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币汇率波动“剪刀差”初探_剪刀差论文

人民币币值波动“剪刀差”初探,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剪刀差论文,币值论文,人民币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自1973年2月以美元为核心的布雷顿森林货币体系全面崩溃,货币与黄金“脱钩”以来,一个国家或地区货币稳定与否,主要表现为对外保持汇率稳定,对内保持物价稳定。这两者因为受到国内外多重因素影响而处于不确定状态之中。无可置疑,这种状态不仅有可能引发金融风险或货币危机,而且给各国中央银行制定和实施货币政策,保持本国货币币值稳定带来了诸多难题。

一、“剪刀差”是目前人民币币值波动的新特点

一般来说,币值“剪刀差”是一国货币在一定时期内持续对外升值,对内贬值,其幅度不断扩大所形成的一种波动态势。回顾过去五年来人民币币值波动的状况,大体上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2003~2004年)国内物价平稳,汇率缺乏弹性,人民币币值波动幅度较小;第二阶段(2005~2007年)由于实行“汇改”以及受国内经济运行中深层次矛盾和国际金融市场激烈振荡等因素影响,国内物价上涨,人民币对外升值加快,其币值波动出现了“剪刀差”现象(参见表1和图1)。

从图1看出:2007年人民币币值波动幅度最大。假若以人民币对外升值幅度和对内贬值幅度绝对值之和表示其波动幅度的话,那么,过去五年币值波幅分别为1.19个百分点、3.75个百分点、4.33个百分点、4.83个百分点和11.48个百分点,其波幅“剪刀差”日益凸显。假若按2008年CPI上涨预期和人民币对美元升值预期测算,其波幅预期可达14.58或16.58个百分点。从国际视角看,当今其他新兴国家如印度、俄罗斯和巴西等,其本币币值波动也呈现出“剪刀差”走势。

二、人民币币值“剪刀差”根植于国内外经济结构性矛盾与失衡

首先,从人民币对外升值来看,“汇改”以来人民币对美元汇率已累计升值13.11%[(8.2765-7.3046)/7.3046]。这当然属于一种结构性和可控制的升值幅度。“结构性”主要表现为人民币对关键货币(美元、欧元和日元)比价有升有降,是实际汇率向均衡汇率的一种回归。2007年人民币对美元升值6.9%,对欧元贬值3.75%,对日元升值2.44%就是佐证。“可控制”主要表现为升值幅度处于我国大多数出口企业可承受的范围之内,处于我国中央银行利用货币政策工具,对汇率实行有效调控的范围之内。

实际上,人民币对外升值反映了国际经济结构和货币体系的变动,特别是反映了发达国家(美国、欧盟、日本)与新兴国家(中国、印度、俄罗斯、巴西)在国际金融舞台上的角逐和较量,彰显了强势货币走弱、弱势货币走强的特点和不可逆转的趋势。正如欧洲著名经济学家、比利时鲁汶大学教授保罗·德格劳威所说,“考虑到中国经济连续高速增长,中国进出口贸易总额在世界贸易中所占的份额越来越大等因素,人民币的重要性也将越来越突出。”又说,“在未来15年至20年(人民币)完全可能成为被广泛接受的世界货币之一,在多极化的世界货币体系中扮演重要的一极。”

其次,从人民币对内贬值来看,以2007年CPI上涨4.8%为依据,测得人民币当年对内贬值4.58%。应当说,这种贬值属于一种温和式和结构性的通货膨胀。“温和式”是当年人民币币值降幅尽管达到4.58%,创11年来的降幅最大,但是仍然处于5%以内。“结构性”主要表现为2007年消费价格指数中,服务价格上涨1.9%,零售商品价格上涨5.7%。其中,食品价格上涨12.3%,拉动CPI上涨4个百分点。究其原因主要有国际初级资源性商品价格上涨,国内猪肉、蛋奶、食油和蔬菜等有效供给不足,食品类商品价格上涨产生的扩散效应,以及此类商品涨价预期带来的心理压力、投机炒作和行政有效监管不力等因素。

然而,通货膨胀主要特征是货币多,币值贬,物价涨,而货币多是源头。从深层次看,它与我国“两强”、“一弱”经济发展方式不无关系。“两强”是投资、出口对GDP拉动强,“一弱”是消费拉动弱。由此造成了“三过”(固定资产投资增长过快、货币信贷投放过多、进出口贸易顺差过大)现象比较突出,如表2所示。

由此可见,“三过”直接引发了我国流动性泛滥,导致了货币供给与货币需求之间的失衡,这是不争的事实。观察分析目前我国人民币对内贬值、物价持续上涨的深层原因时必须予以正视,而回避是不可取的。

三、保持合理的币值波动区间是现阶段宏观金融调控的新要求

基于现阶段国际金融市场激烈振荡,国内宏观调控在GDP与CPI之间寻求平衡的现实状况,从理论上说,人民币对外升值与对内贬值应有一个合理的波动区间。问题在于:此种波动区间应当如何科学地加以确定。国内不少学者利用模型对汇率与GDP、进出口贸易、就业,以及对CPI与收入、消费进行回归分析结果表明:每年人民币对美元升值幅度应控制在5%~7%左右,CPI上涨幅度应控制在2%~3%左右。因此,未来五年应把人民币币值波动控制在7-10个百分点(对外升值幅度和对内贬值幅度绝对值之和),并以此作为合理的波动区间,使其“剪刀差”逐步缩小,如图2所示。

无论从何种角度看,加大人民币对美元升值幅度是一把“双刃剑”,其利弊权衡极为复杂。概括地说,利的方面主要有三:(一)有利于抑制出口,刺激进口,能够使我国过大的贸易顺差得以缓解,进而减轻中央银行投放基础货币的压力;(二)有利于降低进口先进技术装备、重要原材料以及关键零部件和元器件的价格,带动国内物价总水平的降低;(三)有利于我国公司和企业集团到国外投资,促进资本流出,缓解国内流动性泛滥的压力。

弊的方面主要有四:(一)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外商继续对华投资,对优化利用外资产业结构和地区布局的负效应不可低估;(二)对我国若干出口企业带来的冲击力越来越大,进而对GDP增长、财政收入和扩大就业等方面产生一系列的负效应;(三)影响我国美元储备资产保值增值。到2007年底我国外汇储备已达15282亿美元,其中美元债券等资产约占2/3,年收益率仅为4%~5%。假若人民币对美元升值10%,收益率就变为-5%或-6%,估计美元储备资产年缩水500-600亿美元;(四)国际投机者有可能趁机“炒作”人民币升值预期,以各种形式将投机资本流入我国境内。例如,2008年1~2月,“剔除贸易顺差和外商直接投资以外的‘其他外汇流入’猛增至638.21美元,占新增外汇储备(1100亿美元)的58.02%”。所谓“其他外汇流入”,实际上,绝大部分是国际“热钱”流入。这些投机资本势必会对我国金融市场和房地产市场进行干扰破坏。

展望今后五年,人民币对美元比价波动虽然受外汇供求状况、实际汇率与均衡汇率之间变动等诸多因素制约,但是,与中央银行运用货币政策工具进行操作也息息相关。因此,建议中央银行应当密切关注2008年以来人民币对美元加快升值的动向,把保持人民币币值波动的合理区间当作宏观金融调控的一项重要内容,注意综合研究,权衡利弊,合理把握调控的方向、节奏和力度,在确保人民币内外价值基本稳定的前提下,促进我国经济平稳较快的发展。

标签:;  ;  ;  ;  

人民币汇率波动“剪刀差”初探_剪刀差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