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迁西县中医院;河北 迁西 064300)
【摘要】本研究从宫外孕发病的临床实际出发,通过大量案例分析指出:宫外孕的内部影响因素为受精卵到达子宫受阻程度、孕卵自身质量,外部影响因素为年龄、职业类别、孕产史以及既往病史。内外部因素共同作用提升了宫外孕发病概率,并提出了预防宫外孕发病的具体措施。
【关键词】宫外孕;发病率;孕产史;既往病史
[ 中图分类号 ]R2[ 文献标号 ]A[ 文章编号 ]2095-7165(2018)19-0311-02
1 前沿
宫外孕特指卵子在宫腔外部着床过程中所发生的妊娠过程。伴随人类快速发展和快节奏的社会生活,宫外孕发病率呈现逐年上升的趋势,发病原因各异,但归根结底有输卵管炎症、输卵管手术、输卵管发育异常、受精卵游走、辅助的生育技术以及其他病变等。
2宫外孕发病因素及分析
2.1宫外孕发病因素
近年来,伴随人类生活的不断进步,宫外孕发病率呈现增高趋势,涉及人群不断扩大,引起医学界的广泛关注。
李利川和胡晓燕利用2013和2014两年的数据,以本院180例宫外孕患者为例进行分析发现,40%左右的宫外孕是因为输卵管慢性炎症所致,30%为受精卵偏离外游所致,20%为输卵管畸形所致,其他10%为盆腔性疾病所致。
郭立和牛志兰利用问卷调查法对120例宫外孕患者进行调查,发现17.5%患者遵从医嘱,60.8%的患者缺乏预防宫外孕的相关知识,25.8%患者重视医护人员的指导,50%的患者宫外孕后仍未采取合理的避孕方法,56.7%的患者缺乏合理避孕的常识性知识,48.3%的妇科患者对宫外孕后再次怀孕注意知识缺乏。
李瑞文以宫外孕心理护理和宫外孕健康宣传为目的,调查患者对宫外孕治疗与预防相关知识的知晓情况发现,200例宫外孕患者中,宫外孕相关知识了解不足、患者素质普遍偏低,社会地位低和经济基础不足等成为初次妊娠和二次妊娠发生宫外怀孕的重要影响因素。
修晓新,石红和赵丽嫣以744例宫外孕患者为例研究发现,宫外孕与宫内节育器位置、盆腔炎疾病以及人流的频率有直接关系。并且宫外孕患者呈现出年轻化趋势,因盆腔炎疾病所致的宫外孕发病率呈现逐年上升趋势,还发现导致宫外孕的一个十分最重要因素是慢性输卵管炎症所致,为宫外孕的治疗指明了方向。
汤丽荣和郑萍以首都医科大学2007年10月到2008年9月一年间的382例宫外孕患者病例进行研究发现,宫外孕患者与孕产史、既往病史(阴道灌洗史、吸烟史、饮酒史以及宫颈治疗史)、患病年龄、婚姻状况、职业类型(学历层次比较低的患病率较低,学历和职业压力大的患病率逐年上升以及治疗情况等密切相关。
鲁中莉和李燕结合临床诊治方法,利用2012到2014两年间的53例宫外孕患者病例,研究发现孕产次数、腹部切口手术、避孕方式不合理、妇科炎症疾病成为宫外孕形成的根源。
杨琳和周遵伦分别以2006年10月到2017年9月一年间的186例宫外孕患者病例和2011年10月到2012年9月一年间的382例患者为例研究发现,时间段不同,对其发病率的影响程度各异。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研究发现,未婚女性发病率与10年前相比呈现上升态势,21-30岁之间的宫外孕发病率明显增加;工人和农民的发病率较低,相反大学生、公司职员、社会个体、无业人员和机关干部的占比较高,并且呈现出逐年递增的趋势;孕产史与既往病史也是宫外孕发病较高的一个重要原因。
盛爱华,黄爱武和龚塑月指出公元前963年由Ablucasis提出的宫外孕主要有两类:受精卵到达宫腔受阻和孕卵的自身质量。研究发现,宫外孕的发病率呈现逐年上升的趋势,究其根源为节育后继续妊娠(15%-20%)、不恰当的紧急避孕服药以及人工流产等。
巩军和马春平收集该院1975年至1998年来24年间的875例患者数据进行宫外孕发病因素分析发现,影响宫外孕发病的因素有节育史、人工流产史以及上环史,其中节育手术后意外怀孕成为宫外孕发病的重要影响因素。
2.2发病因素分析
综合以上宫外孕发病率原因可见,影响宫外孕既包括自身的受精卵到达子宫受阻、孕卵自身质量外,也包括患者的年龄、职业类别、孕产史以及既往病史等外部因素。足可见,影响宫外孕发病的因素很多,是内外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3 预防宫外孕的措施
第一,处于育龄阶段的女性,定期进行妇科体检,采取医疗技术方法减少因妇科并发症所引起的宫外怀孕的概率。
第二,科普育龄妇女宫外孕的相关理论知识,加强宫外孕后正确避孕与再次妊娠相关知识的宣传与教育,提高医护人员宫外孕技术,提升护理人员的人性化管理水平。普及宫外孕患者注意重视初效与时效性相结合,提升患者的文化素质,切实提升宫外孕患者的妇科相关知识的培训。
第三,不合理避孕、多次孕产、妇科炎症疾病、腹部切口手术等均会一定程度上加大了宫外孕发病的概率。建议所有女性进行良好的日常妇科保健,加强保健意识,提升保健水平,日常女性健康的护理、各种妇科炎症的预防、选择有效与合理避孕措施等可以降低宫外孕的发生。
参考文献
[1]张彦君. 影响妇女发生宫外孕的相关因素研究[J]. 安徽医药, 2014(9):1697-1699.
[2]李利川, 胡晓燕. 宫外孕相关因素的调查[J]. 医学信息, 2015(45):269-269.
[3]郭立, 牛志兰. 宫外孕患者相关知识的调查和护理[J]. 中华现代护理杂志, 2004, 10(9):817-818.
[4]李瑞文. 宫外孕患者相关知识的调查和健康教育[J]. 中华现代护理学杂志, 2008.
[5]修晓新, 石红, 赵丽嫣. 异位妊娠发病影响因素的变化[J]. 大连医科大学学报, 2001, 23(1):39-41.
[6]汤丽荣, 郑萍. 异位妊娠发病因素十年变迁[J]. 首都医科大学学报, 2010, 31(6):817-820.
[7]鲁中莉, 李燕. 宫外孕发生的相关危险因素及临床诊治体会[J]. 中外健康文摘, 2014(3):149-150.
[8]杨琳, 周遵伦. 不同时期异位妊娠发病因素变迁及当下两类特殊异位妊娠诊疗研究[J]. 中国妇幼保健, 2014, 29(3):405-406.
[9]盛爱华, 黄爱武, 龚塑月. 宫外孕的诊断与治疗[J]. 中华腹部疾病杂志, 2006(1):39-40.
[10]巩军, 马春平. 875例宫外孕的诊断和治疗[J]. 临床医学, 1999(10):53-54.
论文作者:李素云
论文发表刊物:《医师在线》2018年10月19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3/19
标签:宫外孕论文; 患者论文; 因素论文; 发病率论文; 输卵管论文; 受精卵论文; 相关知识论文; 《医师在线》2018年10月19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