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观的当代形态_市场经济论文

历史观的当代形态_市场经济论文

历史观的当代形态,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历史观论文,形态论文,当代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仅是一种经济行为,而且还是一种文化行为。一种经济行为和经济现象都与文化密切相关,都内在要求一种文化观念作基础和支撑。英美的“个人资本主义”的市场经济注重个人精神,而日本和德国的“社团资本主义”市场经济较注重社会和团体的合作精神。因此,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一定要分析它的文化实质及其意义,从哲学上讲,就是要分析它的历史观实质及其意义。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向哲学历史观提出新问题,哲学历史观作出答复,并对传统教科书中的历史观既成形态进行反思,以提出新的历史观念,推动历史观的转型,这是当代哲学历史观发展的基本途径。

1.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

传统教科书中的唯物主义历史观把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看作历史观的基本问题。这一基本问题的意义在于注重历史领域中的唯物主义及其与唯心主义的根本区别,着眼于从社会历史的本体论(本质)上说明社会历史。然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把人和物包括个人和社会的关系从社会历史领域中突出出来,使其成为社会历史观的又一基本问题。

历史观的基本问题可以是多层次的。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属于社会历史的本体论层次。具提问题的方式是:社会历史领域中的物质因素和精神因素是什么关系。人和物的关系属社会历史的发展观层次、文化价值观层次和人学层次,它注重历史领域中的发展观、文化价值观和人学,因为它把社会历史发展看作由注重社会物质生活条件逐步走向注重人本身的发展过程。它提问题的方式是:社会历史领域中的主体因素(人或个人)和客体因素(社会和社会物质生活条件)的关系是怎样的。

2.社会历史发展的前提和基础

传统教科书中的历史观主要把社会物质生活条件看作社会历史发展的基础和前提。之所以如此,旨在把历史唯物主义与历史唯心主义区别开来。

然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又使现实的个人成为社会历史发展的基础和前提。这是因为:其一,人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的主体,现实的个人是什么样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就是什么样的,从而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为经济基础的社会历史状况也就是什么样的。其二,马克思在总结商品经济社会的历史发展时指出,人格独立是商品经济这一社会形成得以确立的前提。其三,现代化理论认为,从传统社会的狭隘经济关系,向革新了的现代商品(市场)经济关系转变,有赖于事先改变人的价值观念、态度和行为规范。其四,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设同样要以人为前提和基础。

社会历史发展的前提和基础是多方面的。但基本上有两个:一是社会物质生活条件;二是现实的人。前者注重社会历史发展的客观物质基础,后者注重其主体基础。历史唯物主义教科书较注重前一基础而忽视后一基础,这需要加以改变。

3.社会历史发展的本质

传统教科书中的历史观认为,社会发展史本质上是生产方式发展的历史,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矛盾运动的历史。而对如何从社会历史的具体运行层次上把握社会历史发展的本质,并未给予揭示。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使我们得以从具体运行层次上来把握社会历史发展的本质,即它把社会历史发展本质上看作是实现效率与公平统一的历史。市场经济把效率与公平的统一提到社会历史发展的本质的高度。这意味着我们在理解社会历史发展的本质时,不仅要把社会发展史看作生产方式发展的历史,而且要看成是追求效率与公平统一的历史。

4.社会历史发展规律

传统教科书中的历史观把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矛盾运动的规律看作是社会历史发展的一般规律。然而,这种历史观并没有从社会运行机制层次上,从社会发展的目标、途径和方式上,从社会发展的历史条件上,来揭示社会发展和社会运行的规律。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是我国现代化建设的根本途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本质上也是一种社会运行机制。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运行的角度揭示社会历史的发展,可以发现,社会通过付出代价并扬弃代价来求得自身发展,是商品经济社会的历史发展和社会运行的一条规律。

提出“以付出代价并扬弃代价的方式来换取发展”这一规律,在理论上丰富了历史观的社会规律学说,在实践上有助于提醒人们谨慎选择社会发展目标的方式。

5.社会历史进步的评价尽度

究竟以什么尺度来衡量历史进步?这是历史观的一个重要问题。传统教科书中的历史观多把生产力作为衡量社会历史进步的根本标准。这种理解是对的,却是不全面的,它没有充分概括和总结社会历史发展和商品社会发展的全部史实。

在坚持生产力这一历史尺度的前提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还把人本身自由而全面发展作为衡量社会历史进步的价值尺度。

马克思在考察历史进步时,就提出了社会物质财富的增长和人本身发展这两个基本尺度。他指出:在以社会物质财富为目的的商品经济社会,社会物质财富的增长便成为衡量社会历史进步的尺度。但当发展人类的天性成为目的本身,或发展人的能力成为目的本身的社会里,自由时间里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程度便成为衡量社会历史进步的尺度了。

生产力尺度和人的尺度是有区别的:前者是一种历史尺度,旨在从客观方面衡量社会进步的程度;后者是一种价值尺度,旨在从主体方面评价社会进步的完善状况,而人的尺度正是由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才显示出它的必要性和合理性。

6.生产力发展的动力

教科书中的传统历史观在说明生产力发展的动力时,往往到生产力外部即生产关系中去寻找,认为生产力发展动力来自于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发展的推动。如果从市场经济角度看,生产力发展的动力主要来自于生产力内部因素的作用。这表现为五个方面:一是科学技术;二是科学管理;三是人的能力发展;四是竞争;五是利益驱动。这五个方面都与生产力的核心因素——劳动者有关。这告诉我们要把市场经济及其竞争、价值规律、资源配置、利益驱动和人的能力发挥等上升到生产力发展的动力系统之组成要素的高度来理解,同时还要充分认识个人能力充分发挥对生产力发展的战略意义。

7.个人在社会历史中的作用

传统教科书的历史观虽有关于人的问题的内容,但它较关注作为人类和群体(人民群众)的人;虽也研究个人,却是杰出的个人,而不是每个个人;不仅如此,传统教科书中的历史观较注重人的社会性,而对人的主体性和个性缺乏研究。这与经典历史唯物主义注重历史领域中的唯物因素以及为人类解放和社会革命作论证有关,也与在计划经济体制长期影响下,个人在经济、社会中的地位、作用和发展受到忽视有关。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使个人及其主体性在社会历史中的地位和作用问题突出出来。这在哲学历史观上,意味着要重新评价个人在社会历史发展进程中的作用,重视对个人问题的研究。那种认为普通个人在历史进程中的作用是微不足道的观点,今天看来需要加以修正了。

8.生产关系的内在结构

传统教科书中的历史观着重从社会本质和社会经济制度的角度看待生产关系,把生产关系看成是在生产资料所有制基础上的生产、流通变换、分配、消费诸关系的总和。从市场经济角度理解生产关系,可以看出它包括经济制度、经济体制和经济运行机制三个基本内容。传统教科书中的历史观只注重经济制度这一层次的基本内容,没有反映市场经济体制和经济运行机制这两方面的内容,因而需要进一步丰富和发展。

9.国家的本质、职能

传统教科书的历史观的国家理论认为:国家在本质上是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是阶级统治的工具。其主要职能,是镇压被统治阶级的反抗,维护本阶级的统治。然而现实实践使我们必须对这一理论进行反思并加以发展:在当今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阶段,阶级斗争虽然存在,但已不再是社会的主要矛盾。社会主要矛盾是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和文化需要同生产力水平相对落后的矛盾,因而其根本任务是发展生产力,搞经济建设。在这种情况下,对内而言,国家在本质上不应仅看作是阶级统治的工具,而应看作是管理社会的机关,看作是服务经济建设和管理社会活动的工具。这一本质决定国家的主要职能,不再是镇压被统治阶级的反抗,维护本阶级的统治,而是由其专政职能转向经济职能,即调节和干预经济生活,为市场经济体制建设服务。

另外,人道主义与人的自由等问题,在传统教科书中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而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这些问题将被导入社会生活和精神生活中,在哲学上意味着社会历史观需要进行较大的丰富与发展。限于篇幅,本文不做详述。

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角度反思传统教科书中的历史观,可以看出,至今我们所讲的历史观,基本上还停留在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创立的唯物主义历史观的水平上,很少涉及现代市场经济向历史观提出的新问题。如果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纳入我们的研究范围,从市场经济的历史观意义的角度反思传统历史观,那么,就应进一步从整体上改写和发展传统历史观,即由唯物主义形态的历史观向发展形态的历史观(“发展”历史观)转型。

唯物主义形态的历史观没有反映当代世界和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时代精神。整体来讲,传统的唯物主义历史观有如下五个基本特征:一是注重历史领域中的唯物主义,以社会存在或社会生活条件为基础(本体),个人及其主体性予以忽视;二是注重本质、一般规律以及一般层次上的社会历史理论,如社会历史的基础、社会历史发展的动力、社会结构和社会历史发展的一般规律等,不注重社会历史具体运行层次上的社会历史理论;三是注重为人类解放和社会革命(变革)以及社会形态更替作论证;四是注重生产关系对生产力的反作用;五是许多原理是以计划经济为基础并为之服务的。

当今世界和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设的现实,要求确立一种反映时代精神的具有当代形态的历史观——着眼于社会历史发展具体运行的“发展历史观”。

当今时代是发展的时代,发展是当代的主题。因此,历史观应注重对发展问题的研究,应由论证人类解放和社会革命转向论证人类社会的发展和人的发展。

我国正处在社会历史的转型期。就国内而言,正在由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变。就国际而言,面临着由民族历史向世界历史转变的趋势。这些转变,其主题是发展,具体来说,这种发展是经济、社会、政治、文化、思想和人的全面发展。当代历史观应注意反映当代中国的上述现实及其时代精神,由注重历史领域中的“唯物主义”因素向注重社会历史领域中的全面发展转变。

当代世界,尤其是我国社会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所要着重解决的,是社会发展具体运行层次的基本问题。所以,当代历史观应一方面汲取当代人文科学的发展成果,另一方面应总结当今社会历史发展(包括现代市场经济发展)及其经验教训。当代人文科学大都把“发展”及人的发展纳入本学科的视野,并且越来越置于学科发展的中心。教育经济学的核心是人力资本理论,旨在强调人力作为一种资本在社会历史发展中的作用。消费经济学的中心概念是人的生活质量,旨在强调一切发展是为了提高人的生活质量。生存经济学有两个基本概念,一是生态持续能力,二是社会公正。前者着眼于人和自然的关系以及人的自然生态环境,后者着眼于人和人的关系以及人的社会环境。发展经济学、发展社会学和发展学所强调的,是经济发展、社会发展、文化发展和人本身的协调统一,其核心是人的全面发展。福利经济学把人的社会公平置于首位。现代西方人本主义关注的根本问题,也是经济发展、社会发展、文化发展和人本身发展的关系问题,而关注的焦点是人的发展问题。包括原来排斥人的西方科学主义,也不得不关心起科学与人、技术与人、语言与人等与人发展有关的问题。当代的历史学同样关心人的发展,把历史看作是人的发展的历史。当今社会历史发展及其经验教训的根本之点,是强调把社会经济发展、文化发展和人本身的发展统一起来。本文所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向历史观提出的问题,大都属于社会历史发展的具体动作层次上的问题。因此,无论是从当代人文科学的发展来看,还是就当代社会历史发展及经验教训来讲,发展以及人的发展,是当代历史观必须加以研究的主题。

提出和确立当代形态的“发展”历史观,有其重大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从理论体系上,它进一步丰富、发展和深化了传统历史观,使历史观走向当代世界现实和中国现实,并反映时代精神,从而填补了历史观在社会历史发展具体运行层次上的空白,显示了历史观发展的生命力。从实践上,它有助于推动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设,有利于扩大改革开放,并将为解决社会历史发展中的具体运行和具体操作问题提供具体指导。

标签:;  ;  ;  ;  ;  ;  ;  

历史观的当代形态_市场经济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