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ABB形容词的演变_形容词论文

ABB式形容词语在宋代的演变,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宋代论文,词语论文,形容论文,ABB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ABB式形容词语在历史上的结构类型

历史上,形容词性的ABB形式有如下六种结构类型:

第一类:并列式ABB(坦荡荡),例:

(1)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论语·述而)

第二类:述补式ABB(白颢颢),例:

(2)天白颢颢,寒凝凝只。(楚辞·大招)

第三类:附加式ABB(白皑皑),例:

(3)崖口悬瀑流,半空白皑皑。(全唐诗·岑参·终南云际精舍寻法澄上人不遇归高)

第四类:音缀式ABB(黑洞洞),例:

(4)水外黑洞洞地,而中却明者,阴中之阳也。(朱子语类·卷一)

第五类:主谓式ABB(血滴滴),例:

(5)道吾恁么血滴滴地为他。(宋·雪窦重显·碧岩录)

第六类:重叠式ABB(慌张张),例:

(6)吓的我战钦钦系不住我的裙带,慌张张兜不上我的罗鞋。(元曲选·争报恩·二折)

在并列式ABB中,A(如“坦”)是单音状态形容词(注:关于单音状态形容词与单音性质 形容词的区别请参见杨建国《先秦汉语的状态形容词》、载《中国语文》1979年第6期 、郭锡良《先秦汉语名词、动词、形容词的发展》载《中国语文》2000年第3期、石锓 《汉语形容词重叠形成的历史发展》载2004年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博士学位论文。 ),BB是单音状态形容词(如“荡”)的重叠。因为A与B都是单音状态形容词,且语义域 相等,所以ABB实际上是“A + BB”或“A而BB”(注:唐以前的并列式ABB中,A与BB之 间常插入连词或语气词“以”、“兮”、“乎”、“焉”、“其”、“哉”等。例如, “杏以冥冥”、“郁兮巍巍”、“澹乎洋洋”、“濞焉汹汹”、“郁其彤彤”、“芬哉 芒芒”。),A与BB共同描写同一对象(如“君子”),且BB不补充A的意义。这样的ABB是 并列式短语。在述补式ABB中,A(如“白”)是单音性质形容词,BB是单音状态形容词( 如“颢”)的重叠。因为A是单音性质形容词而B是单音状态形容词,A的语义域大于B的 语义域(注:参见石锓《汉语形容词重叠形成的历史发展》,见2004年中国社会科学院 研究生院博士学位论文。),所以A与BB除共同描写同一对象(如“天”)外,BB(如“颢 颢”)还补充说明A(如“白”)。BB的语义既指向主语(“天”)又指向谓语(“白”),BB 是全句的补语。这样的ABB是述补式短语。在附加式ABB中,A(如“白”)是单音性质形 容词性的语素,BB是单音状态形容词性的叠音语素(如“皑皑”)。虽然A的语义域依然 大于B的语义域,但是BB(“皑皑”)只补充说明A(“白”),不再描写全句的主语(“半 空”)。BB的语义仅指向构词词干(“白”),不再指向句法上的主语(注:参见石锓《汉 语形容词重叠形成的历史发展》,见2004年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博士学位论文。) 。BB由句法成分降格为构词成分。这样的ABB已由短语词汇化为形容词了。在音缀式ABB 中,BB的词汇意义进一步弱化,以至于脱落,变成音缀(如“洞洞”)。在主谓式ABB中 ,A(如“血”)是主语性成分,BB(如“滴滴”)是谓语性成分。ABB原本是主谓短语,后 词汇化变为主谓式ABB形容词。在重叠式ABB中,AB(如“慌张”)是双音性质形容词,通 过不完全重叠构成ABB式状态形容词。

第一类见于春秋时期,第二类见于战国时期。这两类ABB是短语,不是词。第三类见于 唐代,第四类和第五类见于宋代,第六类见于元代。这四类ABB是形容词。形容词性的

ABB发展演变的大致过程是:并列式演生出述补式,述补式词汇化变为附加式,附加式 演生出音缀式和重叠式。主谓式的发展自成体系,且变化不大。

具体到宋代,ABB式的形容词语,其发展演变又如何呢?我们通过对《全宋词》,《朱 子语类》、《五灯会元》,《南宋话本》等作品的考察发现:宋代,ABB式词语一个最 明显的变化是,随着附加式ABB形容词的形成,并列式ABB短语和述补式ABB短语已基本 消失。除《全宋词》等韵文作品中还有极个别用例外,散文中已见不到ABB短语的踪迹 。宋代ABB式结构的发展还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第一,句法功能的非谓语化;第二, 附加式ABB的音缀化;第三,主谓式ABB短语的词汇化;第四,名词性重叠结构进入ABB 式形容词。

二、ABB式形容词句法功能的变化

(一)ABB式形容词的句法功能

宋以前,形容词性的ABB式词语全都作谓语(注:参见石锓《汉语形容词重叠形成的历 史发展》,见2004年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博士学位论文。)。宋代,ABB式形容词的 句法功能发生了变化,开始作状语、定语和补语。

ABB作谓语的,例如:

(7)轻染烟浓,鹅黄初褪绿茸茸。(全宋词·赵师侠·浪淘沙)

(8)但是人不见此理,这里都黑卒卒地。(朱子语类·卷二十九)

(9)亦莫趁口快乱问,自己心里黑漫漫地。(五灯会元·云门文偃禅师)

ABB作状语的,例如:

(10)瘦棱棱地天然白,冷清清地许多香。(全宋词·辛弃疾·最高楼)

(11)不是阴,便是阳,密拶拶在这里,都不著得别物事。(朱子语类·卷六十五)

(12)休去,歇去,冷湫湫地去。(五灯会元·九峰道虔禅师)

ABB作定语的,例如:

(13)周子洒落及程子活泼泼底意,觉见都在面前。(朱子语类·卷一百一十七)

(14)正隆隆的鼻儿,红艳艳的腮儿,香喷喷的口儿。(南宋话本·宋四公大闹禁魂张)

ABB作补语的,例如:

(15)好学而首章,说得乱董董地,觉得他理会这物事不下。(朱子语类·卷四十四)

(16)象山常要说此话,但他说便只是这个,又不用里面许多节拍,却只守得个空荡荡 底。(朱子语类·卷九十四)

为了准确把握宋代ABB式形容词的句法功能,我们全面考察了《全宋词》、《朱子语类 》、《五灯会元》、《南宋话本》等四部著作中ABB的使用情况。《全宋词》共有ABB式 词104个,使用116次;《朱子语类》共有ABB式词23个,使用68次;《五灯会元》共有A BB式词69个,使用115次;《南宋话本》共有ABB式词29个,使用31次。

宋代ABB式形容词的具体用法如下表。

《全宋词》 《五灯会元》 《朱子语类》 《南宋话本》

总例数

116 115

68

31

作谓语

111 106

49

12

作状语

 5

4

10

6

作定语  5

3

13

作补语 6

从上表可以看出,宋代ABB式形容词的功能虽有了些发展,但作谓语还是其主要功能。

(二)ABB功能的变化与ABB词汇化程度的加深

ABB由只作谓语发展到不仅可以作谓语,还可以作状语,定语和补语,这是ABB词汇化 的结果。反过来,ABB功能的变化又会加深ABB的词汇化。处于非谓语位置的ABB与处于 谓语位置的ABB相比,BB与A的结合更加紧凑,BB的语义更容易依附于A。例如:

(17)松风冷飕飕,片片云霞起。(全唐诗·拾得·松风冷飕飕)

(18)寒月冷飕飕,身似孤飞鹤。(全唐诗·寒山·自羡山间乐)

(19)这剑冷飕飕取决不离匣,这恶头儿揣与咱家。(元曲选·后庭花·三折)

对比三句中的“冷飕飕”则会发现,不处于谓语位置的“冷飕飕”,“飕飕”的意义 最模糊。例(17)中,“松风”、“冷”、“飕飕”三者互有搭配关系(可以说“松风冷 ”,也可以说“松风飕飕”),是句子的核心成分,也是语义表达的重心。例(18)中, “寒月”与“冷”是句子的核心成分,是语义表达的重心,“飕飕”已退于次要地位( 可以说“寒月冷”,但不能说“寒月飕飕”),仅用来补充说明“冷”的形象感。例(19 )中,“剑”与“不离匣”是句子的核心成分,是语义表达的重心,“冷”与“飕飕” 一起退于次要地位,“飕飕”的语义已退于更加次要的地位,以至于人们不再注意它到 底表达了什么意思。人们首先注意到的是“剑”与“不离匣”的语义搭配,其次才会注 意到“冷”与“剑”、“不离匣”的语义关系。“飕飕”的意义对于整个句子的表达已 无足轻重,处于越来越边缘化的位置。这种变化一方面会促使ABB的结构更加紧凑,促 进ABB的词汇化,另一方面也会导致BB意义的淡化与脱落。

三、语义淡化与BB的音缀化

所谓语义淡化(Semantic bleaching)指语法化过程中实词的意义逐渐模糊化或实义消 失的过程。宋以前,ABB的BB都是有实义的重言形式。宋代,少数ABB的BB,语义淡化, 变成了纯粹的语音性成分,由附加语素变成了音缀。例如:

(20)水外黑洞洞地,而中却明者,阴中之阳也。(朱子语类·卷一)

(21)今言道无不在,无适而非道,固是,只是说得死搭搭地。(朱子语类·卷六十四)

(22)六十四卦,只是上经说得齐整,下经便乱董董地。(朱子语类·卷六十七)

(23)黄龙下儿孙,一个个硬剥剥地,只有真净老师较些子。(五灯会元·宝峰克文禅师 )

“黑洞洞”的“洞洞”、“死搭搭”的“搭搭”、“乱董董”的“董董”、“硬剥剥 ”的“剥剥”等都已没有什么实在的词汇意义,是一种音缀。

这些叠音音缀都是由AA式重言变来的。因为文献不足,许多ABB的BB音缀化的过程大都 已无法弄清楚了。但是我们仍然能观察到某些BB音缀化的历程。

(一)BB的音缀化过程

在ABB形容词中,单音状态形容词重叠而成的BB、单音动词重叠而成的BB和单音拟声重 叠而成的BB都有可能变为音缀。

1、单音状态形容词重叠的音缀化

现代汉语里,“娇滴滴”是一个音缀式形容词,“滴滴”是两个无义的叠音音缀。“ 滴”本写作“的”,在秦汉是一个单音状态形容词,意义是“鲜艳”,多用来描写妇女 长得艳丽。例如,《文选·宋玉·神女赋》:“眉联娟以蛾扬兮,朱唇的其若丹。”“ 的”重叠为“的的”,形容(妇女)艳丽的样子。例如,梁·刘孝绰《都县遇见人织率尔 寄妇》诗:“笼笼隔浅沙,的的见妆华。”宋·郑僅《调笑令》词:“吴姬绰约开金盏 ,的的娇波流盼。”宋代,“的的”与单音性质形容词“娇”构成“娇的的”,指“娇 媚而艳丽的样子。”例如,宋·欧阳修《盐角儿》词:“施朱太赤,施粉太白,倾城颜 色。慧多多,娇的的。天付与,教谁怜惜。”“娇的的”又写作“娇滴滴”。例,元· 王仲诚《粉蝶儿》套曲:“娇滴滴香脸嫩如花,细松纤腰轻似柳。”“娇滴滴”本指颜 色娇嫩,后又转指声音的娇嫩。例如,《老残游记》第九回:“只听身后边娇滴滴的声音说道:饭用过了罢?怠慢得很。”这时候,“滴滴(的的)”的语义淡化,“鲜艳”之色已荡然无存。“滴滴”变成了音缀。

有些音缀式ABB,其BB音缀化的过程已难以探究,但它们的本字在各种文献中还能发现 。“黑洞洞”的“洞洞”是叠音音缀,可它的本字应是

附图

2、单音动词重叠的音缀化

宋以前,动词的重叠主要是动作形象性较强的不及物动词的重叠。重叠的意义也不表 “短时”或“尝试”,而是表状态,表动作的连续。

“腾”是单音动词,有“升腾”之义。例如,《礼记·月令》:“[孟春之月]是月也 ,天气下降,地气上腾。”唐代,“腾”重叠为“腾腾”,形容日、月、烟,气等不断 上升的样子。例如,唐·李绅《忆汉月》:“燕子不藏雷不蛰,烛烟昏雾暗腾腾。”唐 以后,“腾腾”的意义越来越丰富,与多个单音性质形容词构成ABB。如,“黑腾腾” 、“慢腾腾”、“昏腾腾”、“急腾腾”、“乱腾腾”、“远腾腾”、“闷腾腾”、“ 困腾腾”等。明代,单音性质形容词“热”与“腾腾”构成“热腾腾”,形容热气蒸腾 的样子。例如,《金瓶梅词话》六十九回:“须臾大盘大碗,就是十六碗热腾腾美味佳 肴。”此处的“腾腾”还有实义,指热气不断上升的样子。“热”作为单音性质形容词 ,义项也较多,至少有“气温高”和“热闹”两个义项。“气温高”的意义比较具体, 有可感性,温度高形成的水气蒸腾与“腾腾”的意义有关联,构成了ABB。当“热腾腾 ”用于“热”的较为抽象的“热闹”这一义项时,“腾腾”的语义淡化,变成了音缀。 例如,《金瓶梅词话》三十七回:“自古养儿人家热腾腾的,养女儿家冷清清,”此处 的“热腾腾”指热闹,“腾腾”已失去烟气升腾的意义。

“溜”是单音动词,有“滑动、滑落”义。例如,南唐·李煜《浣溪沙》词:“佳人 舞点金钗溜,酒恶时拈花蕊齅。”宋代,“溜”重叠为“溜溜”,指“水、酒等物体的 滑动貌。”例如,宋·陆游《鱼池将涸车水注之》诗:“清波溜溜入新渠,邻曲来观乐 有余。”明代,“溜溜”引申出“光滑”义,与形容词“光”构成“光溜溜”。例如, 明·吴承恩《西游记》八十二回:“山脚下有一块大石,约有十余里方圆;正中有缺口 大的一个洞儿,爬得光溜溜的。”形容词“光”至少有“光滑”与“一点儿不剩”两个 义项。“光溜溜”到了现代汉语中发展出“一点儿不剩”的意思。例如,邓友梅《追赶 队伍的女兵们》:“二嫚住在东屋。光溜溜的席,光溜溜的地,什么摆设都没有,可收 拾得干净明快。”“光溜溜”由“光滑”发展到“一点儿不剩”是“光”的意义在发展 ,“溜溜”不可能也发展出“一点儿不剩”的意思,只能变成音缀。

3、叠音拟声词的音缀化

拟声词的主观性最强,本就没有多少词汇意义,是表音性成分,无所谓音缀化。我们 此处说的音缀化是指ABB中的拟声语素由拟声发展到不拟声的过程。如“冷飕飕”的“ 飕飕”由摹拟风声发展到不摹拟任何声音的过程就是音缀化的过程。

单音性质形容词与AA式拟声词构成ABB,其结合的认知基础是通感。“冷”的感觉和风 “飕飕”的感觉有关联性,所以才导致“冷飕飕”的结合。哪些单音性质形容词能够与 哪些AA式拟声词结合,有明显的民族性、地域性和时代性。这一点还有待于进一步研究 。这里,我们只能简单的举两个例子以说明AA式拟声词音缀化现象的存在。

“乱哄哄”的“哄哄”又写作“叿叿”、“閧閧”等,是叠音拟声词,形容声音嘈杂 。例如,《广韵·东韵》:“叿叿,市人声。”《朱子语类》卷一百三卷:“未几,外 面閧閧地,谓上往建康。”可能“乱”的混乱状态与“哄哄”的众人嘈杂声引起的状态 有相关性,宋代,“乱”与“哄哄”结合构成“乱哄哄”,又写作“乱烘烘”。例如, 《南宋话本·快嘴李翠莲记》:“诸亲九眷闹丛丛,姑娘小叔乱哄哄。”《南宋话本· 碾玉观音》:“则听得街上闹炒炒,连忙推开楼窗看时,见乱烘烘道:井亭桥边有遗漏 。”以上两例的“哄哄”(烘烘)还有拟声的功能。元代,“乱烘烘”的发展使得“烘烘 ”有时已不拟声了。例如,《元曲选,蝴蝶梦》四折:“我叫化的乱烘烘一陌纸,拾得 粗坌坌几根柴。”此句的“烘烘”已没有拟声的作用,变成了音缀。

“冷丁丁”的“丁丁”本也是拟声词,可以模拟多种声音,如“伐木声”、“敲击木 桩声”、“鸟鸣声”、“啄木声”、“敲门声”、“器乐声”、“滴漏声”等等(汪维 懋,1999)。例如,北周·庾信《燕歌行》:“寒雁丁丁渡辽水,桑叶纷纷落蓟门。” 此“丁丁”摹拟的是鸟鸣声。唐·陆龟蒙《方响》诗:“击霜寒玉乱丁丁,花底秋风拂 坐生。”此“丁丁”摹拟的是器乐声。唐·方干《陪李郎中夜宴》诗:“间世星郎夜宴 时,丁丁寒漏滴声稀。”此“丁丁”模拟的是滴漏声。不管模拟什么声音,“丁丁”多 与“寒”或“冷”的意象结合在一起,因此有“寒丁丁”、“冷丁丁”的搭配。例如, 唐·牛殳《琵琶行》:“飘飘摇摇寒丁丁,虫豸出蛰鬼神惊。”元·姚燧《冬怨》曲: “朔风掀倒楚王宫,冻雨埋藏神女峰,雪雹打碎桃源洞,冷丁丁总是空。”以上的“寒 丁丁”和“冷丁丁”中,“丁丁”还在拟声,模拟的是琵琶弹奏声和雪雹落地的声音。 “冷丁丁”的进一步发展,只强调“冷”的意义,“丁丁”的拟音功能消失,变成音缀 。例如,《元曲选·救孝子》二折:“哭吖吖的连身唤救人,冷丁丁的慌忙用水喷。” 同时,“冷丁丁”由状态词变为副词,形容突然、冷不防的样子,只能作状语,例如, 元·关汉卿《新水令》曲:“冷丁丁舌尖上送香茶,都不到半霎,森森一向遍体麻。” 此处的“丁丁”是地道的音缀。

(二)BB音缀化过程与语义淡化

ABB词中,BB的音缀化是BB语法化过程中的一个较晚的阶段。“在语法化的早期阶段, 意义的变化和促使它们变化的认知策略是最重要的……在晚期阶段,当语法化继续进行 而且语言形式变得被惯常使用的时候,意义丢失或语义淡化现象经常会发生。”(Paul J.Hopper and Elizabeth Closs Traugott,2001)。唐代,ABB词汇化的过程是BB从句法 成分向构词成分变化的过程;宋代,ABB音缀化的过程是BB由构词成分向语音成分变化 的过程。在这两个过程中都有语义淡化(semantic bleaching)现象。

BB的语义淡化是ABB在成词过程中或成词后继续发展时产生的。这一过程的发生与A和BB的语义发展不协调有关。因语义域狭窄的限制,自唐以后AA式重言的发展一直处于衰 弱的状态(注:参见石锓《汉语形容词重叠形成的历史发展》,见2004年中国社会科学 院研究生院博士学位论文。)。在ABB词汇化的过程中,A和BB与句子的主语匹配不一致 ,导致BB的语义开始淡化;在ABB问进一步发展的过程中,ABB的发展实际上是A的发展 ,BB的语义渐次失落,一步步变成了音缀。

BB的语义淡化与ABB句法功能的变化也有关系。唐代,ABB处于谓语位置,某些BB的语 义变化也只是部分淡化(partial semantic-bleaching)。宋元以后,ABB从谓语位置可 转移至状语、定语和补语的位置,有些BB的语义则全部淡化(full semantic-bleaching )。

四、主谓式ABB短语的词汇化

所谓词汇化(Lexicalization)指某个短语或结构逐渐变成为词的过程。

怎样判定一个主谓式ABB是词而不是短语呢?这存在着使用什么标准的问题。

徐浩(1998)谈到主谓式ABB词的出现时所用的标准是:在ABB之前还有别的话题,而且A 不是该话题的一部分,这时的主谓式ABB是词。具体一点说,徐先生在分析汉代的ABB时 说:“这一时期还出现了很像是词的主谓结构的ABB式,我们说它很像词是因为在A之外 还有别的话题,ABB是用来对这个话题进行说明的。”他举的例子是:

(24)田圃田者莠乔乔,思远人者心忉忉。(扬雄·法言·修身)

上例中,“莠乔乔”另有“田圃田者”这个话题,“心忉忉”另有“思远人者”这个 话题。因为“莠”与“心”仍然跟前面话题所指事物有“部分——整体”关系,所以

ABB象词,还不是词。谈到唐代的主谓式ABB时,徐先生明确地说:“唐诗中有些主谓结 构的ABB形式的语言成分可以看作是ABB词,一是因为它以ABB整体来说明句子的主题, 描写主题所表事物的态貌;二是因为A不是该事物的一部分。这是和《楚辞》、两汉魏 晋时期最大的区别。”我们觉得,ABB之前还有别的话题这一个标准还不能证明ABB就不 是短语。主谓短语作谓语还是比较常见的。

董秀芳(2002)在谈到主谓短语词汇化时说:“由于名词不能被副词修饰,所以主谓短 语之前就不能加副词;当主谓短语成词以后,原主语部分与谓语部分的分立性减弱,二 者变为一个组合紧密的整体,而这个整体如果是谓语性的,副词就可加在前面了。因而 前面能不能加副词,是判定一个形式是主谓短语还是词的一个重要标准。”这一点对我 们很有启发。

其实,不能修饰名词的不只是副词。有些谓词性指代词也是不能修饰名词的。如,不 能说“这么桌子”,“那么椅子”等。主谓式ABB形容词也是状态形容词,是谓词性成 分。主谓式ABB短语的A还是名词,是体词性成分。因此,我们判定主谓式ABB词汇化的 标准是:凡不能修饰体词的语言成分修饰了主谓式ABB,那么该主谓式ABB是词,不是短 语。

根据这条标准,我们发现主谓式ABB形容词在宋代才出现。例如:

(25)者老汉寻常口吧吧地,不消一问。(古尊宿语录·卷三十九)

(26)道吾恁么血滴滴地为他。(宋·雪窦重显·碧岩录)

(27)拿住你,你还那等嘴巴巴的。(金瓶梅词话·八十五回)

例(25)中,“口吧吧”是主谓式ABB,受副词“寻常”修饰,是词。例(26)、(27)中, “血滴滴”、“嘴巴巴”分别受谓词性指代词“恁么”、“那等”修饰,也是词。例(2 6)的“血滴滴”还作状语,这也是主谓式ABB词汇化的表现。

五、名词重叠结构进入ABB式形容词

宋以前,能进入ABB中BB位置的成分有单音状态形容词的重叠形式、单音性质形容词的 重叠形式,单音动词的重叠形式、拟声词的重叠形式和量词的重叠形式。宋元以后,单 音名词的重叠形式也可以进入这一格式。例如:

(28)问:“古镜未磨时如何?”师曰:“照破天地。”曰:“磨后如何?”师曰;“黑 漆漆地。”(五灯会元·龙济绍修禅师)

(29)其心都冷冰冰地了。(朱子语类·卷一百二十五)

(30)若是添一句甜蜜蜜地,好好观来正是毒药。(宋·雪窦·碧岩录)

(31)西山映水碧潭潭,楚老长谣沮满衫。(宋·王安石·和张仲通忆钟陵绝句)

(32)明晃晃马枪尖上挑,白雪雪鹅毛扇上。(全元散曲·睢景臣·高祖还乡)

“漆漆”、“冰冰”、“蜜蜜”、“潭潭”、“雪雪”都是单音名词的重叠形式。这 些ABB的A只能是单音性质形容词,如“黑”、“冷”、“白”、“甜”、“碧”等。BB 与A有一种比拟关系。如“黑漆漆”有“如漆一样黑”的意思。不过,与其他类型的ABB 不同的是此类BB(如“漆漆”、“冰冰”、“蜜蜜”、“潭潭”、“雪雪”)不能单独成 词。它们是附加式ABB形容词的一个特殊的类,只有在ABB词汇化的背景下才会出现。它 们发展的方向也与其他ABB不一致。

标签:;  ;  ;  ;  

宋代ABB形容词的演变_形容词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