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讨静脉留置针在急诊科应用中的护理措施论文_周淑芝

(黑龙江省七台河市人民医院 ;黑龙江七台河154600)

【摘要】:目的:观察静脉留置针在急诊科应用中的护理措施。方法:本次研究选取我院200例急诊科患者(2010年12月~2014年12月),随机分2组。对照组选择常规护理,观察组实施护理措施。分析对比两组并发症发生率、护理质量评分。结果: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为4.00%(4/100),护理质量评分较高,两项指标均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对于急诊科患者来说,实施护理措施不但能够大幅度降低并发症发生率,而且还能显著提高护理质量。

【关键词】:静脉留置针;肾内科;护理措施

静脉留置针操作简便,适用于任何部位的穿刺,既减轻了患者反复穿刺的痛苦,也减轻了护理人员的工作量【1】。而急诊科患者的特点是各种外伤、急性病病人较多,入院急、病情危重,大手术、急症手术多,烦躁不安的多,长期昏迷卧床的多,而且不同年龄的病人都有。大多数病人都需要输入药物,每日1 次、2 次、3 次、4次,甚至临时增加次数。一方面,各种药物有高渗溶液,对静脉有损害;另一方面,因病人躁动、液体外漏而不断更换穿刺部位,使大部分的血管受到损伤,同时也加重了护理工作。我科于2010年1月至2015年1月通过对200患者使用静脉留置针均取得良好的效果。现总结如下:

1 资料和方法

1.1 基线资料

本次研究选取我院2010年12月~2014年12月收治的200例急诊科患者作为研究对象。200例患者均使用静脉留置针进行输液治疗。

随机分两组,每组100例。

对照组:男性患者:女性患者=56:44;年龄范围(19—70)岁,平均年龄(61.80±5.30)岁。

观察组:男性患者:女性患者=45:55;年龄范围(20—75)岁,平均年龄(61.50±5.10)岁。

两组急诊科患者的基线资料基本相似(p>0.05),因此可以进行一个科学的对比。

1.2方法

对照组:对对照组急诊科患者进行常规护理。保持病房内的卫生,观察患者的病情,若患者出现异常情况,及时向医生汇报。

观察组:对观察组急诊科患者实施护理措施,具体包括:

(1)心理护理:积极与患者进行沟通,向患者及家属介绍静脉留置针的操作方法及注意事项,强调皮肤清洁的重要性,解释相关并发症。对患者进行健康教育,缓解患者紧张恐惧的情绪,增加患者对疾病治愈的自信心。

(2)血管的选择:观察患者血管的粗细、位置及直度,选择弹性较好且血流量丰富的血管。对于长期卧床的患者,留置时间不能过长,静脉留置针位置应远离下肢静脉,避免患者出现血栓现象。

(3)穿刺方法:距离穿刺点10厘米左右绑好止血带,进行局部消毒后旋转留置针的针芯,排尽针内空气后将其夹闭。右手拿着留置针刺进患者的皮下血管,穿刺角度为15-30度。见血后压低角度,再刺入0.2厘米,最后用无菌透明贴固定,并标注穿刺时间。

(4)封管方法:封管时要严格执行无菌操作,在临床上可选择肝素或生理盐水进行封管。对于病情较轻的患者,采用肝素进行封管;对于病情较重的患者,采用生理盐水进行封管。封管液推注2ml后立即拔出针头,完成封管过程。

1.3 观察指标

观察急诊科患者的并发症(堵管、静脉炎、渗液等)发生情况。采用问卷调查的形式调查护理人员的护理质量。

1.4 统计学处理

本次研究结果的数据均使用SPSS20.0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并发症发生率采用率(%)表示,用卡方进行检验;护理质量评分采用均数±标准差(±S)表示,用t进行检验。以P<0.05代表两组急诊科患者之间,对比调查结果存在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两组急诊科患者并发症发生率的对比

在观察组中,急诊科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为4.00%(4/100)。

在对照组中,急诊科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为58.00%(58/100)。

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

具体结果如表1所示:

注:与对照组相比较(P<0.05)。

2.2两组护理人员的护理质量评分对比

在观察组中,护理人员的护理质量评分为(90.13±4.50)分。

在对照组中,护理人员的护理质量评分为(59.37±3.96)分。

观察组的护理质量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

3 讨论

静脉留置针又称静脉套管针,使用时将导管和针芯一起穿刺入血管内,仅将柔软的导管留置在血管内进行输液治疗[2]。静脉留置针操作简便,适用于任何部位的穿刺,是临床输液较好的方法。静脉留置针不但减轻了病人反复穿刺的痛苦,而且还减轻了护理人员的工作量。

实施护理措施,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第一,对患者进行心理护理。积极与患者进行沟通,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消除患者焦躁不安的情绪,鼓励患者以乐观的心态面对疾病。仔细向患者讲解静脉留置针的操作方法及注意事项,对患者进行健康教育,叮嘱患者保持穿刺点周围皮肤的清洁与干燥。

第二,注意血管的选择。在进行穿刺之前,应仔细观察患者的血管粗细及位置,尽量选择弹性较好,血流量丰富的血管[3]。不可在患者的瘢痕、硬结处穿刺,还要避开关节。对于可下床活动的患者,不宜选用下肢静脉,减少血小板沉淀,降低血栓形成的可能性。

第三,掌握穿刺方法。在穿刺过程中,扒紧患者的皮肤,以15-30度进针,见回血后再进针0.2厘米。护理人员应该一手持针座,一手退针芯,并将导管全部送入静脉内。最后调节滴速,标注穿刺时间。

第四,掌握封管方法。一般选择肝素和生理盐水进行封管,保持穿刺点的清洁干燥,无菌透明贴如果出现不粘或污染,应立即更换。以肾内科患者为中心,为患者提供全面优质的服务。

静脉留置针的临床应用既减少了病人反复穿刺的痛苦,使病人感觉舒适,尤其对烦躁不安、精神障碍及昏迷病人能保证输液安全。又减轻了护士的护理工作量,提高了工作效率和护理质量。另一方面,成功穿刺,减少了对静脉管壁造成的损伤,套管较柔软,且管腔相对较大,可随时打开静脉通道及早用药,提高抢救成功率。因此,静脉留置针应用既避免了多次反复穿刺的痛苦,又保护了静脉,减少了出血和感染的机会,还可随时打开静脉通道取血和用药,提高了抢救率和护理工作效率,值得推广应用。

本次研究结果显示:对照组急诊科患者选择常规护理,本组并发症发生率为58.00%(58/100),护理质量评分较低;观察组急诊科患者实施护理措施,其并发症发生率为4.00%(4/100),护理质量评分较高(P<0.05)。

综上所述,对于急诊科患者来说,实施护理措施不但能够大幅度降低并发症发生率,而且还能显著提高护理质量。该护理方案效果良好,在临床上具有较高的安全性和可行性。

【参考文献】:

[1]李清芬.探讨急诊科应用BD静脉留置针的相关护理对策[J].中国卫生标准管理,2015,6(10):135-136.

[2]温怡,张华,罗芳等.维持性血透患者静脉留置针发生导管堵塞的原因分析及护理[J].四川医学,2014,35(2):262-263.

[3]张金雪.浅谈急诊科患者应用静脉留置针的护理体会[J].健康必读(中旬刊),2012,11(10):414-415.

论文作者:周淑芝

论文发表刊物:《医师在线》2016年6月第12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6/8/7

标签:;  ;  ;  ;  ;  ;  ;  ;  

探讨静脉留置针在急诊科应用中的护理措施论文_周淑芝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