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扰素治疗慢性肝炎的远期疗效评价论文_宋玉和

(天津市宝坻区人民医院感染科 天津 301800)

【摘要】 目的:探讨干扰素治疗慢性肝炎的远期治疗效果。方法:选取2015年1月—2016年12月我院收治的60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随机将其分为两组(研究组30例和对照组30例70例),对照组患者接受常规治疗,研究组患者采取干扰素治疗,并比较不同组患者远期疗效。结果:在临床治疗总有效率(83.33%vs.60.00%)和纤维化发生率(20.00%vs.50.00%)方面,研究组患者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对患者进行随访发现,研究组患者各项指标转阴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重组人干扰素在治疗慢性乙型肝炎方面远期疗效明显,不仅能改善患者预后生活质量,同时还能抑制肝脏纤维化。

【关键词】 慢性乙型肝炎;干扰素;远期疗效

【中图分类号】R512.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752(2018)06-0210-02

慢性乙型肝炎感染一直是困扰全世界的一个公共卫生问题,特别是在亚洲地区慢性乙型肝炎感染更为突出。中国是慢性乙型肝炎的高发地区,其中成人慢性肝炎患者患病率为(44.6~80.8)%,HBsAg携带率约为10%。目前临床上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主要方法为抗病毒治疗,阿德福韦和拉米夫定等核苷类以及α-干扰素是目前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常见药物[1]。本研究对干扰素治疗慢性肝炎的远期治疗效果进行分析,旨在为慢性乙型肝炎的临床治疗提供参考方案,现总结如下。

1.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5年1月—2016年12月我院收治的60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随机将其分为两组(研究组30例和对照组30例),所有患者临床诊断标准均与《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中的相关诊断标准相符合。研究组中男性20例,女性10例,年龄范围为(18~75)岁,平均年龄为(46.1±2.1)岁,病程时长为(5~20)个月,平均病程时长为(9.0±1.7)个月;对照组中男性23例,女性7例,年龄范围为(20~75)岁,平均年龄为(46.0±2.4)岁,病程时长为(5~22)个月,平均病程时长为(9.2±1.4)个月。不同组患者一般资料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

对照组患者采取免疫调节、抗纤维化和抗炎保肝以及抗病毒等常规治疗,但未接受干扰素治疗。研究组患者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加用干扰素治疗,每次300~500万IU,持续治疗12d。患者出院后持续随访12个月。

1.3观察指标

(1)评价并比较不同组患者临床疗效,临床治疗效果评价标准包括①显效:患者经治疗后谷丙转氨酶恢复至正常,HBsAg、HBeAg和HBV-DNA均转阴;②有效:患者经治疗后谷丙转氨酶较前明显改善,HBsAg和HBV-DNA均转阴;③无效:患者经治疗后谷丙转氨酶未见改善或较前加重,HBsAg、HBeAg和HBV-DNA均未转阴。(2)对患者进行为期12个月随访,并比较不同组患者HBsAg、HBeAg和HBV-DNA率。

1.4 统计学处理

通过SPSS18.0统计学软件予以数据分析,计数资料数据通过χ2检验,检验水准为α=0.05,若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在临床治疗总有效率方面(83.33%vs.60.00%),研究组患者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详见表1;研究组患者纤维化发生率(20.00%vs.50.00%)明显低于对照组(χ2=5.934,P=0.015);对患者进行随访发现,研究组患者各项指标转阴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详见表2。

3.讨论

慢性病毒性乙型肝炎是指感染乙型肝炎病毒后时间>0.5年以上且病毒并未完全清除,乙型肝炎病毒多在体内潜伏或导致肝炎疾病。乙型肝炎病毒在肝脏内具有较长的潜伏期,慢性乙型肝炎多由急性乙型肝炎转变而来,目前临床上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常见抗病毒药物依然以重组人干扰素a-1b为主,其主要通过重组基因技术生产而来的一种高纯度干扰素,其抗病毒、调节免疫功能以及抗肿瘤活性广泛。一般情况下,重组人干扰素被广泛用于病毒感染性或恶心肿瘤疾病的治疗。文献报道,重组人干扰素a-1b抗病毒治疗机制主要为与肝细胞表面受体相结合,使得细胞内生成特殊性的蛋白(抗病毒蛋白),抑制病毒RNA的信息传递,从而阻滞宿主细胞内病毒的增殖[2]。另外,研究证实,干扰素能明显调节免疫功能以及提高自然杀伤细胞活性,从而有效抑制病毒的侵袭和感染。有关文献报道,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其机体内的内源性干扰素水平明显减少,通过增加外源性重组a-1b干扰素实施治疗,能显著减少肝组织产生炎症反应,进而消除病毒[3]。杨自成等研究报道,干扰素能一定程度的抑制HBV,有效改善肝功能,提高乙型肝炎HBeAg转阴率。

本研究结果显示,在临床治疗总有效率纤维化发生率方面,研究组患者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对患者进行随访发现,研究组患者各项指标转阴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 总之,重组人干扰素对慢性乙型肝炎具有良好的临床疗效,能使慢性乙型肝炎患者HBV-DNA和HBeAg等指标转阴,此外重组人干扰素抗病毒远期疗效明显,发挥了抗病毒的后效应,不仅能改善患者预后生活质量,同时还能抑制肝脏纤维化。

【参考文献】

[1]林宗梅,王蓓蓓,林秀芳,等.干扰素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临床效果及影响因素分析[J].中国生化药物杂志.2014(2):99-100.

[2]张晓培,秦爱兰,张玉婷,等.聚乙二醇干扰素治疗33例慢性乙型肝炎的疗效[J].江苏医药.2014,40(11):1277-1279.

[3]张云涛,孟明星,李焱,等.恩替卡韦和干扰素在慢性乙型肝炎抗病毒治疗中的应用[J].实用临床医药杂志.2015,19(7):127-128.

论文作者:宋玉和

论文发表刊物:《医药前沿》2018年2月第6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3/15

标签:;  ;  ;  ;  ;  ;  ;  ;  

干扰素治疗慢性肝炎的远期疗效评价论文_宋玉和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