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高中生物新课程标准较原有的高中生物教学大纲有了较大的改变,其中最根本的任务是改变了对高中生物课程的价值判定,要将学生生物学素养的能力培养放在了首位,目标的确定对于课程理念的树立、教学目标的阐释和教材内容的编写都明确了方向。为了达成课程标准中的相应要求,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也要充分挖掘新的课程理念,这样才能够达到相应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 课程标准 课程价值 课程理念 教学效果
在生物课程标准中要求教学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统一,教学是一种对话、一种沟通,是合作、共建,是以教促学、互教互学。教师不仅是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与学生一起分享对课程的理解。因此,教师在教学实际中就需要不断研读新课程标准,充分理解课程标准中的内涵,在教学实践中充分应用,达到教学相长,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符合生物新课程标准中对于学生的要求。那么相对于传统生物课程的结构和形式过于单一,方法简单粗略,过分强调教师在教学中的地位,忽视了学生对于课程学习的真正诉求,这样的课程与时代的发展已经相互脱节。因此为了适应时代的需要,经过论证后的生物新课程是新颖的,那么它的独特之处体现在哪儿呢?
1 新的教学理念
1.1 生物新课表中的核心任务就是要提高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那么什么是科学素养?所谓科学素养是指:学生能够合理地将所学到的科学知识和技能,运用到社会和个人生活中。这里充分强调了学习的应用价值,而不是过分培养学生学习的应试价值,更加贴近生活的需要。因此提高每个高中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是新课程标准实施中的核心任务。
1.2 在生物新课程标准中特别提到了要求教师要充分进行探究式学习。原有的教学方式都是单纯式的灌输,忽略了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这种主观愿望长期得不到表达,致使学生丧失了自我学习的能力。而现在为了避免这种能力丧失的范围继续扩大,所以提出要充分进行探究式的学习。其目的就是要改变学生学习的方式,引导学生自主探究、锻炼动手能力,提高获取和处理信息的能力、懂得批判接受、强化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等,重在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2 新的教材体系编排
在过去几十年间也对课程进行过相应的改革,但是其改革力度远不及新世纪开始的第八次,特别是对于教材的编写提出了新的要求,以往的教材都是由简单的单元构成,而现行教材除了本身涵盖有单元外,更是划分了必修、选修两个板块。
3 新的教学模式
新课程要求面向全体学生,要求教师的教学要帮助所有学生进行有效地学习,使每一个学生得到充分发展;强调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为此,教师要改变教学方法,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式。针对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一切从学生实际出发,因人施教,因时因地制宜,有序而灵活的组织教学。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4 新的教师要求
在未来社会中,获取知识的能力比获取知识奉身更重要,获取信息的方法比获取信息本身更关键。教师给学生的应该是方法库,工具库。以上所述均为生物新课程标准的新颖之处,同时我们也知道在新课标中有具体的描述是针对什么是“探究性学习”,那么如何更好的利用这一学习模式,让作为教师的我们如何将教育理论应用于教学实践,是值得我们不断探索的,对于“探究性学习”,或许我们可以采用以下几个方面来更好的实施。
4.1 备课:要以学生为主体。高中生物新课标对学生的探究能力要求很高。教师必须提前探究,换位思考,备课也就成为一种探究过程。典型的备课思路是:①明确教学目标;②明确教学内容;③搜集整合相关信息资料、分析学生的思维,了解学生的认知基础;④问题的设计;⑤探究点的找寻;⑥设计具体的课堂探究过程。备课时应特别注意学生的主体地位,一切的教学活动都是是学生的活动过程,教师只是作为组织者、引导者和参与者,学生在学习活动中学到知识、懂得合作。所以,备课必须强调整个教学过程中各个环节的设计合理充分,要充分体现学生的自主性。在最适合学生学习的情境中设置问题、情境、探究点。
4.2 设问:让学生的思维活起来。探究来自问题,问题始于质疑。设计课堂提问,要富于启发性,最大限度地引发学生积极思维,体现课堂以学生为主体的原则,从而达到逐步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我在进行教学设计时,把“问题”作为贯穿全程的主线。问题的设计应适合学生的知识基础,以学生原有的知识、技能为起点,再逐步深入,引导他们探究未知的世界。
4.3 调控:使课堂教学在探究的气氛中顺利完成。我们学校是大班制授课,课堂上进行探究活动并完全按照备课中的预定环节进行是很不容易的。所以教师在授课时要积极面对各种突发情况,合理利用网络课程资源和本校条件,甚至是自己创造条件。让学生有机会自主探究会,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让学生自主探究,分工合作。只有在开放、民主、和谐的课堂教学环境中才有可能实现“自主探究”,但自主并非放任自流,教师还需及时进行调控,做到收放自如。
4.4 总结:归纳与思维发散。课堂总结要针对具体的问题进行分析,及时得当的点播学生的思维,帮助学生将所学的知识系统化。课堂总结应努力引导学生适应探究者的角色,让学生多分析、多思考、多观察、多讨论,多交流,多合作,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
生物课程的全面改革并不是一句简单的口号,作为教师应该以此为契机,大力推行课标中的要求应用于实践,更好、更全面的丰富现代中学生物课堂,同时更应该让学生以这样的一个生物课堂为平台,搭建自己更为广阔的舞台。所以,教师要更好的去理解和践行新课标的具体要求。
参考文献
1 刘恩山.中学生物学教学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2 汪忠.分子与细胞[M].江苏教育出版社,2007
3 汪忠.稳态与环境[M].江苏教育出版社,2007
作者单位:新疆石河子第一中学
论文作者:罗玉山
论文发表刊物:《教育研究·教研版》2016年6月
论文发表时间:2016/8/7
标签:学生论文; 教师论文; 课程论文; 生物论文; 能力论文; 课堂论文; 知识论文; 《教育研究·教研版》2016年6月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