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币升值对中国入境旅游的影响评估——基于扩展旅游引力模型的实证分析,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旅游论文,实证论文,引力论文,中国论文,模型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1 引言
自2005年7月21日中国开始实行以市场供求为基础、参考一篮子货币进行调节、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以来,人民币汇率持续走高。2005~2009年,人民币实际有效汇率累计上升19.46%,目前,人民币仍然面临进一步升值的压力。人民币升值对中国商品进出口贸易和宏观经济的影响是近年来学界关注的热点问题(魏巍贤,2006;李众敏,吴凌燕,2008)。服务贸易领域的中国入境旅游是否也受到人民币升值的影响?李凌鸥(2004)、李海海和于桂凤(2008)等通过简单的数据对比分析,认为人民币升值对中国入境旅游的影响较小。而罗富民(2007)采用1990~2006年的年度时间序列数据,通过简单回归分析发现人民币升值减少了日本居民对中国的旅游需求。在其研究期间内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经历了1994年和2005年两次改革,使得人民币汇率变动并不平稳,可能导致回归模型中出现结构突变;另外,样本量太小使得自由度过低,可能造成估计上的偏误,因此其研究结果并不具有稳健性。李芸和史春云等(2009)通过相关分析发现人民币汇率变化与不同客源地入境人数的相关性和相关程度不一。但由于其未控制其他因素的影响,发现的相关性可能并不是人民币汇率变化与入境旅游的真实关系。
入境旅游需求的影响因素主要包括:客源国人口结构、收入水平、闲暇时间、教育等社会经济与人口统计特征以及目的地旅游吸引物、旅游形象、旅游服务质量、旅游促销和旅游产品价格等。国际旅游者对价格极其敏感(Crouch,1992),汇率变动使得一国入境旅游产品的相对价格(相对于其他旅游目的地国家)发生变化,即所谓的价格效应,进而影响该国入境旅游需求水平。汇率变动带来的相对于其他目的地国家的旅行成本的变化被看做是影响一国在国际旅游市场份额的关键因素(Dwyer,et al.,2000)。人民币升值使中国入境旅游产品价格相对提高,尤其是长途交通和住宿费用显著增加,这对价格较为敏感的观光休闲类游客的出游决策影响可能比较大。对于以观光休闲旅游为主的中国入境旅游来说,人民币升值带来了多大的影响有待深入探讨。本文基于扩展的旅游引力模型,尝试就人民币升值对中国入境旅游①的影响进行分析。
2 模型设定
20世纪60年代以来,物理学中的牛顿万有引力定律被引入双边贸易流量研究中。Tinbergen(1962)和Poyhonen(1963)最早运用引力模型研究双边贸易流量。他们认为,两国间的贸易流量取决于用国内生产总值(GDP)衡量的国家经济规模和两国间的地理距离。由于贸易引力模型成功地从计量角度解释了双边贸易流量,使其逐渐成为双边贸易流量研究的一种重要工具。入境旅游类似于商品出口贸易。Crampon(1966)最早证明了引力模型在旅游研究中具有应用价值,他提出的旅游引力模型形式为:
近年来,旅游引力模型在国内也得到了运用和扩展。保继刚(1992)最早将旅游引力模型用于北京市国内游客预测。李志刚和苏衍慧(2006)将亲景度指标引入旅游引力模型。郭为(2007)在旅游引力模型中引入两国是否有共同边界、是否具有免签证协议、是否属于一个共同贸易集团等贸易引力模型中常用的解释变量,但这些变量的旅游色彩并不强;另外,其模型中没有考虑客源国人口规模这一重要变量。张宏伟(2009)将文化差异引入旅游引力模型,采用王俊(2007)研究跨国公司海外投资的独资化倾向时计算的文化距离指数作为文化差异的衡量指标,但并没有分析这些文化因素对游客出游行为影响的作用机理。企业海外投资与游客跨境出游行为之间是否存在差异?对企业海外投资具有影响的文化因素是否也对游客出游行为产生类似的影响?现有的文献并没有对这些问题作出回答。实际上,文化因素对旅游者出游行为的影响较为复杂,通常认为区域间文化差异是旅游者(西方个体主义文化背景)出游的主要动机,但文化相近对旅游者(东方集体主义文化背景)出游行为也具有重要影响。由于我们并不清楚文化差异对旅游者出游动机的作用机理,本文并没有将文化差异引入旅游引力模型。
汇率是影响国际旅游需求的重要因素。人民币汇率变动导致以人民币为基础的中国入境旅游产品报价发生变化,进而对中国入境旅游需求产生影响。但以往的旅游引力模型中并没有引入该指标。我们认为,人民币汇率变动通过价格效应会对中国入境旅游需求产生影响,但这种价格效应的大小则取决于中国入境旅游产品价格弹性的高低和国际旅游市场竞争态势。将人民币汇率引入模型,在控制其他主要变量影响的基础上,可以考察近年来人民币升值对中国入境旅游的具体影响。基于本文研究目的,在借鉴标准贸易引力模型的基础上,对传统旅游引力模型进行扩展,形成扩展的旅游引力模型:
3 变量、样本与数据
3.1 变量说明
被解释变量(对数形式)是每年从客源国i到中国的游客人数(万人次),解释变量的含义及其对被解释变量影响的理论预期符号如表1所示。需要指出以下几点:(1)由于汇率难以准确反映不同国家货币购买力的真实比率,从而造成基于当前汇率的名义GDP指标偏差较大。而基于购买力平价法(purchasing power parity,PPP)计算的GDP指标能较为准确地反映不同国家经济实力的差别,便于国际间比较,本文采用该方法。(2)用中国人均GDP衡量中国的旅游吸引力。严格来说,人均GDP并不能准确衡量一国的旅游吸引力,但由于很难找到可以量化的有效指标来衡量一国的旅游吸引力,相关研究普遍采用该指标来代替。(3)一国货币的实际有效汇率是根据贸易权重确定的该国货币与其所有贸易伙伴国货币双边名义汇率在剔除各国通货膨胀因素之后的加权平均数。实际有效汇率不仅考虑了所有双边名义汇率的相对变动情况,而且还剔除了通货膨胀对货币本身价值变动的影响,能够综合反映本国货币的对外价值和相对购买力。人民币实际汇率上升表示人民币升值,在短期内将导致中国入境旅游产品价格提高,降低中国入境旅游总需求。
3.2 样本选择
本文将中国入境旅游的23个主要客源国作为研究样本,样本期间为2004~2009年。23个样本国家在中国入境旅游客源市场中所占份额从2004~2009年分别为87.82%、86.46%、86.60%、84.98%、83.04%和81.11%。样本分布较为合理,包括9个亚洲国家(日本、韩国、新加坡、马来西亚、菲律宾、印度尼西亚、印度、泰国、哈萨克斯坦)、10个欧洲国家(英国、德国、法国、意大利、荷兰、西班牙、葡萄牙、瑞士、瑞典、俄罗斯)、2个美洲国家(美国、加拿大)和2个大洋洲国家(澳大利亚、新西兰)。以这23个客源国作为研究样本基本可以准确反映中国入境旅游发展的总体情况。
3.3 数据来源
本文采用的数据为2004~2009年中国入境旅游年度面板数据。其中:中国入境旅游人数来自中国国家旅游局网站(www.cnta.com)公布的相关统计数据;客源国人均GDP、人口以及中国人均GDP来自EPS(Economy Prediction System)数据库;客源国到中国的距离用www.indo.com网站提供的距离计算器计算得到,均以客源国首都到中国北京的距离来近似代替;人民币实际有效汇率数据来自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国际金融统计(IFS)数据库。
4 实证结果及分析
4.1 面板数据模型设定
用面板数据建立的计量模型包括混合(Pooled)模型、固定效应(FE)模型和随机效应(RE)模型三类。面板数据分析的第一步便是对模型设定进行检验,模型设定直接决定了参数估计的有效性。我们首先检验混合模型是否适用。F检验拒绝了零假设,表明固定效应模型更适用;LM检验拒绝了零假设,表明采用随机效应模型更好。接下来我们检验固定效应和随机效应模型中哪一个更适用。本文构建的模型中含有距离这一非时变变量,固定效应回归时非时变变量将被忽略。但距离显然是影响游客目的地选择行为的一个重要因素,忽略该变量,会导致模型存在遗漏重要变量这一重大缺陷。Hausman检验的结果也表明选择随机效应模型比固定效应模型更好。本文最终采用随机效应模型进行估计。模型估计及假设检验使用 STATA12.0软件完成。
4.2 实证结果分析
从表3可以看出,不同方法估计的结果差异不大,表明本文的估计结果是稳健的。考虑到异方差性和序列相关对估计结果有效性的影响,我们采用可行的广义最小二乘法(feasible GLS,FGLS)对异方差性和序列相关进行修正。下文分析也是基于FGLS估计的结果。变量系数通过了1%水平下的联合显著性检验(Wald检验),表明模型总体线性关系显著。所有变量系数均通过了1%或5%水平下的显著性检验,并且所有变量系数的符号与理论预期一致。
在其他因素不变的情况下,人民币实际有效汇率上升1%,中国入境旅游人数减少2.71%。可见,人民币升值给中国入境旅游发展带来了强烈的冲击。这一发现与前文提及的文献不同。一国旅游业的价格竞争力是决定该国入境旅游人数的重要因素(Dwyer,et al.,2002)。世界经济论坛(World Economic Forum,WEF)发布的《旅行与旅游竞争力报告》指出,价格竞争力是中国旅游业竞争力的主要表现,但中国旅游业的价格竞争力正在下降。在报告的130个国家和地区中,中国旅游业的价格竞争力已从2006年的第11位降至2008年的第20位②。我们认为,人民币升值的价格效应是导致中国旅游价格竞争力下降的主要原因。2004~2009年,人民币实际有效汇率累计上升19.27%,相当于中国入境旅游产品价格上升大约19%。当前,人民币仍然面临较大的升值压力,如何化解人民币升值给中国入境旅游发展带来的风险是值得深入思考的问题。
保持其他因素不变,客源国人均GDP每提高1%,来中国旅游的人数增加0.63%。可见客源国经济发展水平是影响其旅游需求的一个重要因素。这印证了中国入境旅游主要客源国均是经济较为发达的国家(例如美国、日本、韩国、新加坡等)这一事实。客源国人口规模与中国入境旅游人数正相关,这在预料之中。人口规模越大,潜在出游规模越大。世界主要旅游客源国几乎均是经济发展水平高、并且人口规模也比较大的国家。中国人均GDP每提高1%,中国入境旅游人数增加1.12%,这与郭为(2007)的发现类似。中国国民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对旅游基础设施的改善以及良好旅游目的地形象的树立都有积极的推动作用,这是中国入境旅游长期稳定发展的重要支撑。客源国与中国的距离每增加1%,该国来中国旅游的人数大约减少1.18%,这与张宏伟(2009)的发现基本一致。这也印证了中国入境旅游前6大客源国(日本、韩国、俄罗斯等)均是周边国家这一事实。距离关系到出游的交通费用,也与时间成本有关,对出游决策具有重要影响。
5 结论与政策建议
本文基于扩展的旅游引力模型,采用面板数据计量方法实证分析了人民币升值对中国入境旅游发展的影响,结果表明:人民币升值给中国入境旅游发展造成了强烈的冲击,客源国人均GDP、人口规模以及中国人均GDP与中国入境旅游发展正相关,客源国与中国的距离则是中国入境旅游发展的一个阻力因素。我们得到的启示是:(1)中国入境旅游在世界范围内的价格优势正随着人民币升值而被削弱;在人民币升值预期下,我们不能忽视人民币升值对中国入境旅游发展的冲击;(2)国际金融危机导致的全球经济放缓甚至停滞,使得国际旅游需求下降明显,中国入境旅游发展面临的市场前景不容乐观;(3)距离仍然是阻碍中国入境旅游发展的重要因素。国际旅游客源输出大国主要是与中国距离较远的欧美国家,由于交通费用和时间成本较高,这些国家的旅游者会优先考虑其他替代性的旅游目的地。
本文实证研究的政策含义是为了应对人民币升值对中国入境旅游发展带来的冲击,在政府层面上,应通过旅游产业政策的实施,促进旅游产业结构升级,加强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完善旅游法律法规体系,优化旅游产业运行环境,提升中国旅游业的综合竞争力;另外,应加强联合宣传促销,树立和提升中国作为世界上最安全的旅游目的地的整体形象,避免因为价格竞争力下降而导致中国入境旅游遭受重创。各类旅游企业应适时开发、推出旅游新产品,不断优化旅游产品结构,通过旅游服务创新提升旅游企业竞争力,减少人民币升值带来的不利影响。
本文测算了人民币升值对中国入境旅游的总体效应,并没有考虑人民币汇率变动对不同客源国旅华人数的具体影响。由于不同客源国对旅游产品的需求可能存在差异,人民币汇率变动的价格效应在不同客源国之间可能存在明显差异。后续的研究可以就上述问题进行深入分析。另外,如果能找到更好的衡量中国旅游吸引力的有效指标,将会增强旅游引力模型对中国入境旅游发展的解释能力。
注释:
①本文研究的中国入境旅游仅包括外国人客源市场,不包括港澳台市场。
②Jennifer Blanke & Thea Chiesa:《The Travel & Tourism Competitiveness Report (2007-2009)》,World Economic Foru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