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亚发展中国家对外贸易状况与前景浅析,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东亚论文,对外贸易论文,发展中国家论文,前景论文,状况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东亚发展中国家对外贸易状况回顾
东亚国家的经济发展始于60~70年代,在80年代到90年代初得到较快发展,特别是90年代以来,东亚发展中国家和地区的经济增长和进出口贸易都以领先于全球的速度迅猛发展,成为世界经济最具活力、贸易增长最快的地区。亚洲“四小龙”60~80年代的对外贸易额年均增长率,韩国为26.3%,台湾为25%,香港为17.5%,新加坡为15.95%。 泰国、马来西亚和印尼三国80年代的出口额年均增长率分别14.3%、11.5%和5.3%,在1990~1994年间更是达到21.6%、17.8%和21.3%。 1990~1995年,东亚地区的进口以每年10%的速度递增, 五年内增加了60%以上;1995年,亚洲10个发展中国家和地区(除印度外,其余全部为东亚国家和地区)的进口总额达7484亿美元,超过了欧盟15国的进口总额7361亿美元,仅次于美国。由于对外贸易的持续高速增长,东亚地区在世界进出口总额中的比重不断上升,区内各国不断跨入世界贸易大国的行列,1994年在世界前25个商品出口国和地区中,已有香港、台湾、韩国、中国、新加坡、马来西亚、泰国、印尼8个东亚国家和地区, 在前25个商品进口国和地区中也有香港、韩国、中国、台湾、新加坡、马来西亚、印尼7个东亚国家和地区。
自90年代中期以来,东亚地区的贸易状况发生了显著变化。1996年,主要受世界电子产品市场需求低迷、价格暴跌的影响,以电子产品为支柱性出口行业的东亚发展中国家受到严重挫折,出口增长率急剧下降,特别是象新加坡(电子产品的生产占制造业产值的一半,出口约占出口总额的2/3)和韩国(电子产品的出口占其出口总额的34.9%)这样的电子业生产大国,遭受的损失就更大。仅以1996年上半年为例,韩国的出口增长率就由1995年的30%跌至7.3%,新加坡由1995年的23 %跌至3%,台湾、泰国和香港也分别由1995年的23%、23%和15%跌至3.5%、2.9%和4.8%。尽管东亚的出口增长放慢,但经济的高速增长造成进口需求极为旺盛,出口的下降和进口的增长加剧了东亚国家和地区的贸易不平衡现象。 印尼的贸易逆差在1995 年增加一倍达75 亿美元后,1996年达到85亿美元,泰国、马来西亚1996年的贸易逆差分别为147 亿和66亿美元,菲律宾的贸易逆差也由1995年的19亿美元增加到32亿美元。1997年随着世界电子市场活力的明显恢复,东亚的出口贸易有所改善,但由于金融危机的影响开始显现,除中国和菲律宾维持了较高的出口增长率(分别为20.9%和26%),其余大部分国家和地区的出口呈现较低的增长速度,如韩国为6%,台湾为3.9%,香港为3%, 新加坡甚至为零增长。各国的进口增长速度也有所放慢,香港为4.5%, 新加坡为1.8%,韩国为-2.7%,只有中国及台湾相对较高,分别为6.1 %和8.8%。
1998年,受金融危机的影响,东亚发展中国家和地区的经济遭受了近些年来少有的挫折,国内市场萎缩,进口需求锐减,其他国家和地区对东亚的出口显著下降。虽然有关国家货币被迫贬值的幅度相当大,但未能刺激出口大幅上升,出口贸易持续乏力,对外贸易额急剧下降。由于进口下降的幅度远高于出口,东亚各国的贸易收支状况明显改善,贸易逆差下降,不少国家出现顺差。据世界贸易组织(WTO)估计,1998年亚洲地区的总出口下降了7%,进口下降了17%, 其中东亚地区受危机影响最大。 概括起来, 金融危机主要从以下几方面影响了东亚外贸的发展:1 )金融危机爆发后,东亚一些国家的货币大幅贬值,未能刺激出口显著上升,却提高了进口原料成本,而面临严重呆帐的银行又不愿轻易向企业提供新的贷款购进原料,因此进口大幅减少,这必然造成出口贸易中加工贸易占很大比重、出口增长严重依赖进口增长的东亚国家的出口下降; 2)多年以来,亚洲1/3以上的出口贸易是在区内进行的,而现在各国内需不振,加之普遍缩减开支,减少进口,区域内贸易受到沉重打击;3 )东亚各国货币贬值加剧了国与国之间的出口竞争。此外, 国际市场商品价格的下跌也阻碍了贸易的增长。 从各国的数字来看, 韩国1998年出口下降了2.2%,时隔40年首次减少;新加坡1998年外贸萎缩了7.5%,转口贸易和国内进口锐减;香港在截止到1998年11月的12 个月中,出口总额下降了9.3%,进口额也大为减少,下降了14.4%; 印尼1998年前三季的出口总额比去年同期下降了5.73%,进口比去年同期下降了36.6%;泰国1~11月出口下降了6.9%,进口减少了34%;与大多数东亚国家不同,1998年菲律宾的外贸出口仍保持了16.9%的较高增长速度,但这一数字已明显低于1997年的增速,并且其进口更是大幅下降了17%。1998年中国和美国、西欧并列为世界上三大保持增长势头的地区,对外贸易总体看来并未出现滑坡,但表现较为平淡,1998年1 ~11月外贸进出口总额比去年同期下降0.2%,其中进口下降0.6%,出口实物量比97年上升近一成,但受国际商品价格下跌的影响,出口总额仅微增0.2%。
二、东亚发展中国家外贸下降的原因
东亚发展中国家和地区近年来经济与外贸增长乏力、贸易逆差大幅度上升并不是偶然的,世界电子市场的周期性波动和金融危机的影响只不过是表面上的原因。事实上,无论是金融危机的爆发,还是贸易增长的趋缓,其根源都在于各国采取的经济发展战略本身以及其面临的国际环境的变化。近30年来,东亚发展中国家和地区纷纷实施了“出口导向型”经济发展战略,这是一种粗放型的发展模式,它曾给东亚国家带来持续数年的高速增长,但也对经济造成了巨大的负面影响,特别是引发了经济高速增长与结构调整滞后、国际竞争力不足与国内市场开放过快以及劳动成本上升与科技投入不足等数对矛盾。具体说来,东亚地区外贸下降的深层次原因,也即其经济发展模式对贸易的影响,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一)东亚地区“出口导向型”战略赖以成功的国际经济环境已经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
二战后,美国出于政治上的考虑,扶持了以日本为首的一些亚洲国家,它在一定程度上采取了牺牲经济利益的对外政策,在大量移植国内成熟工业的同时,一直保持其国内市场的相对开放状态,吸收从出口导向型国家出口的产品。围绕美国的进口市场,在美国倡导的贸易秩序下,东亚内部出现了比较优势再循环现象,各国纷纷利用出口导向战略刺激经济贸易的增长,可见美国的进口市场对东亚出口导向型国家发挥了巨大的向心作用。但是,这种有利的国际经济背景已经发生了重大的变化。一方面,冷战结束后,美国无意再为安全利益而牺牲经济利益来扶持东亚国家,相反东亚各国的迅速崛起引起了美国的警觉,因此美国一改往日的“大国”风度,取消了对“四小龙”的贸易特惠制,对东盟、中国的出口也频频限制、制裁;并且,全球生产能力过剩和需求不振的经济形势也促使北美和欧洲加强了对本地企业的保持和对东亚产品进口的限制。另一方面,80年代前实施出口导向发展战略的国家较少,发达国家的传统产品市场容量相对较大,而90年代以后世界经济向出口导向转化的速度明显加快,东亚地区的出口增长受到其他发展中国家的有力竞争。此外,国际经济环境还出现了许多新的因素,例如世界贸易自由化的大趋势和东亚发展中国家与地区自身开放进程的加快,使得一些传统的促进贸易增长的政策,如对出口企业给以补贴等无法继续使用。
(二)出口导向模式自身的问题
出口导向型发展战略寻求的是一种低水平的外延扩大发展,这种模式本身的特点决定了它在发展到一定阶段以后必然成为贸易发展的障碍。其一,实施出口导向战略,大量引进外资,利用劳动力成本优势大力发展出口加工工业,迅速占领国际市场,这种做法必然会引起市场扩大的潜力下降。可以想象,当众多的国家都同样选择优惠政策来吸引外资,利用廉价的劳动力生产附加价值和技术含量极低的劳动密集型产品,世界上不可能有这样大的市场来容纳不断扩大的产量。事实上,东亚发展中国家和地区持续高速增长的出口已经基本占领了美国劳动密集型产品的市场,其市场容量难以进一步扩大,而欧盟一体化进程的加速也使欧洲市场更加排斥东亚国家的产品,出口导向型战略已经遇到了市场容量的客观限制。其二,随着东亚地区生产规模的扩大,资源短缺导致了生产要素价格的上涨,普遍困扰东亚经济的“三高”,即高工资、高利润和高地价使生产成本急剧上升,出口产品的国际竞争力显著下降。其三,东亚发展中国家和地区过度依赖发达国家扩散的低层次产业和技术,自身缺乏原创力,长期固定地形成同发达国家高层次产业的垂直分工,造成了本国产业的单一性和从属性,产业结构低级、落后,因而在国际市场上处于劣势,产品的国际竞争力不高。其四,东亚发展中国家的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基本上模仿了日本的发展模式,大都沿着劳动密集型——资本密集型——知识密集型的轨道发展,各国和地区产业结构及其升级过程具有明显的相似性,引进国际直接投资的产业部门也同样集中在出口加工工业,这就导致了产业结构趋同化,既造成生产过剩,又加剧了各国间的竞争。
(三)出口导向型的发展战略加深了经济增长的对外依附性,也使东亚国家的外贸发展容易受到国际市场波动的冲击。
第一,东亚发展中国家和地区的经济发展高度依赖出口增长,而出口的增长对进口的依存度越来越大,随着中间产品和原材料进口的增加,贸易逆差逐渐扩大,出口导向型经济遇到的阻力日益增加。为了平衡国际收支和保持更高的投资增长速度,东亚各国在1994年以后更大幅度地开放资本市场,利用短期资本的流入来填补贸易逆差和资金缺口,而短期外资流入后往往选择收益回报快的股票和房地产市场,于是造成泡沫经济,使得出口成本上升,出口竞争力下降,外贸逆差越来越大,由此形成恶性循环。第二,东亚国家的经济发展模式导致了其产业结构偏颇以及出口结构单一化,各国基于比较优势发展的出口产品大都为劳动密集型产品,如纺织、鞋帽、电子元件等,这种单一的出口结构使得东亚国家容易受到国际市场上某一类产品价格波动的影响,出口市场非常脆弱,1996年世界电子市场疲软造成东亚国家出口不景气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并且,单一的劳动密集型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主要靠低廉的价格,这样一方面各国厂商竞相压价使贸易条件趋于恶化;另一方面当国际外汇市场的汇率剧烈波动时,出口价格也随之波动,影响了发展中国家的国际竞争力,减少了外汇收入,据计算,1990—1996年由于美元汇率变动,东亚国家出口收入下降的幅度最高达20%。第三,东亚的出口对发达国家(特别是美国)的市场依赖较深,据统计,在台湾和韩国的出口总额中,对发达国家的出口占了70%以上,香港和新加坡占了50%以上,马来西亚和菲律宾则占了30%~40%左右。80年代以来东亚经济的整体高速增长,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美国经济的长期繁荣。这种对发达国家市场的过度依赖,使东亚各国的外贸对世界经济波动的反应过于敏感,经济结构趋于脆弱。1998年东亚发展中国家贸易的大幅度下降在一定程度上也受到了日本经济衰退、外贸滑坡的影响,日本作为东亚地区的“领头雁”,经济不振造成了对东亚国家经济增长的导向功能下降,其对东亚发展中国家外贸的消极影响主要有两个传导机制,一是日本国内需求萎缩导致东亚国家对日出口下降,二是日元贬值使得东亚其他国家的出口竞争力下降,其中韩国受到的影响最大。
三、东亚发展中国家外贸发展前景展望
1998年东亚金融危机的深化和扩展使区内各国的经济贸易增长受到重创,1999年东亚国家的外贸形势仍然并不乐观。
应该说东亚金融危机的走势已趋于平稳,东亚经济已有复苏迹象。在过去一年里,东亚发展中国家和地区为尽快平息金融风波、恢复经济,展开了全面的经济调整,大力整顿金融体系,努力化解外债危机,实施各种优惠政策,尽力刺激经济增长。这些改革措施已初见成效,东亚国家经济趋稳,对外贸易表现出一些积极因素。印尼、马来西亚、菲律宾、泰国和韩国1998年出现了570亿美元的经常项目盈余, 虽然这主要来自于进口的下降,但来之不易,并且经常项目收支状况的改善促进了货币汇率的稳定。1999年以来,随着工业生产开始扩大,各国进口需求增加,1月份韩国进口比去年同期上升了15.6%,泰国上升了1.6%,菲律宾的进口也止跌回升。东亚国家的出口在连续滑坡之后也出现某些升势,如韩国1999年1月份的出口比1997年同期上升了3.7%。由于东亚地区贸易1/3以上在区内进行,1999年各国进口需求的上升为增加出口奠定了基础。此外,世界半导体工业出现复苏迹象,预计全年将增长8 %,1999年以来东亚地区的个人电脑销量已明显增加,这对以电子产品出口为主的东亚国家极为有利。
尽管东亚国家的对外贸易已相对有所好转,但总体看来形势仍然十分严峻。首先,东亚国家内部的经济问题没有得到根本解决。多数国家内部存在的资金不足、内需不振、生产能力过剩等问题并未根本改观,经济结构调整和各种改革措施的效果也没有完全显现。其次,东亚国家贸易发展的外部经济环境存在众多制约因素,主要有以下几点:1.受亚洲金融危机影响,欧美等地区的经济增长速度将减缓,亚洲经济复苏也十分艰难,这使得国际市场需求维持在较低水平,从1999年1~2月的情况来看,国际市场上主要商品的需求仍然不振,价格再见疲落。2.世界各国之间的出口竞争将趋于激烈,这是由于一方面,面对亚洲市场的严重萎缩,各国纷纷调整出口战略,加紧对欧美、中东、拉美等市场的争夺;另一方面,亚洲国家货币贬值对出口促进的滞后效果开始显现,使竞争进一步加剧。3.全球贸易保护主义有抬头趋势,国际贸易环境恶化。亚洲金融危机以来,东亚地区的进口需求锐减,而对亚洲以外地区的出口继续增加,这使得其他国家对东亚地区的贸易出现大额逆差,特别是美国,1998年的贸易逆差比1997年上升了50%以上,创历史新高。西方国家及某些发展中国家为限制亚洲廉价商品的涌入采取了种种限制措施,美国与欧盟、日本之间的贸易纠葛也此起彼伏。4.1999年欧洲统一货币欧元的启动,虽然有消除欧元区内汇率的不稳定性、大大降低跨国贸易的交易成本等好处,但是随着欧洲一体化进程的加快,其区域内部贸易必将得到加强,排他性将会上升,不可避免地要实行多种形式的自我保护。并且,欧洲统一的大市场对东亚企业传统的价格竞争战略将产生严重挑战,其部分产品将会失去竞争优势,如劳动密集型产品将遇到南欧国家的竞争,同时价格透明度的提高也会使欧元区内国家更易找到反倾销的指控借口。
总之,1999年东亚发展中国家和地区有望摆脱金融危机,但其经济的全面复苏还需要一个长期的调整过程,各国的对外贸易状况预计会好于1998年,但不大可能出现强劲增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