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业集团化经营创新:构建价值链、品牌链和产业链_市场营销论文

报业集团化经营创新:构建价值链、品牌链和产业链_市场营销论文

报业集团化运作创新:打造价值链、品牌链、产业链,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产业链论文,报业论文,价值链论文,品牌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在2003年来临之际,报业已进入集团化发展的时代。

仅仅与一年前相比,全国报业集团已由26家增加到39家,其中中央级报纸两家、省级报纸24家、省会城市及计划单列城市报纸13家,几乎囊括东西南北中的强势报纸。

但就各个报业集团来看,自身的“集团化运作”仍在多方探求之中。

组建报业集团似乎不难。一家主报,创办或接收若干子报子刊子网,再加上几个现有经营实体略作包装,就可以号称一个集团。这种平面组合,可以自然形成“规模”,却无法自然形成“规模覆盖”。

实行集团化运作则不易。从经济动因来讲,组建集团的实质是通过规模扩张获取规模竞争力,通过规模竞争力获取规模优势,通过规模优势获取规模覆盖,最终赢得两个效益的最大化。这才叫做大做强。西方发达国家“一城一报”的格局,就是规模覆盖,就是这种过程演变的结果。

顾名思义,集团务必“集”而“团”之。这个“集”在于机制转换、在于资源整合、在于优势重构,从而把集团的各个要素组织起来,使之抱成一“团”,既具备内在有机联系,又能够总体有效运行。打一个比方,小舢板捆绑起来固然不能成为“航母”,但如果编队有序,浑然一体,策应向前,则可能成为驰骋报海的“联合舰队”。

那么,这种组合的“链”在哪儿呢?

“链”,即各个要素环环相扣,相互依存,相互补充,相互促进,终端反过来又作用于始点,以良性循环不断推动事物螺旋式上升。

价值链:文化共同体,利益共同体

集团是联合体、共同体,它的纽带是资产关系,它的核心是共同的价值观——包括经济价值的整合和精神价值的塑造。价值链接,意味着将各单元的价值进行重组和提升,变为集团取向与集团意志,对内取得向心力和凝聚力,对外构成形象力和影响力。

——精神追求上的认同。一切从集团发展的大局出发,按照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突破原有各自为政、条块分割、相对封闭体系所造成的思想观念局限,拆除心理樊篱,树立集团意识。尤其是“小而全”自然经济土壤上滋生的本位主义、分散主义必须革除,建立大生产、大产业的现代理念,塑造共同的价值观。注重报业文化建设,建立集团形象识别系统,强化共同的精神特征和统一的文化底蕴。采取自下而上的方式,制定“集团理念”、“团队精神”、“员工规范”等,培育集团员工的归属感,营造貌合神聚、兴衰与共的精神氛围。哈尔滨日报报业集团提出的“政治家办报、企业化管理、市场化经营、社会化服务”,形成人气凝聚之核,就是成功一例。

——战略目标上的共识。认真分析和把握报业市场竞争的趋势、形态、特点,从自身实际出发,在充分调研、论证的基础上集思广益,选准总体战略思路和发展目标。思路和目标既代表全集团的根本利益和长远利益,又照应各利益主体的现时发展需求,建立科学的目标管理体系,明确有序的推进步骤。辩证处理好各利益主体之间的关系,保持集团内在驱动力的强劲,讲“两点论”,也讲“重点论”,一个方向,协同作战,重点突进,实现集团与单元、办报与经营、子体与子体的协调发展。

——组织构架上的集中。集团的特征表现为资源管理集中而资产经营分散、事业属性一元而经营领域多元,需要与之相适应的组织构架,保证管理层“统”得起来、“放”得下去。在机构设置方面,精干、高效、集中,保证集团的宏观调控到位。大多数集团与主报实行“一套班子、两块牌子”,决策机构与职能部门不重复设置,有利于决策、协调和管理的一体化。文新联合报业集团的文汇报、新民晚报只设编辑部,其他则纳于集团的统一管理体系,两报集中精力办报,集团职能部门为其提供支持与服务。

——报业资源上的整合。价值链的基础是资源链。报业资源包括思想资源、品牌资源、文化资源、信息资源这些“软资源”和人力资源、资金资源、技术资源、物资资源这些“硬资源”,所有资源根据增强竞争力的需要去整合。一方面资源共享,提高资源的利用率,如技术装备、发行网络、办公设施等避免重复建设;一方面资源重构,优质资源向优势产品集中,做大做强主打产品,提高市场占有率。资源整合的目的是盘活资源,做到人尽其才、物尽其用。特别要防止“左脚踩右脚”似的内耗,努力降低竞争的成本(规模经营的一个要义就是平均成本降低)。

——经营运行上的统一。建立全集团经营的运行体系,保持整体的规模效应和各个局部的活跃姿态,要求决策机制与协调机制的规范有效,对各单元实行统一规划、统一管理、统一规则,经营的方式可灵活多样。设立财务结算中心,调控用活资金流,用财务杠杆把握总体运行,此外,同类资源尽可能集中使用,组建广告中心、发行中心、开发中心等整体打市场是一个发展方向。

——竞争环境上的公平。集团内部客观存在竞争,各单元的资源配置应各得其所,相得益彰,可以有不同的支持力度,但一定要有相同的发展环境。集团公正合理地处理与各单元的经济关系,让各单元在各自轨道上公平竞争。规范考评体系,健全动力机制,分门别类推行资产责任制、目标责任制、任期责任制等,刚性考核,公正评价,严格按效益实行奖惩兑现。集团员工的“身份”和“价码”,应通过人事分配制度改革逐步“并轨”。

品牌链:一点发散,多点聚合

报业集团以办报为中心、以媒体为主业,最大的资源是报纸新闻传播所积累的品牌。关于品牌的概念莫衷一是,但从市场角度看,品牌的对应物是受众的忠诚度,它是由关注度→认知度→忠诚度一步一步培育起来的,没有品牌无法保持持久的市场。换言之,受众的消费倾向即他的品牌倾向:一种对产品的品质、效用、个性、特色和文化渊源的综合心理反应。

所谓构建品牌链,意在充分开掘主品牌的潜在价值,将主品牌凸现、放大、强化,使之成为品牌孵化器,延伸和辐射开去打造品牌系列。这样,主品牌之魂附于子媒之躯,进入经营之体,变单一效应为综合效应,变无形资产为有形资产。反之,守着金山不用锄,造成品牌价值的空放和浪费,是非常可惜的。

品牌链的主品牌最好是主报品牌的张扬和提升,显示集团品牌的标志性作用,如“南方报业”、“新华报业”、“解放报业”等已在社会上有较大的影响。主报品牌的优势基于其历史性、社会性、时代性,体现在文化传统、传播区域和市场影响诸方面,信用价值高,启动燃点低,易于迅速推广。主报品牌用于子媒得法,能产生“点石成金”之效,这也是一些行业报置于一个强势报业集团下的重要原因。问题的另一面是,由于受种种客观条件的限制,有的主报品牌处于相对弱化状况,则有必要通过扶持强势子媒去打造新的报纸品牌与之呼应,如“华西”、“大河”、“楚天”等,就为集团品牌起到锦上添花的作用。

从主品牌发散到多品牌聚合,集团依靠多点支撑增强实力,以品牌覆盖谋求规模覆盖。

一是“集团购买”链接“大众购买”。集团主报为机关报,主要功能是服务中心工作、引导社会舆论、传播先进文化,主要读者对象为机关、企业界和专业人士,其信息消费具有“团体购买”的特征,因此,在自费市场上应对都市报、晚报的冲击失之疲弱,“大众购买”明显走低。电影导演陈凯歌最近谈到影片《和你在一起》时说过这么一句话:“好莱坞认为,一部片子要想获得成功必须有‘全体性的需要’。”这句话适用于办报,但一张报纸不可能满足“全体性的需要”,而一个品牌链则有可能。杭州日报主办的都市快报以“新力量媒体”为号召,深圳特区报主办的晶报以“阳光媒体、非常新闻”为理念,都秉承了主报品牌的风格,办报路数有别于一般晚报、都市报,在与钱江晚报、深圳晚报的“较劲”中很快出现摸高走势。只有品牌链的互补,才能应对“两面竞争”,才能满足“两种购买”,才能做到“两头满意”,才能占领“两个市场”。

二是“综合市场”链接“细分市场”。2002年10月12日,南方日报报业集团社长范以锦在“全球经营管理大师峰会”上讲演“媒体多品牌战略”时说:“南方日报无法占领的一些地盘我们要把它占领,这样就要根据已经细分的市场办子报来弥补南方日报的缺陷。根据这个,哪家打全国,哪家打广东,哪家打城市、哪家打农村,哪家争取大众化,哪家争取高层次的经营阶层……就逐步清晰了。”应当看到,市场经济催生社会分工越来越细,导致社会阶层高度分化,受众对信息需求的个性化、多样化分众化特征也越来越突出。由此,财经投资类、国际新闻类、生活消费类、体育娱乐类报纸有了细分市场的“机遇期”。南方日报敏锐抓住机遇,发散“南方品牌”,抢占细分市场,很快大行其道。

三是“新闻品牌”链接“经营品牌”。品牌的核心是报纸的传播内容,凝聚在新闻报道上,反映在传播过程中,它与形式、标识、风格等其他特征构成一个品牌总和。新闻品牌与其他品牌不同,它自身就是“广告”,知晓度高,增值领域十分宽广,不仅用于办子报子刊,还可出书出光碟,并在开发广告、发行、印务、多种经营及资本营运等方面也大有作为。楚天都市报在武汉名重一时,近年在黄金地段洪山广场近旁开发“楚天公寓”,把品牌资源“榨”干做足,据称效益前景可观。哈尔滨日报报业集团“报达”公司依仗新闻品牌做家政中介、幼儿教育、房地产开发等,催生了一批经营品牌。

品牌在内部链接的同时,还可输出品牌对外嫁接,跨媒体、跨行业、跨地区链接外部资源。品牌链要始终处于运动中,不断创新,不断优化,不断延伸,保持品牌的活力。

产业链:以报兴业,以业强报

报业经营经历了“三个阶段两级跳”。

过去,经营是报社的附属部分,所以只设一个小小的“经理部”,处理广告、发行、印刷及后勤事务。改革开放以后步入“经营”轨道,广告、发行、印刷、物业及实业都成长为独立的经济核算单位,有的改制为经营性公司。回溯一看,大致可概括为“三个阶段”:1.行政化拨款时期国家拿钱做宣传品;2.企业化管理时期自收自支做产品(或商品);3.集团化运作时期规模扩张做产业。伴随这一过程,思想观念层面也出现了“两级跳”——从“报业经营”跳到“经营报业”,从“资产营运”跳到“资本营运”,即把整个传播产品的采集、生产、营销及辐射过程,看成一个产业链来整合营销,并通过资本营运盘活做大。

一样的印刷、发行、广告,过去仅是一张报纸出品的工序,现在则对内对外都是经营实体,加上多种经营,共同组成集团的产业链条。上一头是办报,下一头是市场,市场影响又反馈于办报以调整传播,市场收益又反哺于办报以扩大传播。这样的产业链,变内部行政化的工序关系为市场化的经济关系,直接要求强化效益优先的观念、市场第一的观念、成本控制的观念,理直气壮地追求利润,不断提高创收能力和赢利水平。

第一,新闻是核心竞争力,是经营之本、效益之源,努力增强传播影响力,获得受众注意力,赚取广告回报率。

报业姓“报”,不可动摇,必须新闻立报、办报立业,这是报业自身的规定性。做大做强报纸(包括子报子刊),从“实”的方面讲,直接为印刷、发行增大了业务量和营业额,为广告提供了版面和受众面,拓展了创造利润的空间;从“虚”的方面讲,间接为整个经营提供品牌效应和舆论影响,通过对综合与细分市场的渗透,支撑经营实体拓展市场。

报业属于知识经济、文化产业的范畴,具体表现为“信息经济”、“信用经济”。“信息经济”是内在特征,出售的产品就是信息;“信用经济”为外在特征,信息必须真实可靠。因此,产业链的出发点是信息产品的不断创新,力求丰富而有趣,权威而可亲。在传播产品同质竞争的情况下,不遗余力地彰显个性、彰显特色、彰显优质,是报纸永恒的追求。

第二,新闻创造价值,瞄准终端市场,带动整合营销,建立传播与经营的联动、互动、滚动机制。

报纸传播产品的信息资源和信用资源,为经营提供了难得的优势,但怎样与经营呈线性联动则大有考虑。一方面,传播产品要面向发行资源、广告资源丰厚的“富矿”,信息结构能拢住消费能力强的主流人群,争取发行对象与广告对象有最大的交叉。另一方面,新闻可以“促销”,必须利用新闻强势发力,紧盯发行、广告两个终端市场,促进社会效益向经济效益转化。深圳特区报、解放日报探索“广告信息化,专刊商务化”等富有启示,体制上既使办报与经营分开,运作上又使办报与经营联动,或间接培育市场,或直接拉动效益。华西都市报兴起之初,以新闻+广告的组合策划推出“百姓看房”、“购房直通车”等活动,功不可没。此类具体操作的路径多多,旅游业、培训业、家政业、房地产业、物流配送业,都能借助信息传播”打窝子”。同时,自身的广告、发行资源也能用于推介传播产品及其他经营产品,为之“搭台唱戏”。

第三,抢滩“资本之船”,不求所有,但求所用,广泛链接外部资源,不断扩充“市场版图”。

产业链不等于在集团内“闭环”运行,还要链接外部资源,包括品牌、资金、人才、管理、机制和实体,走内涵提升与外延扩展相结合之路,把集团的规模覆盖推向“赢家通吃”的大境界。

在对外链接中,最重要的是资本链接。“海尔”首席执行官张瑞敏有一句名言——“资本是船,名牌是帆”,反过来说明了资本和运载的作用。纵观近年新锐报纸的成长,无论是京华时报、现代快报还是北京娱乐信报,都有业外强大的资本作背景。如今报业市场的门槛越垒越高,“资本营运”成为跨越式发展的重要跳板,而报业正是资本垂青的一个“聚宝盆”,谁抢先链接谁就赢得良机。

新近进入报业的上海复星集团摸索了一条经验——“用小资金控制大资本”,这是善于链接外部资本的一个写照。报业的品牌优势巨大,营运得法,有望“无本万利”。此外,产业链的各个环节都可“节外生枝”,嫁接到市场的大树上去。印刷可链接包装装潢,发行可链接物流配送,广告可链接企业形象设计……哪里有高回报就链接到哪里,不断扩充自己的“市场版图”。

当然,集团化不等于“链接化”,集团化运作也不等于“链运作”,价值链、品牌链、产业链三者之间也有较大融合性,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但“链”是一条化无形为有形的进入路径。

标签:;  ;  ;  

报业集团化经营创新:构建价值链、品牌链和产业链_市场营销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