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工匠精神德育功能的开发与运用研究
刘 炼
(重庆城市管理职业学院 重庆 401331)
摘 要: 工匠精神是指工匠们对设计别具一格、对质量精益求精、对技艺不断改进、为制作独具匠心的作品而产生的一种理想境界的追求。我国专业技术人才输出的主要渠道来自高职院校,对学生的工匠精神的培育是其重要使命之一。工匠精神的德育功能在高职院校的教育中占有重要地位,本文就工匠精神德育功能在高职院校的开发和运用进行浅析。
关键词: 高职;工匠精神;德育功能
一、什么工匠精神
在2016年的政府工作报告里,李克强总理鼓励企业开展个性化定制、柔性化生产,培育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在这篇政府工作报告中,人们看到李克强总理提到了“工匠精神”一词,倍感新鲜,甚至有媒体将其列入“十大新词”予以解读。那么,什么是工匠精神呢?工匠精神是指工匠以极致的态度塑造自己的产品,在产品中体现自己追求完美的精神理念。中国的工匠精神历史悠久,而工匠也曾经是中国老百姓日常生活习以为常的职业。各行各业的手工匠人。如,铁匠、木匠、石匠、篾匠等。他们用自己的双手为当时中国的传统生活描绘色彩,体现匠人风范。北宋欧阳修所著的《欧阳文忠公文集·归田录》里有一篇《卖油翁》,里面写到卖油翁“取一葫芦置于地,以钱覆其口,徐以杓酌油沥之,自钱孔入,而钱不湿。”这个卖油翁是当时中国无数个工匠的缩影与写照。因此,拥有专业的技能和技术的工人可以称为“工匠”,而工匠所具有的精益求精职业追求及忠诚的职业信仰则被称为“精神”。[1]
二、工匠精神的当代价值
工匠的职业心境从容而淡泊,摒弃浮躁、远离尘嚣。外边的世界虽然很热闹,但自己却不轻易盲从,花花世界中的诱惑很多,自己却能够不忘“初心”,不骄不躁,心静如水,祥和而满足。时代发展到科技时代,在快节奏的生活中,“工匠”似乎与我们越来越远。可是承载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实现,不仅需要大批熟知前沿科学的专家。同时,也需要能实现科学理论的能工巧匠。“工匠精神”作为我国传统的职业道德文化,它的发展和传承不仅符合当前时代发展的需要,也具有广泛的社会意义与重要的时代价值。[2]
本工程计划只为某部门服务的工程投资由该部门承担,同时为两个或两个以上部门服务的工程投资由各受益部门之间进行分摊[6]。
(一)工匠精神是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尺度
从人类原始文明的诞生到现代物质基础高度发达,“工匠精神”的发展与社会的精神文明、物质文明的发展紧密相连。从精神文明的角度来看,“工匠精神”是职业精神的一种内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里面提到的“敬业”“诚信”等要求与“工匠精神”的内容非常契合。从物质文明的角度来看,在物质文明的发展和创造过程中,推动其不断向前的精神动力及智力支持,都可以在“工匠精神”里找到力量。
(二)工匠精神是中国制造前行的精神源泉
当今世界大国林立,要在世界竞争中占有一席之地,中国就必须实现从全球制造大国到制造强国的身份转变。2015年5月8日,国务院正式印发《中国制造2025》,提出了中国政府实施制造强国战略第一个十年的行动纲领。中国要赶上世界制造强国,成功实现中国制造强国2025战略目标,必须把“工匠精神”为核心的职业精神在全社会进行弘扬。只有当“工匠精神”中的创新、敬业、专注、精益融入到制造的每个环节,生产,经营环环把关。从对“量”的重视,转为对“质”的要求,中国制造在世界上才会赢得话语权。
纤维素是自然界中丰富的可再生有机资源之一,是由D-葡萄糖基以β- 1,4苷键连接起来的链状高分子化合物。目前,已有多种文献报道了纤维素通过一定的转化途径生成5-HMF[7- 10]。首先,纤维素在酸性催化剂的作用下水解为葡萄糖,葡萄糖通过异构作用转化成果糖,最后果糖在催化剂的作用下生成特定的中间体,中间体通过脱去3个水分子生成 5-HMF。反应过程如图2所示[5,11]。
学校还可以利用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特别是实践教学环节对学生开展专业精神的培育。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将实践内容与学生专业相关的前沿技术联系在一起,鼓励学生主动关注当前技术的开发与运用,是否与现在社会的发展相符合。实践案例可以选择各行各业的技术工人在寻找技术发展过程中,体现出来有真、善、美意义的案例。技术的产生是自人类诞生以来,用劳动获得的特有的能力。人类发展几千年的历史,从来没有放弃过对真、善、美的渴望与追求。技术发展在改造社会时,就蕴含了这层意义,这是人的一种本能反映,体现了对美好幸福生活的向往。让学生明白这种追求,了解真、善、美的意义,能提升他们对工匠专业精神的认识。
(三)工匠精神是企业员工个人成长的道德指引
前面提到的人类历史的进步、社会的发展都离不开技术。于是,工匠具有了双重身份:“社会生产劳动者”与“推动社会向前发展的重要力量”。社会地位明显提高,社会认可度也相应提高,工匠得到社会认可,又将这种认可转化到对自己的职业上,有了归属感,有了情感的联系,从而转变职业态度。高职院校可以通过思想政治教育,引导学生了解人类历史发展、社会发展与技术的发展有怎样的联系,人的道德水平发展是否会影响技术的发展,二者的关系是怎样的,要让学生明白只有符合社会发展规律的技术创新,才是有发展前景的,把技术与“善”相结合,才有利于自己的专业与人生发展。
三、如何让将工匠精神的德育功能运用于高职院校
回顾改革开放以来的几十年,我国市场经济发展迅速,GDP年年攀高。2010年,我国超越日本,成为仅次于美国的第二大经济体。但由于缺乏品牌意识,一般工厂里的风景是铁打的生产线和流水的工人。30多年以来的重复景象,基本上是一批又一批的工人来了走,走了又来,循环重复。而作为城市建设主力军的农民工,也是经历了农村到城市,城市回农村的无限循环。这样的社会环境和工作氛围出不了工匠,更谈不上“工匠精神”的培育。我国是专业技术人才输出的主阵地,高职院校把“工匠”作为人才培养的目标,必须承担起培养具有工匠精神的学生这一神圣使命。教师在教育过程中,对学生专业精神的培养更是责无旁贷。
(一)重视技术人才的专业精神培养
“重视学历,轻视能力”是当前我国高职教育存在的一个误区。具体表现在:学校在培育学生中,重视智育,轻视德育;教育上,重视理论,轻视技术等。影响高职学生工匠精神养成的最大阻力来自这些偏见。社会期望高职院校培养出来的人才是全面发展,德才兼备的。而“工匠精神”很大程度上是靠“德”来显现。当代职业道德教育应当把“工匠精神”作为重要内容,高职院校如果能把“精神”的熏陶与“工匠”式的培养并重,必将为我国培育出符合当代社会需求的德才兼备、德技双馨的学生,打破中国职业等级传统观念划分,提高“工匠”的职业威望。这样的一种深蕴“工匠精神”的培养方式如何实现?我们可以从“工匠精神”本身的德育功能着手,从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角度认识“工匠精神”的德育功能,即是工匠的专业精神、职业态度和人文素养。[4]
良好的职业态度是工匠在劳动的过程中,产生对工作行为的一种情感认同。人的全面发展是人格健全的体现。人格健全是培育职业态度的基础。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应体现为学生的全面发展。而现在部分高职院校的培养目标片面追求 “专技”,轻视对学生职业道德的教育。学生并不是“生产机器”。在高度工业化的社会如果只有“机器”,只发展技术无疑非常可怕。在追求效率的背后,社会无法认同“生产机器”,工人们从事的工作使他们感受不到自身存在的价值,对工作没有感情就无法产生对职业的认同感与归属感,培育工匠良好的职业态度更是无从谈起。职业教育在中国萌芽之时,黄炎培等学者提出: “必须注重职业道德,而公民教育,适合公民道德与公民职业两者而成,彼此均不可须臾离之势。”
本实验提取荸荠皮多糖的最佳条件为:pH 5,超声波功率320 W,超声波处理温度60 ℃,超声波处理时间40 min,酶用量0.7%,液料比20∶1 mL/g,回流提取温度50 ℃,回流提取时间3 h.实验中各因素影响主次次序为:酶用量>超声波功率>超声波处理温度>超声波处理时间>液料比.
(二)注重对学生职业道德中职业态度的培育
专业精神是指从业者在专业技能研究的基础上,对自己工作非常热爱和投入的精神品质。表现在对专业的规范、要求都高于平常人。具有专业精神的人对待工作的态度是精益求精、狂热和忘我,甚至会被人认为是“工作狂”,与当代提倡的专业精神,爱岗敬业的风尚高度一致。高职院校强调工匠精神的专业精神,是为了解决学生专业技术的发展问题。技术发展问题包含的内容很多,主要体现为技术本身的发展、技术的改良及技术的推广等。这些问题关系到学生毕业后从事的工作环境、个人的发展需要等,是学生最关注的问题。那么,高职院校如何针对在校学生进行专业精神培养呢?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两方面着手。一是要提高学生专业技术本身的质量;二是教师要教育学生在面对社会管理、政治、信仰等非技术因素时,如何做出正确选择。学生在校既要专注专业技能的学习,也要参与社会生活,锻炼自己的意志,陶冶自己的情操。从社会发展的历史来看,技术越高,人们的生活质量越好。由此可见,技术发展的目的是要让人类的生活变得更美好。“工匠”所具有的对工作的投入与热爱的精神,能制造出更适合人们需求的产品。对此,没有专业精神的工人根本无法做到。学校可以锻炼学生的耐心、细心等品质,并鼓励他们精研专业技能。以此,获得发展空间和社会尊重,并成为各行各业的中流砥柱,他们以后的职业生涯才能走得更好、更远。
企业员工的成长离不开环境的熏陶。而员工自身的“内部环境”则是决定其职业发展的关键因素。员工如果能同时具备高尚的职业操守、强烈的“工匠精神”、较高的专业技能,将成为其立足职场的重要条件,以及在未来职业生涯中脱颖而出的制胜法宝。无数白手起家的企业家的经历说明,具有“工匠精神”的企业员工将拥有更广阔的职业前景。[3]
(三)在教学过程中培育“工匠精神”的人文素养
人文素养是指人的认知水平反映出来的一种内在品质。人文素养的核心是“以人为本”,它可以解答人们生存的意义和存在的价值。在现实生活中,技术工人如同《摩登时代》里的卓别林一样,日复一日在生产流水线上重复着简单的操作,青春与激情在流水线上渐渐逝去,工人们年纪轻轻却形同木偶;工程师们则性格内向,而不擅沟通,每天只跟机器打交道。现代工业社会交流的主角仿佛不再是人与人,已转变为人与机器了。在这种工作环境下,人的存在与机器似乎已经没有差别,“以人为本”成为了一句空话。在缺乏人文素养的社会环境下,人们缺乏创新意识,追求功利主义的物质快感,只为满足个人生活的需求。技术的快速发展与人们生活幸福指数的降低,形成了鲜明对比。忽视“工匠”自身的价值和发展,眼里只看到了工作效率,技术为人服务的前提渐行渐远,这就是缺乏人文素养造成的结局。
高职院校对学生进行“工匠精神”的人文素养培养,必须在教学过程中与知识联系起来。马克思主义的实践性贯穿在学生学习和生活的全过程中。生活是会发展改变的,人们为了让生活的目的与学习技术的目的达到理想中的一致,从而产生对技术创新的渴望与追求。这种追求是基于人自身主动想改变而产生的。学校要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可以通过思想政治理论课,解答技术发展对当前政治、信仰及社会管理造成的影响,用真实的案例进行举例说明。如,小月月事件、专业碰瓷事件等。让学生对人文素养有基本认识,了解它的重要性,为培育学生的人文素养打下坚实基础。同时,教师在专业课实践中,要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在实训教学中,对学生进行方法指导,让他们形成具有“工匠精神” 的人文素养。
白煞留下和铁卫连夜清理黑旗会分坛,因为与黑旗会博弈须要充裕的银子作基础,所以萧飞羽临走时吩咐将所有值钱的东西带去安和庄,余下的事情交给樊虎带领的伙计。白煞和铁卫搜索发现天问大师和紫阳道长要找的少林俗家弟子之首的白云飞竟然囚禁在地牢里。
四、结束语
工匠精神是体现匠人品质的最高境界。高职院校培养的学生都应以具有这样的品质为傲。高职院校可以转变教育观念,重视学生的德育水平,让工匠精神融于学生的学习和生活中,鼓励学生把它当成自己的学习目标,精神信仰。这样,中国的高职院校才能成为真正的专业人才输出地,中国的制造强国梦才更有希望实现。
参考文献:
[1]李进.工匠精神的当代价值及培育路径研究[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6,(27):27-30.
[2]黄君录.高职院校加强“工匠精神”培育的思考[J].教育探索,2016,(8):50-54.
[3]胡冰,李小鲁.论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新使命——对理性缺失下培育“工匠精神”的反思[J].高教探索,2016,(5):85-89.
[4]肖群忠,刘永春.工匠精神及其当代价值[J].湖南社会科学,2015,(6):6-10.
注: 本文系教育部高校示范马克思主义学院和优秀教学科研团队建设项目《高职高专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法研究》(项目编号:16JDSZK036)和重庆城市管理职业学院“习近平重要论述阐述项目《大数据时代高职院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创新研究》”(项目编号:2019xjpjyybxm11)阶段性成果之一。
作者简介: 刘炼(1982.12-),女,汉族,重庆忠县人,硕士研究生,讲师,研究方向为思想政治教育。
标签:高职论文; 工匠精神论文; 德育功能论文; 重庆城市管理职业学院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