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G三星的“中国化”--竞争的是视觉和意识_三星论文

LG三星的“中国化”--竞争的是视觉和意识_三星论文

LG 三星的“中国化”——PK的就是眼光和意识,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三星论文,眼光论文,意识论文,LG论文,PK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知名企业在中国的每一个举动都能引起媒体们的极大兴趣。从今年1月上任以来,LG中国区总裁禹南均和其将要大力推行的“蓝海战略”、“2BY10”运营目标更是引发了业界的关注。由于自己的同乡兼多年的老对手三星在中国所取得的成绩,作为有铁腕人物之称的禹南均深知此次中国业务的战略转型对于改变LG在中国的处境有着何等的意义。

和十年前不成功的战略抉择相比,此次被LG寄予厚望的“蓝海战略”是否能成为一个改变历史的选择,一切还都需要时间来证明。但通过对比LG与三星各自在中国十几年的发展,人们不难发现,能否在中国取得好业绩,取决于对中国市场是否有独到的认识,换句话说,实际上PK的就是眼光和意识。

不同的眼光和意识玩出不同的结果

中国化——外资企业永远挂在嘴边的名词,也是永远摆在外资企业面前的一个抉择。企业具备良好的意识和眼光,就能选择最适合的中国化方式,可以迅速的打开中国这个充满无限商机的市场;相反,如果对中国化的认识不够深刻,那么等待自己的则是无限的酸涩。

对于中国消费者而言,具有相同文化背景,又同样是电子产品制造商的LG和三星,两家韩国企业在对待自身企业中国化上有着两种截然不同的眼光,使得各自在中国市场表现出了很大的不同。

“三星——奥运会全球合作伙伴”,都灵奥运会期间,在全国的街头巷尾、普通百姓的电视荧屏中随处可以看到大大小小的美女为三星产品所做的宣传广告,但人们却很难从媒体上看到LG这两个醒目的红色字母。

“买三星的产品有面子”,一位消费者的观点很大程度上代表了中国大部分消费者的心态,之所以买三星的产品就是认为产品“高档高价值”“时尚”,“不像LG的产品总给人一种怪怪的感觉”。

三星产品“高价”与“质优”的概念在得到了中国普通消费者认同的同时,也感染到了销售商们,三星产品纷纷被摆放在商场最为显眼的位置。而LG电器却依然被当作低端产品,与中国国内厂商的产品一道摆放在中国大大小小的货架上。

当LG中国还在解决因部分产品线经营不当而导致企业战略性亏损的时候,三星却已经开始进入到一个整合的阶段。“中国的定位已经不是单纯的工厂或市场,而将成为三星的事业基地及品牌中心。”三星中国区主帅朴根熙表示,三星将不断地加强对中国当地研发的投资力度,努力构筑包含研发、生产、销售、管理等环节在内的当地化经营体系,以谋求在华业务的长远发展。有关人士分析,按照三星现有的业绩增长速度,单纯的销售业绩应已不再是三星经营中国市场的首要任务,派来企业经营战略专家朴根熙,更重要的是重新修订三星在华长期战略。

相比之下,刚从新年换帅的变动中调整过来的LG中国依然要解决的还是经营业绩问题。为了扭转劣势,新帅禹南均表示,对于LG中国而言,没有收益的家电项目将被逐渐缩减甚至撤销,在产品、商业模式、业务、制度和人才等各方面全面贯彻LG电子的全球“蓝色海洋”战略,确保差别化的事业模式和产品为主的竞争。

差距就出在眼光和意识上

众所周知,经营者的意识决定企业发展的形态。“LG不是韩国的LG,而是中国的LG,LG要成为成功的中国企业,而不是在中国成功的外国企业。”LG前总裁孙晋邦的这番话,为LG为什么在中国裹足不前,做了最好的一句注释。

1993年,中韩正式建交一年后,三星与LG几乎同时在天津设立生产工厂,产品也开始陆续进入中国市场。由于都面临着开拓中国消费市场的局面,此时两家企业都选择走大众化路线的方式,通过向中国大众消费者生产洗衣机、电视机、冰箱和音响等低端日用产品,以期寻求突破。

进入1994年,中国的家电市场风向忽然发生变化,在中国内地厂商的带领下,彩电行业率先开始了频频的价格战,也使得中国家电市场慢慢成为全世界竞争最为激烈的市场。相对于国产家电,当时外资产品在品质上确实有过人之处,但如何将它更有效地与中国情况相结合,在这点上LG与三星不同的认识决定了今日的局面。

“低价,再低价”,LG的“中国化”选择了贴近市场的策略,降低自身洋品牌的贵族身份,和中国品牌打成一片。LG凭借着雄厚的资本,率先与中国本土家电企业打起低端市场的价格战,意图通过低端市场的规模效应,“由下向上”带动企业整体发展。就当时而言,这种方式确实起到了效果,LG很快提高了市场的占有率。

与此同时,三星却对“中国化”有着自己的独特眼光和意识——要迎合本土的高消费需求,因为中国市场太大,价格战永远不会有尽头。

于是,三星做出了与LG完全相反的选择——采取由上向下的策略,收缩产品线,强调产品技术,修改品牌识别,将所有产品在中国都定位于高端,全心地进行品牌的建设,对中国市场的价格战采取了作壁上观的态度。一时间,在市场上LG似乎占据了上风。

“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世事就是这样反复无常。几年时间过去,当时光进入21世纪,数字化浪潮开始席卷神州大地,一切情况都随之开始改变。

LG的低价策略在带来市场份额,博得中国消费者亲近感的同时,带来的负面效应却也显而易见——在中国消费者的眼中,打价格战策略的LG不仅给中国老百姓留下了一个“洋品牌中的土品牌”形象,而且由于低端战略,产品的利润率过低,给LG中国带来的是长达10年、总额亏损几十亿元的局面。更由于低端产品线太广,使得LG很难立即从低端“泥潭”中拔出腿来,从而陷入了一个不上不下的境地。

而三星在开始阶段进行的产业结构重组,恰巧顺应了数字化的浪潮,使品牌识别与进军高端数字化产品、追求高附加值的战略相适应,这才成就了今天三星的大好局面。

眼光和意识与“中国化”共进退

要想保持企业在中国的活力,外资厂商们就要不停地更新自己对“中国化”的认识,来主动适应中国市场的变化。

在过去的十年岁月中,三星似乎占据了上风,但这胜利仅仅只是阶段性的。实际上,三星的经历只是标志着部分外资企业当初对“中国化”认识的成功,对于不断变化的市场,远没有到决定未来胜负的地步。

就此而言,对于LG来说,近些年企业整体情况不良主要是因领导层对“中国化”的眼光不足所致。但这并不意味着自己从此失去中国市场,未来不断变化的中国市场,必然会给予LG新的机会,重新调整“中国化”的方式。

今年1月初,在三星换帅一年之后, LG的CEO金双秀才派出LG总部的重量级铁腕人物禹南均来到中国,强力推行差异化竞争理念的“蓝海战略”;并逐步放弃低端产品线,准备将LG产品的利润率从 9.1%提高到15%,中高端产品的比例从目前的30%~40%提高到60%左右,从而推动全线产品向高端的转变。

尽管时间似乎有些晚,但实际上,这样的举动却标志着LG对于“中国化”又有了全新的理解,也表明LG认识到了“中国化”将是一个不断需要更新的过程。

LG的举动必然将刺激三星的神经,通过这些年的苦心经营,三星在中国的业务已经趋于稳定,其快速增长的脚步已经明显放慢,此时,三星也需要开始更新自己的“中国化”理念。

去年,在三星总部中有着企业经营战略专家之称的朴根熙出任中国区总裁,很大程度上就是为了重新规划下一步的“中国化”该如何走。三星明白,如果对未来的市场变化没有清楚的认识,不能及时的调整当初“中国化”的思路,被LG乃至更多的对手超越也只是时间问题。虽然三星在第一回合的较量中,因为自己当初的“中国化”选择获得了如今领先的优势。

对于三星和LG而言,“中国化”依然将是自身企业在中国发展的基本原则,但如何根据市场的改变,来改变对“中国化”的理解,这是一个经营者的意识问题。

标签:;  ;  ;  ;  ;  

LG三星的“中国化”--竞争的是视觉和意识_三星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