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农村留守儿童德育和心理健康问题产生的原因及解决对策论文_薛婷  刘书

安徽省蚌埠市固镇县二周小学 233700; 安徽省蚌埠市固镇县岗寺小学 233700

摘 要:尽管留守儿童德育问题、心理问题在过去也一直存在,但在很长时间内都没有引起家长、学校和社会的重视。本文以农村留守儿童的德育现状为出发点,引发儿童出现的各种心理健康问题,进而探析农村留守儿童德育与心理健康的融合对策。

关键词:农村留守儿童 德育问题 心理健康 

自1993年走上工作岗位从教近三十年,一直在农村小学教育一线执教。随着具有中国特色改革开放步伐的迈进,中国的经济也是迅速发展,而随之而来的则是挡不住的年轻父母外出打工挣钱的欲望和脚步,而丢下了留守儿童。目睹了农村留守儿童的无奈和心酸:他们此时正处于生理、心理成长的关键时期,没有父母的陪伴,缺少父母的关爱,却由隔代看护着,无论是语言交流、还是心灵沟通,都是无法与父母相比的。在品德教育方面,需要融洽和谐愉悦的家庭环境、良好的学习生长环境、家长和老师的正确引导和帮助,这些对于他们来说都是极其重要的,但他们在这些方面都是缺失的、不完整的。因而留守子女的教育问题是经济转型期我国社会面临的难题,而农村留守儿童的德育问题、心理问题的解决难度更大、所需时间更长。因此,探究分析解决农村留守儿童的德育问题、心理健康的原因及其解决对策是刻不容缓,也是我们教师、学校义不容辞的责任。

一、农村留守儿童的德育、心理健康现状

案例:

镜头一:三年级教室里,周方旭发疯似地撕拽着自己的书本,桌子掀翻,纸屑一地,神情恶狠狠地,仿佛要把所有的仇恨、委屈都发泄在书上。经了解,原因很简单,就是组长检查他的作业没写完叫他补写,他不服气,就冲动过激地把自己的书撕了

镜头二:周欣俊家里,周欣俊哭喊着抱住爷爷的腿,不让其挪动半步,嘴里还不停地骂着脏话:你花得都是爸爸妈妈挣得钱,为啥不让我玩手机游戏,老不死的不给我手机玩,我就不松手,呀呀地大哭大闹着……爷爷无奈地笑着,无计可施。

镜头三:学校校园内有一张不知道是哪位同学随手丢的纸屑,一个同学走过绕道而行;一个同学走到跟前,觉得碍事,用脚又踢到了别处;一个同学又走过看到了,说了句:“这是哪个同学不讲卫生,纸屑乱丢?”又走过去了;来来去去十几个同学看到这张纸屑,都没有能弯弯腰、伸伸手把纸屑拾起丢在垃圾箱里。不是自己扔的垃圾和我没关系。

镜头四:某同学在校园里拾到十元钱,主动交给了老师,老师及时表扬了他拾金不昧的精神,并在班里提出表扬,号召大家向他学习。孩子高高兴兴地回家,把今天受老师表扬的事说给了奶奶听,奶奶却说:“你真憨,不能留着自己买东西吃,我也少给你点零花钱。”这样错位的教育让孩子无所适从,到底哪个做法对呢?……

像这样的几个案例,大家觉得都不陌生吧?在每个学校、每个校园都上演过吧?折射出留守儿童在心理、德育方面严重的缺失和教育的不正确。就此种情况,我又做了近千份小学生1-6年级《小学生心理调查问卷》和《小学生学习习惯调查问卷》《小学生道德行为问卷调查》问卷调查,结果显示:

问卷调查分两个部分:一是小学生道德品质及行为习惯方面;二是小学生心理健康方面,题目简单易行、覆盖范围广泛。虽然调查统计存在一定的误差,但是通过调查可以看出:农村小学生道德品质及行为习惯约有39.5%表现不好,低年级比高年级表现不好的高6.5%,这也符合小学生智力发育的特点;心理健康方面问题较为严重,约有35%的学生存在心理问题,从年龄上看,低年级稍好,约有12.3%的学生心理健康存在问题,高年级约有57%的学生存在心理健康问题,特别是留守儿童问题更加突出,问题亟待解决。

结合案例和问卷调查有以下剖析:

1.学生在心理方面主要有以下症状:

(1)部分学生性格内向自卑缺少关爱。调查发现,一部分学生,特别是留守儿童,存在性格内向,不愿和别人交流,沉寂在自己的世界里,人际交往能力较差,缺少同父母、老师和同学的沟通,喜欢和手机为伴,有的学生甚至沉迷于电脑网络游戏不可自拔。一些学生甚至表现出内心封闭、行为孤僻、自卑懦弱等人格特征,不同程度的存在心理障碍和人格缺陷。

(2)自私自利,以自我为中心,没有责任感和荣誉感,对他人冷漠无情、事不关己,高高挂起;个性突出、性格乖张,不愿与他人分享。

(3)情绪起伏大、过分任性。部分学生在成长过程中,缺少父母的关心和引导或者父母过分溺爱,导致学生脾气容易暴躁,情绪易失控,常常表现出一些非理性的行为特征,叛逆孤行,甚至有时带有一定的攻击性倾向。

(4)有的学生出现轻度抑郁,学习和生活兴趣降低,思想悲观、思维迟缓、自暴自弃,内心的苦闷无处倾诉,长期积压在心里不能排解,造成心理轻度抑郁。

2.学生道德品质及行为习惯方面

(1)意志力薄弱,缺少自信。调查发现,农村小学的学生遇到困难、挑战或挫折,往往存在畏难情绪,不敢去直面问题,不去想怎么解决问题,犹豫不决,缺少果断性,不相信自己通过努力能战胜困难,缺少自信;或者去尝试解决问题,但是在过程中,一遇到困难就放弃,意志力薄弱,持久性较差。

(2)责任心不强,缺少担当意识。现在多数学生都是独生子女,在家里就是小皇帝小公主,父母过分溺爱,学生独立性较差,反映在班级生活和集体活动中就是责任心不强,遇事喜欢推拖,不喜欢参加集体活动,没有集体观念,担当意识不强。

(3)学习习惯较差,学习主动性不强。调查发现,部分学生自律性较差,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生活习惯,沉迷于手机游戏不可自拔,对家长和老师的批评教育置若罔闻;有的学生上课注意力不集中,左顾右盼,自觉性较差;学习懒惰,怕累,作业花钱找成绩好的AI写作;还有的学生全靠家长和老师督促才能完成学习任务,学习主动性不强。

(4)日常行为不规范,校园欺凌偶发。部分学生不能切实遵守校纪校规,染上了坏行恶习,拉邦结派打群架,威胁低年级学生索要钱物,破坏学校公物,和老师对着干,不听劝阻,校园欺凌现象偶发,部分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出现偏差。

二、成因分析

农村小学生道德品质和心理健康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原因是复杂的,既有外部因素的干扰,也有内部因素的推动

1.外部因素

(1)教育理念认识有偏差。农村小学的教育教学评优评先都是以教学成绩为基础,造成学校和教师都较为重视语数外主科的教育教学,对德育的重视程度不够,把德育教育教学当作副科对待,再加上缺少专职教师,德育教育教学水平一直水平不高;而心理健康教育最近几年刚刚兴起,还没有形成完整的教学体系,再者学校重智育而轻德育,对心理健康教育更是关注甚少;德育和心理健康教育是循序渐进地,内在潜移默化地发展,短时间内难以见到成效,造成学校不重视,教育教学理念认知有偏差。

(2)家庭教育力不从心。农村小学留守儿童比例较大,大部分都超过了一半以上,父母外出务工,孩子的学习基本上完全依赖学校,爷爷奶奶因文化水平有限,不懂如何引导孩子,又怕孩子受委屈什么都依着孩子,过分溺爱;有些家庭则对孩子实施棍棒教育,孩子一有错误,家长就对孩子动粗,给孩子在心理上造成阴影,至于培养孩子良好的行为习惯和学习习惯更无从谈起,家庭教育形式不容乐观。

2.内部因素

(1)学生功利心强,自控能力差。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人民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学生受影视、报刊、网络等社会因素影响,产生互相攀比的拜金主义思想,使孩子在其中迷失了方向。在平时的学习生活中,不比成绩比穿着,不比品质比家庭;甚至有些孩子花钱让成绩好的代替写作业;是非不明、冷漠无情,学习态度懒散、自控能力较差,没有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2)学生主观能动性较差。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不强,没有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上课容易走神、开小差,作业也是在老师或家长的督促下被动完成,完成质量也不高,事倍功半,学习兴趣不高、理想目标不坚定。

三、解决问题的策略

针对农村小学留守儿童出现的心理健康、学生道德品质及行为习惯问题,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搭建新形势下家庭教育新平台

农村小学留守儿童群体庞大,学生爷爷奶奶年龄大、文化水平普遍不高,在孩子的家庭教育方面确实力不从心,父母在外,对孩子的教育也鞭长莫及,而家庭教育对学生的道德品质的塑造和良好心理素质的形成又至关重要,不可或缺。面对这种情况,具体做法如下:

(1)建立留守儿童学生档案,实行动态管理。每学期开学初,要求教师都要对每一位学生进行一次详细地家访,以便了解每一位学生的具体情况,准确摸清哪些是“留守儿童”,同时针对每一位“留守儿童”建立详细的档案,内容包括其父母的外出地点、联系电话、子女监护情况、家庭经济状况,“留守儿童”的习惯、性格、生活、思想、学习和家庭的近期动态情况对孩子的心理影响大不大,以便及时调整和疏导。

(2)加强家校沟通,建立好爱的接力棒。

①调整家庭教育生态,为孩子的健康成长创造条件。“解铃还须系铃人”,要想彻底解决农村留守儿童的德育问题,就必须修复已经破损的家庭教育生态。从家庭关系的角度而言,既然父母外出打工,把孩子交于爷爷奶奶看管或其他亲属关系代养,这种家庭成员之间的矛盾关系已不可避免,那么家庭成员之间就应该彼此多联系,在情感上相互支持,更多地关注孩子成长过程中的情感体验,而不是仅仅关心其学习成绩,家长及时了解孩子的喜怒哀乐,尽可能使孩子体验到亲情的归属和父母的关爱,从而有针对性地弥补农村留守儿童家庭结构的不健全所带来的情感变化。

②外出务工的父母应尽量将孩子交由文化水平高、思想道德好和行为习惯优良的亲属或家人监管,尽量为留守儿童营造一个温暖、关爱的学习环境和家庭生活环境,促使农村留守儿童在德育、心理上健康成长。

③采取多种形式加强与家长联系,建起爱的桥梁。既然孩子的父母为了生活不得不出去打工挣钱,那就顺应教育发展趋势利用多媒体技术,学校建立家校微信平台,班级建立班级微信群,搭建父母与孩子之间多媒体远程视频语音沟通平台,根据家长的工作空闲时间,每天利用课间、午后、放晚学后等时间,合理安排,让学生和父母每天都能面对面的十分钟视屏聊天沟通,让孩子感觉父母就在身边,父母是关心他的、爱他的。在外打工的家长也能及时关注全面了解孩子的心理变化、身体成长状况和近期学习情况,对孩子进行心理上、行为品德上的教育渗透。平时我们要不断地进行家访追踪、不定期地召开家长会、随时用电话、手机短信等多种方式指导监管孩子的爷爷奶奶,对有问题的留守儿童进行及时正确的引导,让他们不要一味地溺爱孩子,要承担起正确教育孩子的责任来,引导学生形成坚强的心理素质,让家校联系经常化、常态化,建立家庭教育新机制,搭建家庭教育新平台,让留守儿童真正走出父母教育缺失的阴影,真正快乐健康地生活学习。

2.探索德育和心理健康教育融合新模式

德育的教育教学工作是学校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现阶段,农村小学的德育工作不受重视,也缺乏衡量德育教学工作的评价体系;心理健康教育近几年才刚刚兴起,教材版本杂乱不统一,学校也缺乏专业的心理健康老师,心理健康教育教学效果不理想;且分别开展德育和心理健康教育也要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可尝试将二者融合在一起,渗透到学科教育和平时的课外活动中,润物细无声地,慢慢地引导学生,在提高学生道德品质的同时,引导学生塑造健康的心理,双管齐下,帮助他们排解情感上的困难和疑惑,保证其健康快乐的成长。

具体做法如下:

(1)进一步转变教育思想。每一位学科教师,也都是德育工作者。陶行知说:“教师只有进一步转变教育思想和人才观念,才能自觉地在教学实践中坚持把德育思想教育工作放在第一位,教书和育人一齐抓,改变只教书不育人,看人只看分数的旧观点,才能自觉地在学科教学中进行德育融合渗透。”加强教学科研研究,把学科教学与德育、心育的融合当作一件大事来抓,结合县教研平台,首先把德育融入小学阶段《道德与法治》和《思想品德》学科中,把心理健康教育融入到《心育》领域,鼓励青年教师和班主任积极参与,深入钻研教材,充分挖掘教材中所蕴含的德育因素,设计创新教学设计、制作课件,参加县市级说课上课比赛,并以此为锲机,使德育、心育渗透各学科成为科学化、经常化、系列化。学科教学与德育、心育的融合还要结合教材的内容,融合的方法要符合本学科的特点,还要符合儿童的年龄和心理特点,符合学生的认识水平和接受能力,这样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疗效。

(2)发挥班主任职责,对学生进行德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的正确引领。班主任是学生在校的特殊监护人,班主任应建立家访制度,用微信和家长多沟通,利用一切可用的时间与学生交流谈心,准确无误地掌握学生的第一手资料,对问题学生建立个人档案,及时进行疏导和跟踪,温暖学生的内心。特别是“留守学生”,由于他们最缺乏的是亲情、关爱,因此作为班主任更应该给予他们足够的师爱,来弥补他们心灵上的空缺。在生活上,对家庭特别困难的留守学生则组织献爱心活动,给他们适当的资助;使“留守学生”能感觉到老师、同学、社会的关心和爱护;在学习上,对他们的每一点进步、每一个闪光点要多加表扬、鼓励,激发他们不断进取;另外,自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一对一贫困帮扶计划取得良好成果后,我们也仿照着建立学生一对一结对子帮扶留守儿童制度,因为同龄人会有更多的相似之处,也会有更多的共同语言,学生会比老师更容易走进留守儿童的心灵,我们应该利用这一特点,发动班上的其他同学一起加入到帮助这些留守学生的行列中来,使留守学生从中体验成功或同伴互助带来的快乐感,用集体的力量去感化他们,这样 一个积极向上、乐观阳光的班集体形成了,他们在这样的集体中生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得以初步改变。

(3)学校建立《小学生心理咨询室》,分为心理疏导室和减压室,辅助心育和德育的治疗。首先培养心理咨询老师,让老师多上网阅读和查找有关心理和德育方面的书籍,以便更好地帮助孩子梳理心情;再次学校自己应组织或者鼓励有条件的社会心理辅导机构和高校心理学者来到农村对留守儿童提供心理咨询和心理帮助,建立心理问题学生档案,有针对性、目的性、有步骤、有计划地进行疏导,让问题学生走出阴影;最后结合部分“留守儿童”心理缺陷、心理障碍和行为偏差等严重不良心理,积极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疏导,开设心理辅导活动课,进行跟踪调查辅导,帮助指导留守学生解决各种困惑和摆脱心理疾病的困扰,对其显性和隐性的心理压力进行疏导,引导他们走过人生发展的关键时期,帮助其健康和谐发展,促使留守儿童健康成长。

3.强化学校德育管理,充分发挥学校德育教育的主导作用

学校德育管理在促进儿童身心发展中处于主导地位,因此,学校是解决农村儿童德问题的主要阵地,具体可采取以下措施:

(1)大力推动农村宿制办学,建立健全课后德育措施。农村留守儿童家庭代理监护和教育能力不足,客观上要求学校能在留守儿童的现实生活和学习中发挥现代管理监护的作用。现市、城镇已在试行,对留守儿童的监管和教育非常有效,不仅解决外出打工父母的担忧,也解决了爷爷奶奶的看管难题。让孩子融入集体生活学习中,不仅使他们学会了自己独立照顾自己的能力,还学会了互相帮助,合作共进的高尚品德的形成。目前,我们农村学校也即将实行。

(2)塑造健康阳光育人环境。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可以创造民主、和谐、竞争、进取的教学氛围,有利于学生创新个性的培养,可以激发学生求异、勇于冒险、敢于挑战的精神,增强抗挫能力。为此在学期期间,学校应为学生设置了一系列的活动,通过亲子活动、法治讲座、安全班会、小型运动会、标本展示活动、歌王争霸赛等一系列活动,给学生营造一种良好教育氛围,注意开发学生的潜能,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安全意识,为学生思考、探索、发现、创新和个性和谐的发展创造了一个最大的空间;学校还要用传统节假日开展丰富多彩的集体活动,定期开展健康有益的班级班会活动,让留守儿童从活动中接受教育,矫正不良行为和心理问题,感受集体温暖,建立“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担当意识;力争让学生成为充满自信、充满活力、充满希望、充满生机、充满信心,学习刻苦,身体健康,活泼开朗,思想向上,品德高尚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3)弘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系,创设良好道德教育的社会氛围。农村留守儿童的交际范围有限,所接触的社会环境主要限于乡、镇,社会信息的来源也主要依托电视和村头巷尾人们对社会现实的评论。因此,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来引导农村留守儿童的德育教育,每天早操过后让学生背一遍“24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利于为留守儿童良好的道德养成创造良好的社会氛围,帮助他们认清社会的主流道德意识,纠正自身错误的思想,从而白觉抵制享乐主义、拜金主义等社会不良风气的侵扰。首先,挖掘社会资源,营造良好的农村留守儿童德育社会环境;其次,充分发挥媒体的宣传作用,增加适合农村留守儿童观赏的电视节目,从而引导留守儿童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道德观念;最后,政府有责任为留守儿童创造健康成长的良好环境。

具体做法:

①和公安部门、当地派出所沟通,加强对网吧、录像厅、电子游戏厅等娱乐场所的管理。

②大力加强对社会闲散人员的监管,大力整治校园周边环境,根据各种精神污染对孩子的毒害,加大扫黑除恶力度,净化社会风气,确保孩子们不受侵扰。孩子的德育素养提高了,心理也就纯净了,阳光少年也就形成了。

目前,这些方法和措施正在实施和探究验证中……总之,农村留守儿童德育、心理问题的解决是一个系统的教育工程,需要家庭、学校和社会形成合力,共同管理。如果单从一个方面入手或者强调某一方责任,便无法从根本上解决这一问题。因此,必须在农村引入家庭、学校、社会的“三位一体”的方式,共同努力,提高农村留守儿童的德育素养,使其心理健康,真正成为二十一世纪的阳光少年。

参考文献

[1]佘凌 留守经历与农村儿童发展:家庭与社会化的视角[M].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13。

[2]全国妇联儿童工作部 编 农村留守流动儿童状况调查报告[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1。

[3]任军 农村小学留守儿童德育问题缺失危机及化解对策研究黑河学刊,2011,(8)。

[4]梁伦友 农村留守儿童德育之我见科学咨询(教育科研),2010,(7)。

[5]王娟 农村留守儿童德育问题探析山东省农业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9,(1)。

论文作者:薛婷  刘书

论文发表刊物:《素质教育》2019年11月总第325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9/29

标签:;  ;  ;  ;  ;  ;  ;  ;  

浅析农村留守儿童德育和心理健康问题产生的原因及解决对策论文_薛婷  刘书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