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铁成[1]2004年在《中外MBO对比与案例分析》文中指出本文首先介绍了MBO在欧美的历史,欧美实施MBO的原因和目标公司的选择原则,并从管理层收购的参与方、收购主体、市场定价方法、信息披露机制、融资工具、融资退出机制等方面分析了欧美MBO的市场环境和实施效果;然后从发展历史、动机、市场环境、操作方式和效果等几个方面对比分析了目前中国MBO发展的现状和面临的问题,并以美国RJR Nabisco公司和国内粤美的(000527)公司MBO案例为例,做了进一步阐述。最后,本文建议,为了使中国的MBO发挥应有的效应,应该重点解决以下问题:进一步的明晰MBO的交易主体;在法律允许的框架内加大对MBO信息披露的监管与要求,强化MBO过程的公开性;细化收购过程的信息披露制度,加快对有关金融、公司法规的修订,或进行有针对性的MBO专项立法;进一步建立和完善相关配套制度,拓宽融资渠道,降低融资交易成本,引导MBO健康发展;引入竞价机制,保证MBO交易价格的合理性。
毛奕欢[2]2014年在《企业曲线MBO的经济后果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管理层收购(Management Buy-outs,MBO)作为一种重要的金融创新和制度创新模式,在降低委托代理成本、调整集团产业结构以及拓展和优化风险投资退出渠道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和积极作用,因而一度在西方发达国家得到广泛应用。自20世纪90年代开始,MBO才开始进入我国,用以我国国有经济的改组和国有企业的改革。我国MBO经历了复杂的过程,从前期的推崇,到中期的打压、再到现在某种程度的默许,MBO在我国市场的地位和角色尴尬而暖昧。面对监管层在限制与放纵之间摇摆而模糊的态度,MBO逐渐走向曲线化,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曲线MBO。曲线MBO着眼于实质性控制,操作手段常常在法理的边缘徘徊,采取“擦边球”的方式,以掩人耳目地达成暗中收购的契约,并在收购之后使其变得合理合法。目前,曲线MBO已成为我国现阶段MBO的主要形式,许多企业竞相采取曲线MBO的现实,使得关注我国曲线MBO的经济后果尤为重要。基于上述背景,本文在我国企业曲线MBO现状的基础之上,以分析中联重科的曲线MBO的案例为手段,聚焦曲线MBO在我国特定经济形势及资本市场中产生的经济后果,为促进我国企业MBO的良好发展与相关政策的制订提供了一定的启示与借鉴。本文的主要贡献在于:第一,本文以传统代理理论及MBO相关理论为依托,结合我国特有的制度环境,以具体的中联重科曲线MBO案例为视角,深入挖掘我国企业曲线MBO的行为及其引致的微观与宏观经济后果。第二,本文并非单纯的案例研究,而是运用行业分析报告数据、资本市场经验数据、财务报表数据等多种数据,结合事件研究方法,深入探讨了我国企业曲线MBO的短期及长期效应。为我国曲线MBO的政策规范及实施提供一定的理论借鉴。本文结构安排如下:第一部分为引言,阐述了进行企业曲线MBO经济后果研究的背景与意义,并介绍本文的研究思路与方法,总结了本文的创新与不足之处。第二部分为文献综述,从代理成本、企业绩效、财富转移、市场反应四个方面进行国内外MBO的相关文献回顾,对具有代表性的观点、研究情况进行了系统地总结,并进行了简要评述。第叁部分为相关理论基础分析,展开了与MBO相关的代理成本理论、防御剥夺论、企业家精神论和财富转移论的理论基础研究。第四部分主要介绍了我国企业曲线MBO的现状。具体而言,为有取舍地借鉴和学习国际经验,首先对中外企业MBO进行差异分析。之后介绍企业曲线MBO的历史沿革和政策变迁,以结合中国国情和市场环境分析曲线MBO。最后对曲线MBO的主要方式进行了阐述。第五部分是我国企业曲线MBO经济后果分析,是本文的核心部分。结合我国特殊的市场背景,以代理成本、企业绩效、财富转移为视角展开微观经济后果分析,同时从经济政策、股票市场以及行业发展叁个方面进行宏观经济后果分析。第六部分为中联重科的案例分析。首先,分析中联重科曲线MBO的实施过程,提出曲线MBO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接着展开以企业绩效、财富转移、代理成本变化叁个角度的微观经济后果分析,最后从行业排名和股票市场的反应分析曲线MBO产生的宏观经济后果。第六部分采用财务数据分析和资本市场数据分析的双重方法。方法一,通过中联重科2003年到2012年的主要财务指标,从盈利能力、偿债能力、运营能力、现金流量变化四个方面分析企业财务绩效,佐证了曲线MBO在短期内对企业绩效的提升作用,长期而言与管理层能力相关;通过股利分派率,分析股东是否通过股利分配的方式转移财富,又因詹存新等管理层一手将中联重科做大,对中联重科有着深厚的感情,进而佐证了是否进行财富转移,与管理层和企业的情感牵系相关;通过管理费用率的变化,证实了曲线MBO确实能够降低代理成本。方法二,运用事件研究法,以[-20,+6]为窗口期,计算实现曲线MBO前后,中联重科的累计异常收益率CAR值,进行分析,得出中联重科曲线MBO对其股价变动起正面效应,表明了股票市场对曲线MBO持积极态度。第七部分是本文的研究结论。本文认为,曲线MBO在企业管理过程中值得借鉴,实施曲线MBO的微观经济后果与管理层能力、管理层和企业的情感牵系密切相关。同时,实施曲线MBO在经济政策、股票市场、所在行业的竞争情况等均产生了积极的宏观效果。本文的研究结论为积极引导MBO健康发展和促进MBO的阳光化提供了一些政策建议。
匡东海[3]2004年在《管理层收购(MBO)的国际比较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MBO作为一种产权改革手段,自被引进我国,就被赋予了建立国有资本的退出机制、推动产业结构和企业结构调整、中小企业和民营企业明晰产权等特殊的使命。但中国现在所操作的MBO比较原始,实施中存在法律政策不完善、信息披露不及时、目标公司不合理、收购价格不科学、融资渠道单一等诸多问题。 论文首先阐述了典型国家和地区MBO的发展现状和经验借鉴。国外MBO实践经验对我国MBO实施的借鉴作用可概括为:政策环境支持,高素质的企业家,定价方法科学规范,融资手段多样、发达中介机构的广泛参与等。接着,论文对国内外MBO的典型案例进行了分析和研究。 在此基础上,论文从收购背景、政策环境、目标企业、定价方法、融资体制等五个方面对中外MBO做了全面系统的对比分析,找出了两者的差异及原因,并结合我国特有的经济环境和经济轨迹,提出了相应的对策措施。这些对策主要包括:从健全法律法规、加强信息披露、培育中介机构等方面来完善我国MBO的政策环境;在国有资产决定退出的领域内对M B O的目标企业进行界定;以净资产值为基础,综合考虑管理层贡献和公司控制权两个因素,通过市场机制来为目标公司正确定价;通过培育机构投资者、创新融资工具和优化配套金融制度、建立有效的融资的撤出渠道等来解决融资问题。
靳莉莉[4]2006年在《中外上市公司管理层收购(MBO)对比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文在对国内外管理层收购发展状况以及管理层收购理论成果进行回顾的基础上,运用比较研究方法,对中外上市公司管理层收购差异及原因作了具体分析,从而找出目前我国上市公司管理层收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适合我国管理层收购的政策措施。本文通过对中外MBO的典型案例进行对比研究,说明英美等发达国家的MBO在降低公司代理成本、改善治理结构、提升经营绩效等方面存在很大优势,得出了国外MBO对我国的一些借鉴经验:政策环境的支持、融资方式的多样、定价方法科学规范等。在此基础上,本文从收购背景、政策环境、定价方法、融资体制等四个方面对中外上市公司MBO做了全面系统的对比分析,指出了两者的差异及原因,找出了我国的MBO存在着政策法制环境不完善、收购主体存有法律障碍、信息披露不及时、融资渠道单一和收购价格不合理等问题,并结合我国特有的经济环境,提出了相应的对策措施。这些对策主要包括:从培育和发展中介机构、完善市场竞争机制方面来完善我国上市公司MBO的市场体系;通过对管理层收购进行整体规范、消除对管理层收购主体的限制的措施创造良好的法律环境;通过对收购方的定价、资金来源和管理层收购的目的和后续计划以及对目标公司情况的完全披露的措施加强我国管理层收购的信息披露;以净资产值为基础,同时考虑管理层贡献,通过市场竞价机制来为目标公司正确定价;通过培育机构投资者、创新融资工具和优化配套金融制度、建立有效的融资撤出渠道以及完善并出台相关融资方面的法律法规等来解决融资问题。
黄克强[5]2004年在《我国管理层收购(MBO)中的融资及其衍生问题研究》文中提出管理层收购(MBO)作为近期资本市场的一个热点,已引起业内人士的普遍关注。MBO作为杠杆收购的一种形式,融资体制建设是其健康发展的重要环节。由于我国实行严格的金融管制政策和整个社会的信用体系尚未建立,MBO中的融资问题变得异常突出。因此及时研究我国MBO中的融资问题,对推动MBO的健康发展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在对有关MBO研究回顾的基础上,首先研究了金融创新方式在我国MBO融资中的运用,重点分析了MBO信托、MBO基金的运用,并结合案例进行了讨论;接下来研究MBO融资收购后的偿还问题,偿还是融资活动的延续,也是整个融资过程的一个关键环节,我们以已经实施MBO的上市公司为样本,对其1999年至2003年的分红数据与所有上市公司的相关数据进行比较分析,以证实MBO融资收购后是否存在高分红倾向;最后用会计研究方法研究高分红股利政策对公司业绩的影响,从而探求因融资问题引发的高分红股利政策,进而影响公司业绩之间的关系。通过研究,我们得出如下研究结论:1、 信托方式和MBO基金方式可以有效解决我国MBO中的融资问题。2、 MBO融资收购后存在着明显的高分红倾向。3、 MBO对公司业绩有影响,但不显着。通过对上述研究结论的分析,我们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供有关决策者参考。
丛小宁[6]2005年在《我国国有企业管理层收购(MBO)的作用机理分析以及绩效实证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是当代中国经济改革的重点。中国国有企业,特别是中、小型企业仍然处于一种低效益状况,这里一定有某种制度的动因。这个制度动因就是产权。管理层收购是在传统并购理论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新型收购方式。由于在明晰产权、强化激励等方面可以对企业管理、尤其是对管理层产生积极作用,管理层收购这一产生于西方的改革模式逐渐得到我国企业的认可。然而现实是各种“曲线MBO”大行其道,那么中国式MBO的作用机理究竟是什么?实施MBO之后的企业的绩效究竟如何?是否达到了预期的效果?存在的问题如何解决?本文的目的在于探讨利用管理层收购帮助国有企业深化改革的可行性、操作方法和可能遇到的问题及对策。本文分析了管理层收购出现的理论与现实背景,简单介绍了管理层收购的基本概念与操作过程,主要系统地论述了中国国有企业MBO的作用机理,提出中国企业现阶段运用MBO可能碰到的内部与外部障碍,并给出了基本的应对措施。本文的实证研究表明:①采用事件研究法对MBO企业的行业分布、地域分布、主流的MBO方式以及收购目标等进行了分析,这些统计数据与上一章作用机理分析中的相关部分大致吻合,较好的反映了目前我国国有企业MBO的现状。②运用比较分析法,发现在对MBO企业的ROE和综合业绩与股市、行业的对比中,企业实施MBO当年其经营业绩比实施前好一些,但企业实施MBO后,各项指标基本上处于平均水平之下,且未有正向发展的趋势;③进一步的结合因子分析法进行的长期绩效分析的结果表明:样本公司在MBO发生前后叁年的时间里,其综合经营业绩是先升后降的。上述绩效实证结果与大众对MBO提高经营业绩的期望相左。最后根据作用机理分析,通过分析有代表性的案例,结合当前我国的经济政策,本文提出了推进管理层收购应用的政策建议。本文的创新点在于: ①采用对比分析法、案例分析法,对上市公司管理层收购交易过程中的作用机理进行全面、系统分析,力求挖掘出中国式MBO 的内在本质;②采用比较分析以及因子分析法等对国企的MBO 现状进行统计特征以及绩效实证研究,检验论证作用机理研究;③运用比较分析以及长期绩效法,在检验单项重要指标的同时,引入了檀向球的经营业绩综合测评体系对公司的整体绩效进行全面的评估。
邓忠猛[7]2003年在《中国上市公司MBO发展现状和政策建议》文中研究说明在全面建立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宏观经济大背景下,随着我国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的加快,证券市场在如何进行国有股减持和重建法人治理结构等问题上出现了许多新的具体实践。作为一种企业兼并收购的实践模式,众多上市公司所进行的MBO,无论是为了解决原有挂集体企业或全民企业之名上市的产权归位的需要,还是实现国有经济战略性调整的政策目的,都给我们提出了许多需要从理论和实践进行判断鉴别的具体问题。诸如管理层收购的政策背景允许其怎样的开展进行,目前上市公司MBO收购在收购的各个环节和要素方面呈现出哪些特点,具体有哪些实践可行的方式方法,管理层收购价格的定价依据是否符合市场经济的交易法则,MBO融资渠道在中国目前的资本市场环境是否通畅,中国上市公司的MBO与国外成熟的MBO运作有那些迥异等等。随着《上市公司收购管理办法》的颁布,各项意在规范证券市场交易行为、保护中小股东利益、构建充满活力的法人治理结构的政策出台,在一定程度上为管理层收购指引了政策方向。本文写作目的正是基于对当前上市公司MBO收购出现的各种问题提出自己的建议和看法,力求将这一西方成熟的收购兼并模式与中国实践结合起来,探索出一条适合中国上市公司产权改革、有效建立企业内部激励机制、完善公司治理结构、切实有效的保护中小股东利益的道路上来。本文在简要的介绍了西方MBO的概况后,通过对中国上市公司所进行的MBO案例进行客观实证分析,对实践中的上市公司MBO操作的各个环节和要素特点进行客观总结,进而对其中产生的理论层面和实际操作层面中出现的问题提出自己的建议和措施。文章的基本结构也是基于这样一个思路进行构架和安排。全文共分五部分,分别是前言、中国上市公司MBO现状分析、中国上市公司MBO特点和中外对比、中国上市公司MBO存在的问题和政策建议、结论。前言部分主要述及了本题研究的基本背景,特别是对十六大报告中的尊重各种经济要素的分配权益、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继续推进资本市场改革等与MBO相关的政策进行了引述,为的是就本文的研究提出其必要性。第一章中国上市公司MBO现状分析部分包括西方MBO的概念和发展、中国上市公司MBO收购整体概况、中国上市公司MBO的操作模式叁节。介绍西方MBO这节主要是描述性的,包括MBO的概念、与其他收购兼并方式相比呈现的特征、国外MBO发展的情况,西方MBO的几种理论介绍,这几种理论在一定程度上对于国内MBO的兴起的原因分析同样具有借鉴意义。收购整体概况这节通过介绍MBO收购的政策经济背景,包括根本动因分析、有关政策介绍、其他条件配套情况简介;进而按照时间顺序引出目前上市公司MBO的实践操作概况;最后对我国目前上市公司MBO的操作模式从收购主体、融资设计、资金清偿、收购环节四个方面进行概括总结,其中的各小点基本上囊括了MBO当前实践操作中出现的各种可行的方式。
鲁杰[8]2003年在《中外企业管理层收购(MBO)比较研究》文中指出从英国经济学家麦克·莱特(Mike Wright)于1980年正式定义了管理层收购(MBO)现象,至今已经20余年了。通过西方的实践证明,国外的管理层收购在激励内部人积极性、降低代理成本、改善企业经营状况等方面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因而被广泛应用并迅速发展完善。国外上市公司一般在分拆业务、剥离资产、反敌意收购以及多元化经营的母公司为避免财务危机和筹集现金从而剥离子公司等情况下实施管理层收购,因此MBO在西方完全是一种市场化行为。目前我国在上市公司中推行管理层收购的目的则大多是为了国有企业中的国有资本退出和改制或是民营企业为明晰产权和激励高层管理人员等,行政性安排在管理层收购中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因而与国外管理层收购在产生背景和出发点等方面不仅相差甚远,甚至因此产生了一些问题。由于相关的政策和法律法规滞后出台,在实际操作中产生的一系列违规行为以及造成的后果更加剧了人们对MBO认识上的分歧,引发了对国有资产流失的担心和疑问。以至于政府监管部门对上市公司和非上市公司的MBO“叫停”,而专家们则一致认为“迄今为止,中国尚未出现一例真正意义上的MBO”。基于此,本篇论文试图采用比较研究的分析方法对中外企业MBO的案例进行分析,对比两者在不同的社会环境、经济体制和行业背景下,在赋予MBO的作用和意义上的不同,分析总结MBO前后对企业竞争力(包括组织结构、业务结构、组织文化、发展战略和管理绩效)的影响,总结MBO对企业发展的战略意义,提出对中国企业在未来实施MBO改制时可借鉴的建议和对策。同时,本论文也试图通过中外企业MBO成功和失败案例的分析,探讨MBO作为一种企业“交易战略”的手段对企业发展的推动作用,力图总结一些对中国企业改革发展有益的成功经验,为中国企业不断提高国际竞争力和保持持续发展的能力提供有益的参考,因此本论文具有一定的实用性和现实意义。通过比较研究本文得出,对中国企业而言,管理层收购(MBO)是中国企业产权改革的一种可供选择的方式。从企业MBO之后的实施效果看,改制并非是在短期内解决企业一切管理问题的灵丹妙药,而通过改制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促进企业发展,才是MBO成功的关键之所在。由于国情不同,目前我国企业的MBO存在较大局限性,尽管如此,它仍不失为在现有条件下进行国有经济的战略性重组以及企业产权改革的一个有益尝试,特别是对民营企业来说,当产权问题成为阻碍企业发展的绊脚石时,作为企业明晰产权、体现企业家价值和激励企业家的一种方法,对在未来将占有中国经济举足轻重地位的民营经济、对具有巨大发展潜力的民营资本和富于开拓进取精神的民营企业家来说,管理层收购(MBO)无疑具有积极的借鉴意义,通过MBO进行改制也必将是未来我国企业进一步深化产权改革的发展趋势。
孙志伟[9]2004年在《胜利股份管理层收购(MBO)研究》文中指出近二十年来,企业并购的一个重要变化就是管理层收购(MBO)的发展。管理层收购(MBO)曾风靡西方。在美国、英国等国家,MBO开始是作为业务放弃或退出,被投资者青睐的资本运作形式,但到二十世纪八十年代,MBO逐渐作为一种便利的所有权转换形式和可行的融资形式而大行其道。俄罗斯与东欧等转轨经济国家在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初开始的私有化运动中也借鉴了MBO这一形式。并且俄罗斯与东欧等国家把它作为国有资产退出最重要的途径。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国有企业由浅入深地进行了一系列改革,但都未根本触及产权问题。国有企业的管理层购买本企业的所有权作为国企产权改革的重要方法之一,正成为国有企业进行战略性改组的有效手段。因此,将MBO作为产权改革的有效手段引入国有企业改革显得相当迫切。国有企业如何进行MBO操作以及具备什么条件的企业才能进行MBO是当前学术界和企业界研究的热点。国内目前的政策和体制环境已经催生一批企业进行MBO改革,其中尤以国有控股上市公司对MBO最为热衷。1999年6月“粤美的”吹响了中国上市公司MBO的号角,目前已有16家上市公司进行了MBO。 为了探索MBO作为对国企进行产权改革的重要途径,本文选取了已进行MBO的16家上市公司作为样本进行调研,搜集了大量资料对其MBO操作进行了深入分析,从中选取具有典型意义的国有控股上市公司——“胜利股份”进行个案研究。结合国内外相关理论及实践,总结出国有企业进行MBO的积极意义和应用MBO进行改制的策略、规避的问题和防范的风险。 本文采取了比较的分析方法,对诸多MBO案例进行比较来分析MBO的操作模式。重点研究了MBO提高产权效率和财务绩效的问题,认为国有企业实施MBO不仅能实现制度改进,还能实现管理增值。本文通过引用胜利股份MBO案例,从理论和实践两方面对MBO进行了较为系统的研究,并以胜利股份MBO为借鉴,希望能对中国国有企业的产权改革增添一些有价值的内容。
曹颖[10]2010年在《我国上市公司MBO相关问题研究》文中认为管理层收购(MBO)是杠杆收购的一种,是目标公司的管理层利用借贷资本金购买本公司的股票,进而改变本公司所有者结构和控制权结构,从而达到重组本公司的目的并获得预期效益的一种收购行为。MBO起源于70年代的美国,作为一种金融技术的创新与产权制度的变革,它在西方许多发达国家被广泛的应用。通过国外管理层收购的实践证明,MBO在降低代理成本,改善企业产权结构,激励内部人员积极性等方面有巨大的作用。在我国,管理层收购出现于20世纪末期,它作为国有企业改革的一种有效的方式曾经在全国的范围内得以广泛的推行。但是,由于我国的金融体制和法律法规的不完善,导致我国学术界在管理层收购的问题上一直存在着较大的争议,尤其是侵占国有资产的问题一直是困扰我国MBO实施的重要问题,因此在现阶段对我国上市公司的管理层收购进行分析是十分有必要的。本文主要是研究我国上市公司的管理层收购的相关问题,我国上市公司的管理层收购在我国现阶段的企业改革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但由于种种限制性措施的出台使得我国目前上市公司的管理层收购较最初实施时有着相当大的区别。本文是以案例分析为主,分析上市公司“粤美的”和“新浪”的MBO的相关问题及其影响来说明二者的差异。本文选取这两家公司进行分析是因为这两家公司的MBO可以说是最具代表性的。2000年,上市公司“粤美的”在全国首先完成了管理层收购,这在我国当时可以说是引起了巨大的反响和讨论,主要集中在筹资渠道的合法性和收购价格的公允性上,有很多人都认为这次MBO是上市公司的管理层通过收购的方式对国有资产的一种侵占和变相转移而对公司的发展并没有起到很大的促进作用。但是无论如何,都不能否认“粤美的”的MBO对我国上市企业改制提供了一种新的有效的途径,它开启了上市公司进行MBO的序幕。新浪公司在2009年的年末完成了又一个引人注意的管理层收购的案例,这不但是因为它是在我国第一个上市公司MBO完成的10年之后进行的,更是因为这次的MBO是在我国企业改革较为关键的时刻,有许多法规都处于试行的阶段,它对我国的上市公司的改革无疑起到了指导和借鉴的作用,尤其是新浪公司进行此次MBO的筹资情况和定价问题更是很具有代表性,与“粤美的”的MBO有很大的区别。本文对这两家上市公司的管理层收购都是从定价,融资,收购主体这叁方面进行分析比较,并最终后得出结论。本文从理论和实践两方面对上市公司的管理层收购进行了分析描述,探讨了影响我国上市公司管理层收购的相关问题,并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一些改进的建议和措施。全文主要包括以下四大部分:第一部分是绪论部分,主要从选题背景及选题意义,论文的理论意义,文章结构及研究方法等方面对文章进行总体描述。第二部分阐述了MBO的发展历程及主要的学说分类,分别对国内外的研究情况进行描述,重点将MBO在外国与在中国的发展情况进行了总体描述,并且比较分析了中外MBO的发展历程的不同及发展条件的区别,着重强调了我国上市公司进行MBO所需要的条件。第叁部分是案例分析部分,这也是本文的重点部分。这一部分通过分析粤美的的MBO案例和新浪公司的MBO的案例情况,主要分析这两家公司MBO的融资问题,收购主体的确定问题,以及交易价格的确定这叁个方面的内容,运用数据、表格等参考指标说来明这十年来我国MBO的发展情况。第四部分是本文的另一个重点,主要通过对上述案例的分析,提出我国上市公司MBO在融资问题,收购主体的确定,交易价格的确定这几方面存在的缺陷以及缺陷产生的原因,并且针对这几方面的缺陷提出具体的改善措施及意见。最后对整篇论文进行总结。论文会从宏观和微观两方面提出改善的建议及措施,希望能使我国的管理层收购变得更加有序化和规范化。总之,我国上市公司的管理层收购,是我国现阶段企业改革特别是国有企业改革的重要方法之一,真正从理论和实践上规范管理层收购是提高我国企业兼并效率,提高企业竞争力和我国综合实力的必要的途径。我国目前关于管理层收购的案例研究中关于最新发生的案例研究的不多,本文在参考了有限的研究文献的基础上,所做的研究力图通过最近的案例发现我国现在上市公司管理层收购存在的问题并予以解决。
参考文献:
[1]. 中外MBO对比与案例分析[D]. 孙铁成. 清华大学. 2004
[2]. 企业曲线MBO的经济后果研究[D]. 毛奕欢. 西南财经大学. 2014
[3]. 管理层收购(MBO)的国际比较研究[D]. 匡东海. 河海大学. 2004
[4]. 中外上市公司管理层收购(MBO)对比研究[D]. 靳莉莉. 山西财经大学. 2006
[5]. 我国管理层收购(MBO)中的融资及其衍生问题研究[D]. 黄克强. 浙江大学. 2004
[6]. 我国国有企业管理层收购(MBO)的作用机理分析以及绩效实证研究[D]. 丛小宁. 重庆大学. 2005
[7]. 中国上市公司MBO发展现状和政策建议[D]. 邓忠猛.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 2003
[8]. 中外企业管理层收购(MBO)比较研究[D]. 鲁杰.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 2003
[9]. 胜利股份管理层收购(MBO)研究[D]. 孙志伟. 西北大学. 2004
[10]. 我国上市公司MBO相关问题研究[D]. 曹颖. 东北财经大学. 2010
标签:企业经济论文; 管理层收购论文; 上市公司收购管理办法论文; 上市公司收购论文; 融资公司论文; 产权理论论文; 绩效目标论文; 企业经济论文; 相关性分析论文; 杠杆收购论文; 经济学论文; 国企论文;