 艺术形态分析

(1)融合性:民间戏曲融合了音乐、舞蹈、杂技等各项艺术门类,将不同类型的艺术元素与表演艺术紧密结合,通过具有地域特色的唱腔、独特表演技法,将剧目的内容及精神文化精彩的展现给观众,表达了生活与人物的内在凝练成真情的审美。

民间戏曲是综合性的传统艺术,涵盖了文学、音乐、美术及表演等艺术因素,剧种众多,形式各异,情趣丰富,蕴含着浓郁的伦理色彩,深耕于民间,为广大民众所喜爱。如:华县皮影戏、潜山弹腔、黄梅木偶戏等,都具有独特的艺术形态价值。

(2)虚张性:民间戏曲延续传统戏曲的表现手法,借以虚拟的环境或对象在有限的舞台时间和空间里,用模拟的表现方法,趣味地表现现实的生活。如喝茶饮酒、穿针引线、刺杀等动作,都是通过模仿来虚拟现实动作。戏曲脸谱(真人脸谱、木偶脸谱等)都采用了夸张的形象来追求神似,表现出民族传统美学思想,具有一定的创造和艺术想象力,使得其蕴含着独特的美学特征。

2.2 社会价值分析

对于民间戏曲等民间传统文化的传承,在政府的政策大力扶持和正确指导下,还需要从民间戏曲本身的长远发展策略和具体可行的落地计划上制定整体的方案,并强化监督计划的执行情况,使得传承项目更为开放和主动,彰显出民间戏曲的内在的魅力,提升社会的价值认同,从而激发出民间戏曲的真正的文化价值,体现出优秀的社会文化精神文明。

3 民间戏曲在乡村文化建设中的审视角度及发展路径

3.1 以非遗视角审视民间戏曲

民间戏曲大部分已列入非遗名录的保护体系中,在社会的关注和发展中趋于留存,面对市场环境的变革,需要从哪些角度,哪种形式去思考和斟酌,需要我们重新认知和审视。民间戏曲有着自身非遗属性,不同的剧种和表现形式也各不相同;我们不仅要从受众的角度去欣赏民间戏曲的魅力,同时需要站在非遗的角度去思考和感触其内在的价值和外在的审美娱乐。比如:欣赏黄梅木偶戏,不仅有配乐的锣鼓声、黄梅调,还有木偶的灵活造型表现和动作,让人视觉和精神上体会到其价值属性。

根据2007年修订的《土的分类标准》[16](GB/T 50145—2007),将峰值粒径进行粒组划分,得到表2。

3.2 强化传播方式的多元化

(1)民间戏曲的发展,需要强化人才基础的培养与管理。地方戏曲团队需要在政府部门的协调和指导下,加强与地方院校、中小学进行深度而富有成效地合作,让民间戏曲温柔进入校园,融入课堂和生活,渲染和熏陶民间戏曲文化,提升学生艺术文化素养,从而逐步建立起戏曲人才的梯队。

民间戏曲的地域特色需要建立生态保护空间,通过合理社区文脉规划和承袭特色戏曲文化基因的宣导和措施上,创新乡村文化建设和民间戏曲文化融合与价值,推动当地文化和经济发展。民间戏曲“活态性”需要通过社会文化实践,来产生社会价值与财富[4]。在现实生活中,民间戏曲要常态化融入到现代社会生活中来,通过演出、文化宣导等方式,不断地发掘、激扬和彰显其在当代生活中的价值与作用,服务于当代人的精神与物质生活需求。

(2)数字化传播

民间戏曲文化的精神在历史演变的驱动下,其载体的形式也发生相应的转变。千百年来,其基本物质形态已深入民众心灵与记忆,并伴随科技进步而发展。民间戏曲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在新时代发展的环境下,需要主动地去融合科技时代产物,在新的载体和环境中创新发展。

民间戏曲源自于社会劳动生活和创造,与节日、习俗、信仰、禁忌等民俗文化紧密相连,反映了人们日常生活中积累的经验和智慧[3]。作为民间非遗的重要种类的民间戏曲,其发展的根本还是传承人的问题 。民间戏曲的传承方式主要为口传心授,且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新时代语境下,美好乡村的文化建设美术同其他民间文化一样,口传心授是其主要的技艺传承方式。随着新时代社会化进程及美好乡村建设的指导与发展下,许多受到过良好教育的年轻人关注并选择了民间文化的保护和传承中来,这对于民间戏曲及传统文化的技艺传承和传播提供了新的视角和思路。

3.3 活态化的应用

数字化传播是民间戏曲发展的重要途径之一。微信公众号、手机APP视频直播、视频录像等形式的传播使得民间戏曲的受众方式更加轻便广泛、受众群体更加扩大和年轻化。微信公众号能契合民间戏曲文化传播需求,较好地将戏曲文化的过程及精神传播于众。比如:新影戏曲台、黄梅之声等戏曲公众号,在微信朋友圈之间的转发和关注人数众多,使得其传播的面和质更加有效。公众号可以通过互动的方式与用户进行分享、评论和传播,让观众都能积极参与到戏曲文化的评论和传播中,成为新媒体时代的参与者,在量与质方面都有较大提高。

对于施工企业来讲,由于内部专业分工不同,各部门、各岗位难免会出现矛盾和交叉,如果没有明确的工程大目标,各自为政,那么无疑公司会陷入混乱。这就需要领导明确和剖析工程项目大目标,分清哪些是主要目标,哪些是次要目标,从而找到工程目标的关键线路,并适时的不断强化全体人员对目标关键节点的印象,使员工对目标过程有清晰的认识,并每天不断的自我暗示,最后全力以赴实现既定目标。

“A到VP”格式中的“到”不是可有可无的。关于“到”的意义和作用,前文已做了专门讨论。它在“A到VP”格式的意义和结构上都承载着不可或缺的作用。单独看A和VP都不能理解它们的整体含义,不能根据表面意义得出整个格式的意义,“A到VP”是“A”“到”“VP”意义的整合与融合,它已经成为语言表达的固定格式。没有“到”的连接,整个结构就不完整、不自足,表义也不连贯或有偏差,谓词性VP对A的描述和补足就不能产生作用。例如:

民间戏曲取材民间并与人们生活息息相关,其反映了社会现实,从思想上激励人们要遵从社会规范和行为约束,鼓励人们要有进取向上的精神。同时,其具有的娱乐功能,让人们从精神层面上感受到愉悦和享受。很多民间戏曲的剧目内容,反映了时代的风情习俗,揭示了当时社会矛盾的本质所在,对于民俗、社会及语言等方面研究具有重要参考作用[1]。同时,民间戏曲有着其重要的文化与社会价值导向功能,其自身具有的特色能在市场经济的导向下,为区域的经济、文化发展做出贡献,同时也能丰富和推动其自身在文化内涵、表现形式等方面的创新与进步。

(1)展演与交流。戏曲是一个开放的文化系统,各剧种是在不断融合吸收、交流互鉴中发展壮大的。民间戏曲也属于剧场艺术,其存在依附于观众并与观众能产生情感共鸣和精神所托[2]。美好乡村文化大建设的环境下,需要政府、社会及民众等多方的共同努力,从政策、资金及市场辅助等方面予以策划和具体举措来推动民间戏曲的发展。其中,展演就是一个非常有效的途径,其不仅能促进交流,还能造血生肌,提升自身发展。相邻县或乡镇的民俗、文化特性相差不大,广大民众在精神认识、文化观念等方面类同度比较高,县或乡镇级政府可以组织开展民间戏曲的展演与交流,不仅能促进交流,同时能有效改进戏曲自身。另外,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商演的形式多样化发展,戏曲文化在一些旅游经济、饮食文化中体现。

3.4 强化民间戏曲的人才、内容等基础工作

民间戏曲依赖于观众而生存,其传承不仅需要自身创作和表演人才的培养,更需要广泛的观众群体和市场的支持。基于新媒体网络时代及乡村文化大建设时机,要利用各种可能的媒介和形式,强化民间戏曲的振兴。

(2)创新剧本的内容和表演形式。民间戏曲具有浓郁的乡土气息,演员、编剧及唱腔具有独特的地方特色,能表达出当地的文化习俗;改革开放的中国新农村,经历着日新月异的变革过程,有着众多的情节和故事,将这些新时代创作素材赋予新的角色,创作出新文化作品是民间戏曲发展的必要路径。

1.2.2 检查中护理工作 护理人员需要协助患者在检查过程中保持相对舒适的体位,引导患者通过腹部进行呼吸,在插入内镜时,要适当的抬高患者的头部,并控制好药物的输入速度,避免过快,同时结合患者的生理反应及时调整药物的输入速度[4-8]。此外,护理人员需要针对患者从麻醉中清醒过程中的躁动现象,避免患者在无意识状态下伤害自己。

由于农业食品系统的改变,决定这些变化,特别是参与超市供应链是否能为小农户带来了积极的影响尤其重要。尽管收集“现在”和“以前”的数据有局限性,但是研究也对农民在市场渠道方面的销售收入、业绩、整体情况、买家的满意度,以及相对价格的影响做出了努力。出乎意料的是,农民使用的市场渠道都不会对现在和五年前销售、收入、性能和整体情况的差异有任何显著的影响。然而,市场渠道对顾客满意度和相对价格有一个显著的影响。

(3)创建科技环境氛围。随着日益浓烈的艺术创新的市场环境中,通过布景、灯光、音效、道具等舞台技术提升民间戏曲的表现力和观赏性。运用科技提升民间戏曲的表演方式,能使得表演情节、故事情感给人青睐,表现出艺术品质更加具有时代性。

(4)构建宣传平台,营造文化氛围。 民间戏曲在实践发展,需要突出民众的主体地位,开展广泛而深入的宣传教育活动,发挥乡村公共文化服务机构及民众的力量,通过在街区、乡村边寨、社区广场等举办各具特色活动,让民众再次感受民间戏曲的文化的精神魅力与艺术品质,营造社会的关注和文化氛围。

民间戏曲文化在社会化美丽乡村建设的进程中,发挥着调节、润滑的作用,增强了人们的文化自觉和自信,能够为人民的和谐共生、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有序发展做出贡献,是中华民俗的文化之根和脉,需要做好相应的科学规划,确保民间戏曲文脉的传承与发展,创新表演的内容、方法和形式,在良好的人文和生态环境中弘扬正能量,重新发挥其社会、经济与艺术价值,为社会的改革与发展持续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1]曾文娟.《漳浦民间戏曲文化生态研究》[D],福建师范大众,2016.

[2]赵惠芬.《传播是戏曲传承和发展的有效方式》[N],中国文化报,2018(12).

[3]刘兴斌.《传统节日民俗与戏曲文化的传播》[D],河北 大学,2004.

[4]刘文峰.《对传统戏剧传承保护若干问题的思考》[J],文化遗产,2017(6):p7.

中图分类号: J80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6-4110(2019)05(C)-0047-02

课题:本文系安徽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数字媒体艺术视域下黄梅木偶戏的创新与发展研究”(AHSKY2016D82)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 葛芳(1979—),女,安徽怀宁人,安徽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数字媒体艺术

标签:;  ;  ;  ;  

民间戏曲在乡村文化发展中的路径研究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