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中的思想教育,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思想教育论文,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论文,进程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党的十六大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当前,我国已经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速推进社会主义的新的发展阶段。深刻的社会变化、纷繁复杂的世界局势,对思想教育提出了许多新的问题和新的任务,提供了新的机遇,使思想教育成为大有可为的事业,同时也给思想教育提出了新的挑战和更高的要求。思想教育如何跟上时代的发展,从新的历史环境和小康社会的特点出发,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这是每一个思想教育工作者应该认真思考和研究的重大课题。
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中思想教育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
历史上的知识分子曾经对理想中的小康社会做过许多设计,赋予它很多思想内涵。实际上,历史上所说的小康社会,只不过是一种建立在落后生产力和封建私有制基础上自给自足的小农社会,但它反映了长期处于贫困状态的普通百姓对于衣食无忧生活的向往。古代的大同、小康只是不满现实的知识分子和思想家表达对社会理想的追求和黎民百姓在黑暗社会的梦想。试图改变生活状况的传统社会理想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了宝贵的思想材料。
20世纪70年代末到80年代初,邓小平同志根据中国的基本国情,开始在不同场合反复提出了实现中国现代小康的构想,还多次对中国现代小康的时代特征作了阐述,中国现代小康是社会主义的小康,介于温饱与富裕之间。他把小康与“三步走”的现代化发展战略紧密联系在一起。十六大报告提出的“使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的全面小康社会,即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更高水平的、更全面的、发展比较均衡的小康社会。所谓更高水平,就是用大体二十年的时间,使我国的国内生产总值比2000年翻两番,人均GDP超过3000美元,相当于当时中等收入国家的平均水平。所谓更全面,就是经济、政治、文化全面发展的小康,社会主义民主更加完善,社会主义法制更加完备,社会秩序良好,人民安居乐业。所谓发展比较均衡,就是使城乡差别、地区差别扩大的趋势逐步扭转,社会保障体系比较健全,家庭财产普遍增加,广大人民过上更加富足的生活。
深刻变化的国际环境,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艰巨任务、党所处的历史地位和肩负的历史使命,都给思想教育工作带来一系列新情况新问题。随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深入发展,必将促使国家宏观调控机制、分配体制、社会保障体系等的深刻调整和变革,人们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也将发生深刻的变化。
第一,经济结构和社会结构的进一步分化,人们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变化,加大了社会整合的难度。传统的社会主义观认为社会主义的基本特征主要表现为计划经济和公有制。随着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创立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探索,重新回归了社会主义宗旨和目标:解放和发展生产力。要解放发展生产力就决定了不能一刀切,分化将成为初级阶段的一个需要合理控制的特征。生产资料所有制结构已经由改革开放前的单一的公有制(全民所有、集体所有),发展到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所有制结构,而且公有制的实现形式在进一步多样化。人们的物质和精神消费结构也在伴随着向多元化发展。随着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社会经济成分、组织形式、就业方式、利益关系和分配方式日益多样化,人们思想活动的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和差异性日益增强。
社会阶层的分化已经越来越明显,分化的直接依据正在从无形资产转向有形资产。改革开放后,特别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社会阶层的划分的直接依据开始从无形资产向有形资产转化。社会阶层除了传统的工人、农民、解放军、知识分子以外,出现了许多新的阶层。江泽民同志在十六大报告中对新阶层作了准确的概括,“在社会变革中出现的民营科技企业的创业人员和科技人员、受聘于外资企业的管理技术人员、个体户、私营企业主、中介组织的从业人员、自由职业人员等社会阶层,都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社会阶层划分依据的复杂化和阶层的多元化,形成了个体目标的多元化与价值判断的多元化,出现对传统价值观的迷惑,必然造成社会整合的困难。
第二,腐败、下岗失业、贫富差别扩大的趋势,导致社会形态的复杂化和人们理想信念的动摇。腐败、下岗失业、贫富差别扩大趋势是近几年受到社会普遍关注的热点问题。腐败现象的存在导致了百姓和社会对政府、政策和官员的信任度下降。通过大力的反腐倡廉,情况有所好转,但形势仍然很严峻。失业已成为我国经济与社会生活中突出的问题。根据国家统计局资料(2002年5月),2001年全国不在岗职工2100万人,相当于全国在岗职工总数的19.5%。当下岗失业问题还没有来得及解决,又出现了大学生就业难的新问题。导致“下岗洪水”、“失业洪水”的主要原因是结构性失业,由于新的技术革命的作用,一些传统的职业正在被淘汰,当然也会有一些新的职业被创造出来。新的岗位并不会给没有掌握新技术的失业者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
从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的关系来看,在八十年代,经济增长一般会带来社会状况的相应改善,人民的生活水平得到普遍提高;到了九十年代,经济增长在很大程度上已经没有导致社会状况的自然改善,也就是说经济增长并没有带来贫富状况,就业状况以及各种社会问题的改善;经济快速增长了,但社会中的部分人并不能从中受益。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还不完善,改革正处于攻坚阶段,思想领域的矛盾和斗争十分复杂,致使一部分人价值取向发生倾斜,对社会主义前途感到迷茫,进而动摇社会主义信念,把改革开放误解为对社会主义的背离,这是我们急需解决的重大思想问题。
第三,科技的迅猛发展,给思想教育工作带来巨大动力的同时,也带来了压力。21世纪综合国力的竞争,归根结底是科学文化的竞争,是技术创新的竞争。科技的迅猛发展,对人的综合素质要求更高。一方面,科技的发展促进思想教育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促进人的综合素质方面发挥更大作用。另一方面,科技发展对思想教育主客体的知识储备、知识更新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再一方面,信息网络技术的迅速推广和日益普及使人们对信息需求日益膨胀,获取知识信息的渠道方式多样化。信息在空间流动,看不见,摸不着,虚拟性、隐蔽性、复杂性常常使得鱼目混珠、泥沙俱下,使得虚假、不健康甚至反动的信息传播有了可乘之机和渠道。信息时代产生的复杂多变、良莠不齐的信息资源改变了过去单一的思想政治教育的文化环境。
第四,经济全球化、市场化激烈竞争的态势,导致个人利益至上,导致社会道德、理想信念的震荡,世俗化、功利化思想日趋突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肯定人的正当利益,鼓励人的正当追求,改革开放以来,人们的生活更加丰富、思想更加开放。然而,也有一小部分人滋生了享乐主义、拜金主义、极端个人主义思想,只注重物质利益和物质享受,而不关心精神追求,甚至见利忘义,追求世俗化、功利化。
第五,世界上各种思想文化的激烈冲突与碰撞,对人们的思想和精神产生了重大影响。随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不断加快,我国的报纸、广播、电视网络等的数量和覆盖率将进一步增加,并形成强大的大众传媒网络,这就必然加大意识形态工作和文化市场管理的难度。同时,世界的网络化大大加快了信息传播的数量和速度,世界变成了地球村,为人们的信息交流提供了极大的方便,但也影响着人们的思维方式、交往方式和生活方式,发生各种思想文化激烈的冲突与碰撞。在非意识形态化、政治多元化、个人主义和自由主义的影响下,一些人对西方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以及生活方式的盲目追求和接受,部分人的思想出现了混乱,甚至陷入迷茫、彷徨、失望之中。同时,大众传媒以其先进的技术设备和广泛密切的信息网络、高覆盖率的发射系统成为社会的舆论中心、信息中心,这种信息环境对我们的思想教育构成了严峻的挑战。
二、思想教育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中的作用
思想教育的根本任务是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培养人们具有坚定正确的理想信念和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具有坚定的政治方向、政治信仰、政治立场和政治观点,是科学性和价值性的统一。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中,针对人们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思维方式及日常生活等发生的变化,加强和改进思想教育显得尤为重要。
1.保证方向
“思想政治工作是经济工作和其他一切工作的生命线”[1]这个论断是我党对思想政治工作重要地位和作用的形象概括。思想教育工作是相对业务技术工作而言并贯穿其中,决定其发展方向的工作,它所体现的无疑是人民的基本的、长远的整体的利益。思想教育运用启发、动员、教育、监督、批评等方式,对教育对象进行系统的理论、方针、政策的教育和灌输,培养人们崇高的共产主义理想,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以及高尚的道德情操等,同时又通过丰富多彩的教育实践使教育对象得到锻炼,使其健康成长。只有加强思想教育,提高人们的社会主义觉悟和对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法制、纪律的认识,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中,才能防止和克服各种非无产阶级思想的侵蚀,始终沿着社会主义方向健康发展。
2.凝聚思想
思想教育是调动人们社会主义积极性和创造性的重要手段。思想教育的基本职能是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培养合格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从某种意义上说,思想教育是一种特殊的粘合剂。思想教育主要是将经过选择的精神资源通过一定的方式转化为精神动力,提升人的精神状态和人生境界,引导人的行为方式,调动人的积极性,把分散的、千差万别的个体的人凝聚成一股力量,为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美好理想而奋斗。思想教育的生命力最根本的在于对经济基础的确认和保护,即通过对现行经济制度、经济体制、经济形势和具体的经济政策的诠释和宣传,使人们认识到现在的经济基础的合理性与必然性,并指导和规范人们在这一经济基础之上的各种经济行为,同时还促进人们逐步增强竞争意识、效率观念等经济性素质,以教育导向推动人们积极投身经济建设。
3.塑造精神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需要培养高素质、有民族文化根基的、具有良好的道德和精神的现代人。作为社会意识形态的重要组成部分,思想教育的直接结果就是从总体上影响整个社会文化尤其是其内核——国民精神的形成。通过思想教育的强大辐射力和塑造力,使当代中国人滋生出对民族的温情和敬意,使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崇尚道德、重视智慧、强调文化修养、注重人文素质的培养等精华内容深刻地影响着绝大多数人的人品、性格、心理和行为取向,形成当代中国的民族品格和民族精神。思想教育使人们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以及我国的国情和世界形势的发展有比较深入的理解和规律性的掌握,正确认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关系,认识个人对社会的责任,培养探索未知、寻求真理、不懈追求的创新精神,为民族的发展和国家的富强发挥自己的创造力。
4.构建秩序
思想教育通过各种教育活动,形成价值观念,构建道德秩序。社会道德规范与作为道德的基础的人生观是通过思想教育得以社会化并对社会发生作用的。它既规定了人们的人生观和道德修养的具体方向,又通过激励、赞扬、肯定、怀疑、鞭挞等评价活动形成人们的道德品质,巩固或改变人们的行为模式使之趋向社会的道德要求,由此造就一个良好的社会道德风貌。
5.营造环境
创造一个良好的社会环境,建设一个和谐的社会氛围,是思想教育的重要任务和功能。一方面,思想教育要努力创造适于人的全面、充分、自由地发展的社会环境。思想教育通过民主的、说服教育的、相互沟通的方式,进行人的情绪调控、人的心理调适和人际关系调整,为人们营造一种宽松、包容、健康、积极的社会氛围和新型的人际关系。另一方面,思想教育要围绕经济建设这个中心,服务于发展第一要务和改革的大局,大力营造生动活泼和安定、团结、稳定的政治局面。思想教育通过报刊、广播、电视等新闻媒体,直接面向群众,能够最迅速、最广泛地把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传达到群众中去,变为群众的实际行动;它能够广泛地反映群众的意见、呼声、意志和愿望,受到亿万群众的广泛关注。
6.提供方法
一方面,思想教育指导人的个性、人格的发展和精神完善化。思想教育要引导人们正确处理个人需要的多样性与现实社会条件的关系;正确处理个体活动的随意性与社会生活的规范性的关系;正确处理个体活动的选择性与社会发展规律性的关系;正确处理索取与奉献、享受与创造的关系。另一方面,思想教育也为经济建设和其他各方面的发展提供方法论上的借鉴和启迪。
三、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对思想教育的新要求
党的十六大确立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展现了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壮丽前景,极大地激发了全国人民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热情。随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逐步推进和人民物质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广大人民群众对精神文化生活必然提出更高的要求。思想教育工作也要与时俱进,围绕发展第一要务,适应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要求。
1.用时代的要求审视思想教育
“与时俱进”集中体现了中华民族哲学智慧。江泽民同志“与时俱进”的要求正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品质的新概括。“与时俱进”的思想运用到思想教育上,就要求我们跟上时代发展新形势、新特点,形成教育的新观念、新理论,以推动教育的创新。思想教育要回应时代提出的新课题和新要求,突破传统的思维定势,打破既定的框架模式,致力于思想观念、工作内容、工作方法、组织机构和运行机制等方面的现代化。要牢牢把握现代化的动态特征,以建设性的态度把握当前工作的重点,推进社会进步。
2.用发展的眼光落实思想教育
思想教育是我们党的政治优势,如何永葆思想教育的生机和活力,最根本的一条是始终围绕发展先进生产力、发展先进文化的第一要务,理清发展思路,落实发展措施。一方面,具有世界眼光和开放意识,密切关注世界政治、经济、文化的变化和发展,及时把握群众的思想动态,用全面、发展的辩证思维方式来思考世界文化走向,思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内涵。另一方面,要始终围绕发展,自觉地把思想教育融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建设的洪流中,使思想教育服务和服从于经济建设。
3.用人本的意识贯穿思想教育
以人为本既是时代发展和中国社会发展的迫切需要,又是人的全面发展的必然要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必将使中国发生前所未有的变化。这种变化最终要落实到每个人身上,从而对人的思想、心理和信仰等精神世界产生深刻的影响,最大限度地实现人的充分享受与全面发展。思想教育的主体是人,对象是人,思想教育说到底是做人的工作,其根本任务是启发人的自觉性,调动人的积极性,激发人的创造性。必须坚持以人为本,服务群众,把人民群众的意愿和要求作为思想教育的根本立足点。既要坚持教育人、引导人、鼓舞人、鞭策人,又要做到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帮助人,同时有针对性地解决制约人的全面发展的各种突出问题。在实践过程中,把教育对象的情绪和热点作为观察和透视社会的镜子,从中摸索规律,动之以情,晓之以理,把思想教育真正落实到人们的心坎上。把解决思想问题与解决实际问题结合起来,关心群众疾苦,多为群众办实事,建立血肉相连的党群干群关系,是做好思想教育工作的重要基础。强化思想教育的人本意识必须把人的思想修养和政治教育放在首位;必须把思想教育与人的全面发展,培养适应社会需求的健康人格统一起来;必须把思想教育与人的个性培养统一起来;必须把思想教育与人文精神统一起来。
4.用德治的思想主导思想教育
党的十六大提出,要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与社会主义法律规范相协调、与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相承接的社会主义思想道德体系。随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的加快,整个社会的道德生活也将呈现出更为复杂的景象。科技伦理问题、社会公德问题、职业道德问题、家庭美德问题、诚信问题等越来越值得重视。思想教育要知难而进,把道德教育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一个永恒主题突出出来,使人们充分认识道德建设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中的战略地位,在全社会大力推行全方位的道德教育。
5.用民主和法制的精神推动思想教育
思想教育要在民主集中制原则指导下,正确地发扬民主精神、民主作风和坚持民主方法。思想教育工作者要转变教育观念,弱化“训导”意识,树立民主观念,改变以教育者自居、居高临下的角色形象,注重用启发式、讨论式、对话式的工作方式。要着重具体剖析影响人们思想的各种主观因素,着重在启发、激励人们主动接受教育和在自觉进行教育上下功夫,克服在教育中存在的主体对客体单向输入的做法,“采取群众广泛参与的方法、群众自己教育自己的方法、平等讨论的方法、批评和自我批评的方法”[2],建立起教育者与被教育者平等的双向交流的新模式、新观念,从而达到相互激励、相互教育的目的。离开了民主性原则,教育者与教育对象就难以架起相互信任的桥梁,教育者更难以搜集到大量丰富的感性材料,深入了解、分析教育对象的思想,进而帮助他们逐步接受正确思想观点,消除错误思想认识。民主精神是创新思想教育方法的要求,也是推进其现代化进程的必然选择。
与人本思想和民主精神相联系,是法制精神。社会主义法制是社会主义国家按照工人阶级和广大人们群众的意志建立起来的法律制度和由此建立起来的法律秩序的综合。现代社会是法治社会,依法治国是我国的基本方略。现代法治社会不仅要有完备的立法,确立法律的权威,更主要的是要求人们在社会现代化的过程中充分认识法律的重要性,逐步形成现代的法律意识和理性精神。思想教育工作者不仅要有明确的法律意识和比较丰富的法律知识,而且要依法行事,充分发挥法律的规范、引导、制约、保障和服务的功能,自觉宣传遵守和维护宪法和法律的尊严,严格依法决策,依法办事,遵纪守法,从而促进思想教育工作。
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中思想教育的新内容
在社会物质利益的实现过程中,如何加强政治理论教育,引导人们适应新的市场规则,树立公平竞争意识,继续保持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树立坚定的共产主义信念,成为小康社会进程中思想教育的重要内容。
1.政治理论教育
思想教育日益凸现的政治化功能是思想教育在全世界范围发展中表现出来的一个基本特征。我们要把培养人们的政治素质放在思想教育的首位。
首先,政治理论教育对人们掌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具有重要作用。中国共产党把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作为行动指南,必须通过政治理论教育引导人们学习和掌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去观察、分析和处理问题。其次,政治理论教育对人们树立共产主义信念、正确分析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具有重要作用。大力加强政治理论教育,对于提高他们抵御各种资产阶级思潮的侵蚀和敌对势力各种图谋的能力,对于中国社会主义社会的长治久安,现代化事业的顺利实现无疑是十分重要的。再次,政治理论教育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社会主义事业具有重要作用。政治理论教育的巨大作用,就在于通过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的宣传和教育,使人们在思想上行动上积极拥护党的基本路线,贯彻执行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保证我们的事业沿着社会主义方向不断前进。政治理论教育力度的大小,效果的好坏,直接关系到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能否顺利实现。
2.理想信念教育
理想信念教育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中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邓小平同志说:“过去我们党无论怎样弱小,无论遇到什么困难,一直有强大的战斗力,因为我们有马克思主义和共产主义的信念。有了共同的理想,也就有了铁的纪律。无论过去、现在和将来,这都是我们的真正优势”[3](P144)。坚定共产主义理想信念,身体力行共产主义道德,是共产党人抗拒腐败的强大精神力量。
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中,我们必须不断加强理想信念教育,加强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教育,教育党员、干部群众正确认识党的奋斗目标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的关系。同时,要针对以权谋私产生的主客观原因,对党员干部加强廉洁从政教育,要教育党员、干部牢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不论何时何地都要把人民利益看得高于一切,个人利益服从人民的利益;要教育党员干部正确对待权力、地位和自身利益,永远做人民的忠实公仆;要教育领导干部以身作则,严格自律,做清正廉洁的表率。
3.公平竞争意识教育
当前,我国正在逐步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社会主义法制,小康社会将是市场经济体制和法制比较完善的社会。市场经济不仅要求人们具有理智的头脑和清醒的法制意识,而且要求人们具有基本社会公德、强烈的竞争意识、坚忍不拔的毅力,顽强不屈的拼搏精神和不断进取的开拓能力。随着我国人民物质生活水平逐步提高、社会环境的日益复杂化,一部分人心理素质较差,出现了脆弱、忧郁、焦虑、浮躁、孤傲、自满等心理障碍,这些心理障碍与社会所需要的人的素质相背离,这就要求社会尽早重视并进行公平竞争意识教育,使他们逐步成为具有自信自强的拼搏精神,具有承受挫折和战胜危难的顽强意志以及具有不断开拓进取的创新能力,成为能够适应社会竞争需要的人才。
4.诚信教育
人无信而不立。“诚信”既是中华民族优良的传统美德之一,也是《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中提出的基本道德规范之一。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今天,诚信的作用尤显重要。对个人而言,诚信是交友的基础、事业的基石。大仲马曾说,“当信用消失的时候,肉体也就没有了生命”。对企业而言,诚信是无形资本。经济生活中的严守契约与合同、商品交易中的分期付款、企业的借贷关系,均是以诚信为基础的。特别是在加入WTO以后,我国企业面临的不再仅仅是国内竞争对手,更强的是来自世界同行业甚至不同行业企业的竞争,要想在这种激烈的竞争中求得发展,将诚实守信作为企业文化的根本是关键所在,确立无可比拟的商业信用,是建立优势的重要筹码。对社会而言,诚信是稳定的保障、文明的标志,在一个没有诚信的社会里,必然充斥着坑蒙拐骗、尔虞我诈,导致社会秩序混乱,社会组织乏力,人心涣散,也就失去了前进的动力。
5.民族精神教育
所谓民族精神,就是指中国历史流传下来,具有影响,可以继承,有益于子孙后代的优秀精神遗产。它主要包括民族追求的共同理想、确立的共同的价值观、形成的共同的思维方式和共同品格。民族精神犹如一根红线贯穿于每个民族的发展历程,是一个民族的灵魂、血脉和风骨,中华民族精神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她博大精深、根深蒂固,是中华民族机体中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柱。
传承中华美德,培养民族精神,是加强思想道德建设的一项极为重要的任务。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中,加强民族精神教育,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是中华民族面向世界、面向未来,战胜一切困难,不断发展进步,实现民族复兴的必然要求。中华民族精神是凝聚和激励全国各族人民的主要力量,是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强大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保障。民族精神既是提高党的执政能力的精神动力、反对和防止腐败的重要力量,也是党保持同人民群众血肉联系的一个重要法宝。在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中,还必须应对西方敌对势力对我国实施的“西化”、“分化”图谋。在我国的经济实力、科技实力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尚存在较大差距的情况下,加强民族精神教育,就能提高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构筑防范敌对势力渗透颠覆的“堤坝”,有效地抵制西方腐朽价值观的渗透与影响。
6.现代知识技术和科学精神的教育
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中,随着知识经济和现代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现代知识在思想教育工作中的地位和作用显得比过去更加重要。知识就是力量,知识在经济建设中出生产力,在思想教育工作中出说服力。崇高的思想行为和精神境界,往往与人的学识深浅相关联。列宁曾经指出:“只有用人类创造的全部知识财富丰富自己的头脑,才能成为共产主义者。”在新的时期和历史阶段,思想教育工作需要拓宽视野,把各种对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有用的知识,对丰富人们精神世界和陶冶高尚情操的精神食粮,统统都吸纳于思想教育工作的内容中,把科学知识、科学的精神的教育摆上重要位置,以现代知识技术、科学精神开启亿万群众的心扉,多方面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在全社会形成崇尚科学、崇尚知识,反对落后愚昧的良好风尚。
7.艰苦奋斗教育
“艰苦奋斗是我们的政治本色”[4],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是凝聚党心民心,激励全党和全体人民为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共同奋斗的强大精神力量,是我们党保持同人民群众血肉联系的一个重要法宝。从物质层面讲,艰苦奋斗要求人们把消费节制在合理的限度内,与社会生产水平相适应;从精神层面讲,艰苦奋斗是指不畏艰难困苦、锐意进取、坚忍不拔、奋发有为的精神状态和为了人民的利益无私奉献的思想品德。
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中,仍然要强调艰苦奋斗教育的重要性。从外部环境看,中国要想在与资本主义的竞争中发展社会主义,并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其难度之大、任务之重、困难之多是可想而知的,这就要求我们必须继续发扬艰苦奋斗的精神,勇于面对严峻现实,克服一切困难,把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推向前进。从内部来看,在改革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条件下,一些以权谋私、贪图享乐的现象,严重影响到党群和干群关系。这种现象的出现,从根本上讲,就是这些人完全背离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淡化甚至忘记了艰苦奋斗的精神实质。另外,先富起来的一部分人中,少数人贪图享乐,过着奢迷腐化的生活,加剧了社会两极分化,其言行成为建设小康社会所倡导的艰苦奋斗精神的反面教材,对人们思想观念也产生了一定的负面影响。正因为如此,在建设小康社会进程中,加强艰苦奋斗教育,加强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教育,树立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全心人意为人民服务的信念,才会使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技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
五、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中思想教育的新方法
邓小平同志曾经指出:“正确的主张必须与良好的工作方法结合起来才能实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逐步完善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时代的到来,必将带给思想教育方法论一个新的飞跃。思想教育要顺势而动,实现方法体系的变革和创新,才能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和教育对象的思想实际。
1.情感教育与理性教育相结合的方法
以情感人,以理服人,情理交融,是思想教育工作的基本原则。在人们观念呈现出现代化、多样化、复杂化的形势下,必须采取有时代感的、群众喜闻乐见的、容易接受的教育方法,以满足群众求新、求知、求美、求乐的要求,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美学特性及吸引力、感召力和渗透力。一方面要采取谈心活动、心理咨询等多种形式,充分利用情感等非理性因素,让人们在日常工作、学习和生活中随时随处都能受到各种理想、信念、精神的感染和熏陶,培养人们的人格素质和文化认同感,以情感教育和心理过程调适等方法来实现思想教育中情与理的交融,实现人们心灵空间与外在规范间的交流、沟通与理解,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营造思想教育的氛围,增强思想教育的亲和力。如让领导与群众处于平等的地位,针对群众的某一热点问题,开展座谈、交流等形式,领导与群众有问有答,互问互答,答中有导,导中有疏,以此激发人们的思想情感;一方面,在思想教育过程中又要注重理性教育,要全面科学地认识和把握当代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特别是要对当代中国所要确立和倡导、弘扬的理想信仰、价值原则和时代精神的具体内容及原则要求作出科学的明确的界定,启发和引导人们自觉地对一些社会现象进行理性的分析和思考。
2.传统教育与现实教育相结合的方法
也就是说,要把中华民族悠久历史、传统优秀文化的教育和国情教育紧密结合起来。思想教育必须寻求整体文化的支撑,它不仅要有先进的理论思想作指导,而且要有文化背景赋予其意义的定位。我们不能窄化思想教育的内容,更不能截断历史的纵深和传承性。“要懂得些中国历史,这是中国发展的一个精神动力”[3](P378),也只有具备良好的传统文化底蕴,才能抵御外来文化中消极因素的侵蚀,弘扬和创新民族文化,树立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以及对国家和民族的责任感。思想教育应该充分利用中华民族宝贵的历史资料,发挥历史教育的优势,用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加强人们的文化修养、思想修养,凝聚爱国主义情结。要使传统文化教育产生良好的现实效果,就必须结合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基本国情和时代背景。
3.基础性教育与专题、典型教育相结合的方法
思想教育不能唱高调,要着眼于基础性的教育。要通过基础性教育,使受教育者切实解决一些基础性的东西,主要包括理论基础、知识基础、法规基础、情感基础和心理基础。在基础教育的同时,要结合专题教育,重点解决一些主要的理论问题,解决人们关注的理论热点。抓典型、树榜样,注重典型和榜样对群众的示范和引导作用,是我们党思想教育工作的优良传统和工作方法。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中,我们仍然需要先进模范人物作榜样,抓典型、树榜样,仍然是新时期思想教育工作的有效方法。我们要善于发现和树立先进典型,宣传和爱护好先进典型,把学习先进与提高自己的觉悟和推动工作紧密结合起来,运用榜样的力量来宣传组织群众,使先进典型真正起到示范作用,进而推动各项事业的发展。
4.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相结合的方法
一方面,要采取直接的明确的思想教育方式。如开展专家辅导和专题研讨等各种教育和培训活动,对于重大的理论和形势政策等问题,解疑释惑。也可以把急需解决的理论难点、群众关注的热点,在群众中开展专题研讨,在争论中,明辨是非,深化认识,统一思想。另一方面,更重要的是,思想教育要遵循人的思想“综合影响”形成和“渐次发展”的规律,大量采取间接、渗透式的方法,“我们要把大量的工作放到群众中去,同他们一块生活,一块活动,一块说笑话,一块下棋”[5]。使思想教育融入管理之中,融入文化之中,融入环境之中,力求做到生动活泼,寓教于知,寓教于美,寓教于乐。要通过开展读书征文、演讲比赛、知识竞赛、社会调查和参观访问等健康有益的文化活动,充实教育内容,把思想教育向课堂外延伸,向八小时之外延伸,提高思想教育效果,使群众在求真、求善、求美中,受到教育和人生的启迪,加深对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理解,增强思想教育的说服力和感染力。
5.理论教育与实践教育相结合的方法
理论与实践的统一,不是在静止状态中,而是在动态中实现的。一方面,理论教育要结合人们的思想、工作实际,着力解决人们的难点、疑点和关注的热点,推动思想教育工作贴近群众、贴近工作、贴近生活。在思想教育工作中,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就是要把理论同人们思想上存在的疑点、政治上的模糊概念联系起来,深入浅出地解难释疑,提高干部的理论水平和认识能力。理论教育不能生搬硬套书本知识,机械地照传上级的指示精神,正如毛泽东同志所说:“让哲学从哲学家的课堂上和书本里解放出来,变为群众手里的尖锐武器”[6],思想教育则要与各项工作任务相结合,使其落到实处。另一方面,思想教育要注重道德实践活动,在实践中训练和培养受教育者的优良品德和行为习惯。社会实践活动既能把书本上学到的理论知识运用到实际工作中去,促进知识向能力的转化,提高人们参与社会竞争的实力,又能使人们通过社会实践去转变思想观念,提高思想觉悟,切身感受改革开放带来的翻天覆地的巨大变化,坚定自己奉献社会、建设小康社会的决心。
6.日常教育与网络教育相结合的方法
随着计算机和现代通讯技术的发展,网络日益成为最重要、最快捷、最方便的大众传媒方式。因此,在抓好日常教育的同时,要充分应用网络这种新载体开展强有力的思想教育。借助影视、电化教学手段,通过组织观看有教育意义的电影电视和专题讲座,利用现代化的新闻媒体进行教学,增强思想教育的吸引力;充分利用网络、短信等新形式,开辟网上党校、网络时事论坛等,扩大思想教育的覆盖面,增强思想教育的影响力。如何使思想教育与互联网进行有效的结合,关注网络思想教育的质量问题,追求思想教育进网络的效果,是思想教育对网络的期待。要建立激励机制,调动人们参与网络思想教育的积极性,加强网络文化建设。要真正从思想上重视网络思想教育,改变传统思想教育的“单项灌输”模式,使思想教育有的放矢。思想教育者在网上要“淡化”自己的教育者角色,并利用网上聊天和电子论坛的匿名功能,融于网络,从网上了解人们的真实思想,有针对性地给予引导,实现平等基础上的互动教育。要运用人们熟悉的网络符号,吸引人们进行同步交流,增强网络教育的有效性,建立和健全适应网络环境特点的思想教育运行机制。网络思想教育要借助网络与多媒体技术及网络的互动功能,鼓励人们参与网上决策。要做好思想教育网站的宣传工作,提升思想教育网站的影响力和知名度,增强网上思想教育的吸引力。要熟悉精通网络技术,注重网络思想教育的手段和艺术,增强网上思想教育的凝聚力和向心力。要精心设计网站版面,准确提炼内容。可以利用网络独特的活动或资源,提供思想道德方面的竞赛,在线直播人们感兴趣的活动或事件,开发蕴涵健康向上的价值观的“红色游戏”,让人们在潜移默化中接受思想教育。
标签:小康社会论文;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论文; 经济建设论文; 培养理论论文; 社会主义民主论文; 人民民主论文; 社会问题论文; 社会观念论文; 问题意识论文; 经济学论文; 经济论文; 时政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