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清远市阳山县韩愈中学 513100
摘 要: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灿若群星的诗人创作了浩瀚如海的诗歌作品,对后人影响深远。如何有效进行诗歌类名著阅读呢?一、开展实践活动,激发阅读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我们可以围绕教学内容,结合学生的具体学情设计相关的语文实践活动,通过活动激发学生阅读诗歌类名著的兴趣,让更多的学生参与其中。二、加强方法指导,培养阅读习惯。学生阅读能力的提高,往往是“得法于课内,受益于课外”。在诗歌类名著阅读教学中,教师要教给学生一定的阅读方法,养成良好的诗歌阅读习惯。三、创设交流平台,注重阅读联动。课堂教学是主阵地,我们应以课堂教学为牵引,引导学生做好学习诗歌的交流与讨论,让学生在交流中不断修正、提高、深化,提升文学素养。
关键词:诗歌类 名著阅读 有效策略
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灿若群星的诗人创作了浩瀚如海的诗歌作品,对后人影响深远。如何使初中生汲取五千年的诗歌精华呢?多年来,我们一直在不断地探索。我校通过对近三年学生阅读诗歌类名著的情况进行跟踪调查分析发现,普遍存在以下问题:首先,重视分数,缺乏阅读诗歌类名著的兴趣。他们认为诗歌虽然文字不多,但内容不够精彩,缺乏吸引力。其次,盛行快餐文化式阅读,缺乏阅读诗歌类名著的习惯。现代中学生是在读图时代中长大的。诗歌类名著之精妙的语言、丰满的形象、睿智的思想对这些喜欢读图的学生来说太深奥,不具吸引力。再次,教师指导缺失,缺乏阅读诗歌类名著的平台。诗歌类名著阅读语言虽然简练但不太容易读懂,他们不知道读什么、怎样读。很多学生只是一目十行,粗略浏览一遍,读完后也不知道讲什么、有何用。在学校,社会上很少有适合的平台引导他们阅读诗歌。那么,如何有效进行诗歌类名著阅读呢?结合多年来的实践和探索,笔者认为可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一、开展实践活动,激发阅读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因此,我们可以在课内外开展丰富多彩的各种语文综合实践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找到阅读诗歌类名著的乐趣。部编版教材的一个亮点是综合性学习,将课外名著阅读纳入其中。因此,我们可以充分利用这一点,围绕教学内容,结合学生的具体学情设计相关的语文实践活动,通过活动激发学生阅读诗歌类名著的兴趣,让更多的学生参与其中。
例如,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是一首画面感超强的诗歌。在教学时,我通过配乐朗读和简笔画比赛活动,大胆地把音乐和简笔画带进诗歌教学课堂,把诗、乐、画融为一体,引导学生在相应的音乐和简笔画中享受美的熏陶。我以音乐为背景,通过朗读、散读、齐声读等多种形式,将诗歌中的文字转化为画面, 将生动活泼的绘画语言和诗歌中的内容结合起来。让学生可见、可触、可感,在感受意象独特共性的同时深刻地感知诗歌的意境,使单调地讲解化做一种图画的流动美、使课堂趣味横生、使学生更好地理解诗意。
又如,弗罗斯特的《未选择的路》。学生对诗歌象征的写法,对诗歌的主旨,对诗人写作角度的选择,对诗人当时心境的理解是有一定难度的。于是,我借助幻灯、电影、音乐等多媒体电教设施,结合学生具体认知,通过形象、生动的视听结合,形象地再现教学内容,引导学生多方面接受信息。这样既能巧妙地降低难度,又能让学生在兴趣盎然的情景中,学习知识、产生共鸣。同时,多形式的教学又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较好地引领学生走进语文的艺术殿堂。
二、加强方法指导,培养阅读习惯
学生阅读能力的提高,往往是“得法于课内,受益于课外”。因此,在诗歌教学中,教师要教给学生一定的阅读方法,养成良好的诗歌阅读习惯。除了处理好诗歌的精读与粗读的关系,还要注意读出诗歌的深度和广度。能以读带写、以写促读,读写结合,让学生在课堂内掌握的方法,有效地运用于课外,这也许是诗歌学习的最佳境界。在平时教学中,笔者尝试从以下两方面进行指导。
1.课内掌握方法与技巧
好诗是品出来的。例如,在引导学生读冰心的《繁星?春水》时,我紧紧围绕《繁星?春水》哲理性强这一艺术特点,引导学生从意象、语言、哲理三个方面进行品读。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诗歌的意象是诗人的意中之象,即带有作者主观感受、价值取向的事物。意境是诗人借助诗的意象创造的具体氛围。诗人往往就是借助意象和创设特定意境来暗示或者启迪读者一些东西。因此,我们就应该抓住诗歌的意象引导学生品诗。例如:《繁星?一五九》:母亲啊!天上的风雨来了,鸟儿躲到它的巢里,心中的风雨来了,我只躲到你的怀里。我抓住“巢”这个意象引导学生理解:对孩子来说,母亲的怀抱永远是最安全的地方,当天上的风雨来时,鸟儿会躲到它的巢中,当孩子心中的风雨来时,她会躲到母亲的怀里,母亲温暖的怀抱会象安全的巢一样庇护她。从而更深层地引导学生体会这首诗所体现的作者构思的大胆、想象的奇妙和根深蒂固的母爱情怀。
诗歌的语言是精粹的,它遣词造句讲究精练、优美、音乐性。我从富有表现力的词语和典型的写作手法入手,体味语言的跳跃性、音乐美和画面美。例如:《春水?四三》:春何曾说话呢?但她那伟大的潜隐的力量,已这般的,温柔了世界了!我抓住“温柔”一词引导学生想象春回大地,万物复苏的醉人画面,感受春的神奇伟大的力量。又如:《繁星?五五》:成功的花,人们只惊慕她现时的明艳!然而当初她的芽儿,浸透了奋斗的泪泉,洒遍了牺牲的血雨。我结合这首诗所用的具体意象和精妙的比喻、鲜明的对比手法,引导学生从中领悟奋斗和牺牲的伟大。
诗以言志。诗歌承载着诗人对人生、社会的思考和感悟,丰富、美化人们的精神生活,展示世界,表达心灵,启示真理。例如《繁星?一六》:青年人呵!为着后来的回忆,小心着意的描你现在的图画。我引导学生反复品读感受诗歌所蕴含的深邃的道理,体会诗歌给读者以深深的思索和启迪。
通过这样的引导,学生掌握了读诗的方法,领略了诗歌的内涵,并从中获得对自然、对社会和对人生的有益启示。
2.课外强化感悟与创作
诗歌中总会有较多感人的情境和形象,学生在品析作品时也总会有自己的感悟和思考。基于此,在教学过程中,我及时引导学生说出或写出自己的体验,引导学生随时记下自己的心得体会,这样较好地提高了学生的认识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另外,我在引导学生学会“品诗”的同时,还鼓励学生争当一位小诗人,学会“写诗”。我引导学生可以根据经典诗歌进行仿写,也可以结合老师给出的一些提示词语进行链接和润色。创作可以个人创作,也可以小组合作创作。对于学生的成果,我定期举行优秀作品成果展、优秀读后感展等活动,为学生提供一个展示交流的平台。学生阅读名著的兴趣得到激发,创作诗歌的能力得到培养。
三、创设交流平台,注重阅读联动
课堂教学是主阵地,要想有效地进行诗歌类名著阅读教学,名著导读课必不可少。以课堂教学为牵引,引导学生做好学习诗歌的交流与讨论。“石本无火,相击乃发灵光。”阅读之后,学生之间可互相交流阅读情况,讨论解决疑难问题,交流心得,认识在交流中不断修正、提高、深化。交流形式多样,可名著知识竞赛、读书报告会、故事会、辩论赛、精彩语段朗诵会,可改编、缩写、仿写、续写名著等。这样,学生不仅能掌握更多的信息,也能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
诗歌学习,让学生诗意地生活,远离粗俗、鄙陋、愚钝,走向精致、高雅。因此,在诗歌教学中,我努力引导学生用诗人的眼光去观察生活,学会用诗歌的语言去表现生活,感知生活。结合一些优秀书目,培养学生的阅读情趣。如读《繁星.春水》让学生保持一颗童心,读余光中的《乡愁》让学生感受到浓浓的思乡之情。同时,再联系余光中的《乡愁四韵》和席慕容的《乡愁》,让主题得以升华。如此的内外联动、由浅入深、循序渐进、读写结合,让学生从读一部名著开始,积少成多,提升文学素养。
对于阅读经典名著,温儒敏教授说:“真正体现人类智慧,能够长远地涵养我们性情和心智的,还是经典,而不是那些痛快地吸引人的流行读物。经典是主食,流行读物只是冰淇淋。”由此可见,阅读名著能够长远地涵养我们的性情和心智。流行读物只适合偶尔一读,让自己暂时缓解“干渴”,但终不能代替“一日三餐”的主食——“经典”。因此,作为语文老师,要有充足的准备,引导学生进行名著阅读,要立足于有限的课内教学资源,延伸课外名著阅读,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让学生养成“多读书、读好书、好读书”的良好习惯。
论文作者:刘海银
论文发表刊物:《中小学教育》2019年第354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2/18
标签:诗歌论文; 名著论文; 学生论文; 引导学生论文; 意象论文; 诗人论文; 兴趣论文; 《中小学教育》2019年第354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