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林[1]2004年在《矿产资源规划理论与实践研究》文中提出矿产资源是人类赖以生存与发展不可或缺的物质基础。在过去的50年里,矿产的开发为我国经济增长和社会进步作出了贡献,但是也存在严重问题:供需总量失衡,后备资源紧张;开发利用粗放,资源浪费与破坏严重;进出口结构不合理,出口优势下降;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加剧;矿业要素市场不发育,宏观调控力度较弱;资源枯竭的矿山企业和矿业城市还诱发了一系列经济社会问题……而一个基本现实是:我国的矿产资源总量虽大,但人均占有量却很低,只占世界平均水平的58%!特别是石油、富铁矿、铬铁矿、铜矿、钾盐等大宗重要矿产远不能满足需要。 我国正处在迅速推进工业化阶段,人口增长逼近高峰期,对能源、原材料矿产需求持续扩大;经济全球化、科技革命以及不断变化的国际矿业环境,又给我国矿业带来新的挑战。加入世贸组织后,国外低成本的矿产品及相关资源、原材料产品的进入将使我国矿业面临强大冲击。要解决这些问题,必须周密筹划制定出符合我国实际的、科学的矿产资源规划,并坚决付诸实施。 论文主要分析了矿产资源规划产生的背景和意义,对其进行了定义和分类,并研究了区域矿产资源规划的特点;提出了矿产资源规划的理论基础包括系统科学理论、矿产生态学理论、区位学理论;研究了区域矿产资源规划的规划内容、规划文本格式和规划步骤,并通过实例即重庆市万州区矿产资源规划验证前文提出的矿产资源开发的原理和方法。
华建伟[2]2009年在《矿产资源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的理论与实践》文中研究表明根据我国2003年9月1日生效的《环境影响评价法》要求,需要进行规划环境评价。规划环境评价是指对法规、政策、规划和计划实施后可能造成的环境影响做出分析、预测和评估,并提出相应的预防或者减轻不良环境影响的对策和措施,以避免或尽可能降低由于决策失误带来的环境影响。规划环评是环境影响评价在战略层次上的应用,是促进社会经济环境系统可持续发展的技术手段。在经济快速发展对矿产资源需求量急剧增加的背景下,如何解决好矿产资源勘查、开发与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显得越来越重要。要减少矿产资源开发过程对环境造成的影响,从源头上控制污染,最有效的方法之一就是对将要实施的矿产资源规划进行环境影响评价。论文针对矿产资源规划时间跨度大、生态影响深远、社会经济影响巨大的特点,重点探讨了实施矿产资源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的技术框架,建立了环境影响评价的指标体系;研究了矿产资源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的方法和重点;提出了利用GIS技术进行矿产资源规划环评的思路和技术框架,并以江苏省矿产资源规划环境影响评价为例,验证了GIS应用思路和技术框架的可行性。论文取得了如下成果和创新:(1)论文建立的矿产资源规划环境影响因子识别系统和评价指标体系,突出了地质环境影响评价在矿产资源规划中的作用,使矿产资源规划更加合理,达到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目标。(2)创建的基于GIS技术的矿产资源规划环评方法,其关键技术,如空间数据采集、数据处理、缓冲区分区、栅格迭加与模型分析、距离制图等,是对以往GIS技术在实际应用中的深化和发展,也是GIS技术在矿产资源规划环评领域中的一个技术突破和实践创新,为我国开展同类工作提供了一个方法范例。(3)在矿产资源规划环评的研究中,确定了以重要的生态敏感区、生态功能区、自然保护区、地质遗迹、重要风景和文物区、重要水源地等环境要素为重点评价对象,以地貌景观,绿化率,水土流失,大气、水体和上壤污染,地质灾害种类、规模、数量和强度,地表和地下水的质量,土地占有量等为主要评价要素,完善了我国矿产资源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的理论和方法体系。(4)通过对《江苏省矿产资源总体规划(2008-2015)年》的环境影响评价,较好地把握了理论研究与成果应用的关系,验证了论文中的相关理论和技术成果的可行性和可操作性。
陈艳[3]2006年在《海域使用管理的理论与实践研究》文中认为海洋是全球生命支持系统的基本组成部分,也是实现人类可持续发展的宝贵财富。多少年来,海洋被誉为生命的摇篮、风雨的故乡、五洲的通道、资源的宝库,在人类进化和社会经济发展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在人类文明的漫长历史演化过程中,始终伴随着对海洋资源的利用与开发。世界范围内工业化浪潮的推进以及新的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使得辽阔的海洋愈加显示出它对于社会经济发展的巨大价值,海洋经济日益成为具有重要战略地位的经济领域。海域是发展海洋经济,实施海洋开发的载体。我国是一个海洋大国,拥有300万平方公里的管辖海域,然而这样一片广袤无垠、藏金纳银、价值无限的蓝色土地,由于长期产权不明晰,导致海域开发、使用中的“无序、无度、无偿”现象大量存在,造成国有资源性资产大量流失,严重影响了海域综合效益的发挥和海洋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如何从根本上解决海域使用活动中的诸多问题,保证海洋开发走上健康发展的道路呢?海域使用管理概念的提出从理论和实践上为我们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路。我国于2002年正式实施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域使用管理法》(以下简称《海域使用管理法》),这是我国海域使用管理的基本法律规范,虽然它涵盖了海域使用管理领域的基本问题,但是《海域使用管理法》只是从法律层面为海域使用管理提供了一个良好的法律制度平台。鉴于我国海域使用管理的理论研究长期滞后于实践,目前亟需解决的是海域使用管理有关理论和方法的系统探讨、归纳和深化。随着《海域使用管理法》的颁布实施,国内学者和专家对海域使用管理问题进行了大量的研究探讨,但是主要集中在海域使用管理的法律层面和政策层面,运用新制度经济学的产权理论对海域资源产权问题的研究基本上属于空白。因此,本文以全新的视角——经济学的视角对海域使用管理进行理论思考和探究将是一个理论研究上的创新。全文共分七章。第一章绪论,主要介绍本文研究的必要性、研究目的、研究内容与范围、研究方法、国内外文献综述和关键术语的定义。第二章产权理论与基于产权的海域使用管理,运用新制度经济学的产权理论对海域资源之共有财产资源属性、共有财产资源配置效率的理论模型以及基于产权的海域使用管理之经
吴磊, 白永亮[4]2009年在《矿业资源规划对矿产品价格机制影响的研究——进一步完善矿产资源价格机制的思考》文中研究表明本文指出矿产资源规划为确立以市场调节为主、政府间接调控为辅的矿产品价格机制奠定了法律基础,并为实现矿产品价格机制的功能提供了重要的制度保障;分析了当前矿产资源规划对矿产品价格机制作用的不足之处;提出了加强矿产资源规划作用于矿产品价格机制的具体途径。
吕芳[5]2008年在《地域主体功能区划理论与实践研究》文中认为随着经济的飞速发展,生态环境与经济之间的矛盾问题日益突显;国土空间开发秩序混乱,适合经济开发的地区在大力开发,不适合经济开发的地区也在大力开发;在发展导向上,把缩小区域差距定位于缩小GDP的差距,对区域协调发展的内涵缺乏考虑。在这种背景下,“十一五”规划纲要提出了一个重要构想,被称为规划纲要中的一大”亮点”,这个构想便是主体功能区划。它依据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现有开发密度和发展潜力,统筹考虑生态功能和经济社会发展方向,从区域空间开发适宜性的角度,将国土空间划分为优化开发、重点开发、限制开发和禁止开发四类主体功能区,而后按照主体功能定位,调整完善区域政策和绩效评价,规范国土空间开发秩序,形成合理的空间开发结构。这项工作量大面广、错综复杂、政策性强,既要立足当前、又要着眼长远,既要考虑自然状况、又要兼顾人文社会,是一项涉及经济社会发展的全局性工作。本文依据国家主体功能区划省级规程,结合保定市社会、经济、自然环境以及资源条件,运用国内外研究现有的理论和方法,尝试在保定市主体功能区的划分上做了一些探讨。全文主要分为六个部分:(1)主要对主体功能区划的背景、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其研究意义进行了阐述。(2)从理论分析的角度,对主体功能区划的理论基础进行了分析。地域分异理论、生态经济学理论、空间结构理论、可持续发展理论、“反规划”理论五种理论构成了主体功能区划的理论基础。(3)从概念探讨的角度,对主体功能区划的基本内涵进行了解析,并介绍了四类主体功能区的主要内容。(4)主要阐述了主体功能区划分的原则与基本方法。(5)从实证研究的角度,采用定量和定性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对案例地保定市进行了实证研究,将其分为优化开发区、重点开发区、适宜开发区、限制开发区和禁止开发区五种功能区,但某些评价单元目前限制或开发的特征不明显,这样的地区本次在划分之外,令其自然发展,待以后时机成熟后逐步划入。(6)从总结讨论的角度,对论文主要工作和得出的一些基本结论进行了总结,对论文存在的不足以及今后要努力的方向进行了讨论。
吴妤[6]2005年在《生态与循环型城镇建设的理论与实践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近代人类社会,由于人口的迅速增加,生产的不断发展和工业的不断集中,使得自然界的财富被索取得越来越多,随之投向周围的废弃物也与日俱增。尤其是自上世纪50年代以来,人类所面临的人口猛增、粮食短缺、能源紧张、资源破坏和环境污染等问题日益恶化,导致“生态危机”逐步加剧,经济增长速度下降,局部地区社会动荡,迫使人类开始重新审视自己在生态系统中的位置,并努力寻求长期生存和发展的道路。为此,人类进行了不懈的努力和探索,并提出了可持续发展、循环经济等一系列富有启发和很有意义的观点和思想,以把人类活动对自然环境的影响和对自然资源的消耗降低到尽可能小的程度。与此同时,城镇(市)化已成为时代发展的必然要求,是任何农业大国经济发展不可逾越的阶段,它不仅是地域空间意义上的超越,更是经济、社会内涵与结构的更新。当前,我国政府把“实施城镇化战略”作为“十五”计划内容之一,这是在综合分析我国国情的基础上得出的战略性选择,但在城镇(市)化的实践中却遇到了一系列主要来自资源环境方面的约束与挑战。可见,21 世纪我国城镇(市)化进程的主流应是建立符合可持续发展要求的文明、和谐、高效的城镇(市)。 为此,本文提出建立生态与循环型城镇作为我国未来城镇化发展的方向,并围绕这一观点进行理论与方法的深入探讨。所谓生态与循环型城镇,是在生态系统承载能力范围内,运用系统工程原理和符合自然生态规律的循环经济方法的基础上建立的,具有非线性生产模式的产业循环系统,基础设施系统以及生态保障系统,以及生态高效的产业、协调的管理体制和景观适宜的环境的城镇。其最显着的特征是:具有高度自组织能力的、日趋有序的城镇循环产业体系。 全文共分九章,第一章为导论,概述了全文的主要思想和内容。主要阐述了选题的背景、目的与研究意义、国内外研究动态综述、研究问题的基本思路、研究方法、论文可能的创新之处以及论文的篇章结构等内容。第二章,生态与循环型城镇的相关理论,包括可持续发展理论、循环经济理论和生态城市理论;第叁章,城市化规律与我国的城镇化实践,论述我国小城镇的发展历程和现状,并结合城市化规律提出我国大规模发展小城镇的意义和目标;第四章,生态与循环型城镇概念的提出,阐述解决可持续发展与我国城镇(市)化的矛盾的根本性出路在于建立生态与循环型城镇;第五章,生态与循
潘文灿[7]2004年在《规划,引领矿产资源管理走向规范》文中研究表明$T首轮矿产资源规划自1999年启动以来,已初步形成了国家、省、市、县四级规划体系。截至2003年年底,国家级和31个省级矿产资源规划已全部颁布实施,327个市、1127个县(区)开展了规划编制工作。在各级政府和国土资源管理部门的共同
杨昌鹏[8]2012年在《贵州城镇化理论与实践研究》文中提出城镇化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现代化水平的重要标志,也是人类走向文明不可逾越的历史阶段。贵州城镇化作为西部城镇化、中国城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水平严重滞后于全国平均水平,同时也滞后于其自身的工业化水平和经济发展水平。贵州城镇化发展滞后的问题如果不及时解决,不但会严重影响贵州的经济社会发展,也会严重影响贵州现代化进程,还会严重影响贵州科学发展、后发赶超蓝图的实现。本文以贵州城镇化为研究对象,就是要力图通过多维度地对贵州的历史与现状辩证分析,合理地判断贵州城镇化水平,明确贵州城镇化的发展目标,设计出相对完善的理论,提出有针对性的政策措施,使贵州的城镇化既遵循世界城镇化的一般规律,又结合贵州的地方特色实现又快又好地发展。对贵州城镇化理论与实践进行深入的研究,不仅能丰富马克思城镇化理论,还对研究西部地区其他省市(西部少数民族地区)城镇化发展也具有借鉴意义。正是从这个角度来看,对贵州具有特色的城镇化理论与实践的研究,不仅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也具有重大的实践意义。本文采用抽象与具体相结合的方法、比较与系统的方法、反思与批判的方法和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的方法,从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思想方法出发,深入分析了贵州城镇化面临的问题与机遇,应坚持的原则,应处理的关系,提出了贵州特色的城镇化道路。全文共分10个部分,主要内容如下:第一部分:导论。主要说明研究的缘起和意义,并对国内外关于城镇化的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提出了本文的创新点、研究方法与研究的重点难点以及需要突破的方向与主要目标。第二部分:全面分析了现代化与城镇化的互动关系。这部分是理论基础分析,主要阐述了现代化与城镇化的内涵、特征、发展理论,运用矛盾运动的方法分析了现代化与城镇化的互动关系。第叁部分:在第二部分的基础上,分析了城镇化对现代化的作用。首先简要介绍了世界城镇化的发展阶段、发展特点与一般规律,然后从历史角度、从“叁农“问题,以及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推动等方面说明了城镇化是中国现代化、贵州现代化的必由之路。第四部分:贵州城镇化的历史与现实。该部分按照历史唯物主义,从贵州城镇化发展历史与发展现状出发,分析了城镇化发展的总体趋势、城镇化发展地区差异、城乡差距,发现贵州城镇化水平滞后于工业化水平,落后于全国平均水平,城镇化水平低以及城镇化体系不完善等问题。第五部分:贵州城镇化面临的困难。该部分全面分析了当前阶段,造成贵州城镇化发展的困难之处,即由于农业生产条件差和基础设施建设水平低导致城镇化发展的基础较差,由于城镇化根本动力不足-人的素质低、产业转化动力不足、持续动力不足-创新能力弱,由于经济薄弱与地理限制,使得贵州城镇化面临着巨大的困难。第六部分:贵州城镇化面临的机遇。该部分主要分析了贵州具备城镇化加速发展的有利条件,即国家城镇化战略的实施、优惠政策的支持、自身优势的支撑,以及区域合作的深入推动等几个方面。第七部分:贵州城镇化应遵循的指导思想与贯彻的基本原则。该部分认为贵州城镇化应坚持“以人为本”、统筹发展、内涵式发展和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坚持工业化、城镇化与农村现代化协调同步发展;坚持以能源资源、文化资源、旅游资源以及农业产品等地方特色。第八部分:贵州城镇化的目标构想。该部分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构想了经济、社会与生态协调发展的城镇化目标,建立了空间布局与发展战略。第九部分:贵州城镇化要处理好带有全局性的几个关系。该部分运用辩证唯物主义、矛盾运动的方法,分析了几对矛盾关系:(1)城镇化与经济发展的关系;(2)城镇化与社会发展的关系;(3)城镇化与生态保护的关系;(4)城镇化与民族文化的关系;(5)城镇化与工业化的关系;(6)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的关系;(7)城镇化与以人为本的关系。第十部分:贵州城镇化的对策与建议。该部分认为要解决贵州城镇化面临的问题,就应充分考虑贵州面临的困难,发挥贵州的特色优势,通过完善城镇化建设体系,强化产业支撑,提高社会发展水平,实现制度创新,大力推进城镇化进程。
张照志, 南雪玲[9]2003年在《探析我国矿产勘查理论与实践面临的资源战略》文中提出本文对我国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矿产勘查理论与实践所面临的资源战略问题进行了探讨: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我国家,面临着人均资源相对不足与资源浪费严重等问题。由此提出:我国应在矿产资源勘查理论研究与应用方面要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并要勇于实践,树立全新的资源观,充分利用矿产勘查新技术,进行勘查体制改革,改善投资环境;用以找矿突破,增加储量,为我国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奠定坚实的物质基础。
任红巧[10]2007年在《可持续发展观下自然资源立法的完善》文中研究说明可持续发展理论提出后,在世界上引起了很大的反响。各国先后接受并深入探讨这一理论。同时,加大对环境资源问题的研究和环境资源立法的实践,将可持续发展理论作为本国环境资源立法的指导思想。我国法学界也掀起了研究的热潮。但是,因为学者们对环境与资源概念的理解不同,形成了对环境法与资源法之间归属关系、法律原则、法律制度设置的争议。理论上的争议制约了立法的进展,理顺我国现有的环境法与资源法的关系,进行环境法的修改和自然资源法的完善已经成为环境资源法学术界面临的艰巨而急迫的任务。本文就可持续发展观下我国自然资源立法的完善提出了自己的见解,共分四大部分。第一部分就可持续发展的产生和含义、自然资源的属性及可持续发展与自然资源的关系进行了归纳,认为自然资源立法与可持续发展之间有着很密切的关系,自然资源立法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强有力的保障;可持续发展在观念上对自然资源立法有着很重要的影响,有利于自然资源立法的进一步完善。本文第二部分,首先运用比较法学的基本原理,对国外资源保护典型国家,美国、日本、新西兰和法国等国家的自然资源保护立法的实践、特点进行了充分的阐述和深入的分析,在此基础上归纳出各国立法对我国自然资源立法的借鉴意义;其次,就我国古代自然资源立法的理论与实践及现阶段的自然资源立法的理论与实践作了详细地论述,指出我国学者对自然资源立法的不同看法,归纳出我国古代自然资源立法的现实意义。本文第叁部分在第二部分的基础上指出了我国现有的自然资源立法存在的问题:一是立法的指导思想欠科学,二是没有统一的自然资源法的基本原则,叁是我国自然资源法的体系还不完善,缺少一部自然资源基本法和部分单行法,四是我国现有的自然资源法律制度不健全,主要体现于没有统一的自然资源基本法律制度及现有的单行法中的法律制度的不完善。本文的第四部分就第叁部分所指出的问题提出了具体的解决方案。认为,一、我国的自然资源立法应该以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为目的,以可持续发展观作为指导思想;二、我国应该确立自然资源法的基本原则为:自然资源权属确定的国家控制原则、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兼顾的原则、最优利用原则、最佳技术适用原则、有偿使用原则、责任原则等;叁、通过自然资源基本法、湿地法、海洋资源综合法的出台从体系上完善我国的自然资源法。四、我国的自然资源法的基本制度应该包括:自然资源产权制度、自然资源调查和档案制度、自然资源规划制度、自然资源开发利用的后果评价制度、自然资源许可证制度、自然资源有偿使用制度、自然资源生态效益补偿制度、自然资源价格制度、自然资源保护的公众参与制度、自然资源开发利用的责任制度等;我国现有的自然资源单行法所确立的自然资源法律制度的完善,应该从加强保护的力度和加大处罚的力度、重视生态系统保护的角度出发,就具体的自然资源产权制度、有偿使用制度、价格制度和核算制度等进行修改,使得现有的自然资源法律制度能够反映自然资源的基本规律,并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本文的最后是结论,就前四部分的论述予以总结,得出关于我国自然资源立法的基本观点:自然资源的属性和生态规律,是我国自然资源立法的客观依据;自然资源的多样性和生态系统的复杂性,是我国资源立法的国情依据。可持续发展理论是自然资源规律性的反映,也是经济发展和现实需要的反映。以可持续发展理论为指导思想完善我国的自然资源立法,就是要针对我国现有的自然资源立法中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的完善方案。
参考文献:
[1]. 矿产资源规划理论与实践研究[D]. 李林. 重庆大学. 2004
[2]. 矿产资源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的理论与实践[D]. 华建伟. 南京大学. 2009
[3]. 海域使用管理的理论与实践研究[D]. 陈艳. 中国海洋大学. 2006
[4]. 矿业资源规划对矿产品价格机制影响的研究——进一步完善矿产资源价格机制的思考[J]. 吴磊, 白永亮. 价格理论与实践. 2009
[5]. 地域主体功能区划理论与实践研究[D]. 吕芳. 河北农业大学. 2008
[6]. 生态与循环型城镇建设的理论与实践研究[D]. 吴妤.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05
[7]. 规划,引领矿产资源管理走向规范[N]. 潘文灿. 中国国土资源报. 2004
[8]. 贵州城镇化理论与实践研究[D]. 杨昌鹏. 华中师范大学. 2012
[9]. 探析我国矿产勘查理论与实践面临的资源战略[C]. 张照志, 南雪玲. 中国地质学会矿产地质勘查专业委员会第四届第一次学术研讨会矿产地质勘查论文集. 2003
[10]. 可持续发展观下自然资源立法的完善[D]. 任红巧. 山西财经大学. 2007
标签:矿业工程论文; 工业经济论文; 可持续发展论文; 城镇体系规划论文; 生态环境论文; 环境经济论文; 贵州经济论文; 社会管理论文; 立法原则论文; 主体功能区论文; 社会资源论文; 矿产论文; 环境影响评价制度论文; 经济论文; 农村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