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制造业与主要制造国家的差距与追赶战略,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制造业论文,差距论文,战略论文,我国论文,国家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F421文献标识码:A
最近20年来,我国制造业的国际竞争力已有显著提高。进一步提升我国制造业的国际竞争力、推动工业制成品的出口,是我国经济继续持续发展的关键之一。加入WTO之后,我国制造业已经进入全球市场的竞争,美、德、日、韩等全球的主要制造国家是主要的竞争对手。明确我国制造业与主要制造国家的差距,并根据差距制定对策,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从全球视角探讨我国制造业在全球制造业中的地位。首先考察我国制造业出口的情况。然后,从制造业总量和技术水平两个方面,考察我国制造业与主要制造国家制造业在量和质方面的差距。最后提出我国制造业发展的对策措施。
1 我国制造业产品出口竞争力迅速增长
从表1可以看出,从1980年到2002年,工业制成品在我国出口总额中的比例稳步上升,从1980年的50%到2002年的90%,使我国成为以工业制成品出口为主的国家。制造业已经成为我国出口的主要力量。而且,工业制成品出口占制造业工业总产值的比例稳步上升,2002年已经接近四分之一(参见表2),我国制造业发展对出口的依赖性增强。
表1 我国工业制成品占出口总额的比例变化:1980~2002
数据来源:中国统计网(http://www.stats.gov.cn),经整理而得
表2 我国工业制成品出口占制造业工业总产值的比例:1993~2002
数据来源:中国统计网(http://www.stats.gov.cn),经整理而得
与此同时,从表3可以看出,从1980年到2002年,特别是1985年以来,我国工业制成品出口总金额迅速上升。工业制成品出口额的迅速增长,使我国出口额占世界出口额的比例增长很快,在全球的出口位次也迅速上升。如表4所示,从1980年到2002年,我国出口额占世界出口额的比例从不到1%增长到5.1%,位次从26位上升至第5位。显然,出口额的迅速增长主要来自于制造业。
表3 我国工业制成品出口总金额:1980~2002
数据来源:中国统计网(http://www.stats.gov.cn),经整理而得
表4 我国出口额占世界出口额的比例及位次:1980~2002
数据来源:中国统计网(http://www.stats.gov.cn),经整理而得
可见,近20年来,我国制造业国际竞争力已经提高很多。这更加表明,提升我国制造业的国际竞争力,推动工业制成品的出口,将成为推动我国经济增长的主要力量之一,也是我国经济发展的关键之一。
2 我国制造业总量水平与主要制造国差距很大
虽然我国制造业近20年来进步显著,取得了重大发展。但是,我们仍然要清醒地看到,我国制造业与主要制造国仍有差距,这里先从出口额和制造业增加值两个方面来考察我国制造业总量水平与主要制造国的差距。
从表5可以看出,从1980年到1999年,我国出口额占世界出口总额的比例虽然增长显著,但1999年3.5%的比例,与美国12%、德国10%、日本8%差距非常大,甚至低于法国、意大利、加拿大等国。美、德、日这些制造业发达的国家,出口额是我国的2~3倍。
表5 主要制造国出口额占世界出口总额的比例(%):1980~1999
数据来源:中国统计网(http://www.stats.gov.cn).经整理而得
从增加值方面来看,我国制造业的总量差距更大。从图1可以看出,我国制造业的增加值总额仅为欧盟的五分之一、北美的五分之一强、日本的三分之一,差距非常明显。
资料来源:联合国工业发展组织:《国际工业统计年鉴》(1999)
转引自:赵晓,世界工厂六大疑问,科技智囊,2002年10月,第8~31页。
图1 中国及主要制造国和区域在世界制造业增加值中的比例:1980~1997
所以,从总量上来看,我国制造业成长的空间还很大,只要努力,还可以取得非常大的发展。
3 我国制造业技术水平与主要制造国差距明显
我国制造业不仅在总量上与主要制造国差距明显,在以技术水平为标志的制造业质量上,与主要制造国的差距也非常明显。这里从制造业增加值率、劳动生产率、出口产品技术水平和专利状况四个方面来说明。
制造业增加值率,就是制造业增加值总额除以制造业工业总产值的比率,在一定程度上能表示产业价值链上的价值分配。这一比率越高,说明其获利能力越强,制造业技术水平越高。从表6可以看出,我国制造业的增加值率仅为美国、德国的二分之一强,日本、韩国的五分之三,差距明显。
表6 中国与主要制造国制造业增加值率1989~2001
注:制造业增加值率=该国制造业增加值/制造业总产值
数据来源:中国统计网(http://www.stats.gov.cn),经整理而得
劳动生产率也是反映制造业技术水平的重要指标。从劳动生产率来看,我国与主要制造国的差距更大。如图2所示,我国制造业劳动生产率为美国的十六分之一、日本的十四分之一、韩国的四分之一。
图2 中国与主要制造国劳动生产率比较:1980~1992
数据来源:任若恩,关于中国制造业国际竞争力的进一步研究,经济研究,1998(2):03~13。
从出口的制造业商品结构,也可以看出我国制造业的技术水平,因为出口商品一般是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工业制成品。随着制造业技术水平的提高,出口工业制成品的技术水平是逐步提高的。从表7可以看出,从1994年到2001年,我国出口商品前10位以服装、玩具、鞋等低技术水平的简单产品为主,它们稳居出口商品前5位。虽然也有医药品、钢材、收录机及组合音响、船舶逐渐出现在前10位商品中,说明我国制造业技术水平在逐步提高,但它们单位价值高,而总量低于那些单位价值低的服装、玩具、鞋等商品。显然,他们还未占据我国出口商品的主要位置。所以,从出口商品来看,可以说我国制造业的技术水平有提高的迹象,但离上台阶还有很大距离。
表7 1994~2001中国出口商品前10位
说明:机电产品作为一大类,出口份额最大,但与表中商品不在一个层次,这里不做比较。
数据来源:中国统计网(http://www.stats.gov.cn),经整理而得
从专利来看,我国与主要制造国技术水平的差距更为直接。不要说在一些重要的国际专利,如美国授权的专利、欧洲授权的专利上,我国与主要制造国差距明显。就是我国授权的发明专利,也不尽人意。可以看出,我国90年代授权的发明专利大部分由北美、欧洲和日本这些地区和国家的跨国公司拥有,我国企业拥有的发明专利授权还不到他们的十分之一(如表8所示)。我国高技术领域授权的大部分专利由欧、美、日等跨国公司拥有。
表8 获得我国发明专利授权的主体及其数量:1993~2001
因此,从制造业增加值率、劳动生产率、出口产品技术水平和专利状况来看,我国制造业与主要制造国差距很大,这个差距比制造业总量上的差距还要大。
4 我国制造业的追赶战略
从以上的分析来看,我国制造业要继续发展,达到主要制造国家的水平,既需要实现量的追赶,也需要实现质的追赶。实现追赶的战略思路是:抓住机遇,利用全球资源,服务全球市场,以开放竞争的姿态寻求快速扩张;把握市场,以各种途径扩大和占领市场,不仅盯住最终的消费市场,也要抓零部件配套市场;发挥区域优势,争取局部突破,带动全局发展。具体追赶战略如下所述。
4.1 国际化战略
在全球化时代,我国制造业发展应该采用国际化战略,坚持技术引进和消化吸收创新、努力走出去、积极参与国际分工。国际化战略的关键是实现与全球制造业融合。这种融合体现为引进来、走出去和参与分工。
我国发展制造业,普通劳动力非常丰富,稀缺的是资本和技术,特别是技术。显然,在这三个要素中,资本和技术的流动性比普通劳动力要好,流动效率和效益都高于普通劳动力。流动的资本、技术和我国的普通劳动力结合会带来多赢。所以,“引进来”这一流向的国际化是我们应该长期坚持的。
走出去,是国际化的另一个重要方面。有引进来的,必然要有走出去的,这样才能形成长期、持续的引进、走出循环。这种循环的正反馈,能大力推进制造业的发展。相对于引进来,走出去更需要发挥主观能动性。要以积极的姿态提升竞争力,这也是需要长期坚持的。
引进来、走出去要参与国际分工,在国际分工中找到我国制造业的有利地位。国际分工的趋势越来越明显,分工也越来越细,因此,在全球生产体系、全球价值链中占有一席之地,而不是在某个产业的所有价值链上都占有优势地位成为现实和可行选择。总之,我国制造业应该正视和积极参与国际分工,抓住一切机遇进入全球生产体系。
4.2 开放竞争战略
开放竞争是我国过去发展制造业的宝贵经验,今后仍将是推进我国制造业发展的重要战略。在开放竞争中成长的制造业是真正有竞争力、有生命力的制造业。
在我国加入WTO的情况下,对外资开放已成为共识。我国制造业的各个领域都将全面开放。对于我国制造业发展来说,对内开放和各地区之间的相互开放,是更需要关注的一个问题。对内开放,就是在制造业的进入壁垒中,不再考虑资金的来路问题,外资、国资、民间资本取得同等地位的进入机会。区域间开放,指的是打破地域壁垒,打破条块分割,加快区域间的制造业融合和集中,提升我国制造业的规模。对外、对内、区域间的立体开放格局的形成,是促成我国制造业开放竞争局面的必要条件,是我国应该长期努力的。
4.3 市场战略
制造业发展必须得到市场的认可,所以制造业要有占领市场的适当战略。我国制造业发展的市场战略是:
(1)以国内市场为依托、融入全球分工体系,争夺世界市场。我国庞大的消费市场和不同的消费层次结构为中国制造业的发展奠定了市场基础。(王德禄、李伟,2002;慕海平,2003;陈长年,2003),我国制造业要善于抓住国内市场的特点,先占领国内市场,不断提高国内市场的占有率,在国内市场取得发展的经验。(张国军、李保全,2003;王小明,2003;刘福垣,2003)。当然,最终的目标还是要争夺整个世界的市场。对世界市场的争夺,要融入全球分工体系,既可以实施全球采购,利用全球资源,也可以以全球生产体系一部分的形式,间接参与全球消费市场。
(2)低端启动,逐步向高端进军:在我国这个广阔的市场上,存在多个层次的市场需求,也就是说,存在低端启动的条件。在技术水平还不高的情况,首先从低端进入市场,通过在低端学习提高能力和水平,然后再向高端进军,是一条现实的发展道路。特别是在一些我国落后于发达国家较多的产业,从低端起步是现实和合适的选择。
4.4 专业化与分工、配套战略
在经济全球化的时代,全球采购和供应链管理的趋势日益加强,导致国际分工进一步细化,全球价值链结构趋势越来越明显。这使得建立在规模基础上的专业化与分工、配套战略更有用武之地。我国制造业拥有一批专业化的零部件厂家,不仅能够参与全球分工体系,而且能够为国内厂家开发和制造整机产品提供更好的产业环境。
例如我国的汽车零部件,就很适合采用专业化与分工、配套战略。汽车工业是讲究规模经济的产业,零部件也是如此。当前,市场容量还是制约我国汽车工业以及零部件工业发展的一个关键因素。以国内需求为基础,发展外向性的零部件工业,是我国的一个现实选择。即在当前我国汽车工业条块分割的封闭配套体系还没有根本性的转变,对汽车零部件工业的相对独立变化趋势所带来的深远影响认识还不够清楚的情况下,改变我国的零部件只为封闭的自成体系整车厂家配套的传统思路,提高其战略地位,坚持两条腿走路的方针,一方面为我国整车配套,一方面积极参加世界范围内的零部制造的国际分工。
4.5 区域集聚战略
区域制造基地通过产业集群获得两种形式的集聚效应:一是同一产业的企业在某地区集中,也就是在该地区的“产业专门化”,能进一步促进该产业在这个地区的增长,这种规模效应被称为“区域定位经济”。二是某个产业的增长主要受益于地区工业格局的“多样化”,这种效应对应于“城市化经济”,即综合化多功能的城市(魏守华,2003)。
从我国的制造业发展来看,可以有三个大的区域集聚,即珠江三角洲、长江三角洲和环渤海区域。这几个东部区域的率先发展,带动了我国制造业的发展。珠江三角洲的电子信息制造基地的发展就是一个例子。
改革开放以来,珠江三角洲利用特殊的政策、优越的区位,如深圳利用比邻香港、澳门、靠近台湾和东南亚国家以及良好的港口等优势,大量吸引外资,发展外向型经济,是我国最具有经济活力的地区之一。2001年珠三角地区的工业产值已经接近1.5万亿元,其中电子信息产业产值3043.9亿元,电气机械产业产值1327.7亿元,机电产品出口500多亿美元(占全国的45%),已经成为中国最大的制造业基地(路平,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