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觉参与社会实践”教学刍议_社会主义改造论文

“自觉参与社会实践”教学刍议_社会主义改造论文

《自觉投身社会实践》的几点教学意见,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几点论文,社会实践论文,自觉论文,意见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实践观点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首要的、基本的观点;实践也是历史唯物主义的重要范畴。本课的教学,要使学生在理解、接受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基础上,能够自觉地投身社会实践,走与工农相结合的道路,逐步达到主观与客观、个人与社会相统一的境界。为搞好本课教学,现提出以下几点建议供参考。

一、讲好实践概念

在引导学生自学实践含义及特征以后,为了深化认识,扫除认识障碍,可以提出以下问题让学生思考、议论、回答:①实践是改造世界的一切活动。②实践是改变客观事物的活动,不引起事物变化的活动,就不是实践活动。③实践是人的活动,人的一切活动都是实践。④实践是有意识、有目的的活动,盲目的实践是不存在的。⑤实践是社会性的活动,单个人的活动不属于实践活动。⑥人同客观事物的接触就是实践。

在学生议论、回答后,教师可作如下小结:①改造世界包括改造自然界,改造社会,改造人的活动,而改造人的活动,有一部分,例如改造主观世界的活动不一定属于实践活动。因此说实践是改造世界的活动,超出了实践的外延,是不对的。②不能说“凡是没有引起客观事物变化的活动,都不是实践活动。”这种说法,把测量、观察、调查等等活动同单纯的认识活动混为一谈,缩小了实践的外延,是不对的。就以哥白尼观察天体来说,他是实践的主体,实践的对象(与认识对象相同)是天体,实践的手段是观测仪器,观测过程是哥白尼与天体直接接触的过程。因此实践的主体、手段、对象都是客观的、物质的,实践过程也是客观的、现实的、可感知的。这种观测活动与哥白尼大脑对天体的感知、分析、综合、判断,与他在主观范围内形成的概念、观点、理论的认识活动是不同的。前者是实践活动,后者是认识活动。同样的道理,人们进行社会调查、参观访问、采访等活动,无疑也属于实践活动。如果把对天体观测等活动排除在实践之外,就会得出十分错误的结论:实践不是认识的来源,离开实践也可以获得真知。因为哥白尼对天体运行规律的认识,来源于他对天体的观测。人们从社会调查、参观访问中获得了很多真理性的认识。③人的活动和人的实践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人的实践是人的活动,但人的活动不一定是人的实践。因为人的活动包括人的精神活动。如人的思维活动、情感活动、道德修养活动、审美活动、潜意识和无意识活动等等,它们就不属于实践活动。④盲目的实践是指指导思想不正确的实践,最终会导致行为的失败,达不到实践的目的。盲目的实践仍然是一种有意识、有目的的活动。⑤实践活动既包括集体的活动,也包括个人的活动。实践的社会性,否定的是脱离社会关系的孤立的活动,并不排斥单个人的活动。同时,单个人的活动也不否定实践的社会性。⑥实践是做和行动,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东西。实践包括人与客观事物的接触,用毛泽东的话来说,“生活于(实践于)那个事物的环境中”,就是实践。但这种实践一般来说,只能获得对事物现象的认识,难于揭示事物的内部联系和本质。人类对客观事物认识的深度和广度是任何其他高级动物所望尘莫及的。其原因就在于人不仅能反映事物的外部现象,而且能反映事物的本质和规律。而要认识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光靠直接接触、直接感官作用,是办不到的。只有通过变革客观对象,才能达到目的。实践对认识的主要作用,正在于变革对象而深入认识对象。恩格斯指出,人的思维的最本质的基础,正是人引起的自然界的变化,而不单独是自然界本身。人对自然界的认识,是通过实践,通过改造自然界得到的。正因为如此,我们给实践下定义时,非常强调“改造客观世界”的活动。

二、注意讲清“三个标准的统一”问题

讲了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以后,学生自然会问:实践标准、生产力标准、“三个有利于”标准这三者是什么关系?对此问题必须给予准确的回答。第一,实践标准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一个基本原则。它要解决的是真理的尺度问题,即人应该如何证明认识的真理性问题。人的一切思想、观念、理论,包括体现它们的路线、方针、政策,是否符合实际,是否正确有效,都必须由实践来回答。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它体现马克思主义认识事物、发现真理、发展真理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第二,生产力标准是实践标准在社会领域的具体化。由于人类思想认识领域无限广阔,人们的实践形式无限多样,随之产生这样一个问题:人们关于社会历史的认识和关于社会发展的思想,应该用什么实践来检验其真理性呢?根据历史唯物主义所揭示的社会发展规律,生产力标准,即是否有利于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的实践,是检验人们对社会的认识是否是真理的最根本、最权威的标准,于是实践标准就具体化为生产力标准。因此,生产力标准就是体现在社会历史领域中的实践标准。第三,生产力标准在客观上适用于社会历史的各个阶段。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实践的形式更加多样和丰富。一方面,需要继续解放思想,大胆地试,大胆地闯,不断发现真理,发展真理;另一方面,有人怕改革开放走上资本主义道路。这两方面都需要提出更具体的标准, 来判断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开放中的是非得失。 于是邓小平同志于1992年提出了“三个有利于”标准。“三个有利于”标准首先也是实践标准。这就是说,是否“有利于”是指在实践上而不是在口头上,是要在实践中检验而不是停留在字面上的论证。“三个有利于”标准,继续坚持并包含了生产力标准,同时增加了“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两项目的性内容。这一标准把坚持社会主义方向与国家富强、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水平的提高统一起来,关系着社会主义事业的兴衰成败,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由上可见,在思想路线上坚持实践标准,在社会发展中突出生产力标准,在社会主义实践中全面贯彻“三个有利于”标准,是一个逐步深化、互相联系的有机整体。

三、努力突破“在实践中改造主观世界”这一难点

第一步:列举正反两方面的典型事例,说明改造主观世界的必要性。正面典型:李向群生前是广州军区战士。在短短的20岁人生和20个月军旅生涯中,他先后5次在危急关头舍身救人,两次被评为训练标兵,两次被评为优秀战士,一次荣立三等功。在1998年抗洪抢险斗争中,李向群中止休假,赶赴抗洪前线,主动参加抗洪突击队,火线入党,因劳累过度,牺牲在荆江大堤上。最近,中央军委授予李向群“新时期英雄战士”荣誉称号,江泽民同志为李向群题词:“努力培养和造就更多李向群式的英雄战士”。反面典型:建成于1996年2 月的重庆市綦江虹桥,因工程质量低劣,在1999年1月4日整体垮塌,造成40人死亡、14人受伤的惨剧。1999年4月3日,重庆市第一中级人民法院对原綦江县委副书记林世元等人作出判决,林犯有玩忽职守罪和受贿罪,被判死刑,剥夺政治权利终身,没收财产人民币5万元,对其犯罪所得脏款111675 元和违法所得人民币23490元,予以追缴。

第二步:分析典型,得出结论。李向群家富未敢忘忧国,追求崇高的人生理想,表现了高尚的道德情操和无私的奉献精神,成为当代青年学习的榜样。林世元对工作极端不负责任,让没有相应资质的人员承担虹桥的设计、施工任务,让不合格产品进入虹桥主体,管理混乱,放弃监督,甚至收受贿赂,侵吞公款,腐化堕落,成为不杀不足以平民愤的罪人。两人之所以有不同的结果,主要是由于他们的主观精神世界完全不同。李向群从特区走出来,在短短的20个月中,完成了“从特区青年——合格士兵——优秀士兵——共产党员——抗洪英雄”的一系列飞跃,使主观世界得到很好的改造,实现了主观与客观、个人与社会的统一。林世元则没有改造自己的主观世界,以至主观与客观相分离,个人与社会严重对立,终于导致极为严重的后果,受到应得的惩罚。结论是,人们必须在实践中改造自己的主观世界。

第三步:追溯原因,消化结论。人们之所以需要改造自己的主观世界,是因为:①事物在不断地发展变化,人们要适应新形势,必须树立新的观念,提高认识能力,必须研究新问题、探索新规律。只有这样,才能接受新思想、新事物,以革命者的勇气阔步奔向未来。②旧的思想、旧的观念、旧的习惯总是或轻或重地滞留于人们的头脑中,不肯轻易地退走,导致人们墨守陈规,思想僵化,脱离实际。③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每个人都面临着金钱、物质、竞争、困难、权力等各种考验,不改造主观世界,就不能抵御拜金主义、个人主义、享乐主义等思想的侵蚀。

第四步:在改造主观世界中,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改造处于核心地位。世界观、人生观是人们对整个世界和人生的根本观点。价值观是人们对事物有无价值的根本看法和评价标准。“三观”的核心问题,是如何处理主观与客观、个人与社会、个人与他人的关系问题,最根本的是如何处理公与私的关系问题。思想决定着行动,有什么样的“三观”,就有什么样的人生道路和人生归宿,就有什么样的道德行为和道德品质。抗洪勇士李向群在公与私关系上,选择了“为公”;林世元则选择“为私”。前者心里装着人民,为人民而奋斗而献身;后者背叛人民,损害人民利益,最后被人民所抛弃。由此可见,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无论过去、现在、将来,对于每一个人都是首要的问题。这个问题要靠改造主观世界来解决。如果解决不了,或解决得不牢靠,就不可能做出什么成绩来,甚至有可能步入歧途,抱恨终身。

第五步:联系实际,说明“三讲”教育是生动的、现实的改造主观世界的教育活动。目前全国各地正在开展以“三讲”(讲学习、讲政治、讲正气)为主要内容的党性党风教育活动。开展“三讲”教育,旨在推动领导干部努力学习邓小平理论和党的十五大精神,提高政治思想素质,加强党性修养,端正思想作风,增强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改造主观世界的自觉性,努力做到思想上有明显提高,政治上有明显进步,作风上有明显转变,纪律上有明显增强。因此,“三讲”教育是一次生动的、现实的改造主观世界的教育活动。我们从这一活动中,可以进一步认识改造主观世界的必要性,可以进一步认识应该如何改造我们的主观世界。

四、结合十五大精神讲清“实践第一”的思想

党的十五大充分肯定了实践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具体体现在以下三方面:第一,伟大的理论产生于伟大的实践。十五大报告指出,马克思列宁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有两次历史性飞跃,产生了两大理论成果,即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这两大理论是由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两次伟大革命实践造就的。毛泽东思想是在新民主主义革命实践中,在回答和解决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向何处去,怎样才能求得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的时代课题中产生的。邓小平理论则是为适应中国由不发达的社会主义国家变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需要,在回答和解决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时代课题中形成的。这两大理论成果都是党和人民实践经验的总结。这充分证明,实践是认识的源泉和动力。第二,实践证明,作为毛泽东思想的继承和发展的邓小平理论,是指导中国人民在改革开放中胜利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正确理论。在当代中国,只有把马克思主义同当代中国实践和时代特征结合起来的邓小平理论,而没有别的理论能够解决社会主义的前途和命运问题。十五大高举邓小平理论的旗帜,明确中国共产党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作为自己行动的指南。这是我们党经过近二十年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成功实践作出的历史性决策。这充分说明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第三,坚持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发展真理。十五大报告指出:“马克思主义是科学,它始终严格地以客观事实为根据。而实际生活总是在不停的变动中,这种变动的剧烈和深刻,近一百多年来达到了前人难以想象的程度。因此,马克思主义必定随着时代、实践和科学的发展而不断发展,不可能一成不变。”邓小平理论并没有结束真理,而是为进一步发现真理、发展真理开辟了道路。在世纪之交的重要时刻,在我国改革开放的攻坚阶段,我们面临着严峻的挑战,也面临前所未有的大好形势和机遇,必须在邓小平理论的指导下,着眼于新的实践和新的发展,不断总结实践经验,在实践中丰富发展马克思主义。

标签:;  ;  ;  

“自觉参与社会实践”教学刍议_社会主义改造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