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目的:探讨中医辨证治疗胃脘痛的临床疗效。方法:对78例胃脘痛患者进行辨证分型,并予以相应的治疗措施,观察分析其临床疗效。结果:78例胃脘痛患者经中医辨证治疗后完全治愈54例,占69.23%;明显好转19例,占24.36%;无效5例,占6.41%。总有效率为93.59%。结论:中医辨证治疗胃脘痛疗效确切,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关键词】胃脘痛;辨证治疗;疗效
【中图分类号】R256.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8231(2017)11-0137-02
胃脘痛是临床学上比较常见的一种病症,而且多为急慢性胃炎,病症一般是胃病、十二指肠溃疡病或胃神经官能症等。胃脘痛常常与其它病症一起发生,所以临床医生在为胃脘痛患者诊断时,会出现无法断明其病因和病情的情况[1]。但是随着医疗技术的发展,医学界发现运用中医辨证治疗法可以很好地诊断出胃脘痛患者的病因以及病情,还可以取得非常好的疗效。现就中医辨证治疗胃脘痛的疗效进行分析。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5年6月-2016年6月收治的胃脘痛患者78例为研究对象,其中男性45例,女性23例;年龄25~74岁,平均年龄(44.2±3.8)岁;病程2个月至10年,平均病程(3.6±1.2)年。78例患者皆经胃镜检查,其中慢性浅表性胃炎32例,胃溃疡27例,糜烂性十二指肠炎19例;根据患者的临床症状、舌象以及脉象等,可将其分为6种不同的类型,其中胃热阴虚型25例、肝胃不和型26例、瘀阻胃络型20例、脾胃虚寒型7例。
1.2 治疗方法
以脏腑辨证为依据,根据临床中胃脘疼痛的临床常见症状及舌象脉象,结合患者体质、饮食特点,临床辨证为四种类型:肝胃不和型、脾胃虚寒型、胃阴亏虚型、瘀阻胃络型。胃脘痛的分型有多种,这四种分型基本涵盖了胃脘痛的临床常见症状。
1.2.1肝胃不和型 包括肝气犯胃和肝胃郁热,通常是由情志不畅,肝气郁结或郁久化热,横逆犯脾所致。主要症状为胃脘饱胀、腹痛,甚至胁痛、暖气,情绪波动则症状出现,情绪稳定症状缓解。舌质淡红,苔薄白,脉弦。治疗当疏肝理气、调和肝脾、和胃止痛;方以自拟柴肝饮加减治疗,方药:柴胡20g,炒白芍15g,郁金20g,枳壳6g,延胡索10g,香附15g,木香10g,枳实10g,炒白术20g,川芎15g,甘草6g,川楝子15g。
1.2.2脾胃虚寒型 多因脾胃气虚,外寒侵袭停滞肠胃或久病失治误治脾阳受损造成。脾胃虚弱导致饮食停滞,脾失健运则痰湿内生,湿浊中阻,郁久化热。主要临床症状见胃脘疼痛,喜温,不喜饮食,四肢不温,畏寒神倦,苔薄白,脉沉细。治则当以健脾和胃,散寒止痛。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方以自拟附芪六君汤加减治疗,方药:附子30g,炙黄芪30g,党参30g,白术20g,茯苓20g,甘草10g,佛手10g,砂仁15g,香附15g,肉桂6g,生姜10g,细辛3g,白芍20g,桂枝10g,木香10g。
1.2.3胃热阴虚型 多因脾虚日久,胃阴受损,阴虚内热化生;或过食辛辣香燥之品,损伤胃阴化热生火所致。主要临床症状为胃痛隐隐,腹部闷胀,甚至轻度疼痛,口干咽燥,舌红少津,舌苔剥离,脉弦细。治当滋阴养阴,和中清胃止痛。方用自拟精曲半夏泻心汤加减治疗,方药:半夏15g,黄芩10g,干姜10g,人参10g,炙甘草6g,黄连6g,大枣6g,吴茱萸15g,麦冬30g,黄精30g,竹茹10g,神曲20g,炒白术15g,川楝子10g,牡丹皮20g,乌梅10g,炒山楂30g,炒麦芽30g。
1.2.4瘀阻胃络型 通常是以暴饮暴食或过食肥甘厚味之品,辛辣厚腻之食,损伤脾胃,久病入络,伤及胃之肉络所致。临床症状多见胃脘痛拒按,痛如针刺样或刀割,痛有定处,疼痛持久,或黑便,舌质紫暗或有瘀斑,脉涩。治宜活血化瘀,理气止痛。方用自拟失笑丹红饮加减治疗,方药:蒲黄15g,五灵脂10g,丹参30g,红花20g,甘草6g,三棱各15g,莪术15g,当归20g,白芍20g,砂仁15g。
1.3 疗效标准[2]
治愈:胃脘痛及其它症状消失,X线钡餐造影或胃镜检查正常;好转:胃痛缓解,发作次数减少,其他症状减轻,X线钡餐造影或胃镜检查有好转;未愈:症状无改善,X线钡餐造影或胃镜检查无变化。患者随访以一年为期观察复发情况。
2.结果
78例胃脘痛患者经中医辨证治疗后完全治愈54例,占69.23%;明显好转19例,占24.36%;无效5例,占6.41%。总有效率为93.59%。
3.讨论
中医学中认为,胃乃水谷之海,多气多血,为五脏六腑之大源,日受水谷,喜润恶燥,主受纳腐熟水谷,其气以和降为顺。因此,当人体内伤饮食、外感邪气、情志不遂或者疲劳过度时,皆有可能伤及胃腑,从而致使胃气失和、气机郁滞,继而引发胃脘作痛之证。脾胃乃后天之本,又是营卫气血生化之源。胃主容纳而脾司运化,若脾胃虚寒,则不能运化水谷精微以生气血,继而不能资助先天肝肾,致使人体肝肾不足;男子肝肾不足则水不涵木,女子肝肾不足则血不养肝,以致于肝木肆横乘侮脾胃,此乃势必所然。因此,中医学在治疗胃脘痛上多以疏肝理气为主法。然而,理气药物大多味辛偏燥,若应用不当反而更加助长火热之势,因而在选用理气药方时要适当合理,以疏肝与和胃并行。胃脘痛具有病程长、难以治愈以及容易复发等特点,患者常胃痛日久不愈、脾胃阳气虚弱、胃络失温、阳虚生寒、气寒血凝或者纳运无力。中医学根据患者的临床症状、舌象以及脉象等将其分为六种类型,即肝胃郁热型、肝胃不和型、寒热错杂型、胃阴亏虚型、脾胃虚寒型以及胃络瘀血型,其中以肝胃郁热型最为常见。现代药物学研究证实[3],党参、白术、甘草等可健脾益气、提高机体免疫功能、调节胃泌素分泌、提高胃消化酶活性等;干姜可温中和胃、促进肠胃蠕动;黄连可清热燥湿,具有灭杀幽门螺旋杆菌的作用;陈皮、半夏可和胃止痛。
本研究结果显示,78例胃脘痛患者经中医辨证治疗后完全治愈54例,占69.23%;明显好转19例,占24.36%;无效5例,占6.41%。总有效率为93.59%。综上所述,中医辨证治疗胃肮痛,有助于提高疗效,且安全可靠,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
[1]曾劲松.胃脘痛辨证治疗与例证分析[J].亚太传统医药,2014,10(13):77-78.
[2]李建斌.中医治疗胃脘痛98例临床体会[J].中国民族民间医药,2015,24(19):147-148.
[3]李涛.中医辨证治疗胃脘痛98例临床研究[J].亚太传统医药,2015,11(12):95-96.
论文作者:杨凯策
论文发表刊物:《心理医生》2017年11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7/5/27
标签:脾胃论文; 患者论文; 症状论文; 中医论文; 疗效论文; 甘草论文; 方药论文; 《心理医生》2017年11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