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风研究:百年来学术史的梳理与前瞻
赵玉玲
(常州机电职业技术学院图书馆,江苏 常州 213164)
【摘 要】 学风在多个学科领域出现,但目前尚未见对这一问题做一个学术史上的系统梳理。 本文通过文献计量采用定量分析与定性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对学风研究的兴起与学风概念的提出、学风研究的分析路径和学风研究的前瞻作一回顾和展望,以期廓清学风研究的基本理论问题。
【关键词】 学风;学术史;党风;校风;学术道德
“学风”一词使用较广,在政治学、教育学、文史哲等多个领域出现,但到目前为止,尚未见对这一问题做一个学术史上的系统梳理。
促进教师提高教学能力 为了满足信息化时代的不断发展,高职院校的教师要不断提高自己的专业水平。微课教学不能仅仅针对某一节课进行,而是对教师教学方式和教学风采的进一步巩固。这一教学模式体现了优秀教师的价值,而对一些经验尚不丰富的教师来说却是一个很大的挑战。微课主要就是要求教师对学生的教学主题有一个规划,借鉴优秀教师的教学方式,把握最新的教学方式,在传统教学的基础上合理应用微课教学,促进教师教学质量的提高。
1 学风研究的兴起与学风概念的提出
1.1 学风研究的兴起
通过国家数字图书馆和读秀进行检索, 在图书方面,最早的是1916 年江苏省教育会出版的江谦编《两汉学风》, 介绍西汉和东汉时期治学而不废工作者38人。 其次是国立上海商学院出版部1934 年出版裴复恒《建立忠实的学风为复兴民族之基础》,为该院院长在纪念周的训话。 1930 年安徽省立图书馆陈东原创办馆刊《学风》(安徽立国书馆于1934 年12 月出版《学风》一书), 意在以图书馆为依存倡导健康向上的良好学风。1938 年时代日报社出版胡秋原编着《士风与学风》,收录时代日报社论集32 篇,其中关于日寇情况3 篇,关于内政、民族、青年、团结等10 篇,论军纪及空军6 篇、士风与学风3 篇。 毛泽东同志于1942 年作《整顿党的作风》演说后,华北新华书店于1943 年出版《整顿学风通俗读本 通俗思想方法论》。 1945 年求知书店出版钱基博著《近百年湖南学风》,论述了近百年湖南学者在学术方面的成就。 1947 年华北日报编写出版 《学风与学潮》,内收《学风应该整顿》、《掬诚忠告青年》、《学潮总检讨》等18 篇,系国民党当局宣传品。1964 新疆人民出版社编辑出版 《发扬革命的学风》。 1978 年台湾商务印书馆股份有限公司出版黄秀政著 《顾炎武与清初经世学风》。1981 年河南大学出版社出版李醒民主编 《见微知著:中国学界学风透视》。 1982 年人民出版社出版谢国桢著《明末清初的学风》。 1988 年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了龙月云编着 《古代名医的学风与建树》, 论述医学家55 人。 20 世纪90 年代以后,研究学风图书渐多。
安全风险的应对,影响着桥梁施工企业的生存与发展实力。桥梁施工企业要将安全生产作为最基本的企业文化,并在施工的各个环节做好控制工作。在安全行政部门下发了安全施工许可证之后方可开工,坚决抵制先开工后办证的行为。总施工负责单位要与各个分包单位签订安全生产的合同,保证每一个公包施工单位都具有安全施工的资质,每一位施工人员都持证上岗。对于特种作业,要求具有专业资质证书的专业人员实施,在施工过程中,反复检查人用设施,保证施工者的安全。
均质后的料液放入酶解器中,预热至45 ℃后恒温,用20%的氢氧化钠调节pH至7.0~9.0左右,再按2%~5%投料量将重组胰蛋白酶投入(添加胰蛋白酶的目的是利用胰蛋白酶将鳗鱼肉蛋白水解成氨基酸,得到高含钙的复合氨基酸混合液,再经均质、喷雾干燥等工艺生产蛋白钙及蛋白粉产品,通过前期实验研究表明胰蛋白酶对鳗鱼肉的酶解效率高),搅拌20 min,然后加热至60~80 ℃(10 min),使原料酶解。
“学风”一词,虽用者众,而给出明确概念的是毛泽东。 1942 年2 月1 日,毛泽东[1]在中共中央党校开学典礼上作《整顿党的作风》演说中指出,整顿党内作风的任务是“反对主观主义以整顿学风,反对宗派主义以整顿党风,反对党八股以整顿文风”,他说“所谓学风,不但是学校的学风, 而且是全党的学风。 学风问题是领导机关、全体干部、全体党员的思想方法问题,是我们对待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态度问题, 是全党同志的工作态度问题”。 概括而言,毛泽东认为党风包含学风、文风,学风是对待主观与客观、理论与实践的思想、态度和方法问题。
1.2 学风概念的提出
通过对中国知网、万方数据库、维普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进行检索,发现最早的一篇学术文献是梁启超发表于1924 年《清华学报》第一卷第一期上的《近代学风之地理的分布》, 研究学者的地理分布情况。 其后1950年冯友兰和柳湜在《人民教育》展开“为学术而学术的学风”论辩。1951 年《人民教育》发表社论《学习“实践论”,整顿我们的学风》,1957 年《学术月刊》刊登赵俪生《试谈学风和学派》,而后关于学风的研究渐增。 截至2018 年12 月,在中国知网以“学风”为关键词检索到6380 条相关理论研究成果,包括6135 篇期刊论文、148 篇国内会议论文、52 篇 硕 士 论 文、18 篇 国 际 会 议、11 篇 报 纸 论 文、9 篇学术辑刊论文和6 篇博士论文等。 其中1924-1980 年共发文39 篇,改革开放后年发文量以双位数增长,1995 年起年发文量过百篇,1998 年至2016 年间形成一个持续了近20 年的学风研究高峰期,年发文200 篇以上,直至2013 年达到顶峰349 篇,此后逐渐回落,2016 年基本与1998 年持平。
2017年7月,《禁止洋垃圾入境推进固体废弃物进口管理制度改革实施方案》要求,2019年底前逐步停止进口国内资源可以替代的固体废弃物,完善进口固体废弃物管理制度,加强回收利用管理,发展循环经济。我国全面推出禁止洋垃圾入境,未来进口源收紧 ,相关企业将更加注重国内采购渠道的建立 ,将促使国内废料需求进一步提高。
从上述对学风的定义或描述来看,学风可以归纳为主体、目的、认识和处理手段三大要素:(1)主体,可以是集体,也可以是个体。作为集体,可以是有形实体组织如书院、学校、企事业单位等机构,也可以是无形虚拟组织如社会、学术共同体、民众。 个体是指社会人,可以带有身份标签如教师、学生、学者、科学家,也可不带身份标签如民众中的个人。 (2)目的,可以是学习(如学习理论知识、学习实践经验)、研究(如治学、科研),也可以是用(即解决问题)。 (3)认识和处理手段,包括思想、态度、方法,以及理论与实际关系的主体精神状态和行为 (是理论联系实际还是理论与实际相脱离,是学以致用还是学用分离)。
工具书对学风的解释有:《当代汉语词典》[2]“指在治学、学习等方面的作风。 校风。 ”《新华汉语词典》[3]“学 校的、学术界的风气。 学习的态度、方法等。 ”《近现代辞源》 [4]“学习或研究学问的风气”。 《邓小平理论辞典(第一卷)》 [5]“在学和用的态度和方法上表现出来的一种社会风气”。 此外,蔡红梅、李郴生[6]认为“广义的学风包括教师的教风和学生的学风,狭义的学风专指学生的学习风气”。教育部科学技术委员会组编的《高等学校科学技术学术规范指南》[7]指出“通常学风是指学校的、学术界的或一般学习方面的风气。 学术界认为,学风是学术共同体及其成员在学术活动中表现出来的一种社会风气”。
基于上述三要素,笔者给学风的定义是:学风是社会主体为实现一定目的对理、实的认识和处理。 这个概念涵盖了学校学风、学术学风、社会学风、学生学风、教师教风、学习学风、理论联系实际学风、学以致用的学风、空谈学风等。 具体概念可以根据上述三要素进行演绎,如学生学风指学生学习、研究、应用学问的风气,表现为思想、态度、方法、行为等。 学术学风指学者及学术共同体在治学科研中的风气,表现为治学态度、科研诚信、研以致用等。 学校学风应包括学校作为实体组织本身的学风、涉及教与学两大主体的学风即学生学风和教师教风、以及师生作为学者身份时的学术学风。
其一,科研学术领域与教育领域交融,形成教育科研领域,成为学风研究的第一大领域。笔者分析,主要原因在于,科研学术领域工作者主体来源于学校或科研院所,而学校或科研院所本身又肩负着教书育人、科研育人的责任,教学科研存在互动关系。即一般来说,教育人员同时从事科研工作, 科研人员同时从事教育工作,这种身份的重叠让两个领域的融合趋势明显。
2 学风研究的路径分析
通过对中国知网6380 篇文献进一步分析,发表文献量在50 篇以上的主要学科(中国知网)为:教育(3219 篇)、政治(945 篇)、历史(259 篇)、科学学与科技管理(150 篇)、马克 思 主 义(145 篇)、文 学(140 篇)、哲 学(99 篇)、新 闻传播(85 篇)、语言(71 篇)。
相较前几个领域,科研学术领域的学风研究显得比较年轻,但异军突起。1995 年杨乐在《中国科学基金》上发表《科学研究工作与学风》,对各种学术不端行为列举归纳,并提出批评和改进措施。2000 年以后对科研道德和学风建设日益重视,不少研究成果转化为政策举措。 为遏制学术不端行为、惩治科研腐败,科研主管部门、学术界积极行动。2009 年教育部发出《关于严肃处理高等学校学术不端行为的通知》,2010 年四川大学、 四川省社会科学院等联合发表 《保护期刊版权抵制学术不端行为联合宣言》, 抵制学术不端行为。 数据库出版商如中国知网、万方、维普等推出论文检测系统,提供技术支持手段。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在2011-2014 年间设立“科研诚信和学风建设”专项。 2018 年5 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科研诚信建设的若干意见》。
表1 文献发表学科领域
2.1 哲学领域学风研究
哲学基本问题是物质与意识关系问题,也即思维与存在、主观与客观的关系问题。 程家明等[8]在《学风论》一书中提出,学风问题是关于理论和实际及其相互关系问题的主体精神状态,是学与用的态度和方法上表现出来的社会风气。 学风包括理论、实践、理论联系实际三个层面,它在不同的历史条件下有其具体内涵。 就上述99 篇哲学领域文献主要集中于中国哲学中学风问题、 理论联系实际、经世致用等方面。
2.2 法学领域学风研究
法学领域学风研究主要涉及政治学、马克思主义理论两个一级学科。 中国共产党主要领导人特别重视学风问题。 毛泽东认为学风问题是“第一个重要问题”。 邓小平把理论联系实际作为党的思想路线的重要内容。 江泽民指出“学风问题是一个关系到党的兴衰成败的重大政治问题”。 胡锦涛将“勤奋好学、学以致用”摆在要在各级领导干部中大力倡导八个方面的良好风气之首。 习近平要求 “领导干部要发扬理论联系实际的马克思主义学风”。 与之相应,中国知网中政治学领域学风研究较浓,文献量一千多篇,居第二。 主要研究理论与实际、学与用的问题,涉及党员、干部的党风、文风、作风、学风等方面。
2.3 教育学领域学风研究
史学领域学风研究文献量排第三。 对该领域文献进行关键词共现网络分析发现,史学领域着重在探讨经世致用、学风问题、乾嘉时期、士风、学术研究等,与文学领域学风研究有较多重合。
教育领域学风研究文献占总体文献的一半还多。 涵盖了学校、教师、学生,包括针对学校的校风,针对教师的教学风气、研究风气,针对学生的学习风气。随着社会发展、教育环境、教育理念、教育对象、教育目标等的变化,教育界关于学风的研究尽管有起伏但从未中断。 当前,探讨热点集中在学风影响因素、学风优化、辅导员班主任课任教师等教育教辅人员作用发挥。
2.4 文学领域学风研究
提到文学领域,绕不开“文人”。 陆草[11]认为,文人一般是指“文学创作或学术研究的人,即文学家和学者”。有文人就有文风,有文风就有学风。 有学者将“学风”等同于“学者”,如梁启超《近代学风之地理的分布》,钱基博《近百年湖南学风》。 有学者认为“学风”即是“风气”,即学术研究的风气及学者之间的情感,如赵俪生[12]在《试谈学风和学派》一文中对道光咸丰年间学者形成的学风特点概括为“开辟了学术上更细致分类研究的风气”,友谊深厚在生活情感上团结帮助。 王启宇[13]指出学术讨论要讲究文明礼貌, 包括文明语言和尊重别人两个方面,这也是文风问题,更是学风中不可忽视的问题。 对文学领域文献进行关键词共现网络分析发现,该领域着重在探讨学风问题、学术研究、士风、文学等。
2.5 史学领域学风研究
冯友兰[9]在《对于中国近五十年教育思想进展的体会》中认为,学风是一个时期教育思想的具体表现;并进一步说明了不同时代学风的转变和教育的进展:科举时代的学风是教育训练“士”,意在“功名”;五四运动时期建立的新学风,表现在政治社会方面批判传统思想制度、参加革命运动,表现在学术教育方面建立了“为学术而学术的学风”,反对为做官而学术;新民主主义社会以“为人民服务”为目的。 冯友兰[10]在《再论“为学术而学术的学风”》中指出学风是与社会发展相应的思想发生作用所形成的;并提出“为学术而学术”包含三方面思想:个人研究学术的目的在于求真;对于学术的看法是独立、为民众;对于研究学术的方法则是学术是有用的但研究学术的时候要不以致用为意。
2.6 科研学术领域学风研究
根据教育部《学位授予和人才培养学科目录(2018 年4 月更新)》,可将上述内容分别归入哲学、法学、教育学、文学、历史学等学科门类(见表1)。 为进一步分析学风研究的路径,笔者将科学学与科技管理单列为科研学术领域,与前述五个学科门类构成六个学科领域。
1)外植体消毒试验结果表明,大花序桉最好的消毒方法为A5处理,即2%次氯酸钠浸泡20 min+75%食用酒精表面消毒30 s+0.1%HgCl2深层消毒6 min。这样的消毒方式能够保证较低的褐化率与污染率及较高的诱导成活率且生长良好。消毒时间过短,无法完全清除外植体上带有的真菌、细菌等微生物;而消毒时间过长,可能会使外植体组织损伤失去活力,导致外植体褐化或死亡。
3 学风研究的展望
3.1 学风研究的领域趋于融合
通过前述对学风研究路径的分析发现,学风研究的领域呈现融合趋势,具体表现在。
[47]卢克·多梅尓:《算法时代——新经济的新引擎》,胡小锐、钟毅译,北京:中信出版社,2016年,第221页。
其二, 哲学领域与法学领域交融形成哲学法学领域。由于马克思主义(隶属法学学科门类)包括哲学、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三部分,与哲学(隶属哲学学科门类)和政治学(隶属法学学科门类)有天然的联系。 我国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国家,党以马克思主义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如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十分重视党群思想政治教育,因此,哲学领域与法学领域融合趋势非常强。
其三,文学领域与史学领域交融形成文史领域。 文史亲近有历史因素,在古代不少学者身兼文学家、史学家身份,如“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史记》的作者司马迁、开创断代史体例《汉书》的作者班固,《新五代史》作者欧阳修等。 一个时期的文风、学风同时也是史学研究中的重要内容。
上述融合的结果是将学风研究的领域整合为教育科研领域、哲学法学领域、文史领域。
综上,社会团体法人财产观的优点在于,一旦明晰社会组织对财产的所有权,将极大激励社会组织积极性,可能带来资产使用效率及社会服务水平的提升。但同时,面临的问题也很严峻:是否导致法人权力过大而失控,如何限制和约束法人财产权的行使,防止其侵害出资人的利益。国有资产出资设立或具有国有成分的社会团体法人在改制后,可能导致国有资产的流失。
3.2 学风研究的维度延伸
教育科研领域,沿着“学校.教师.教风”、“学校.学生.学风”、“学术共同体.学者.学风”、“社会.民众.学风”等维度行进,分别对应着教师的教风,学生的学风、学者的学风、社会民众的学习风气。 其中以学生的学风研究最为热门。 在6380 条“学风”研究理论成果中,含有“学生”主题的文献2383 条,占三分之一还多。 教育部在学风建设方面也连连发力,2018 年7 月以来就严查高校学位论文买卖AI写作 (教督厅函〔2018〕6 号)、狠抓本科教育(教高函〔2018〕8 号)、规范研究生招生(教学厅〔2019〕2 号)与培养(教研厅〔2019〕1号)等陆续发布多个文件。 如何有效落实教育部文件、切实提高学风建设成效和人才培养质量, 是教育界重要研究课题。
哲学法学领域,沿着“党员.党风.学风”的维度行进。 党风的外化就是学风,学风的时代内涵随着历史条件的变化而变化。 当前研究重点是强调思想政治教育,强调理论联系实际、学以致用。 习近平指出“党风决定着文风,文风体现出党风”。2019 年1 月31 日《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政治建设的意见》,强调坚决反对“四风”特别是形式主义、官僚主义。 3 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关于解决形式主义突出问题为基层减负的通知》,表明中央遏制形式主义的决心,也将进一步强化党风、学风建设。
文史领域,沿着“文人.文风.学风”的维度行进。 文史领域专家学者在研究历史的过程中,呼吁文风、学风的改进。
3.3 学风研究的细化深入
除了上述两个趋势外,对学风的研究正在细化、分领域、分层次,学风研究的主题正在分解、转换,研究范围不断深入,这在学生的学风研究中表现特别突出。
【参考文献】
[1]毛泽东.毛泽东著作选读(下册)[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488-489.
[2]莫衡等.当代汉语词典[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1.
[3]任超奇.新华汉语词典[M].武汉:崇文书局,2006.
[4]黄河清.近现代辞源[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10.
[5] 余 源 培. 邓 小 平 理 论 辞 典[M]. 上 海: 上 海 辞 书 出 版 社,2004:472.
[6]蔡红梅,李郴生.高校学风建设的思考[J].湖南社会科学,2004(3):127-128.
[7]教育部科学技术委员会.高等学校科学技术学术规范指南[M].上海: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2.
[8]程家明等.学风论[M].北京:国防大学出版社,2002.
[9]冯友兰.封于中国近五十年教育思想进展的体会[J].人民教育,1950(4):9-12.
[10]冯友兰.再论“为学术而学术的学风”[J].人民教育,1950(5):27-28.
[11]陆草.近代文人的地理分布[J].中州学刊,2000(3):76-82.
[12]赵儷生.试谈学风和学派[J].学术月刊,1957(4):18-19.
[13] 王 启 宇. 谈 学 风、 文 风 及 文 明 语 言[J]. 图 书 馆 学 研 究,1982(4):113-114.
Research on Study Style:a Review and Prospect of Academic History in the Past 100 Years
ZHAO Yu-ling
(Changzhou Vocational Institute of Mechatronic Technology,Changzhou Jiangsu 213164,China)
【Abstract】 The style of study has appeared in many disciplines,but it has not yet been found to make a systematic review of this issue in the academic history.Through the bibliometric method with quantitative analysis and qualitative analysis,this article reviews and prospects the rise of style of study and the concept of style of study,the analysis path of style of study and the prospect of style of study,with a view to clarifying the academic context of style of study.
【Key words】 Style of study;Academic history;Party spirit;School spirit;Academic morality
中图分类号: G64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2457(2019)18-0252-003
DOI: 10.19694/j.cnki.issn2095-2457.2019.18.118
※基金项目: 江苏省图书馆学会课题“江苏高职院校图书馆资源利用与学风建设相关分析及其对策研究”(17YB27);江苏省社科应用研究精品工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专项课题“新时代大学生课外阅读与思想政治教育融合研究”(18SZC-54);常州大学高等职业教育研究院“高职院校图书馆资源利用与学风建设互动影响的实证研究”(CDGZ2017015);常州机电职业技术学院专项培育社科类课题“大数据背景下高职院校图书馆资源利用与学风建设相关分析及其对策研究”(2017-ZXSK-01)。
作者简介: 赵玉玲(1981—),女,汉族,湖北十堰人,硕士,常州机电职业技术学院图书馆读者服务中心主任/馆员,研究方向:图书情报与高等教育交叉领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