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民工体育参与影响因素与促进对策分析论文

农民工体育参与影响因素与促进对策分析论文

农民工体育参与影响因素与促进对策分析

□ 聂小燕 阮宜杰(淮南师范学院体育学院 安徽 淮南 232038)

摘要: 本文在从内因和外因两个维度分析影响农民工体育参与的因素,内因体现在农民工体育意识淡薄、缺乏运动技能、存在自卑心理;外因包括体育锻炼资源稀缺、农民工劳动强度大、体育权益缺乏保障。促进农民工体育参与的对策:提高农民工的体育参与主观能动性、加强农民工健身锻炼指导、完善农民工体育服务与管理。

关键词: 农民工 农民工体育 体育参与

农民工是我国新时代的建设者,近3亿的广大农民工是中国现代化建设重要生力军。同时,受政策、经济、社会关系等方面的影响,在城市中处于弱势地位,在劳动保障、文化教育、体育卫生等方面福利待遇都不能和城市居民相提并论。国务院于2016年颁布了《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提出促进特殊群体健康保障的问题,“完善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广泛开展全民健身运动、加强体医融合和非医疗健康干预、促进重点人群体育活动。”数以万计的城乡农民工是一个特殊的且容易被忽略的群体,为此关注他们的健康,保障他们享有的体育权利,促进农民工体育参与,才能真正实现健康中国梦,实现全面小康社会。发展农民工体育,提高农民工体育参与认识和行为,就是通过体育改善农民工的体质状况、丰富业余文化生活,为农民工在辛苦的劳动之余释放身心疲劳,提高身心健康水平奠定基础。

但是,相关研究表明,农民工体育参与的数量和质量都较为低下。唯物辩证法认为,任何事物的产生、发展和灭亡,总是内因和外因共同作用的结果。本文旨在从内因和外因两个维度分析影响农民工体育参与的因素并提出促进对策。

1、影响农民工体育参与的内因分析

1.1、体育意识淡薄

研究表明,农民工认为“参与体育活动是社区其他居民的事情与自己无关”。这句话的潜台词即我是进城务工的农民,农民的生活方式中不需要体育,参与体育活动是城市居民的事情,农民工这种薄弱体育意识在主观源头上制约了其体育参与行为。农民工虽然身居城市,但是在农村形成的生活方式和思想习惯早已根深蒂固。繁重的体力劳动之余,农民工大多选择看电视、打牌、睡觉等打法消遣时光,很少进行体育锻炼、读书看报、文艺活动等。即使参与体育锻炼也是以不花钱为原则,体育锻炼地点都选择在免费的公共场所,体育参与的随意性、随时性强,最终导致其体育意识淡薄。尤其是老一代的农民工担负着家庭生活的重任,收入水平低下,经济来源的艰辛性,为了生计不辞劳苦,无暇奢求体育锻炼。

1.2、缺乏运动技能

体育作为强身健体、提高生活质量、增进友谊的载体,需要长期的参加运动练习和掌握必要的体育知识和技术技能才能得以实现。农民工文化程度低,“未上过学的占1%,小学文化程度占13.2%,初中文化程度占59.4%,高中文化程度占17%,大专及以上占9.4%。”未能接受过系统地学校体育教育。加上农村学校的体育教学资源匮乏,能开展的体育项目少而又少,在接受学校教育阶段几乎掌握不了一项运动技能。老一代农民工,主要进行散步、慢跑、健身路径项目等简单的运动,并且很少考虑锻炼的科学性、合理性;80、90后新生代农民工虽然文化程度高些,接受的学校体育教育相对多些,也只是能选择一些简单易行、参与度高的、技术难度低的项目,如散步、慢跑、篮球、掰手腕、游泳、跳广场舞、台球等体育项目。由于农民工参与体育活动缺乏合理化的运动技术技能指导,不论是体育锻炼的方法手段还是内容都表现出零散粗糙,同时缺乏体育锻炼的基本知识,把握不好基本的运动负荷,选择不好针对性运动项目,甚至锻炼不当带来运动损伤,适得其反。久而久之,给他们体育参与的兴趣和积极性产生极大的负面作用。

1.3、存在自卑心理

长期以来,农民工本身就是都市的“外乡人”,被视作“流动人口”而遭受制度性、社会关系方面的排斥;使得农民工面对不公正的待遇、正当权益的缺失、收入的低下、复杂的社会关系等感到无能为力,进而固化了农民工弱势群体的自我定位。此外,就农民工自身生活习惯而言,在农村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农耕生活,四季的耕作规律决定了农民的工作周期,当他们流入城市后,难以融合进城市“朝九晚五”的生活节奏,情愿按照自己习惯的方式生活。社会身份和社会阶层地位决定了农民工被动“边缘化”,存在自卑感,心理上与城市的生活不相融。自然而然地把市民日常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体育锻炼排斥在外。

2、影响农民工体育参与的外因分析

2.1、体育锻炼资源稀缺

具体地,设定位置未知节点从采样区域中采集一组样本其中N是样本数量。每一个样本都存在一个非负的权值其定义为:

参与体育运动需要必要的体育科学知识、运动技术方法,只有在科学、正确、合理的体育锻炼方法指导下才能强身健体。因此,为使广大农民工达到良好体育健身效果,建议:首先,体育部门、社区街道、企业应“利用社区文化活动室、公园、城市广场等场地,经常性地开展群众文体活动,促进农民工与市民之间交往、交流。”通过简单易行、形式多样的体育比赛,激发农民工的体育参与热情。其次,组织社会体育指导员有针对性地分期、分批深入农民工生活工作的集聚区进行体育健身实践的指导,使他们能掌握一些适合自己的运动项目技术,不断提高农民工参加体育的能力。同时,各体育院校也可将实习基地选择在农民工所在的生活区和企业,体育专业学生在指导农民工体育健身同时提高自己的专业能力,实现双赢。

开展体育运动的前提是拥有必要的体育场地设施和运动器材。随着城市的升级和扩容,需要大量的农民工投入城市建设中,近年来“总量达到28171万人。”“目前我国体育公共服务体系建设还不够完善,体育公共服务整体供给量严重不足。”长期以来,体育行政部门把有限的体育公共资源和服务供给主要是为了满足城市市民健身需求,对农民工这一城市社会庞大群体的体育健身需求难以兼顾。

2.2、劳动强度大,无暇参与体育锻炼

农民工“日从业时间超过8小时的农民工占64.4%,周从业时间超过44小时的农民工占78.4%,”部分城市农民工每日持续工作时间多达14小时。时间长强度大的劳动、不规律的作息时间剥夺了农民工的休息权利,致使农民工既没有时间也没有心情参加体育锻炼。农民工所从事的工作中,有的工作计时计件,多劳多得,参加锻炼就是挤占务工挣钱的时间,这造成想参与体育锻炼却又缺乏时间锻炼之间的矛盾,所以利用有限余暇时间参与体育锻炼成为“奢侈”的多余部分。

2.3、体育权益缺乏保障

例 2 考虑文献[18]中例3,运用同样方法,将系统(9)—(10)用于图像恢复问题。图3为像素64×64的原图,图4为图3经图像滤波器滤波后所观测到的图像。滤波器为规模和标准差分别为7×7和3的高斯滤波。此时B为该标准高斯滤波生成的稀疏矩阵,b为图4依照文献[18]中例3中的方法拉成的列向量。取X、Θ如例1所示,设

被认为是外来人的农民工,就业环境差,工资待遇低,得不到与城市居民同等的福利保障。同样,作为城市公共服务内容组成部分的体育,也覆盖不到农民工。现阶段我国公共资源有限,政府管理系统没有将农民工的体育需求纳入到公共服务体系中,农民工生活的社区或就业的企业也不重视农民工的体育需求,导致农民工体育被排斥在社会保障之外,成了“被遗忘的角落”。农民工没有选择的权利,体育权益无保障,只能被动地接受数量不足、项目简单、设施陈旧的免费公共体育场地服务。

3、促进农民工体育参与的对策分析

3.1、提高农民工的体育参与的主观能动性

“十一五”期间的教材,其表现形式和手段比较单一,以叙述为主,没有充分利用图表等表现形式和手段。而“十三五”期间的教材则尽可能地采用可视化方式为主、叙述为辅的表现形式呈现。这种改变不仅便于知识的理解、掌握和拓展,也具有较强的实用性和可操作性,更加符合学习者的认知特点。

提高农民工的体育参与的能动性,使其认识到健康的体魄是提高工作效率保证,能为农民工个人及家庭的美好生活创造物质条件,能实现家庭幸福和社会安康的双赢格局。在时间、经济条件允许的条件下,体育参与需求越强烈,越会促进其走向体育场所积极锻炼。为此,增强农民工的体育意识,关注农民工的体育情感需求,宣传体育锻炼和健康常识,纠正错误的健康观,树立“身体是务工的本钱”的理念。

3.2、加强农民工健身锻炼指导

由于缺乏必要的体育健身物质基础,直接影响了农民工体育锻炼的积极性。加之农民工收入微薄,运动技术技能水平低,自然不会选择体育消费场所,多选择不收费的就近公共场所进行锻炼。但是,多数进城农民工居住地配套设施不完善,生活条件简陋,生活区域虽配备健身场地与器材,器材种类单一,且过于陈旧。有的农民工常居住于临时搭建的工棚,体育锻炼场所更是屈指可数,严重打击农民工参与体育锻炼能动性。

adcresulta0[SampleCount-1]=adc[0]; //将ADCINA0数据存入数组adcresulta0[]中

3.3、完善农民工体育服务与管理

《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做好为农民工服务工作的意见》强调:“着力推动农民工逐步实现平等享受城镇基本公共服务,把农民工纳入城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在农民工集中居住地规划建设简易实用的文化体育设施。”这要求相关体育行政部门把农民工平等享受城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促进农民工身心健康放在重要的战略位置,深刻认识到农民工的健康和文化权利关系到城乡统筹、小康社会中国梦建设。体育行政部门应完善管理与优化服务双向并举,注重对农民工体育的人文关怀,加快建立并完善农民工体育健身模式体系。例如,在“农民工”比较集中的生活区域采用社区体育模式,消除农民对于公共体育的陌生感和距离感,使其逐步融入城市社区体育文化生活;在农民工工作的厂矿企业采用企业园体育模式,建设农民工体育文化服务中心,成立体育相关组织;建立反馈机制,及时了解农民工体育诉求,保持农民工体育权益诉求渠道通畅,推动体育服务项目与农民工需求有效对接。此外还可以建立政府主导,探索社会组织协同参与机制,体育组织、用工企业、文化企业等各类社会力量参与农民工体育文化建设,形成全社会共同关心农民工体育的良好局面,为农民工体育工作的开展提供切实保障。

参考文献:

[1]中国网.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EB/OL].[2017-08-23].http://www.china.com.cn/guoqing/2017-08/23/content_41460279.htm.

[2]苟明.农民工的体育参与城市社区融合的因子结构及影响因素分析——以重庆市为例[J].体育世界(学术),2017(5).

[3]覃英,朱福军.湖南西部城市农民工体育参与的现状研究[J].文体用品与科技,2015,10.

[4]余洪权.“新常态”下农民工体育的发展路径——体育公共服务均等化视角[J].景德镇学院学报,2017(3).

[5]国务院.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做好为农民工服务工作的意见国发〔2014〕40 号[EB/OL].http://www.gov.cn/gongbao/content/2014/content_2764683.htm.

中图分类号: G81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6-8902-(2019)-07-062-2-SY

基金项目: 安徽省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重点项目“健康中国背景下安徽省农民工体育健身消费行为市民化研究 ”(SK2018A0507);安徽省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重点项目“新型城镇化背景下安徽省民俗体育生态环境研究 ”(SK2017A0516)。

作者简介:

聂小燕(1975-),女,汉族,安徽合肥人,硕士研究生,讲师,研究方向:体育教育训练学;

阮宜杰(1975-),男,汉族,安徽安庆人,硕士研究生,副教授,研究方向:体育教育训练学。

标签:;  ;  ;  ;  

农民工体育参与影响因素与促进对策分析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