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新陈代谢是指身体各个机能正常运作下体内物质和能量的自我更新。倡导作为人体最大的消化器官,对协调身体各个机能具有重要作用。本文对66个临床案例做了抽样调查,发现骨科患者由于长期卧床,发生便秘机率高达50-70%,并从造成便秘原因出发,针对便秘的影响因素提出临床护理措施,对长期卧床患者提出合理的建议。
【关键词】便秘,原因,护理,骨科
0、引言
便秘是骨科卧床病人最常见的并发症之一,其发生率为50-70%,便秘时常出现肛门坠胀、腹胀、腹痛、食欲不振等,有的患者给予过量的高营养食物加重了胃肠负担,使消化功能减弱,粪便在乙状结肠、结肠和降结肠等处停留过久,水分被过度吸收,大便干燥而便秘。长期便秘会给病人饮食、睡眠等带来不利影响。因此,采取有效措施治疗是刻不容缓的事情。
1.临床资料
我院2014-2015年收治的骨折病人有120例出现了便秘,其中大于60岁的有30例,小于60岁的有90例;下肢骨折40例,脊柱骨折40例,骨盆骨折24例,多处骨折18例。多在伤后3-10天。
2.便秘原因
2.1心理因素:骨折患者因突然创伤致使活动障碍,由于发病突然又担心预后,容易产生紧张焦虑恐惧等心理变化,加上创伤可引起交感神经兴奋,导致胃肠蠕动减弱引起便秘。
2.2饮食因素:骨折患者在术后由于行动不便,长期卧床导致体内能量消耗不是很大,胃肠蠕动也会相对减弱,因此对食物的欲望会大大降低,这就间接导致患者在生病卧床期间吸收的水分过少,使大便干结,排便不畅,从而导致便秘。
2.3排便方式改变及环境因素:排便方式改变是骨科病人便秘常见的原因之一。骨科的患者多因急症住院,未能做床上排便的训练,加上术后制动的时间长,排便方式的改变使多数病人不习惯床上排便,有意抑制正常排便,结肠活动受到抑制引起排便反射的刺激减弱或消失,而致使便秘。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3.护理措施
3.1心理护理
对新入院做好入院宣教,是患者尽快的熟悉环境,消除其紧张恐惧情绪,向患者讲解有关便秘的相关知识,解释便秘对身体和疾病的不良影响,养成定时排便的习惯,避免有意识的控制排便,指导患者如何床上排便,如何正确使用大便器,让探视人员暂时离开,用窗帘遮挡患者排便,排便后再开窗,以消除患者的担忧心理。
3.2饮食护理
在保证高蛋白、高热量、高维生素的基础上,进食适量水果和含纤维素多的蔬菜。每日三餐均有新鲜蔬菜,午餐、晚餐各吃一些水果,主食粗细粮合理搭配。冬天可将水果放入70℃的温开水中浸泡30min后再食用。对手术患者,术后6h先喝1杯淡盐水,量约300ml。以后每天晨起,饭前先喝1杯温开水,每天饮水量不少于2 000ml,术后第1餐以咸流质饮食为主,如骨头汤加萝卜或青菜炖烂食用,术后3d内少吃或不吃较甜的点心、奶粉、豆奶粉等,以后饮食同上。对有便秘倾向的患者,可日服适量蜂蜜或每天晨起后喝1杯温盐开水,必要时可服润肠药。润肠药不能长期服用,否则可引起药物依赖,造成顽固性便秘。
3.3腹部按摩
顺着结肠蠕动方向按摩腹部,改善胃肠功能,刺激肠蠕动,增加小肠及大肠推进型竭力收缩,减少肠道对水分的重吸收,使大便软化易于排出。通过按摩,刺激排便反射,大便及时排空,防止便秘。
3.4鼓励运动
早期指导病人床上活动,鼓励病人多运动,不要忽视便秘。对排便动力减弱的患者,教会患者每天床上练习腹部肌肉的紧张力,如深呼吸、收腹和提肛运动,以增加腹压,增强胃肠功能,促进消化和排便。
3.5养成定时排便的习惯
养成每天定时排便一次的习惯,最好在每天早饭后排便,因为早饭后,食物进入胃内能引起“胃——结肠反射”,促进胃肠蠕动,出现大蠕动波,易于排便反射的产生,如果认为早上起来的时间不适合自己,也可选择在早、中、晚餐之后,还有人选择在晚上睡觉前,这个时间是可以因人而异的。
3.6药物治疗
服用药物:对于3d未排便的患者:可服用一些缓泻药物。临床常用番泻叶3~9g浸泡于100~200℃沸水中,代茶饮用。一般年老体弱的患者服用l00ml左右,体质较好可服150~200ml,约在服药后4~l0h开始排便,可排便2~5次。 外用药物:对于大便干硬、有便意者,可外用开塞露,达到软化粪便,刺激肠蠕动的作用,用药后15~30min内见效。超过5d无大便者,可给予灌肠。
4.结束语
骨科护士应转变护理观念,预防便秘健康宣教应放在首位,对发生便秘的患者能够做到早发现,及时分析发生原因,及时采取合理的应对措施,有效的解决患者便秘的症状,增加患者的舒适感,有利用患者疾病的恢复。
参考文献:[1]张红 骨科卧床病人便秘的原因和护理
《医师在线》2015.21第2卷第21期
论文作者:薛伟芹 郭章洁
论文发表刊物:《医师在线》2016年10月第20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6/11/30
标签:患者论文; 骨科论文; 结肠论文; 病人论文; 大便论文; 术后论文; 原因论文; 《医师在线》2016年10月第20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