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产业化经营与农业结构调整,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结构调整论文,农业产业化经营论文,农业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农业结构的形成受宏观经济环境的制约和农业比较效益、农民收入预期的影响。对农业结 构进行调整,不仅需要采取有效的宏观调控措施,而且也要探索和建立一种有效的经营机制 ,引导和带动农业结构的调整,以不断促进农业结构优化。本文拟就农业产业化经营机制对 农业结构调整的作用及相关问题,做一些分析和探讨。
一、带动农业结构调整的动力机制
农业结构是一个多层次的复合系统。农业结构的调整,即调整农业各部门、农村各产业之 间及其与市场需求之间的关系。通过调整,使农业生产不断适应市场需求,提高比较效益, 增加农民收入,实现可持续发展。
当前,我国农业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这个阶段也是对农业结构进行战略性调整的阶 段,既要搞好种植业、养殖业等农业生产结构的调整,又要搞好加工业、运销业等农村产业 结构的调整;既要保持农产品生产的一定规模,又要提高农产品质量;既要搞好农产品的加 工转化,又要搞活农产品及其加工产品的销售。这种调整不是适应性的,而是战略性的。从 长远看,实行这种农业结构战略性的调整,单靠行政手段不行,必须建立健全一种与农业经 营主体和市场需求变化相联系的经营机制,并通过这种机制去带动和引导,才能逐步实现农 业结构战略性调整的目标。
农业结构调整是一个动态发展的过程。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农业结构逐步进行调整和改 善。从大的阶段看,一是从1949年到1978年改革开放初期的农业结构调整。这是在计划体制 和“以粮为纲”方针指导下进行的。农业生产按政府指令安排,实行计划种植。所以,偏重 种植业和粮食的单一结构,虽有一定的微调,但基本变化不大。单一的农业结构,制约了农 村 经济的发展,影响了农民收入的增加。
二是从1978年到90年代初期的农业结构调整。由于农村土地经营制度的改革和农产品购销 体 制的改革,加之实行“绝不放松粮食生产,积极发展多种经营”的方针,农业结构开始由单 一种植业向农、林、牧、副、渔并举转变,种植业在农业中的比重、粮食在种植业中的比重 都有所下降,农民收入有所增加。但是,由于计划体制的影响还远未消除,加上行政手段的 驱使,农业结构调整趋同性很强,使农产品出现“卖难”,区域性结构矛盾突出,农村加工 业、运输业发展缓慢。
三是从90年代初期到现在的农业结构调整。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农产 品购销体制进行了重大改革,有力地促进了农业结构的调整。特别是近几年农业结构调整成 效较大,种植业在农业中的比重下降,粮食、棉花面积进一步调减,养殖业、乡镇企业有较 快发展,农业结构有较大改善。但市场机制在农业资源配置中的作用仍没有充分发挥,一些 地方农业发展仍以追求增加产品数量为主,品种结构单一,优质农产品少,加工转化率仍然 很低,农产品销售不畅,库存积压严重,农业整体效益低,农民收入增幅减缓。
从整体上看,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近几年来的农业结构调整,对发展农业生产、增加农 民收入、保证市场供给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从目前看,农业结构长期积累的矛盾并未根 本解决,农业结构与市场消费、农民增收的要求还很不适应,农业发展面临着许多新情况、 新问题:①农产品质量不完全适应消费多样化的需求,多数农产品处于阶段性、结构性供过 于求;②农民不能有效地进入市场,农产品销售不畅,价格低迷;③农产品加工转化滞后, 农业比较效益低,农民收入增幅减缓;④自然资源利用不合理,一些地方生态环境受到破坏 ;⑤农村第三产业发展缓慢,等等。应该看到,产生这些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主要还 是农业结构不合理。这是新一轮农业结构调整所必须解决的问题。
事实证明,以往的几次农业结构调整是有成绩的,但也存在一些不可忽视的问题。除了历 史的和政策的局限性原因外,主要有以下几点:一是缺乏市场引导,结构调整趋同性强,你 调我也调,你种什么我种什么,形成“重复建设”,致使农业生产结构与农村产业结构调整 和市场需求变化脱节、错位。二是一些地方以行政手段干预较多,往往使农业结构调整脱离 本地的优势和市场需求,盲目性很大。三是注重种植业、养殖业结构调整,但农产品加工业 、营销业发展缓慢。四是农业生产结构调整预期不好,农业生产者不知调什么、种什么,结 构调整的目标不明确,缺乏调整结构的积极性和预见性。
以上分析表明,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市场对农业资源的配置起着基础性作用。农 业结构调整作为农业资源的重新组合,不能只靠行政手段,而必须以市场为导向,与农产品 生产、加工和销售紧密结合。这就迫切需要一种经营机制,充当生产、加工、销售与市场结 合的载体和带动、引导力量。否则,就会由于市场信息不灵、农产品滞销、比较效益低,影 响农业结构调整的效果。那么,什么经营机制能把生产、加工、销售与市场联为一体,并使 三者互相促进呢?那就是农业产业化经营机制。从一些地方的情况看,农业产业化经营,实 行公司带农户,是引导和推动农业结构调整的重要动力。从一定意义上说,农业产业化经营 机制,就是广大农民为解决农业结构性矛盾对生产和收入的影响而创造的。这种经营机制, 通过利益纽带,实行生产、加工、销售一体化经营,把农业生产结构、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 与市场消费结构的变化有机地联结起来,并使三者相辅相承,互为促进,顺应了农业结构调 整的需要。
尤其应该看到,市场对新一轮农业结构调整的要求更高。只调生产结构,而以农产品为主 的加工业和营销业发展不起来,农业比较效益就不能提高,农产品销售就困难;有了加工业 和 运输业,而没有适应市场需求的农产品,农产品加工业和营销业也难以巩固和发展。这说明 ,农业生产结构、农村产业结构以及市场需求结构调整是一个系统工程。新一轮农业结构调 整,决不只是单纯解决种什么、养什么、种多少、养多少的问题,也不是某个环节的局部 性调整,而是要把数量与质量、生产与加工和销售通盘考虑,进行多环节的全局性的调整。 通 过结构调整,提高农业和农村经济的质量和效益,向生产的深度和广度进军,切实增加农 民收入。而农业产业化经营,龙头连着市场,龙身连着加工和销售,龙尾连着农产品生产基 地,具有引导和扶持生产、提高农产品质量、开展深度加工、拓宽销售市场的功能,不失为 农业结构调整的一种重要动力机制。
二、农业产业化经营对促进农业结构调整具有重要作用
农业产业化经营是农产品生产、加工、销售的一体化经营。实行农业产业化经营以后,农 业生产结构的调整,也就是农产品生产基地的生产结构的调整。在这个过程中,农产品生产 基地通过调整结构,为龙头企业提供所需要的农产品;龙头企业为了实现自己的需求,为农 业结构调整提供市场、技术、资金支持,提升农业结构调整的水平。
(一)对农业结构调整提供市场引导
结构调整的目的,是生产适应市场需求的农产品。所以,调整农业结构必须以市场为导向 , 瞄准市场需求。土地家庭承包经营的农户是农业结构调整的主体,户数众多,经营分散,尤 其需要加强结构调整的引导。农业产业化经营,是生产与市场连结的桥梁,成为向农民传递 市场信息的重要渠道。一是向农产品生产者及时反馈市场信号。龙头企业外接市场,了解市 场需求,能够把握市场变化。为获得适合市场需求的农产品,龙头企业及时向农产品生产基 地传递信息,以此引导农民合理确定主导产业和生产规模。二是为农产品生产者开辟销售渠 道。市场销售既可以引导结构调整,又可以促进结构优化。通过龙头企业与农民建立稳定的 购销关系,农产品有了稳定畅通的销路。这样,就发挥了主导产业优势,巩固和提高了农业 结构调整的效果。总之,农业产业化经营,通过市场牵动龙头,龙头引导基地,基地带动农 户,合理确定农产品生产基地主导产业和布局,把农业结构调整引导到依靠市场配置农业资 源上来。
(二)对农业结构调整提供技术支撑
农业科学技术是农业结构调整的重要动力。农业结构调整的过程,也是农业科学技术应用 的过程。只有加快农业科学技术进步,才能促进农业结构优化。实行农业产业化经营,龙头 企业成了农业科技推广和应用的重要载体,开辟了加快农业科技进步的新途径。一是为农产 品生产基地提供技术服务。龙头企业采取提供良种,推广栽培、植保、储藏技术等措施,提 高了农产品的科技含量,促进了产业结构和品种结构的调整。二是为农村培养科技人员。龙 头企业重视农产品生产基地的科技进步,聘请专家开展培训,现场传授知识,提高农民和科 技人员的科技文化素质,为农业结构调整奠定基础。三是促进农业生产和农业技术的紧密结 合。农产品生产基地的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促进了农业科技的应用,提高了技术集约 化程度。农业科技人员进入龙头企业和农产品生产基地,解决一些生产和加工领域的实际问 题,强化了科技应用力度。所以,农业产业化经营,既为农业科技进步创造了有利条件,又 为农业结构调整提供了技术支持。
(三)对农业结构调整提供资金支持
农业结构调整,就是农业技术、资金、资源等要素的重组。没有资金的投入,技术、资源 等要素也很难发挥作用。我国农民还不富裕,国家财力也有限。农业资金投入不足,是农业 结构调整的一个制约因素。实行农业产业化经营,随着龙头企业实力的增强,为农业结构调 整提供资金支持就成为可能。一是让利于农,增加农民收入,提高农民投入能力。龙头企业 与农民结成利益共同体,把部分加工、销售环节的利润返还给农民。农民改变了单纯出售初 级农产品的地位,并获得了社会平均利润,增加了收入,增强了结构调整的投入能力。二是 反哺农业,直接增加农产品基地投入。龙头企业为了扩大再生产,获得高产优质农产品,积 极增加农产品生产投入,推广农业技术,修建仓库、水利、道路等农业基础设施。三是解决 贫困户资金困难。一些龙头企业拿出一部分资金,解决贫困户购买化肥、农药、种子资金不 足的问题,扶持农业生产。这些情况表明,由于实行农业产业化经营,提高了农业比较效益 ,创造了更高的农业利润率,从而增强了带动农业发展的经济实力。“利益共享”的机制, 又驱动了龙头企业拿出相应资金,支持和促进农业结构调整和优化。
(四)对农业结构调整具有提升作用
随着农业发展和国内外市场变化,农业结构调整必须不断地提高层次和水平,以解决深层 次问题,把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推向新的阶段。农业产业化经营作为一种新的经营机制,其 重大作用不仅在于实现生产、加工、销售一体化,而且还在于通过一体化经营,把农业结构 调整提升到新的水平。一是促进农业生产结构优化。一般来说,龙头企业根据市场多样化需 求,确定加工和营销的农产品。不同的龙头企业加工或营销粮食、水果、蔬菜、畜产品等不 同的农产品。龙头企业对农产品需求的这种多样性,带动了种植业、养殖业和特色产业的发 展,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农产品生产基地,优化了农业生产结构。二是促进了农村产业结构的 优化。从一些地方的情况看,一般龙头企业具有从事加工、销售、储藏、运输等多种类型。 一种类型的龙头企业带动农村一种产业。多样类型的龙头企业,带动了农村加工业、运输业 、营销业、服务业等产业的共同发展,改变了农村单一的产业状况,使农村产业出现多门类 重组的新格局。三是促进了农业区域化、专业化。为满足加工和销售需要,龙头企业对农产 品收购时间集中,需求弹性大,质量要求高,一般都成批量收购。每个龙头企业往往只收购 某一种特定的且符合质量标准的农产品。这种需求和经营特征,决定了农产品生产基地为适 应龙头企业的需要,必须实行单一品种规模化种养,从而促进了农业结构向区域化布局、专 业化方向发展。可见,农业产业化经营,促进农业结构从某个单一部门或产业向多部门、多 产业发育和重组转变,进而逐步实现由量的变化向质的提高飞跃。
三、充分发挥农业产业化经营对农业结构调整的作用
农业产业化经营对农业结构调整的引导和带动作用,随着其自身的逐步完善,才能充分发 挥出来。当前,要进一步建立健全农业产业化经营机制,采取有力的政策措施,推广“公司 加农户”、“订单农业”等多种形式,大力加强龙头企业和农产品生产基地建设,为发挥农 业产业化经营在农业结构调整中的作用,创造有利条件。
(一)采取有效措施,大力培育和扶持龙头企业
农业产业化经营带动农业结构调整功能的强弱,关键在于龙头企业实力的强弱。龙头企业 经济实力强,对农业结构调整的带动作用就大。因此,要采取有效措施,加强龙头企业建设 。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对龙头企业要在税收、信贷、出口等方面给以扶持。要有计划、有重 点地培育一批大型龙头企业,不断增强它们对农业结构调整的带动、支持能力。应选择一些 经济实力强的大型农产品加工企业和以农产品加工、营销为主的乡镇企业,进入农业产业化 经营行列,充当龙头企业,发挥它们在农业结构调整中的引导和支持作用。要鼓励多种所有 制形式、多种经营类型的龙头企业的发展,防止重复建设,以合理的龙头企业结构带动农业 结构的组合和优化。龙头企业和农产品生产基地要统筹规划,合理布局,以利于农业各部门 、各产业均衡发展,形成科学的农业区域结构。
(二)支持大型龙头企业和农产品加工企业按政策规定收购自用粮
这是促进粮食品种结构调整和区域化生产的重要措施。要认真落实国家有关政策规定,支 持符合条件的大型龙头企业和农产品加工企业与农产品生产基地建立稳定的粮食购销关系。 一些大型龙头企业和农产品加工企业,经省级政府批准,可以到农村收购自用粮。建立这种 稳定的购销关系,既可以促进粮食销售,又可以引导农民调整优化粮食品种结构,发展适销 对路的粮食生产。一些大型龙头企业和农产品加工企业经批准后,成批量地收购一些自用粮 食品种,可以带动粮食的区域化、专业化种植,促进农业结构和区域结构的调整和优化。
(三)采取“公司加农户”、“订单农业”等多种形式,带动农业结构调整
发展订单农业,实行“公司加农户”,进一步完善农业产业化经营机制,增强农业产业化 经营对农业结构调整的带动作用。提倡龙头企业和农产品加工企业同农户签定订单,这样可 以将市场多层次、多样化的需求表现为对农产品数量、质量、品种、规模等的具体要求,为 农业结构调整提供信息和导向。农民按照订单的约定来安排农产品生产,可以使生产结构更 适应市场需求结构,从而带动农业结构的调整和优化,发挥比较优势,合理配置农业资源。 加强“合同”和订单的管理,进一步规范化、制度化,提高履约率。
(四)合理确定主导产业,优化农产品基地生产结构
农产品生产基地是农业产业化经营的“第一车间”。实行农业产业化经营后,要发挥市场 和龙头企业的带动作用,搞好农产品生产基地的结构调整,要根据市场和龙头企业需要,合 理确定主导产业,优化品种结构。要加快农业科技进步,发挥龙头企业在农业科技推广中的 作用,促进农业科技在农产品基地的普及和推广。要采用先进农业技术,提高农产品生产基 地的科技水平,依靠科技带动品种结构、品质结构调整。要加强农产品基地的农田水利建设 ,推广节水灌溉技术,搞好储藏、保鲜、运输、供电、通讯等设施建设,以保证农业结构调 整和优化的需要。农产品生产基地要健全市场网络,开辟农产品市场,创造良好的外部销售 环境。
(五)运用利益机制调动农户调整农业结构的积极性
农户是农产品生产基地的主体,也是农业产业化经营的“第一车间”的经营主体。只有正 确处理农户与龙头企业间的利益关系,形成利益共同体,农户才能按照市场和龙头企业的要 求,积极搞好农业结构调整。公司带农户,重要的是要靠利益纽带去带动。因此,龙头企业 要逐步与农户建立“利益均沾、风险共担”的利益机制,保护农民利益,调动农民调整农业 结构的积极性。一是对农户生产的农产品,要按订单或“合同”收购,合理定价,以质论价 ,决不要压级压价,限收拒收。二是要让利于农民,反哺农业。要把农产品加工、销售环节 的 利润拿出一部分,返还给农民和农业。这样,农民才能把龙头企业当成自己的企业,安排好 农产品生产,支持龙头企业发展。三是龙头企业对“合同”订购的农产品要制定合理的 保护价格。对于由于市场变化和不测的自然灾害造成的损失,龙头企业应与农民共同承担, 以稳定农产品基地的结构和布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