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战后日本边远地区振兴教育的措施及启示_教育论文

二战后日本边远地区振兴教育的措施及启示_教育论文

战后日本振兴偏僻地区教育的措施及其启示,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日本论文,战后论文,偏僻论文,启示论文,措施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日本政府自20世纪50年代初期开始将振兴偏僻地区教育作为一项重要的国策予以实施,以期通过振兴偏僻地区教育拉动和促进偏僻地区的经济增长和文化发展。当今,我国在经济快速增长的同时也出现了东部地区和西部地区、发达地区与贫困地区的发展不平衡问题。研究日本振兴偏僻地区教育的政策和措施,对我国西部大开发计划的实施和边远贫困地区教育的振兴不无启发。

一、日本振兴偏僻地区教育的措施

1945年日本战败后,实施了全面的战后教育改革。伴随着新教育制度的实施和教育机会均等理念的兴起,振兴偏僻地区教育也成为日本政府的一项重要国策。

(一)制定《偏僻地区教育振兴法》

为了使振兴偏僻地区教育有法可依,确保偏僻地区教育振兴政策的有效实施,日本政府于1954年6月1日制定和实施《偏僻地区教育振兴法》,明确规定其目的在于:“根据教育机会均等的原则和基于偏僻地区教育的特殊情况,明确国家和地方公共团体在振兴偏僻地区教育中所必须采取的各项措施,以期提高偏僻地区教育水准。”(注:市川须美子.教育小六法[M].学阳书房,2004.849.)日本政府将偏僻地区学校的范围划定为位于交通条件和自然、经济、文化等各种条件恶劣的山区、离岛等地区的小学和初中。

《偏僻地区教育振兴法》明确了国家、都、道、府、县以及市、町、村在振兴偏僻地区教育中所承担的责任和必须采取的措施。其中,文部省(现在的文部科学省)主要负责对偏僻地区教育实施必要的调查研究和整理相关资料,并对市、町、村和都、道、府、县的职责履行情况进行有效的指导、协调和监督,以确保市、町、村和都、道、府、县的任务能够顺利完成。国家主要对市、町、村完成以上所规定的职责所需要的经费实施补助,其补助额度为该项事业所需费用的二分之一,并且明确规定资助经费必须用于促进偏僻地区教育的振兴。都、道、府、县的主要职责是对适合偏僻地区教育特殊性的学习指导方法、教材、教具等进行必要的调查和研究,并整理相关资料;设立培养偏僻地区学校教师的培训中心;对于市、町、村所负责的各项事务的顺利完成进行适当的指导、帮助或援助;对偏僻地区学校的教师及职员的定员人数给予特别的照顾;在采取有效措施为偏僻地区学校的教师提供充分的进修机会的同时确保其进修所需差旅费及其他与进修相关的必要经费。市、町、村的主要职责是为偏僻地区学校提供教材,完善、充实教具,组织偏僻地区学校教师进修以及采取其他的有利于充实偏僻地区教育内容的必要措施;采取措施为偏僻地区学校教职员工兴建住宅,积极提高他们的福利待遇;在偏僻地区学校中设立音乐、体育等用于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的设施;对偏僻地区学校教师、职员、学生实施合理的健康管理;为偏僻地区学校学生上学提供交通方便。

《偏僻地区教育振兴法》制定以后,日本政府又制定相关的法律、法规,进一步完善偏僻地区教育法治法规建设。比如,1954年7月21日制定的《偏僻地区教育振兴法实施令》作为政府施政的行政法令,详细规定了国家对偏僻地区教育补助金的管理办法和实施细则。1959年7月31日,日本文部省又制定《偏僻地区教育振兴法实施规则》,明确了偏僻地区学校的级别制定标准和与《偏僻地区教育振兴法》实施相关的细则,从而进一步增加了《偏僻地区教育振兴法》的可操作性。此外,日本政府还制定许多其他的与偏僻地区振兴和偏僻地区教育发展有关的法律、法规,例如:根据《农山渔村电气导入促进法》、《离岛振兴法》以及《医疗法》的规定,在偏僻地区设立派遣诊疗所等。这些都成为《偏僻地区教育振兴法》的有益补充。

《偏僻地区教育振兴法》、《偏僻地区教育振兴法实施令》、《偏僻地区教育振兴法实施规则》等相关法律法规随着时代的要求和偏僻地区教育发展的状况又几经修改,成为一套完整的偏僻地区教育振兴法规,为日本政府实施偏僻地区教育振兴计划提供了有力的法律保障,极大地促进了日本偏僻地区教育的发展。

(二)建立国家财政补助制度

偏僻地区教育的发展离不开强大的财政支持,只有建立完善的财政补助制度,为偏僻地区教育发展提供充足的资金,才能使振兴偏僻地区教育的政策落到实处。日本政府很早就意识到对偏僻地区教育实施财政保障的重要性,在制定《偏僻地区教育振兴法》时就将对偏僻地区教育实施财政补助规定为国家的一项重要职责。《偏僻地区教育振兴法》制定前的1953年,日本用于补助偏僻地区教育的全部预算仅为7062万日元,制定后的1954年马上就翻了一番多,上升到了1亿8228万日元;到1994年的财政预算总额已达到167亿8902万日元。(注:日本文部省小学科.偏僻地区教育资料第52号[Z].胜美印刷株式会社,1995.118.)为了保证国家财政补助的有效实施,日本政府建立了一整套完备的偏僻地区教育财政补助制度。

1.偏僻地区津贴和多学年班级担当补助

根据日本的有关法律和法规,各都、道、府、县必须以特殊勤务津贴的方式为处于偏僻地区的公立小学、初中的教师及职员发放偏僻地区津贴。《义务教育费国库负担法》规定都、道、府、县发放偏僻地区津贴所需实际经费的一半由国家来负担。偏僻地区津贴的每月实际支付额度由工资和扶养津贴的月额之和乘以偏僻地区的偏僻级别率得出。偏僻地区的级别分为五级,一级率为8%、二级率为12%、三级率为16%、四级率为20%、五级率为25%。

多学年班级担当补助是政府为偏僻地区担任复式班级教学和管理工作的教师提供的一种补助。战后初期,各都、道、府、县按照各自的条例和规则支付,津贴的额度和支付的方法各不相同,各都,道、府、县产生了严重的不平衡。1959年,日本政府在修订职员特殊勤务津贴相关政令时,重新规定国立小学和国立初中教师可以获得新的多学年班级担当补助,公立小学和公立初中的教职员工也遵循这一标准。

2.偏僻地区小学、初中教职员工住宅建筑费补助

偏僻地区普遍存在着教师住房难的问题。为了解决偏僻地区教师的后顾之忧,日本政府于1953年开始为偏僻地区教职员工修建住宅提供建筑费补助,补助预算额为982万日元,到1994年补助预算额已达25亿2700万日元。(注:日本文部省.我国的偏僻地区教育[M].弘报印刷株式会社,1961.95.)住宅金补助率最初为四分之一,1954年提高到三分之一,1959年再次提高为二分之一,这一比率一直维持到现在。

3.偏僻地区多功能馆设施费补助

偏僻地区的多功能馆是中小学用于体育、音乐授课和开展社会教育活动的场所。《偏僻地区教育振兴法》明确规定市、町、村必须根据本地区的需要设置多功能馆,但由于市、町、村的财力有限,承担多功能馆的建设比较困难。为了促进兼具室内运动场、礼堂、社会集会等多种功能的多功能馆的修建,日本政府从1954年开始实施偏僻地区多功能馆设施费补助,补助金额为多功能馆建筑费的一半。1954年到1961年间,总计资助1614所学校,补助金总额为10亿7000万日元。(注:日本文部省.我国的偏僻地区教育[M].弘报印刷株式会社,1961.99.)

4.偏僻地区学校发电设备购置费补助

偏僻地区普遍存在着电力设施不完备、电力供应不足等问题,缺电成为制约偏僻地区教育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日本文部省于1957年开始专门安排预算,用于设立以学校教学为目的的2千瓦至3千瓦的小型发电设施,资助额度为发电设施建设费的二分之一。

5.偏僻地区学生用汽车(船舶)购置费补助

偏僻地区的交通条件一般都很恶劣,中小学学生上下学极不方便。作为解决这一问题的一个措施,从1959年开始,日本政府通过实施补助鼓励中小学购买校车(船舶),并规定校车(船舶)可以同时接送几个学校的学生,而且只能用于距离学校4公里以上的小学生和6公里以上的初中生等远距离上学者。车船所需燃料等各种费用不能转嫁于学生家长,由市、町、村予以解决。

6.偏僻地区中小学电视机等设备费补助

偏僻地区中小学电视机等设备费补助制度开始于1960年,主要对位于偏僻地区的中小学购买电视机实施补助,具体的补助额度为电视机设备费的二分之一,另一半则由作为学校设置者的市、町、村来负担。1960年资助300所学校,1961年资助了400所学校。(注:日本文部省.我国的偏僻地区教育[M].弘报印刷株式会社,1961.102.)

7.偏僻地区学校保健管理费补助

偏僻地区医疗条件很差,儿童的健康状况又明显低于其他地区。为了确保偏僻地区拥有最低限度的《学校保健法》所规定的定期健康诊断、健康问询的权益,早期发现疾病,从1958年开始,日本政府对市、町、村向偏僻地区学校派遣的医生实施补助,补助其所需经费的二分之一。1994年国库补助金的预算额总计达4394万日元。(注:日本文部省小学科.偏僻地区教育资料第52号[Z].胜美印刷株式会社,1995.118.)

8.偏僻地区学校给食振兴费补助

日本的中小学设有给食制度,给食制度对正处于成长期儿童的生长发育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日本政府采取为开设给食的学校提供给食设施费补助、为支付给食费有困难的学生提供补助、低廉供应小麦粉等措施,大力普及学校给食制度。1961年,政府专门拨款1752万日元用于补助偏僻地区学校购买必要的设施设备,以便推广儿童发育所需主要营养源——牛奶的饮用。

除此之外,还有就学奖励补助金、理科设备费补助、教材费补助等多种补助项目。这种完善的偏僻地区教育补助制度为偏僻地区教育发展提供了有力的保障,确保政府的偏僻地区教育振兴政策落到了实处。

(三)加强偏僻地区教师的培养和培训

振兴偏僻地区教育离不开高水平的师资。确保高素质的教师任教于偏僻地区学校并为他们提供进修和参与研究等不断提高自己的机会是提高偏僻地区教育水平的一个关键因素。为此,日本政府采取了多种措施,以加强偏僻地区学校教师的培养和培训。

日本偏僻地区学校的教师和其他地区的教师一样,是由教师培训大学和综合大学的教育学部来培养的,都需要在大学中修完正规的教师培养课程。偏僻地区的学校在录用教师培训大学和综合大学的毕业生时较之其他地区的学校享有优先的政策。战后初期,偏僻地区学校的合格教师短缺,为了解决这一矛盾,1953年日本文部省在北海道和其他6个县设立了小学教师临时培训所。这些培训所一般距离偏僻地区较近,为偏僻地区教师就近学习提供了方便。在建立教师临时培训所的同时还在北海道和长崎县委托北海道学艺大学和长崎大学采取特殊的措施为偏僻地区培养师资。1960年,北海道学艺大学设置为期两年的课程,招收300名女教师,面向偏僻地区学校培养女教师。长崎大学则于1961年设立奖学金制度,每年招收30名学生,开设为期两年的课程,专门培养五岛列岛和对岛等离岛地区所需师资。此外,还有许多大学的教育学部为了开展偏僻地区教育实验研究,在附属学校中都设置了复式班级。根据1993的调查报告,在附属小学中设置复式班级的有弘前大学、岩手大学、山形大学、茨城大学、新潟大学、金泽大学、和歌山大学、岛根大学、冈山大学、广岛大学、高知大学、鹿儿岛大学。其中,岛根大学还设有教育实习设施。学习复式班级的管理和教学等偏僻地区教育教学知识,不仅有利于偏僻地区学校教育的振兴,而且也有利于提高教师对一般学校学生的指导能力。

在加强偏僻地区学校教师培养的同时,偏僻地区学校教师的在职培训也受到了极大的重视。日本文部省针对偏僻地区的教育状况和特点,开展了各种有特色的培养师资的活动。第一,设置偏僻地区教育研究指定校。从1954年开始,文部省根据各都、道、府、县教育委员会的推荐,每年指定一部分学校作为偏僻地区教育研究指定校。指定校对本地区的教育课程、教学方法、教材教具和学校管理等重大问题进行调查研究,并将研究成果予以公开发表。这些指定校往往成为其所在地区的研究中心,为本地区偏僻教育的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第二,开办偏僻地区教师讲座。从1958年开始,日本文部省每年都要开办偏僻地区教师讲座。这些教师回到地方后又成为本地区开办的讲习会的指导者,把自己所学到的知识传给更多的偏僻地区学校教师,极大地促进了偏僻地区学校教师指导能力的提高。第三,召开偏僻地区教育研究大会。1952年,日本文部省于北海道召开全国单级复式研究大会,专门研究和讨论振兴偏僻地区教育的问题。在此大会的带动下,全国兴起了振兴偏僻地区教育的热潮,“全国偏僻地区教育研究联盟”和“全国偏僻地区教育振兴促进会”等全国性的团体相继成立。此后,每年召开全国偏僻地区教育研究大会成为一项制度。偏僻地区教育研究大会的特色是在偏僻地区设立多个分科会场,同时开展实际授课示范,交换各地区研究信息等现场性的研究活动。第四,编辑复式教学指导资料。1949年至1950年,日本文部省在北海道、高知县等地开展了偏僻地区教育实地调查并以调查资料为基础,1951年编辑出版《小学管理入门》一书,供偏僻地区学校教师参考。文部省根据复式教学研究和实践成果每年编辑复式班级学习指导计划范例和《小学复式班级指导资料》,无偿提供给相关学校和教育委员会。第五,发行《偏僻地区教育》杂志。1959年文部省开始编辑发行《偏僻地区教育》杂志,作为偏僻地区学校教师研究的参考资料,无偿提供给偏僻地区教师和相关研究者。

为了鼓励众多的优秀教师到偏僻地区任教,日本政府在人事制度上鼓励推行“偏僻地区优先的人事行政制度”,积极树立尊重偏僻地区、提升偏僻地区学校地位的新的教育行政理念,选拔优秀教师到偏僻地区学校任教、锻炼,以此激发偏僻地区教师的活力,促进偏僻地区学校教育研究活动的开展。

(四)促进偏僻地区教育信息化建设

偏僻地区学校往往多处于交通不便、生活环境恶劣的地区,这是导致偏僻地区教育落后的主要因素。因此,消除偏僻地区的偏僻性,改善偏僻地区的生活环境和教育环境是一项十分重要的任务。随着战后经济的发展,日本政府积极采取了改善道路、完善交通机构、开发产业、安装电灯、建立医疗机构、设置文化设施等消除偏僻地区不利因素,提高偏僻地区生活水平和质量的诸多措施。在积极改善偏僻地区基本生活环境和教育教学环境的基础上,大力推进偏僻地区教育信息化进程。

1990年,日本开始启动公立学校教育用计算机配备计划,1990年到1994年为第一次计划期间,1995年到1999年为第二次计划期间。第二次配备计划所定的目标是为每所小学配备22台计算机,每所中学配备42台计算机,即实现在实际授课时每两名小学生拥有1台计算机,每名中学生1台计算机的目标。新制定的2000年到2005年的第三次计算机配备计划将小学平均设置台数22台,提高到了42台,即实现小学生每人1台计算机的目标。新的学校互联网连接计划将2005年的目标设定为包括私立学校的所有的小学、初中、高中都能够连接互联网。偏僻地区中小学也按照这一目标进行配备。截止到2002年3月,公立小学教学用计算机平均设置台数为20.7台,初中平均为38.7台,高中为85.9台;连接互联网的公立学校已占全部学校的97.9%(注:日本情报处理开发协会.情报化白书[Z].电脑时代社,2003.253-254.)基本上实现了所有学校都能上网的计划。

1995年,文部省将偏僻地区学校和城市的学校通过光通信设施进行连接。开展双方同时授课的研究开发项目。《1999年度、2000年度、2001年度偏僻地区学校高度信息通信设备(多媒体)应用方法研究开发事业实施要项》明确指出,该项目面向高度信息通信社会的构筑,适应学校教育中多媒体教育活动的要求,以交通等条件不便地区所在学校为中心,导入多媒体信息通信设备,并对其应用方法进行研究开发,以推进学校教育信息化进程。该项目采取由文部省委托给地方教育委员会的方式来进行。偏僻地区实施多媒体通信设备连接的方式主要有:一是将处于交通不便的偏僻地区学校之间连接起来,或将他们与城市的学校相连接;二是将位于山地等偏远地区的高中与位于城市的高中相连接;三是将医院设置的接收中小学病弱和身体虚弱学生的特殊班级与该班级所在中小学相连接。这些被连接起来的学校通过导入电视会议系统等信息通信设备积极开展双向授课和其他活动的研究与试验,目前主要应用于各科教学和道德科中的对话型授课以及班级活动、学生会活动、兴趣小组活动等活动中,还被广泛地应用于学校与图书馆、博物馆、美术馆等社会教育设施之间的合作授课。

二、对我国农村和贫困地区教育发展的启示

日本自战后开始实施偏僻地区教育振兴政策以来,经过50多年的努力,偏僻地区教育迅速发展,偏僻地区和发达地区的差距逐渐缩小。当今我国正处于经济快速发展时期,面临着发展边远贫困地区教育的问题。从日本战后振兴偏僻地区教育政策中,我们可以获得很多有益的启示。

第一,高度重视农村和贫困地区教育发展,完善贫困地区教育财政补助制度。2003年9月,国务院专门召开会议研究部署农村教育工作,并做出了《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教育工作的决定》,为我国农村和贫困地区教育发展指明了方向,充分体现了党中央、国务院对农村和贫困地区教育工作的高度重视。今后,各级政府和教育主管部门所面临的工作是如何提高政策的可操作性以及如何将贫困地区教育发展工作落到实处。地方政府要制定操作性强的、详细的农村和贫困地区教育发展政策和计划。在制定计划时,务必要标明具体的资助方法和详细的资助额度,以便为农村和贫困地区教育工作的评估提供依据,切实保证政策的贯彻、实施,防止政策流于形式。教育部应定期指定一批农村和贫困地区教育研究学校,并确定相关的研究专题,使这些学校围绕着这些专题开展农村和贫困地区教育的研究和试验活动。同时,发展农村和贫困地区教育,最重要的是为农村和贫困地区教育发展注入发展资金,完善农村和贫困地区教育财政补助制度。因此,应明确中央、地方各级政府在农村和贫困地区教育发展中各自所承担的责任,在现有的农村和贫困地区津贴、中小学教师津贴的基础上增加农村和贫困地区教师津贴、复式教学补助、偏僻地区教师住房补贴、校舍改造补贴、校车及校船购入补助等补助项目,并标明补助的详细额度。着力解决历史遗留下来的农村和贫困地区普遍存在的拖欠教师工资问题,坚决防止拖欠教师工资的违法行为再次出现。

第二,进一步完善教育立法,制定促进农村、贫困地区教育发展的政策、法规。自1986年以来,我国的教育法制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由于立法工作难度大、周期长,从教育法律的覆盖面和教育法律的配套性法律、法规的制定上来看,至今还不够完备,法律的针对性和操作性需要进一步加强。在农村教育和贫困地区教育立法方面也存在着同样的问题。因此,在我国当前将农村教育发展作为一项重要国策的情况下,立足于《教育法》、《义务教育法》、《教师法》,制定专门面向农村和贫困地区教育的法律、法规是我国教育立法方面的一项十分重要的工作。应按照法制统一的原则和法定的立法权限,针对农村和贫困地区教育发展的特殊情况,制定详细的、操作性强的法律、法规,为农村和贫困地区教育的发展提供法律依据。同时,要积极推动面向农村和贫困地区教育发展的教育法律、行政法规的实施细则等配套性地方法规及规章的制定,加快地方教育立法的进度。只有有了详细的法律法规的保障,农村和贫困地区教育的工作才能落到实处。

第三,面向农村和贫困地区学校培养师资力量,加强农村和贫困地区学校教师培训工作。优化农村和贫困地区教师队伍结构,加强农村和贫困地区教师的培养培训,整体提高贫困地区教师队伍素质是发展农村和贫困地区教育的关键。为此,各级师范院校特别是地方师范院校应针对当前农村教师队伍建设特别是贫困地区和边远农村地区的实际需要,建立职前、职后一体化的开放式教育体系。为农村和贫困地区教师接受正规的教师专业教育提供更多的机会。大力改革课程内容,增加复式教学方法等农村和贫困地区教育发展所需要的内容。在附属中小学中开设复式教学班,积极进行有关复式教学的实践和研究。进一步发挥高水平综合大学教育学院和重点师范大学在培养高水平师资方面和培训骨干教师方面的改革探索及带头作用,鼓励教师开展探索复式教学等贫困地区教育、教学规律的有关研究。定期召开农村和贫困地区教育研究大会或教师讲座,发行贫困地区教育杂志和资料,为农村和偏僻地区教育研究者和管理者提供交流研究成果和实践经验的机会,促进农村和贫困地区学校教学和科研水平的提高。

第四,推进农村和贫困地区教育信息化进程,积极构筑农村现代远程教育体系。日本发展偏僻地区教育的经验证明,通过推进农村和贫困地区教育信息化,构筑农村和贫困地区现代远程教育体系是实现偏僻地区学校与城市学校教育资源共享,缩短偏远地区学校与城市学校的差距,在短时间内实现教育跨越式发展的捷径。因此,在广大的农村地区构筑覆盖贫困、边远山区的由传统的函授和现代的录音、录像、广播、电视、卫星、网络等手段构成的农村和贫困地区现代远程教育体系是当前发展农村和贫困地区教育的一项重要工作。在推行农村和贫困地区学校“校校通”工程建设的同时,要充分考虑到老少边穷等贫困地区教育发展的需要,对农村和贫困地区学校实施“校校通”工程予以优先考虑和资助,帮助边远、贫困地区的学校配备教育信息化所需要的手段和资源,如计算机、电视机、光盘等。充分利用已普及推广的广播电视资源,开办覆盖贫困地区学校的“空中课堂”、“空中家教”等,增加贫困、边远地区学校优质教育资源。在农村和贫困地区学校开展信息技术教育普及工作,促使农村和贫困地区学校教师和学生尽快具备运用信息技术进行教学和学习的能力。

标签:;  ;  ;  ;  

二战后日本边远地区振兴教育的措施及启示_教育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